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乾隆老爺的紫砂方壺|描金點銀 題詩作畫

有史以來最高水準的紫砂大展「紫泥清韻 皇家品位--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回鄉展」現正在宜興市博物館展出, 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均陶中, 遴選出了130件(套)精品, 按宴饗佳器、文房清供、雅玩陳設三大類展示。 這是故宮博物院藏紫砂器首次走出紫禁城大批量展示, 同時也是宮廷紫砂首次回到故鄉宜興的「回家」特展。 本次展覽展期到2017年4月12日, 喜歡紫砂的朋友請把握這次的絕佳良機。

在故宮珍藏的紫砂方器中, 有兩件乾隆朝的禦題詩描金山水紫砂方壺, 兩壺形制略似, 俱呈四方覆鬥式, 紫色砂泥, 通體金彩篆書裝飾, 腹一面繪金彩山水人物紋, 另三面有金彩乾隆禦題詩, 壺底均鈐「乾隆年制」長方篆書款, 主要的差異是一件為嵌蓋、方圓鈕、鼓腹、斂足。 此壺刻正展示於前述的「宜興紫砂回鄉展」;

另一件為壓蓋、橋鈕、蟬肩、折角包邊足。 該壺此次沒有參展, 因此以下藉由著名的文博學者宋伯胤先生的介紹, 引領讀者細讀此壺。

宋伯胤先生書寫紫砂獨樹一格, 甚具人文思維,

他在《紫砂苑學步—宋伯胤紫砂論文集》〈水來龍井邊 茶香壺更妍〉一文中是這麼說的:這件乾隆款描金紫砂方壺, 高9.2公分, 坯體堅致, 純無雜質, 壺身用“鑲身筒”成型, 方中有圓, 把所有上下或左右兩片銜接的直線角都打磨成沒有棱角的圓面, 給人一種剛柔相融的感悟, 圓角方形蓋, 高高在上, 且以橋作鈕, 宛似磬石之階, 橫架泉上。 同時, 它不僅增加了壺身的高度, 而且在視覺上使人感到壺的底部更大而穩。

蓋的線條與壺身一致, 並且是從壺身向上延伸至長方形的蓋頂而頓筆結束, 為這個上小下大的方圓造型添造出覆鬥形的平頂, 或者含有“無平不陂”的用意。壺底的線條並不平直,不僅稍加磨圓,而且在其中部挖出一條長橋形的空槽,使壺身略有架空之勢,並和蓋上方形橋鈕的空間上下呼應。猶如一隻開在“心靈上的眼睛”,會使人看到由想像力所揭示的潛意識。壺嘴與壺把雖經削切,但亦是不露棱角,壺咀、壺口與壺把幾乎相齊在一個水平線上,且把上有扳。

壺身磨制精緻,素潔而稍見亮光。它宛如一頁白紙,作者于一側飾以《湖山雁歸圖》畫,筆墨板滯,顯然不是出自畫家的手筆,但作者並不受傳統裝飾的約束,將四面壺身視為一個整體來設計繪畫和題記的平面佈局,從而,在一側畫的幾座遠山,就逶迤而延至壺嘴所在一側,連綿不斷,使人對這件方壺的造型,有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裡所說:“譬若圓然,其中心無所不在,其外緣不知所在”。“使之渾圓運轉,若蛇自嘬其尾然”。

壺身的另一側,用金粉畫寫《山居即景》五言絕句一首:“徑穿玲瓏石,簾掛崢嶸泉。水許束自注,昨來龍井邊”,壺底鈐“乾隆年制”篆文方印一枚。這樣的篆體四字題款和習見的清代乾隆官窯瓷器上的大體相同。關於在紫砂表面加金粉裝飾,顯然也是受了景德鎮粉彩技法的影響,但這件紫砂壺的主體設計是著眼於“龍井”,壺的造型,儼然是一座檻泉,汲水烹煮,茶香而壺更為美妍。

主要參考文獻

________________

宋伯胤,《紫砂苑學步》,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8

王健華,《宜興紫砂》,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耿寶昌,《紫砂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或者含有“無平不陂”的用意。壺底的線條並不平直,不僅稍加磨圓,而且在其中部挖出一條長橋形的空槽,使壺身略有架空之勢,並和蓋上方形橋鈕的空間上下呼應。猶如一隻開在“心靈上的眼睛”,會使人看到由想像力所揭示的潛意識。壺嘴與壺把雖經削切,但亦是不露棱角,壺咀、壺口與壺把幾乎相齊在一個水平線上,且把上有扳。

壺身磨制精緻,素潔而稍見亮光。它宛如一頁白紙,作者于一側飾以《湖山雁歸圖》畫,筆墨板滯,顯然不是出自畫家的手筆,但作者並不受傳統裝飾的約束,將四面壺身視為一個整體來設計繪畫和題記的平面佈局,從而,在一側畫的幾座遠山,就逶迤而延至壺嘴所在一側,連綿不斷,使人對這件方壺的造型,有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裡所說:“譬若圓然,其中心無所不在,其外緣不知所在”。“使之渾圓運轉,若蛇自嘬其尾然”。

壺身的另一側,用金粉畫寫《山居即景》五言絕句一首:“徑穿玲瓏石,簾掛崢嶸泉。水許束自注,昨來龍井邊”,壺底鈐“乾隆年制”篆文方印一枚。這樣的篆體四字題款和習見的清代乾隆官窯瓷器上的大體相同。關於在紫砂表面加金粉裝飾,顯然也是受了景德鎮粉彩技法的影響,但這件紫砂壺的主體設計是著眼於“龍井”,壺的造型,儼然是一座檻泉,汲水烹煮,茶香而壺更為美妍。

主要參考文獻

________________

宋伯胤,《紫砂苑學步》,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8

王健華,《宜興紫砂》,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耿寶昌,《紫砂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