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這個上市公司老總,沒車沒房沒西裝,還保證5年內不減持

比馬雲大十歲的汪建, 1999年與馬雲同年創業, 目標同樣是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產業。 如今17年過去了, 馬雲已經登峰造極, 被封為新任“國民財神”,

而汪建依舊名不見福布斯。

在2015年深商大會上, 他甚至自嘲:“我是一個窮人, 來這個場合不合適, 我在深圳沒房、沒車、沒西裝, 是一個深漂。 ”

然而, 沒房沒車沒西裝的他, 卻締造了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和世界領先的遺傳學研究中心——華大基因, 該公司被媒體譽為“生物界騰訊”。

汪建出生於1954年, 這個湖南人插過隊、留過學, 在美國讀書工作期間就開始接觸基因科研領域。

1990年在得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啟動後, 他開始想像自己和它的關係。

到了1999年, 回國創業的汪建和楊煥明等夥伴決定創立華大。 但當時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並沒有啟動, 整個市場處於資金人才兩缺的狀況。

為了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 汪建和楊煥明幹了一件至今看來都十分出格的事件:在沒有得到政府授權的情況下在人類基因組計畫第五次會議上宣佈, 代表中國承接人類基因組計畫1%的測序任務。

這一做法被當時的媒體比喻為“造反”, 汪建也自此給外界留下了一個“土匪”的形象。

不過這次“造反”的結果是, 有關部門為此出資5000萬元, 楊、汪等人也與人類基因組計畫國際團隊一起得到領導人的接見。

“從科學界出來就做企業, 證明你在科學界是一混混。 ”汪建說, 有人批評華大學術水準不行, 他就想, 要“發論文發得你們都不好意思。 ” 隨後, 華大一口氣在《科學》《自然》等國際著名刊物發表數十篇論文, 令中國絕大多數高校和科研機構望塵莫及, 深圳市政府則甘心掏出上億人民幣。

隨著華大測序能力提升, 一些科學家及科研機構主動尋求合作。 華大第一個商業模式由此產生:為科研機構、製藥公司、育種公司等提供測序服務。

2009年時, 華大的年營收僅為3.43億元, 而到了2010年, 這個數字攀升到了10.37億元。 2012年華大的測序數據產出能力已占全球一半以上。

根據深交所公佈的資料, 2015創業板平均淨利1.25億, 超過1億元淨利潤的上市公司只有172家。 而根據2016年的業績預報, 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只有12家淨利潤超過3億元。 這意味著, 2016年淨利潤已達到3.33億元的華大基因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即屬前列。

有人說, 華大基因和阿裡巴巴是唯二兩家上市老闆不敲鐘的企業。

上市儀式上, 華大基因將敲鐘的機會交給了6位特別人士, 包括“唐寶寶”(唐氏綜合征)代表、受益華大基因檢測的代表, 及關愛關懷罕見病和殘障群體的代表。

在上市儀式上, 汪建用一組數字描述了公司業務和佈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華大基因累計完成了200多萬例無創產前檢測, 檢出了1.5萬多“唐氏胎兒”, 準確率在99%以上。

還完成了上百萬例耳聾相關基因篩查, 幾十萬例的遺傳性基因病排查, 200多萬例婦女宮頸癌HPV病毒分型檢測, 600多萬例的腫瘤標誌物篩查。 ”

汪建還在上市儀式上霸氣宣言, “至少五年內我個人不減持華大股票;基因相關殘疾不減少, 我不僅不減持,還會繼續留在殘疾人協會工作。”

我不僅不減持,還會繼續留在殘疾人協會工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