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比黑天鵝還可怕!一場大風暴來了,影響每個中國人!

最近, “灰犀牛”一詞大熱。 7月17日, 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 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 也防“灰犀牛”, 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 也不能置若罔聞。

這頭與“黑天鵝”並列的“灰犀牛”, 到底是怎樣一種金融風險呢?如果說“黑天鵝”是小概率的突發災難, 那麼“灰犀牛”就是大概率的潛在危機。 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蜜雪兒·渥克於2013年1月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提出的。

在這位學者看來, “灰犀牛”的危害比“黑天鵝”更大。

“黑天鵝”事件發生很突然, 讓人有緊迫感, 大家會很快採取應對行動。 與之相反, 由於“灰犀牛”風險或可預見、或很明顯, 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盡在掌握中, 從而不在意, 最終釀成苦果。

一、“灰犀牛”, 不得不防的巨大風險!

眼下, 為何“灰犀牛”這個詞突然大熱?我們到底面臨著怎樣的金融風險呢?換句話說, 灰犀牛離我們還有多遠?

事實上, 形勢的嚴峻程度, 或許超過想像。 近來, 中央在金融監管領域內動作頻頻, “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正成為決策層的高頻詞彙。

七月中旬,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 設立“金融穩定委員會”;緊接著,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召開, 領導人對金融業的改革發展密集發話;同期, 《人民日報》在頭版連續三天刊發評論員文章,

三論如何做好金融工作;隨後, 《人民日報》再刊出對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陸磊的採訪, 題為《國務院金穩會做什麼怎麼做》。

陸磊在這次採訪中, 用前所未有的沉重語氣談及金融領域內潛伏的風險:“當前, 我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但不良資產風險、流動性風險、影子銀行風險、外部衝擊風險、房地產泡沫風險、政府債務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等正在積累, 金融市場上也亂象叢生, 套利投機氾濫, 利益輸送嚴重, 大案要案不斷滋生。 而金融監管不協調、監管缺失、執法不嚴等問題不斷暴露, 不適應跨行業、跨市場金融產品創新發展。 ”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試著來解讀一下:

一是正在積累的風險, 已經遍佈了金融界的各個領域。

所謂的不良資產風險, 是指銀行放出去的貸款, 可能收不回來, 要變成呆帳壞賬;流動性存在風險, 意味著企業、機構和投資人都“手頭有點緊”;那些以政府的信用籌措的資金, 可能暫時會“有借無還, 再借更難”;以互聯網的名義, 開展的P2P和集資行為, 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新的龐氏騙局與集資詐騙的代名詞;房地產集聚了過多的資金, 撬動了過高的杠杆, 積累了過厚的泡沫……不知於何時、在哪裡, 就可能會出現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二是套利投機氾濫, 利益輸送嚴重, 弊案不斷。

儘管銀監會不斷下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理工作”的通知檔, 證監會屢屢開出天價罰單, 打擊“老鼠倉”、“市場操縱”和“突擊入股”行為,

保監會掀起全面清理產品風險的監管行動, 但這些動作, 或力度不足, 或來得太晚, 導致違法成本嚴重低於違法收益, 遠不足以讓金融精英們在暴利面前“金盆洗手”。 加上產品衍生創新的速度, 以及交易結構的複雜程度, 都可謂日新月異;這場監管堵漏洞與市場鑽空子的“貓鼠遊戲”中, 貓總是落後半步, 或者更多。

三是監管存在著不協調、不給力的問題。

特別是一些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行為, 在“三會”的“三不管”灰色區域內野蠻生長, 或在“三會”各自治下, 利用監管口徑的差異進行套利——比如, 同樣的財富管理、代客理財, 在證監會治下是基金業務, 在銀監會治下是理財和信託業務, 在保監會治下, 是資管業務。 哪家的監管口徑寬鬆,

資金就往哪裡跑, 反過來又助長了某些監管領導為了“做大蛋糕”、無原則放鬆監管的自私短視風氣;久而久之, 比賽著放鬆監管, 成為了促進行業發展的另一種說法。

二、“灰犀牛”與中國人的財富危機

中國的企業債務杠杆, 房地產泡沫, 各種各樣的金融龐氏騙局, 民營企業家不安全感導致的信心缺失, 製造業面臨的巨大困難, 以及貧富差距等問題, 都是很可能引發系統風險的“灰犀牛”而不是小概率的“黑天鵝”, 對這些風險點, 必須未雨綢繆, 著力解決, 而不是以空洞的發誓或者表態“有信心”而忽視了問題的嚴重性。

基於此, 中財辦官員在這種情況下談及“灰犀牛”, 其背後的政策含義就不言自明, 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在預防風險方面思維和範式的轉換, 不再刻意回避或者淡化已經出現的明顯的風險點,而是直面和肯定,並積極去應對。這種態度無疑是值得讚賞的。

過去我們即使出現一些風險點,也會人為淡化或者忽視,以致於最終釀成了比較大的風波和衝擊,比如,2015年的股市和人民幣匯率,就是深刻的教訓。

同時,更難能可貴地是,中財辦的官員還明確列出了目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五大“灰犀牛”,包括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企債務杠杆、地方債務以及非法集資的問題。

熟悉中國政策運行邏輯的人都知道,官員在公開場合列舉一些事,絕非隨意,甚至對一些事的排序,都反應了高層對一些事情看法的輕重緩急。因此,這五大“灰犀牛”可以視為當下中國管理層對這些問題可能引發風險的最大擔憂。同時,在未來的具體措施上,也會做出回應。

中財辦列舉的這五大“灰犀牛”,無論對宏觀經濟整體的運行,還是對個人財富的安危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而且,從列舉的這五大“灰犀牛”看,一些已經導致老百姓的投資出現巨大損失,比如,各種各樣的非法集資和影子銀行,有些可能會引發金融系統的風險,比如國企高杠杆、地方政府債務以及房地產泡沫。官方提及這些領域,完全是有的放矢,下一步一定會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防範和治理。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除了國企債務杠杆及地方政府債務,不會直接危及財富的安全,但影子銀行、非法集資以及房地產泡沫都和老百姓自身的財富安全息息相關。

這幾年出現的重大的影響老百姓財富安全的領域基本就在影子銀行和非法集資這兩個領域。從政策的趨勢看,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時不我待,老百姓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絕對不能想當然。

至於包括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的“儲蓄轉投資”業務,以及地下錢莊、民間借貸、典當行等,更是潛藏著種種風險。

在中國金融週期已經真正進入風險週期之後,官方所列舉的這些領域勢必會成為治理的關鍵,涉及這些領域,一定要慎重。

至於房地產,目前無論政策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出現了明顯的下行問題,這個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所在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慎重判斷,不可盲目出手。國家治理房地產泡沫的決心已經下了,不管這個決心能堅持多長,都會對市場產生影響。對這一點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三、如何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要解決這些問題,同樣不是一朝一夕。然而,當“灰犀牛”已經出現在視野裡時,恐慌、逃避和抱怨也解決不了問題。

渥克談及中國問題時,曾有這樣的說法:“我經常說‘灰犀牛’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意識到它,在問題變得更嚴重之前,應該樹立起緊迫感去處理它,這是關鍵……那些以誠實和開放的心態面對挑戰的人,通常能成功應對挑戰,並將其變成機會。”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妥善應對金融系統性風險呢?或許,我們可以看看《人民日報》三論的標題,來理解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思路。

這三篇的標題核心內容,分別是“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

首先,是“回歸本源”,讓金融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屬性上來。

2016年,我國GDP的增量是5萬多億,而金融業的增量是30萬億。金融領域內的資金空轉,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如何讓老百姓不再拿錢去放高利貸,而是投資于實業,于國於民都十分重要,但也同樣不只是金融一個部門的工作。

其次,是“明確底線”,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首要位置。

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防範化解重點領域——比如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政府債務——風險。

最後,要向監管者自己“開刀”。

要嚴監管,但不是為了管死,而是為了管好。以前面提到的財富管理業務為例,產品領域的亂象,一定程度上就是監管體制機制不合理、疊屋架床、功能重複、政出多門所致。所以,提高監管的效率,提升監管的科學性,還是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用一句玩笑話說,儘管“灰犀牛”可惡,但犀牛說到底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草原生態良好的一種表現。風險無處不在,但說到底是金融市場運行的產物。畢竟,這世上沒有無風險的市場;而當犀牛絕跡,恐怕也意味著草原已失去生機。

或許,我們可以如渥克所說,和這可惡的灰犀牛“做朋友”。以之保持一種緊迫感,將其作為一種風向標,和一種促進監管體制不斷完善的力量。正視風險和危機,並和它們泰然共存;不對牛“彈琴”,但與牛共舞。

不再刻意回避或者淡化已經出現的明顯的風險點,而是直面和肯定,並積極去應對。這種態度無疑是值得讚賞的。

過去我們即使出現一些風險點,也會人為淡化或者忽視,以致於最終釀成了比較大的風波和衝擊,比如,2015年的股市和人民幣匯率,就是深刻的教訓。

同時,更難能可貴地是,中財辦的官員還明確列出了目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五大“灰犀牛”,包括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企債務杠杆、地方債務以及非法集資的問題。

熟悉中國政策運行邏輯的人都知道,官員在公開場合列舉一些事,絕非隨意,甚至對一些事的排序,都反應了高層對一些事情看法的輕重緩急。因此,這五大“灰犀牛”可以視為當下中國管理層對這些問題可能引發風險的最大擔憂。同時,在未來的具體措施上,也會做出回應。

中財辦列舉的這五大“灰犀牛”,無論對宏觀經濟整體的運行,還是對個人財富的安危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而且,從列舉的這五大“灰犀牛”看,一些已經導致老百姓的投資出現巨大損失,比如,各種各樣的非法集資和影子銀行,有些可能會引發金融系統的風險,比如國企高杠杆、地方政府債務以及房地產泡沫。官方提及這些領域,完全是有的放矢,下一步一定會出臺相應的政策進行防範和治理。

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除了國企債務杠杆及地方政府債務,不會直接危及財富的安全,但影子銀行、非法集資以及房地產泡沫都和老百姓自身的財富安全息息相關。

這幾年出現的重大的影響老百姓財富安全的領域基本就在影子銀行和非法集資這兩個領域。從政策的趨勢看,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時不我待,老百姓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絕對不能想當然。

至於包括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的“儲蓄轉投資”業務,以及地下錢莊、民間借貸、典當行等,更是潛藏著種種風險。

在中國金融週期已經真正進入風險週期之後,官方所列舉的這些領域勢必會成為治理的關鍵,涉及這些領域,一定要慎重。

至於房地產,目前無論政策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出現了明顯的下行問題,這個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所在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慎重判斷,不可盲目出手。國家治理房地產泡沫的決心已經下了,不管這個決心能堅持多長,都會對市場產生影響。對這一點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三、如何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要解決這些問題,同樣不是一朝一夕。然而,當“灰犀牛”已經出現在視野裡時,恐慌、逃避和抱怨也解決不了問題。

渥克談及中國問題時,曾有這樣的說法:“我經常說‘灰犀牛’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意識到它,在問題變得更嚴重之前,應該樹立起緊迫感去處理它,這是關鍵……那些以誠實和開放的心態面對挑戰的人,通常能成功應對挑戰,並將其變成機會。”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妥善應對金融系統性風險呢?或許,我們可以看看《人民日報》三論的標題,來理解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思路。

這三篇的標題核心內容,分別是“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

首先,是“回歸本源”,讓金融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屬性上來。

2016年,我國GDP的增量是5萬多億,而金融業的增量是30萬億。金融領域內的資金空轉,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如何讓老百姓不再拿錢去放高利貸,而是投資于實業,于國於民都十分重要,但也同樣不只是金融一個部門的工作。

其次,是“明確底線”,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首要位置。

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防範化解重點領域——比如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政府債務——風險。

最後,要向監管者自己“開刀”。

要嚴監管,但不是為了管死,而是為了管好。以前面提到的財富管理業務為例,產品領域的亂象,一定程度上就是監管體制機制不合理、疊屋架床、功能重複、政出多門所致。所以,提高監管的效率,提升監管的科學性,還是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用一句玩笑話說,儘管“灰犀牛”可惡,但犀牛說到底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草原生態良好的一種表現。風險無處不在,但說到底是金融市場運行的產物。畢竟,這世上沒有無風險的市場;而當犀牛絕跡,恐怕也意味著草原已失去生機。

或許,我們可以如渥克所說,和這可惡的灰犀牛“做朋友”。以之保持一種緊迫感,將其作為一種風向標,和一種促進監管體制不斷完善的力量。正視風險和危機,並和它們泰然共存;不對牛“彈琴”,但與牛共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