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觀點】赴美建廠:富士康的豪賭與國內製造業的反思

富士康最終還是跑了。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7月26日宣佈, 富士康計畫在威斯康辛州建設一家新工廠, 履行其在美國投資的承諾。

富士康將投資100億美元, 建的是一家新的LCD(液晶顯示器)工廠。

據說, 這將是有史以來外資公司在美國最大的一筆新建投資, 不過它只是富士康在美國諸多投資計畫中的首個, 未來還會有更多, 為威斯康辛州創造3,000個全新的工作崗位, 並有機會上探至13,000人規模。 川普對郭台銘頗為滿意:“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 他都是一個偉大的商人。 ”

富士康去美國建廠:蘋果與美國製造業的紅利

搶到富士康到美國生產, 是一場蘋果與美國製造業的紅利。 重振美國製造業, 治療產業空心化, 對於特朗普個人來說, 這也能算是其任期內一項很大的政績工程。 對於美國製造業回歸政策產生極強的示範效應與帶動效應。 過去40年裡, 美國工業就業規模急劇下降。

所以, 多年來, 美國一直在喊的口號是, 要讓製造業回流。

對於美國來說, 製造業回流的目的更多在於就業與經濟結構的調整, 所以在大力爭搶先進優質的國外資本與製造業巨頭進入的, 美國的問題是人力成本高, 製造業產業集群規模不如中國, 自動化程度較高, 所以崗位與就業人數越來越少。

而且富士康的是iPhone最大的供應商與代工廠, 自奧巴馬時代開始, 美國政府就曾持續向蘋果施壓, 希望庫克能將蘋果產品的製造搬回美國。

而富士康在美國建廠, 顯然也能帶動蘋果將產業鏈的部分產能帶回美國。 也能助力蘋果在本土制衡富士康, 比如說蘋果未來可以通過與富士康合作建廠、資本入股以及技術運營、佈局安插蘋果高管與核心技術人員等勢力滲透等多種手段加大控制權,

甚至富士康的建廠行為, 還會對蘋果供應鏈的許多元器件生產廠商起到帶頭作用。

早在去年, 蘋果公司曾經向 “富士康”和碩聯合科技提出了將所有的亞洲生產線全線撤回美國的這一想法, 當時許多供應商並沒有回應, 而和碩科技就拒絕這一提議。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此前表示, 許多供應商們對於美國建廠興趣不大, 因為電子製造業供應鏈龐大而複雜, 想要實現純美國生產非常難。

但如今富士康搬遷美國, 可能會讓蘋果供應商群體中不少廠商開始焦慮了, 會推動那些搖擺不定的廠商動搬遷的念頭。

因此, 富士康在美投資建廠對蘋果來帶了巨大好處,

因為從創新上來講, 設計師、工程師及車間生產員工若能集聚在同一個生態產業環境之中, 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國家, 近距離的業務交叉可增強彼此的融合與瞭解, 可帶來更大的創造力。 顯然, 這是蘋果與美國製造業的共同紅利。

而對於富士康自身來說, 去美國建廠或是其完成產業升級尋求轉型的必然之路, 有助於打破代工廠的品牌標籤。 況且出口轉內銷, 不僅能大幅提升富士康的品牌溢價, 也能提升其產品的價格與利潤。

特朗普搶到富士康獲利頗多, 但並不能解決美國製造業的頑疾

特朗普搶到富士康赴美建廠, 但難以短時間解決美國製造業的頑疾。

一方面, 美國製造業長期以來都將生產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

本土只保留研發與設計, 呈現出 “去硬資產化”趨勢。 21世紀以來, 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就開始呈現出下降趨勢, 如今, 美國熟練的技術產業工人越來越少。

而另一方面, 製造業需要產業鏈集群, 但在美國, 製造業外遷之後造成本土空心化, 如今想要回遷再重新打造製造業產業鏈集群已經失去了人才、技術與產業鏈基礎。

僅僅依賴政治權利能夠短時間來吸引全球資本規律, 但從長期來看, 產業的興衰與人才的流動有它長遠的經濟規律, 資本是需要全球化繁殖與擴張的, 而非圍繞政治號召而運轉。

對於富士康來說, 赴美建廠面臨的麻煩是, 包括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與原材料零件生產配套設施的缺失, 也沒有完善的上游供應鏈產業集群。聘請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需要花費時間,而且令成本大幅上升。

德國《世界報》稱,美國在不到20年裡,工廠消失近1/4。美國著名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裡德曼曾表示,美國現在是一個小鎮有200家初創企業,每家雇50人的模式,傳統的“美國製造”大廠很難再回來了。

所以對於富士康來說,儘管在美建廠,可能在未來幾年獲得地方、州和聯邦三級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但最難的是獲得大量熟練技術工人與相關配套產業鏈。產業聚集在製造業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該地區與富士康的供應商客戶與產業佈局幾乎沒有什麼關聯,也沒有多少技術工人儲備,更談不上產業聚集,這意味著富士康即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的風險,又要承擔過多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

因為像富士康這樣的代工製造商需要依賴龐雜的供應商產業配套來生產,富士康在該州幾乎要重頭開始培育人才,發展產業配套,帶動美國相關供應鏈的發展,並直接或間接帶來許多就業機會。因此,說到底,富士康給美國該州帶來的好處依然遠勝富士康所獲得的利益。

算經濟賬之外:或許也是一場政治獻媚

因此,雖然人們知道,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要算經濟賬的,但在富士康這裡,也有政治獻媚與順水人情的意味。

國外就有研究機構分析師清晰的指出:富士康在試圖規避來自美國政府日益增加的壓力,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因為從商業角度來看,選擇在美國中西部而不是其他地區建廠並不那麼合理。

況且,富士康的企業文化是否適合美國人依然是個問題,因為在今天,讓美國人重回流水線,像中國、越南、東南亞等國的藍領那樣工作,也是比較困難的。

因為產業關聯、需求、環境、產業生態關聯才是投資選擇的主要驅動因素。但富士康在這裡並沒有把這筆賬算清,畢竟哪裡能產生窪地效應,錢就流向哪。在富士康這裡,顯然有政治獻媚的意味。

畢竟,特朗普向蘋果施壓,讓其將iPhone搬回美國生產,富士康需要緊緊抱著蘋果的大腿,為其分擔壓力,才能從蘋果手裡贏得未來更多的訂單。另外,響應特朗普新政府的製造業回歸號召,讓利一部分,但也方便富士康在美國市場走的更遠,以及在美國製造業領域與國際上打造其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

另一方面,儘管美國製造業本身在衰落,但在技術研發與積累以及產業鏈話語權層面,一直處於頂端,富士康要成為一家具備上下游連接能力的超級巨頭,需要站在美國製造與技術研發積累的基礎上完成蛻變。

由於本身的製造業基因,富士康大多數員工長期以來都是產品線上的螺絲釘,很少參與上游的研發。富士康在美國儘管面臨著熟練技術工人的難題,但也有機會吸納到更尖端的科技人才,參與到美國製造業的上游研發環節之中,驅動整體創新力的提升。

但總的來說,在現代經濟中,產業聚集決定著製造業的地位,而在美國缺乏一個一體化的產業關聯的製造業集群,所以富士康在美國建廠,利弊參半,依舊是一場豪賭。進入美國也並不意味著就能具備全球化供貨能力,反而因先天基礎不足被更高維度的工業科技力量過早衝垮。

當前,不僅僅是富士康、軟銀,在美國實行大減稅之後,還有很多企業都在前往美國的路上,雖然都有點政治獻金的意味,但國際製造大廠集體赴美似乎成為一個大熱的風口。

比如三星電子日前宣佈,將投資3.8億美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造一座家電製造工廠。今年2月,英特爾宣佈未來3-4年將投資70億美元用於建設半導體工廠生產七納米晶片。今年5月,有媒體稱全球知名軟體外包巨頭、印度Infosys公司宣佈將在美國投資,創造一萬個就業崗位。2017年3月,LG家電也將在美國建立新工廠。

全球產業資本的集體行動,可能一方面是基於資源優化配置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基於對特朗普政府的示好與站隊,以便獲取新政府的對製造業的政策紅利、尋找產業佈局的新方向等深層次的原因,讓製造業融入美國市場對其國際競爭力提升以及吸納更優秀的技術與人才。

中國製造業該反思什麼?

我們知道,製造業是一國經濟之根本以及民生、就業穩定之保障。這是美國在全球範圍不惜以稅收、成本、政策等優惠爭搶製造業巨頭的重要原因。

早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曹德旺曾遞交提案表示,中國的人工上升,運輸成本、加上較高的工業土地成本、稅負、資源價格等,成本不合理的因素更加凸顯。相反,中國周邊擁有人口紅利等後發優勢的國家正在創造條件吸引投資。

而在當前的美國,除了人工高於中國,能源,土地,物流,金融成本都比中國要低,尤其有業內提到中美的地價對比的差額甚至高達9倍,再加上美國的關稅問題,如果你要是在美國製造之後再出口的話,產品價格已經相差無幾,並且能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那麼提早在美國佈局顯然是一場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中國的部分製造業投資正在流向美國也是不爭的事實,據商務部資料顯示,到2015年,製造業已經超過金融業,成為中國在美直接投資的最主要的行業。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透露,2016年全年,中國利用外資的規模預計和2015年持平。相比於2015年6.4%的同比增速,去年中國吸引外資出現了明顯的放緩。

況且國內製造業一直被給人一種廉價、落後產能、低端血汗工廠的印象,長期以來已被汙名化。當下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流入製造行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此前也抱怨過:實體經濟稅費比較高,利潤率很低也很辛苦,很多人不願意幹實體經濟。

很多人不願意幹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大環境不好,也讓中國本土及外國來華製造業投資者開始掂量並觀望那些釋放友善與紅利的國家。

國內製造業高端化升級一直不太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製造業的利潤並沒有拿來投入高端技術研發完成從低端廉價工廠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而是拿來參股或者流入房地產以及其他熱門行業。

在當前的中國,能夠代替房地產拉動增長的產業也並不是很明朗。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也在經歷美國製造也所經歷的路徑,比如我們看到,深圳一度繁榮發展的服裝和玩具工廠中有很多搬到了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國。

現在,一些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也在外遷,許多企業正在表示要通過使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力削減成本,而部分企業則已經在流水線上實行機器換人了。美國在這個時候大喊製造業回流,富士康將工廠搬到美國,事實上,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是一種預警。

我們知道,中國的製造業與實體經濟在當前環境下的一種反常,它並非是美國那種自然發展到頂端之後順理成章進行全球化擴張之路,而是製造業的工業基礎與科技發展水準尚處於發展階段之時,資本和勞動力與人才卻正在加速遠離製造業,繼而流向房地產與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等來錢快的領域,對實體經濟與製造業缺乏一種真正的敬畏與重視。

而一方面,美國在大力推動措施吸納全球優秀製造企業,而在國內,包括三星、東芝、松下、索尼都在考慮縮減在華資本,將目光放到成本更低的國家上。

如果在製造業向工業4.0時代邁進的時間風口,但我國的製造業土壤、成本、氛圍和技術水準依然不足以支撐高端製造業的發展與性價比優勢,那麼未來或將有更多的優秀製造實體跑向更具紅利的國家,當然,眾多國際高端製造業實體在當前倒是不會徹底拋棄中國製造業,但會越來越多傾向於兩手抓,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

在人口紅利漸失的今天,國內製造業競爭優勢與對於外資的吸引力不能還是依然依靠較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因此,當前製造業留我們的不僅僅是反思,更多的是危機。

也沒有完善的上游供應鏈產業集群。聘請大量熟練的產業工人需要花費時間,而且令成本大幅上升。

德國《世界報》稱,美國在不到20年裡,工廠消失近1/4。美國著名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裡德曼曾表示,美國現在是一個小鎮有200家初創企業,每家雇50人的模式,傳統的“美國製造”大廠很難再回來了。

所以對於富士康來說,儘管在美建廠,可能在未來幾年獲得地方、州和聯邦三級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但最難的是獲得大量熟練技術工人與相關配套產業鏈。產業聚集在製造業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該地區與富士康的供應商客戶與產業佈局幾乎沒有什麼關聯,也沒有多少技術工人儲備,更談不上產業聚集,這意味著富士康即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的風險,又要承擔過多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

因為像富士康這樣的代工製造商需要依賴龐雜的供應商產業配套來生產,富士康在該州幾乎要重頭開始培育人才,發展產業配套,帶動美國相關供應鏈的發展,並直接或間接帶來許多就業機會。因此,說到底,富士康給美國該州帶來的好處依然遠勝富士康所獲得的利益。

算經濟賬之外:或許也是一場政治獻媚

因此,雖然人們知道,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要算經濟賬的,但在富士康這裡,也有政治獻媚與順水人情的意味。

國外就有研究機構分析師清晰的指出:富士康在試圖規避來自美國政府日益增加的壓力,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因為從商業角度來看,選擇在美國中西部而不是其他地區建廠並不那麼合理。

況且,富士康的企業文化是否適合美國人依然是個問題,因為在今天,讓美國人重回流水線,像中國、越南、東南亞等國的藍領那樣工作,也是比較困難的。

因為產業關聯、需求、環境、產業生態關聯才是投資選擇的主要驅動因素。但富士康在這裡並沒有把這筆賬算清,畢竟哪裡能產生窪地效應,錢就流向哪。在富士康這裡,顯然有政治獻媚的意味。

畢竟,特朗普向蘋果施壓,讓其將iPhone搬回美國生產,富士康需要緊緊抱著蘋果的大腿,為其分擔壓力,才能從蘋果手裡贏得未來更多的訂單。另外,響應特朗普新政府的製造業回歸號召,讓利一部分,但也方便富士康在美國市場走的更遠,以及在美國製造業領域與國際上打造其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

另一方面,儘管美國製造業本身在衰落,但在技術研發與積累以及產業鏈話語權層面,一直處於頂端,富士康要成為一家具備上下游連接能力的超級巨頭,需要站在美國製造與技術研發積累的基礎上完成蛻變。

由於本身的製造業基因,富士康大多數員工長期以來都是產品線上的螺絲釘,很少參與上游的研發。富士康在美國儘管面臨著熟練技術工人的難題,但也有機會吸納到更尖端的科技人才,參與到美國製造業的上游研發環節之中,驅動整體創新力的提升。

但總的來說,在現代經濟中,產業聚集決定著製造業的地位,而在美國缺乏一個一體化的產業關聯的製造業集群,所以富士康在美國建廠,利弊參半,依舊是一場豪賭。進入美國也並不意味著就能具備全球化供貨能力,反而因先天基礎不足被更高維度的工業科技力量過早衝垮。

當前,不僅僅是富士康、軟銀,在美國實行大減稅之後,還有很多企業都在前往美國的路上,雖然都有點政治獻金的意味,但國際製造大廠集體赴美似乎成為一個大熱的風口。

比如三星電子日前宣佈,將投資3.8億美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造一座家電製造工廠。今年2月,英特爾宣佈未來3-4年將投資70億美元用於建設半導體工廠生產七納米晶片。今年5月,有媒體稱全球知名軟體外包巨頭、印度Infosys公司宣佈將在美國投資,創造一萬個就業崗位。2017年3月,LG家電也將在美國建立新工廠。

全球產業資本的集體行動,可能一方面是基於資源優化配置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基於對特朗普政府的示好與站隊,以便獲取新政府的對製造業的政策紅利、尋找產業佈局的新方向等深層次的原因,讓製造業融入美國市場對其國際競爭力提升以及吸納更優秀的技術與人才。

中國製造業該反思什麼?

我們知道,製造業是一國經濟之根本以及民生、就業穩定之保障。這是美國在全球範圍不惜以稅收、成本、政策等優惠爭搶製造業巨頭的重要原因。

早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曹德旺曾遞交提案表示,中國的人工上升,運輸成本、加上較高的工業土地成本、稅負、資源價格等,成本不合理的因素更加凸顯。相反,中國周邊擁有人口紅利等後發優勢的國家正在創造條件吸引投資。

而在當前的美國,除了人工高於中國,能源,土地,物流,金融成本都比中國要低,尤其有業內提到中美的地價對比的差額甚至高達9倍,再加上美國的關稅問題,如果你要是在美國製造之後再出口的話,產品價格已經相差無幾,並且能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那麼提早在美國佈局顯然是一場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中國的部分製造業投資正在流向美國也是不爭的事實,據商務部資料顯示,到2015年,製造業已經超過金融業,成為中國在美直接投資的最主要的行業。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透露,2016年全年,中國利用外資的規模預計和2015年持平。相比於2015年6.4%的同比增速,去年中國吸引外資出現了明顯的放緩。

況且國內製造業一直被給人一種廉價、落後產能、低端血汗工廠的印象,長期以來已被汙名化。當下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流入製造行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此前也抱怨過:實體經濟稅費比較高,利潤率很低也很辛苦,很多人不願意幹實體經濟。

很多人不願意幹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大環境不好,也讓中國本土及外國來華製造業投資者開始掂量並觀望那些釋放友善與紅利的國家。

國內製造業高端化升級一直不太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製造業的利潤並沒有拿來投入高端技術研發完成從低端廉價工廠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而是拿來參股或者流入房地產以及其他熱門行業。

在當前的中國,能夠代替房地產拉動增長的產業也並不是很明朗。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也在經歷美國製造也所經歷的路徑,比如我們看到,深圳一度繁榮發展的服裝和玩具工廠中有很多搬到了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國。

現在,一些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也在外遷,許多企業正在表示要通過使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力削減成本,而部分企業則已經在流水線上實行機器換人了。美國在這個時候大喊製造業回流,富士康將工廠搬到美國,事實上,對於中國的製造業是一種預警。

我們知道,中國的製造業與實體經濟在當前環境下的一種反常,它並非是美國那種自然發展到頂端之後順理成章進行全球化擴張之路,而是製造業的工業基礎與科技發展水準尚處於發展階段之時,資本和勞動力與人才卻正在加速遠離製造業,繼而流向房地產與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等來錢快的領域,對實體經濟與製造業缺乏一種真正的敬畏與重視。

而一方面,美國在大力推動措施吸納全球優秀製造企業,而在國內,包括三星、東芝、松下、索尼都在考慮縮減在華資本,將目光放到成本更低的國家上。

如果在製造業向工業4.0時代邁進的時間風口,但我國的製造業土壤、成本、氛圍和技術水準依然不足以支撐高端製造業的發展與性價比優勢,那麼未來或將有更多的優秀製造實體跑向更具紅利的國家,當然,眾多國際高端製造業實體在當前倒是不會徹底拋棄中國製造業,但會越來越多傾向於兩手抓,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

在人口紅利漸失的今天,國內製造業競爭優勢與對於外資的吸引力不能還是依然依靠較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因此,當前製造業留我們的不僅僅是反思,更多的是危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