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書法到金庸武俠中神通:有關文人的那些事

微評:書法和武俠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可對於一個喜歡書法又有豪俠之氣的年輕人, 就能把書法和武俠很好地交融。 不僅僅如此, 在他的成長中, 還融入了父輩那種質樸的教育理念:父親一邊自己學, 一邊教我們學習。

世上的事, 只要你去想, 可能都能聯繫起來;你喜歡的事, 只要本著自己的心去做, 都可能有無限的樂趣。 做為常人, 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學習境界:這就無疑讓我對學書法為了什麼而恍然大悟, 何不學學周伯通, 來它個天真爛漫, 來它個任憑世外多歡騰, 我心自在醉墨中。

作者 :馬太平

書法:馬太平

在生活中, 每當有朋友問起寫書法為了什麼時, 我總是吞吞吐吐, 沒有給出一個合理而又擲地有聲的答案。 直到最近對這個問題專門去做了思考, 才有了一些感悟, 由於天氣比較炎熱, 忙完教學的事便足不出戶, 只有用閱讀來打發這酷夏的閑餘時間。

在某種機緣巧合我同時溫故了兩本有著巨大差異的書籍, 一本是王墉先生所著的《中國書法簡史》, 另一本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

對於王墉先生的《中國書法簡史》, 以前斷斷續續地讀過, 但總是囫圇吐糟, 馬馬虎虎沒有帶著思考去讀, 也並沒有讀出自己的一些見地來。 而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情節的獲悉大多數來源於電視劇, 以及與舍友茶飯之間的閑論, 最近將這兩本不同類型的書放在了一起而讀, 也就毫不疑問地勾起了年少時所經歷的一些事, 也讀出了一些感悟來, 趁著雨天閒暇就把它整理出來, 以供各位書友斧正。

周伯通

伯通引我悟書道

父親是一位樸素、勤懇的農民, 但他最大的願望確是讓我做一名“文人”, 起初因為年少,我對文人的理解是模糊的。 只知道父親在我上學前班時, 總不停地督促我去寫字, 他每天都要下地幹活, 而督促我是他的必修功課, 每次出發前總會把我和姐姐叫到一起, 用“鐵煤棒”讓我倆在院子裡的水泥板上完成他所佈置的作業。

那時我並沒有去關注, 其實父親也沒上過學, 但他卻會翻到生字表上, 給我們示範寫生字、寫數字。 記得姐姐老把數字“7”反過來寫, 所以父親經常提醒她說“7就是鐮刀把”, 至今談起這些父親都會放聲大笑。 那時的我是無知的, 父親卻是無所不能的, 但這個無所不能的背後卻暗藏著一份偉大的愛, 那便是父親一邊自己學, 一邊教我們學習。

有了父親的督促, 無疑我所表現出最大的興趣便是寫字, 最喜歡的作業就是寫生字, 每天早晨把生字本交給語文老師, 老師總會給我一百分, 誇我字寫的整齊, 在老師的鼓勵下, 我喜歡寫字的愛好也就理所當然地愈演愈濃。

記得有一天, 父親不知從誰家拿來了一本已經暗暗發黃的字帖,

上面寫著柳公權《神策軍碑》幾個大字, 還讓我照著字帖去描, 於是我把這本字帖經常裝在書包裡, 在課後的時候拿著鉛筆在包蘋果用的那種紙, 被我們稱為“蘋果紙”上去描。 在一節自習課上, 我正描的起勁, 卻發現陳老師不知什麼時候已站在了我的身後。 我低著頭跟他來到了辦公室, 他俯下身子從一個木箱中翻了好久, 找出了一本寫著顏真卿《勤禮碑》的米字格字帖, 並微笑著對我說:“喜歡寫字是好事, 把這本字帖送給你, 回家拿毛筆練”, 我欣喜若狂地回到了家, 美美滴向父母炫耀了一番。 自此之後我也多了一項任務, 就是每天為我們班同學在黑板上抄題…………

馬太平書法作品

許多那個年代的學生都有寫大楷的經歷,但也許是因為貧窮的緣故吧,我們那個16個人組成的五年級,直到畢業的那天也沒有寫過大楷,只是在一間帶有“危房”標誌的教室裡,在陳老師的呵護下,略有遺憾地完成學業,升到了初中…………

初中在離我們家十五裡路的鎮上,只能選擇住校,每週星期天備足了饅頭、菜跟面,再拿一個小瓶子灌滿煤油,便開始一周的學習生活。儘管初中生活是苦澀的,但對於我來說:“卻是快樂的”,因為有了美術課,有了音樂課,更有了另一個認可我寫字的老師,也就是我的初中班主任(這裡暫時不作介紹)。

父親要求我做個“文人”的想法從未停滯過,但由於奶奶的高齡,已變得神志不清,往往不能辨認家裡人,外加母親常年有病,家庭生活似乎陷入了困境,父親嘗試做生意,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只能待在家裡照顧奶奶,和母親下地幹活。 為了生計他們每天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從未忘記督促我的學習,時常會來學校給我送饃,送菜,送面,不時地關心我的學習狀況。

馬太平書法作品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的悄然而去。那是零七年臘月十八,在我初三的寒假裡,姐姐已經技校畢業,疼愛我的奶奶終究還是離開了我們,父親為了不影響姐姐工作,將奶奶去世的消息並沒有告訴她,一家人在悲傷中度過了一個新年。而緊接著在經歷汶川地震之後的中考中,我並沒有如願地考上高中。父親並沒有選擇讓我如同村裡的其他孩子一樣外出打工,而是把我送到了師範。也從此刻開啟了我對書法的熱追之情。

師範師生對書法的“摯愛風”在當地可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投其所好,我也就瞎忙活了起來,每天晚上不可或缺的事就是臨帖寫字,利用假期報班學習書法,以至於到了今天回想起師範的學習生涯就只記得一幕“白天站在七樓寫通告,晚上坐在燈前臨曹全”。

寫到這裡可能有讀者就會罵了,說你寫書法就寫書法,誇自己就誇自己,瞎扯一圈幹什麼,關人家周伯通鳥事,我想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喝杯茶,待我給你慢慢道來有關周伯通的事。

話說神雕最後章節華山之巔中,周伯通忽道:“昔年天下五絕,西毒、北丐與中神通已然逝世,今日當世高手,卻有那幾個可稱得五絕?

”黃蓉笑道:“一燈大師和我爹爹功力與日俱深,當年已居五絕,今日更無疑議。你義弟郭靖深得北丐真傳,當可算得一個。過兒雖然年輕,但武功卓絕,小一輩英才中無人及得,何況他又是歐陽鋒的義子。東和南是舊人,西和北兩位,須當由你義弟和過兒承繼了。

由此東邪、西狂、南僧、北俠四絕以定,當然這不是我所談的重點,重點是中間哪位中神通?

眾人推小龍女,黃蓉二人原本只是想和周伯通開開玩笑,說到武力之強,黃藥師、一燈大師都自知尚遜周伯通三分,所以一直不提他的名字,想逗他發起急來,引為一樂。豈知周伯通天真爛漫,胸中更無半點心機,雖然天性好武,卻從無爭雄揚名的念頭,決沒想到自己是否該算五絕之一。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自然又比眾人高出了一籌。

這就無疑讓我對學書法為了什麼而恍然大悟,何不學學周伯通,來它個天真爛漫,來它個任憑世外多歡騰,我心自在醉墨中。

神雕俠侶

書法簡史聊神雕

聊武俠就不得不再次閒扯幾句了,我真正帶著思考開始讀金庸武俠是在大學,在舍友王焱的影響之下,開始研究金庸的武俠世界。在我眼裡王焱是比較奇葩的,這主要源于他對武俠的癡迷,要說我的師範,大學整天跟“書法”打交道,那他的高中、大學必定跟金庸武俠動真格。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我們就開始了我們的俠客之旅,在茶飯之餘,跟我們的高手聊武功,和我們的才子聊佳人,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學生活的一大樂趣……

言歸正傳,書法史其實就是一部文化史,在書法的發展歷程中貫穿始終的無疑就兩個字“文化”。對如此漫長的里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紛繁複雜的書法現象,還是書法家成長集,以及對書法走向問題的進一步深入,耐心的梳理,進而能夠揭示內外關聯,以及成熟發展的關鍵,便是書法背後蘊藏的中國文化,它為我們勾勒出了一條關於書法演變較為清晰的脈絡。

那麼武俠,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武俠裡的文化。

黃老邪

首先,我們說說金庸武俠裡武功與傳統文化。《神雕俠侶》小說中的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藝和傳統文化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例如黃老邪琴棋書畫、九宮八卦形成了“雅化”的武功碧海潮生曲、玉蕭劍法等。但最讓我暗暗稱讚的便是在武林大會上,朱子柳與霍都的那場打鬥,他一陽指與書法的完美契合!朱子柳出手即是一帖《房玄齡碑》,筆勢圓勁流麗,出招外柔內剛。每次看到這裡我會想要是褚遂良再世,只怕也寫不出朱子柳此時的心境。

遙想當年房玄齡輔佐李世民削平群雄,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此日朱子柳之戰,關乎國家命運,民族氣節。他以此帖開筆,意仿賢相之能,既合乎其大理宰相的身份,又揮灑出一戰定鼎的決心,叫人不得不暗贊好一個金庸,好一個朱子柳。

朱子柳

也許有人說:“人家金老爺子可能當時沒想那麼多”,我說金老爺子那可不是你,那不僅搞武俠,文化沒得說,人家書法也不賴。

有點扯遠了,在隨後的打鬥中,朱子柳筆鋒更勝,草書之輕狂不亞于懷張,篆鼓之古樸,鐵鉤銀劃絲毫不遜色于李斯,只殺得霍都狼狽不堪,令人拍案叫絕!而最後以春秋古篆石鼓文收筆,于霍都扇上題下“爾乃蠻夷”四個大字,更是酣暢淋漓,讓人胸懷為之一舒!好一個厲害的朱子柳,好一段精彩的書法。

當然書法人聊書法就有點扯的多,誇的大了,不過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金老爺子寫武俠都把書法研究的這麼通,我們寫書法是不是也得聊聊武俠,這也是觸類旁通……

楊過小龍女

聊完武打戲,我覺得還得聊聊《神雕俠侶》中的愛情,畢竟“娃還年輕,對愛情充滿期待”哈哈。談到神雕裡面的愛情,不得不說金老爺子估計在沒改革開放之前思想就已經很開放,就拿故事的主人公楊過、小龍女二人的愛情來說,估計放到今天來說也有許多人是不能理解的。有違道德的師徒戀,以及一個在那個把貞潔當回事的年代,小龍女不幸失去貞潔,外加楊過意外斷臂,就今天這個大時代來說,他也是一個殘疾人,但他們倆還是相愛了,如此強烈地衝撞這當時的社會風俗,這註定他們要經受眾人的反對、唾駡以及重重坎坷,但這在他們眼中只是眾人不解風情罷了。到最後,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雕並肩下山,開始了他們的二人生活。這也許才是真正一段經得起考驗的愛情…………

蘇東坡

有關文人那些事

聊完了神雕我們接著聊聊文人吧,文人是父親對我的寄託,也是我著手此篇短文的引子。每次回家父親都會送我搭車,並在路上給我囑託一番。儘管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也開始籌謀組建自己的家庭,承擔應有的責任,但在父母的眼裡我依舊只是一個孩子。

記得前段時間回家,父親送我到車站,路上叮囑我:“剛剛工作,教學一定要認真,不要耽誤了別人家的孩子,教師這個職業窮是窮了點,但是一份考驗良知的工作。”我一直將它牢記在心,也正是父親這麼多年來的告誡,讓做個文人,一直激勵我前行。也許他所說的文人並不是有多少知識,並不是多麼有出息,只是能夠“識大體,不偷,不搶,不違心而已”。

“文人”無疑很多人的理解就是有文化的人,但父親卻不這麼認為,有一次他講起了祖上,說他的曾祖父是村裡唯一的一名秀才,但到了祖父這輩卻成了一名戲子(當地方言指唱秦腔的人),當然父親早些年也跟著唱過皮影戲,二爸他現在還在唱。但父親之前確是極力反對我去愛好這些的,從起初學鋼琴,到後來學二胡,說實話他都是不大贊同的,但往往礙於對我的偏愛,所以也就只用那句:“沒事幹了,我給你買了紙就練字吧,那些可以放一放”來向我稍稍表達他的不滿。

秦腔

當然他這麼說是有他的看法,因為父親是一個十分好強的人,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皮影戲子是沒有社會地位而言的,可以說不是一個讓人可以看得起的職業,他還是希望我能在閒置時間裡多讀讀書。

他眼裡的文人是質樸的,並不是華而不實的虛影,而是“不違心”的虔誠。父親的教誨無不影響著我的每一天,寫字對於我來說也正就應了父親的那句“不違心”就好。不為掙多少錢,更不為有多富裕,只為能夠樸實與虔誠地過好每一天,這也便是我齋名“崇文堂”的由來。

前不久回家,父親欣喜地拿來從村裡讀書室借來的幾本字帖給我看,並分享他發現借到帖的喜悅,翻開糧食房放的整整齊齊的四個紙箱子,裡面有小學,初中,大學的課本,也有一些微微皺起的作業本,也有近幾年拿回家的字畫……他無疑都收拾地整整齊齊,並時常告誡母親,“別拿那些換碗,孩子有用”……

那刻,我的眼角再次濕潤了起來……

郭襄

馬太平,1993年生,甘肅天水人,字馳騰,筆名“石逸”號書雅居士,齋名“書雅軒”,故又號書雅軒主人。西北師範大學本科學歷,擅長書法創作,書法理論、文藝評論,文學寫作等,其書法、評論、文學等作品多見於網路。現為中國書法藝術教育學會會員,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具備資格)等多家協會會員。現任中書教甘肅青少年書畫院院長

馬太平書法作品

許多那個年代的學生都有寫大楷的經歷,但也許是因為貧窮的緣故吧,我們那個16個人組成的五年級,直到畢業的那天也沒有寫過大楷,只是在一間帶有“危房”標誌的教室裡,在陳老師的呵護下,略有遺憾地完成學業,升到了初中…………

初中在離我們家十五裡路的鎮上,只能選擇住校,每週星期天備足了饅頭、菜跟面,再拿一個小瓶子灌滿煤油,便開始一周的學習生活。儘管初中生活是苦澀的,但對於我來說:“卻是快樂的”,因為有了美術課,有了音樂課,更有了另一個認可我寫字的老師,也就是我的初中班主任(這裡暫時不作介紹)。

父親要求我做個“文人”的想法從未停滯過,但由於奶奶的高齡,已變得神志不清,往往不能辨認家裡人,外加母親常年有病,家庭生活似乎陷入了困境,父親嘗試做生意,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只能待在家裡照顧奶奶,和母親下地幹活。 為了生計他們每天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從未忘記督促我的學習,時常會來學校給我送饃,送菜,送面,不時地關心我的學習狀況。

馬太平書法作品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的悄然而去。那是零七年臘月十八,在我初三的寒假裡,姐姐已經技校畢業,疼愛我的奶奶終究還是離開了我們,父親為了不影響姐姐工作,將奶奶去世的消息並沒有告訴她,一家人在悲傷中度過了一個新年。而緊接著在經歷汶川地震之後的中考中,我並沒有如願地考上高中。父親並沒有選擇讓我如同村裡的其他孩子一樣外出打工,而是把我送到了師範。也從此刻開啟了我對書法的熱追之情。

師範師生對書法的“摯愛風”在當地可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投其所好,我也就瞎忙活了起來,每天晚上不可或缺的事就是臨帖寫字,利用假期報班學習書法,以至於到了今天回想起師範的學習生涯就只記得一幕“白天站在七樓寫通告,晚上坐在燈前臨曹全”。

寫到這裡可能有讀者就會罵了,說你寫書法就寫書法,誇自己就誇自己,瞎扯一圈幹什麼,關人家周伯通鳥事,我想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喝杯茶,待我給你慢慢道來有關周伯通的事。

話說神雕最後章節華山之巔中,周伯通忽道:“昔年天下五絕,西毒、北丐與中神通已然逝世,今日當世高手,卻有那幾個可稱得五絕?

”黃蓉笑道:“一燈大師和我爹爹功力與日俱深,當年已居五絕,今日更無疑議。你義弟郭靖深得北丐真傳,當可算得一個。過兒雖然年輕,但武功卓絕,小一輩英才中無人及得,何況他又是歐陽鋒的義子。東和南是舊人,西和北兩位,須當由你義弟和過兒承繼了。

由此東邪、西狂、南僧、北俠四絕以定,當然這不是我所談的重點,重點是中間哪位中神通?

眾人推小龍女,黃蓉二人原本只是想和周伯通開開玩笑,說到武力之強,黃藥師、一燈大師都自知尚遜周伯通三分,所以一直不提他的名字,想逗他發起急來,引為一樂。豈知周伯通天真爛漫,胸中更無半點心機,雖然天性好武,卻從無爭雄揚名的念頭,決沒想到自己是否該算五絕之一。心中空空蕩蕩,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自然又比眾人高出了一籌。

這就無疑讓我對學書法為了什麼而恍然大悟,何不學學周伯通,來它個天真爛漫,來它個任憑世外多歡騰,我心自在醉墨中。

神雕俠侶

書法簡史聊神雕

聊武俠就不得不再次閒扯幾句了,我真正帶著思考開始讀金庸武俠是在大學,在舍友王焱的影響之下,開始研究金庸的武俠世界。在我眼裡王焱是比較奇葩的,這主要源于他對武俠的癡迷,要說我的師範,大學整天跟“書法”打交道,那他的高中、大學必定跟金庸武俠動真格。就這樣不知不覺的我們就開始了我們的俠客之旅,在茶飯之餘,跟我們的高手聊武功,和我們的才子聊佳人,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學生活的一大樂趣……

言歸正傳,書法史其實就是一部文化史,在書法的發展歷程中貫穿始終的無疑就兩個字“文化”。對如此漫長的里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紛繁複雜的書法現象,還是書法家成長集,以及對書法走向問題的進一步深入,耐心的梳理,進而能夠揭示內外關聯,以及成熟發展的關鍵,便是書法背後蘊藏的中國文化,它為我們勾勒出了一條關於書法演變較為清晰的脈絡。

那麼武俠,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武俠裡的文化。

黃老邪

首先,我們說說金庸武俠裡武功與傳統文化。《神雕俠侶》小說中的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藝和傳統文化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例如黃老邪琴棋書畫、九宮八卦形成了“雅化”的武功碧海潮生曲、玉蕭劍法等。但最讓我暗暗稱讚的便是在武林大會上,朱子柳與霍都的那場打鬥,他一陽指與書法的完美契合!朱子柳出手即是一帖《房玄齡碑》,筆勢圓勁流麗,出招外柔內剛。每次看到這裡我會想要是褚遂良再世,只怕也寫不出朱子柳此時的心境。

遙想當年房玄齡輔佐李世民削平群雄,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此日朱子柳之戰,關乎國家命運,民族氣節。他以此帖開筆,意仿賢相之能,既合乎其大理宰相的身份,又揮灑出一戰定鼎的決心,叫人不得不暗贊好一個金庸,好一個朱子柳。

朱子柳

也許有人說:“人家金老爺子可能當時沒想那麼多”,我說金老爺子那可不是你,那不僅搞武俠,文化沒得說,人家書法也不賴。

有點扯遠了,在隨後的打鬥中,朱子柳筆鋒更勝,草書之輕狂不亞于懷張,篆鼓之古樸,鐵鉤銀劃絲毫不遜色于李斯,只殺得霍都狼狽不堪,令人拍案叫絕!而最後以春秋古篆石鼓文收筆,于霍都扇上題下“爾乃蠻夷”四個大字,更是酣暢淋漓,讓人胸懷為之一舒!好一個厲害的朱子柳,好一段精彩的書法。

當然書法人聊書法就有點扯的多,誇的大了,不過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金老爺子寫武俠都把書法研究的這麼通,我們寫書法是不是也得聊聊武俠,這也是觸類旁通……

楊過小龍女

聊完武打戲,我覺得還得聊聊《神雕俠侶》中的愛情,畢竟“娃還年輕,對愛情充滿期待”哈哈。談到神雕裡面的愛情,不得不說金老爺子估計在沒改革開放之前思想就已經很開放,就拿故事的主人公楊過、小龍女二人的愛情來說,估計放到今天來說也有許多人是不能理解的。有違道德的師徒戀,以及一個在那個把貞潔當回事的年代,小龍女不幸失去貞潔,外加楊過意外斷臂,就今天這個大時代來說,他也是一個殘疾人,但他們倆還是相愛了,如此強烈地衝撞這當時的社會風俗,這註定他們要經受眾人的反對、唾駡以及重重坎坷,但這在他們眼中只是眾人不解風情罷了。到最後,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袍袖一拂,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雕並肩下山,開始了他們的二人生活。這也許才是真正一段經得起考驗的愛情…………

蘇東坡

有關文人那些事

聊完了神雕我們接著聊聊文人吧,文人是父親對我的寄託,也是我著手此篇短文的引子。每次回家父親都會送我搭車,並在路上給我囑託一番。儘管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也開始籌謀組建自己的家庭,承擔應有的責任,但在父母的眼裡我依舊只是一個孩子。

記得前段時間回家,父親送我到車站,路上叮囑我:“剛剛工作,教學一定要認真,不要耽誤了別人家的孩子,教師這個職業窮是窮了點,但是一份考驗良知的工作。”我一直將它牢記在心,也正是父親這麼多年來的告誡,讓做個文人,一直激勵我前行。也許他所說的文人並不是有多少知識,並不是多麼有出息,只是能夠“識大體,不偷,不搶,不違心而已”。

“文人”無疑很多人的理解就是有文化的人,但父親卻不這麼認為,有一次他講起了祖上,說他的曾祖父是村裡唯一的一名秀才,但到了祖父這輩卻成了一名戲子(當地方言指唱秦腔的人),當然父親早些年也跟著唱過皮影戲,二爸他現在還在唱。但父親之前確是極力反對我去愛好這些的,從起初學鋼琴,到後來學二胡,說實話他都是不大贊同的,但往往礙於對我的偏愛,所以也就只用那句:“沒事幹了,我給你買了紙就練字吧,那些可以放一放”來向我稍稍表達他的不滿。

秦腔

當然他這麼說是有他的看法,因為父親是一個十分好強的人,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皮影戲子是沒有社會地位而言的,可以說不是一個讓人可以看得起的職業,他還是希望我能在閒置時間裡多讀讀書。

他眼裡的文人是質樸的,並不是華而不實的虛影,而是“不違心”的虔誠。父親的教誨無不影響著我的每一天,寫字對於我來說也正就應了父親的那句“不違心”就好。不為掙多少錢,更不為有多富裕,只為能夠樸實與虔誠地過好每一天,這也便是我齋名“崇文堂”的由來。

前不久回家,父親欣喜地拿來從村裡讀書室借來的幾本字帖給我看,並分享他發現借到帖的喜悅,翻開糧食房放的整整齊齊的四個紙箱子,裡面有小學,初中,大學的課本,也有一些微微皺起的作業本,也有近幾年拿回家的字畫……他無疑都收拾地整整齊齊,並時常告誡母親,“別拿那些換碗,孩子有用”……

那刻,我的眼角再次濕潤了起來……

郭襄

馬太平,1993年生,甘肅天水人,字馳騰,筆名“石逸”號書雅居士,齋名“書雅軒”,故又號書雅軒主人。西北師範大學本科學歷,擅長書法創作,書法理論、文藝評論,文學寫作等,其書法、評論、文學等作品多見於網路。現為中國書法藝術教育學會會員,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具備資格)等多家協會會員。現任中書教甘肅青少年書畫院院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