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透過《孫子兵法》理解投資交易致勝之道(一)

孫子兵法:一戰而定, 非百戰百勝。

李堯老師:做大週期, 抓大趨勢, 不要頻繁交易!

李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 與白起、廉頗、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作為趙國將領, 長期駐守於代郡、雁門郡, 防備匈奴。 李牧每天宰殺牛羊優待兵士, 嚴格訓練, 小心看守烽火臺, 頻繁偵察, 並制出軍令:不許出戰!膽敢出戰者一律斬首示眾!

匈奴每次一來入侵, 烽火臺便傳來警報, 李牧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 堅決不出戰, 匈奴三番五次來襲都徒勞無功。 李牧這免戰牌一掛就是好幾年, 人馬物資雖然沒有什麼損失。 幾年不戰無仗可打匈奴根本受不了, 李牧自己的士兵也受不了, 趙王也受不了。 於是匈奴傳謠說李牧是膽小不敢出戰, 趙國駐守邊防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 趙王也認為是這樣, 於是責備李牧, 李牧依然如故。 趙王發怒, 把他召回,

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一年多裡, 新將一改李牧堅壁清野策略, 頻頻出擊。 結果匈奴每次來侵犯, 就出兵交戰。 出兵交戰, 結果敗多勝少, 損失傷亡極大, 邊境上根本無法耕田、放牧。 趙王不得已只好再請李牧出任, 但李牧閉門不出, 堅稱有病, 並且說:“大王一定要用我, 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 才敢奉命。 ”趙王無奈, 只好答應他的要求, 不再干涉他的軍事策略。

李牧回到邊境, 還是按照原來的章法, 又是好幾年不出戰。 但他可沒閑著, 練兵抓得很緊, 每天秣兵曆馬。 經過數年的經營, 李牧的邊防軍兵精馬壯, 軍隊士氣高漲, 士兵憋足了勁, 寧可不要賞賜都情願與匈奴決一死戰。 而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 始終認為李牧是個膽小子, 軍隊便鬆懈了。

時機已到, 李牧決定與匈奴決戰, 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 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 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 善射的弓兵十萬人, 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準備出兵。 李牧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 先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 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 匈奴遣小股人馬進行劫搶, 李牧佯裝戰敗, 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 獲得小勝後的匈奴開始輕敵, 單于率領大批人馬入侵。 而李牧廣布奇兵, 從左右兩翼包抄, 一舉擊敗匈奴十萬騎兵。 李牧乘勝攻滅襜襤(chānlán), 擊破東胡, 收降林胡, 單于落荒而逃。 此後十多年, 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孫子兵法》兵家的思想, 講究一戰而定。 戰爭不是打過來打過去, 而是積蓄力量, 等待時機,

一戰而定。 十年戍邊, 換一個猛將, 可能百戰百勝, 戰功赫赫, 但一將功成萬骨枯, 他退休了, 什麼問題也沒解決, 換一個猛將來接著打。 李牧十年不戰, 憋足了勁打一場猛仗, 就解決了問題, 換回了邊防十幾二十年的平安無事, 所以一戰而定是真名將。

投資交易也是這個道理, 不該買入時什麼也不做, 做大週期趨勢來了買入一次就足夠。 多少虧損, 都是誤在頻繁交易。 為什麼頻繁交易, 無非是一種焦慮情緒。 李牧不出戰, 損失了什麼呢?什麼損失也沒有, 但士兵們焦慮了, 匈奴焦慮了, 趙王焦慮了, 趙王撤換了李牧, 結果損失慘重。

投資交易真正最重要的工作中有兩項:一是準備, 二是等待。

有些投資者從未認真系統地學習過投資理論技巧,

也沒有經過任何模擬訓練, 甚至連最起碼的投資交易基礎知識都不明白, 就冒然入市, 參與投資, 其資金帳戶的迅速貶值是必然的結果。

而投資交易中, 市場行情一般都要經歷振盪、回檔、盤整等等過程, 投資者難免會心浮氣噪, 這種焦躁心理會使投資者頻頻出擊, 導致虧多贏少, 而這正是考驗投資者耐心的時候, 投資者耐心靜觀其變, 等待趨勢來臨, 對各種機會的輕重緩急有所把握, 有選擇地放棄小的投資機會, 才能更好把握更大的投資機會。

有人曾用四句話來概括《孫子兵法》:

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後要穩。 投資交易又何嘗不需要穩、准、狠呢?

投資交易中, 小心“焦慮性動作”交易, 那是最能虧錢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