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小時候隨處可見的東西,現在拍出20多萬!

說起連環畫,

總會帶著點童年的味道。

小時候隨處可見,

一本連環畫可以供好多小夥伴傳閱。

後來長大了,

電視、網路相繼出現,

連環畫也難覓蹤跡,

再後來,

一本連環畫拍出了20多萬

......

目前收藏市場越來越來壯大, 除市場廣泛流傳的藏品之外, 連環畫的收藏人數也日益增長。 他們活躍在各個大平臺上, 大街小巷當中尋找值得收藏的作品。

連環畫熱潮

眾所周知, 在上世紀連環畫可謂風靡大江南北, 特別是建國後的三十年, 連環畫一度成為畫壇的寵兒、畫家和收藏者的最愛。 據有關部門統計,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十年中,

全國共出版連環畫約二萬種, 總印數約達六億冊。 1977年至1979年僅三年間, 全國出版的連環畫有二千一百多種, 印數亦為六億冊。 這兩組驚人的數字告訴我們, 連環圖畫的讀者是何其眾多。 而素有“連環畫祖師爺”之譽的趙巨集本的作品自然最受讀者和收藏者的關注。

趙宏本《小刀會》連環畫

那些連環畫創作者們

早在民國時期, 連環畫在上海就已深受讀者歡迎, 當時連環畫創作隊伍實力雄厚, 有“四大名旦”趙宏本、沈曼雲、錢笑呆、陳光鎰, 趙宏本為之首, 還有“四小名旦”趙三島、筆如花、徐宏達、顏梅華。 建國後連環畫更成為畫壇熱點和焦點, 像陳少梅、徐操、吳光宇、王叔暉、劉繼卣、陸儼少、董天野、胡也佛、程十發、劉旦宅、任率英、宋雨桂等大批著名國畫家都先後投身連環畫創作中。 其中, 建國後長期擔任上海人美連環畫創作室主任的趙宏本, 為中國連環畫的輝煌作出了不可替代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趙宏本—連環畫史 地位顯赫

趙宏本(1915—2000)是20世紀傑出的連環畫家,

又名趙卿、張弓;生於上海, 江蘇阜寧人, 齋名“抱燈樓”;為上海連環畫“四大名旦”之首, 有“連環畫祖師爺”之譽。 1949年5月任上海新聲出版社社長, 組織創作出版新連環畫, 並參加創立上海市連環畫作者聯誼會, 當選理事長。 1950年調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編輯部, 任連環畫組副組長;1951年調任華東人民出版社連環畫科副科長。 1952年調任新美術出版社編輯部副主任。 1956年起一直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任連環畫創作室主任, 他先後創作《趙一曼》《血淚仇》《救災》《英雄樹》《武松醉打蔣門神》《將相和》《白蛇傳》《桃花扇》等大批連環畫;同時領導著這個創作集體, 先後創作出大型連環畫《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漢演義》《東周列國故事》等系列作品——這一時期是趙宏本連環畫創作的高峰。
趙宏本生前為中國美協上海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連環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理事;從事連環畫創作50餘年, 創作出版連環畫350餘種。

趙宏本1982年作《蟠桃園》立軸(2016年匡時國際2.3萬元成交, 2005年上海嘉泰2.53萬元成交)

雅俗共賞 好評如潮

趙宏本的連環畫創作主要有兩種手法,

一種是白描, 如《水滸一百零八將》長卷純以白描畫成, 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一百零八將性別、年齡、相貌、性格各不相同, 畫家以用筆的輕重、快慢來控制線條的粗細、方圓、燥濕、濃淡, 嚴謹精湛而又揮灑自如, 所繪人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 讓人看後過目不忘、記憶猶新。

另一種為工筆重彩創作手法, 代表作當推《花果山》《三打白骨精》(12幀), 色彩暈染典雅、文靜、優美, 色階層次自然、和諧, 而朱砂、石青、石綠等重色的敷施, 濃豔堂皇, 更加強神話世界奇譎瑰麗的氛圍, 可謂筆筆精到, 毫無鬆懈之處。

趙宏本的連環畫題材主要是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 1962年他與錢笑呆合作創作的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在翌年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獎時被評為一等獎,後又以英、日、德、法等國文字出版發行;198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舉辦的野間兒童畫、插圖比賽三等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趙宏本先生連環畫代表作有《戚繼光》、《水滸一百零八將》、《三打白骨精》(與錢笑呆合作)、《野豬林》(與趙仁年合作)、《小刀會》(與王亦秋合作)、《商鞅變法》等。1990年上海美術館隆重舉辦的《趙宏本從藝六十周年畫展》,盛況空前、好評如潮。據當時工作人員告知,美術館還未曾有過如此盛況呢!

在創作連環畫作品的同時,趙巨集本對國畫也有很高造詣,擅長人物和動物,尤以畫猴堪稱一絕,有“猴王”之美譽。幾十年來,上溯吳道子、顧閎中、陳洪綬諸家,近宗任渭長、任伯年,潛心研究,心摹手追,探其意蘊,抉取雅俗共賞之精髓,得以深厚的傳統功底,升騰變化,自成家數。單線白描、工筆重彩,潑墨寫意,無不精絕。更以多樣章法經營,應物象形,傳神寫照,使不同物件的神意、神氣、神情、神思呼之欲出,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趙宏本《猴趣圖》鏡片(2013年上海嘉禾4.02萬元成交)

昔日搶手 今日低估

趙巨集本的作品很早就在市場上流通,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趙宏本聲譽極高,特別是四十年代他被評為四大名旦之一可謂家喻戶曉,而四大名旦中趙宏本名列首位,其次為沈曼雲、錢笑呆、陳光鎰,這樣的排列是以連環畫銷量為標準的排行榜。由於趙巨集本所繪製的畫本內容,大都以民族社會矛盾為背景,益人益智。這些畫本為書商贏得了利潤。當時趙宏本的稿酬標準是同行中最高的。特別是在日寇入侵的年代,物價飛漲,早晚市價不同,為了保值,他的畫作不掉價,結算時,以當天糧價為准。僅此特殊一例,就體現了趙宏本的價值。

九十年代初國內引進藝術拍賣後,趙巨集本作品最初在市場上很少見到,步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書畫行情走強,不少拍賣行也開始挖掘趙巨集本作品。

2002年,廣州華藝推出的趙巨集本重彩作品《西遊記》鏡心以1.1萬元成交。

2005年《蟠桃園》立軸在上海嘉泰以2.53萬元成交。

2006年趙宏本1984年作《三老圖》立軸在上海拍賣行以1.65萬元成交。

2012年趙宏本《戚繼光連環畫 原稿》在西泠印社獲價26.45萬元,價格首次突破20萬元大關。

2013年《美猴王》立軸在保利獲價7.4萬元成交。2015年趙宏本與劉錫永、林雪岩合作《白蛇傳》連環畫印刷品在保利以9.2萬元成交,印刷品能拍出如此價格實屬不易。

2016年趙宏本1975年作《西遊記西天取經圖》在上海拍賣行以2.5萬元拍出;

同年,趙宏本1982年作《蟠桃園》立軸在匡時以2.3萬元成交。

收藏潛力大

總體看,趙巨集本作品在拍賣場價格不高。鑒於趙宏本在20世紀連環畫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響,目前其作品價格與其地位影響嚴重不匹配,後市潛力不可限量。

對趙巨集本作品可重點關注三類:一是經典白描連環畫的原稿,這類作品不僅顯示趙巨集本獨特的魅力,而且影響大,有的曾家喻戶曉;二是工筆重彩連環畫原稿,這類作品用色優美,觀賞效果極佳;三是人物國畫作品,特別是《西遊記》題材曾影響中國幾代人,深受人們喜愛,從某個角度講,趙宏本代表一個時代的名片和符號,所以,趙巨集本這幾類作品值得收藏者和投資者密切關注。

連環畫該傳承嗎?

從1899年第一本連環畫誕生算起,連環畫存活了上百年,參與過現代化過程中大部分中國世代的文化生活,但由於面對的是科技衝擊,它的瓦解過程太快,因此其在特定時代所起的作用,還沒來得及被充分認知。換句話說,來不及說一聲再見,它就飄遠了。

連環畫據說“古已有之”,但和今天的概念真正符合的連環畫誕生於清末(189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石印《三國志演義》),在民國迎來第一次繁榮。1920年代的上海灘,租借連環畫成為一種熱門生意,極受社會大眾歡迎。作家茅盾描寫那時的景象說:“小書的價格往往只有一付大餅油條錢,無怪乎貧窮的黃包車夫亦會在喘氣休息時,從座墊下抽出一本,生吞活剝,有滋有味地翻看起來……”

這引來了部分知識精英的口誅筆伐,認為連環畫市井、粗鄙,“文學不再是文學,作家不再是作家”。此時站出來力挺連環畫的,是魯迅先生,他在文章中指出,對連環畫,“大眾是要看的,大眾是感激的。”

回到30年前,那時在中國城鄉,白鬍子爺爺,或慈祥的奶奶,往往是最重要的文明記憶接續者。他們坐在水井邊、大樹下,給孫輩們講“白蛇娘娘”,講“牛郎織女”,講“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 後來又看到了《霍去病》、《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仿如摯友。我們還自己歸納出一類形象非常相似的古代“武力美男”:霍去病、呂布、趙雲、馬超、周瑜、羅成、呂方、郭盛……在這些形象標記下,一個粗線條的歷史輪廓在腦海中初步建立。

連環畫承擔了對幾代中國人的一部分啟蒙責任。它用一種粗線條的方式講故事,在語言上也削弱了文學審美功能,但高品質的圖畫可以予以部分彌補。而圖畫與文字的緊密配合,創造出了從未有過的文化銳度—讓知識從壟斷轉向普惠。它解除了艱澀的古文、厚厚的大部頭文獻這類知識載體對大眾施加的心理震懾,讓大眾可以通過書(而不僅是曲藝、戲劇和口口相傳)這種以往敬畏的東西,自助進入歷史與傳說,至少在形式上,他們可以和知識份子一樣,“孤獨”地與自己的內心交流。

在《大俠霍元甲》、《廣東鐵橋三》等電視劇在大陸風靡一時的1980年代,電視這種新的文藝和娛樂載體對荷爾蒙的刺激能力更強,也就更加符合形象思維的特性。一個有代表性的現象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本就是一種“專供俗享”的文化產品,在電視機普及之前,曾讓幾代人欲罷不能,而後來一部又一部、一輪又一輪的金庸武俠劇推出後,人們反而對原著日漸喪失了興趣,就連金庸也變得冷門了。

給連環畫造成衝擊的還有外國漫畫,主要是日美漫畫,替代機制在原理上和電視機是一致的,即“更多的圖畫、更少的文字”。後來的互聯網普及,就更加劇了輕快化傾向。越來越多的人們用互聯網的搜索功能來代替自身的記憶力,用在網路空間裡開動形象思維來代替對現實的冷靜思考。唯一沒有變化的是對圖像的偏好,人們隨時隨地可以看照片、動圖和視頻,“有圖有真相”成為網路法則,表情包成為“實體化的情緒”。現在,誰還會記得連環畫呢?

{ 今日話題 }

你小時候看過連環畫嗎?

你認為連環畫需要傳承嗎?

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在翌年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獎時被評為一等獎,後又以英、日、德、法等國文字出版發行;198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舉辦的野間兒童畫、插圖比賽三等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趙宏本先生連環畫代表作有《戚繼光》、《水滸一百零八將》、《三打白骨精》(與錢笑呆合作)、《野豬林》(與趙仁年合作)、《小刀會》(與王亦秋合作)、《商鞅變法》等。1990年上海美術館隆重舉辦的《趙宏本從藝六十周年畫展》,盛況空前、好評如潮。據當時工作人員告知,美術館還未曾有過如此盛況呢!

在創作連環畫作品的同時,趙巨集本對國畫也有很高造詣,擅長人物和動物,尤以畫猴堪稱一絕,有“猴王”之美譽。幾十年來,上溯吳道子、顧閎中、陳洪綬諸家,近宗任渭長、任伯年,潛心研究,心摹手追,探其意蘊,抉取雅俗共賞之精髓,得以深厚的傳統功底,升騰變化,自成家數。單線白描、工筆重彩,潑墨寫意,無不精絕。更以多樣章法經營,應物象形,傳神寫照,使不同物件的神意、神氣、神情、神思呼之欲出,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趙宏本《猴趣圖》鏡片(2013年上海嘉禾4.02萬元成交)

昔日搶手 今日低估

趙巨集本的作品很早就在市場上流通,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趙宏本聲譽極高,特別是四十年代他被評為四大名旦之一可謂家喻戶曉,而四大名旦中趙宏本名列首位,其次為沈曼雲、錢笑呆、陳光鎰,這樣的排列是以連環畫銷量為標準的排行榜。由於趙巨集本所繪製的畫本內容,大都以民族社會矛盾為背景,益人益智。這些畫本為書商贏得了利潤。當時趙宏本的稿酬標準是同行中最高的。特別是在日寇入侵的年代,物價飛漲,早晚市價不同,為了保值,他的畫作不掉價,結算時,以當天糧價為准。僅此特殊一例,就體現了趙宏本的價值。

九十年代初國內引進藝術拍賣後,趙巨集本作品最初在市場上很少見到,步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書畫行情走強,不少拍賣行也開始挖掘趙巨集本作品。

2002年,廣州華藝推出的趙巨集本重彩作品《西遊記》鏡心以1.1萬元成交。

2005年《蟠桃園》立軸在上海嘉泰以2.53萬元成交。

2006年趙宏本1984年作《三老圖》立軸在上海拍賣行以1.65萬元成交。

2012年趙宏本《戚繼光連環畫 原稿》在西泠印社獲價26.45萬元,價格首次突破20萬元大關。

2013年《美猴王》立軸在保利獲價7.4萬元成交。2015年趙宏本與劉錫永、林雪岩合作《白蛇傳》連環畫印刷品在保利以9.2萬元成交,印刷品能拍出如此價格實屬不易。

2016年趙宏本1975年作《西遊記西天取經圖》在上海拍賣行以2.5萬元拍出;

同年,趙宏本1982年作《蟠桃園》立軸在匡時以2.3萬元成交。

收藏潛力大

總體看,趙巨集本作品在拍賣場價格不高。鑒於趙宏本在20世紀連環畫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響,目前其作品價格與其地位影響嚴重不匹配,後市潛力不可限量。

對趙巨集本作品可重點關注三類:一是經典白描連環畫的原稿,這類作品不僅顯示趙巨集本獨特的魅力,而且影響大,有的曾家喻戶曉;二是工筆重彩連環畫原稿,這類作品用色優美,觀賞效果極佳;三是人物國畫作品,特別是《西遊記》題材曾影響中國幾代人,深受人們喜愛,從某個角度講,趙宏本代表一個時代的名片和符號,所以,趙巨集本這幾類作品值得收藏者和投資者密切關注。

連環畫該傳承嗎?

從1899年第一本連環畫誕生算起,連環畫存活了上百年,參與過現代化過程中大部分中國世代的文化生活,但由於面對的是科技衝擊,它的瓦解過程太快,因此其在特定時代所起的作用,還沒來得及被充分認知。換句話說,來不及說一聲再見,它就飄遠了。

連環畫據說“古已有之”,但和今天的概念真正符合的連環畫誕生於清末(189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石印《三國志演義》),在民國迎來第一次繁榮。1920年代的上海灘,租借連環畫成為一種熱門生意,極受社會大眾歡迎。作家茅盾描寫那時的景象說:“小書的價格往往只有一付大餅油條錢,無怪乎貧窮的黃包車夫亦會在喘氣休息時,從座墊下抽出一本,生吞活剝,有滋有味地翻看起來……”

這引來了部分知識精英的口誅筆伐,認為連環畫市井、粗鄙,“文學不再是文學,作家不再是作家”。此時站出來力挺連環畫的,是魯迅先生,他在文章中指出,對連環畫,“大眾是要看的,大眾是感激的。”

回到30年前,那時在中國城鄉,白鬍子爺爺,或慈祥的奶奶,往往是最重要的文明記憶接續者。他們坐在水井邊、大樹下,給孫輩們講“白蛇娘娘”,講“牛郎織女”,講“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 後來又看到了《霍去病》、《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仿如摯友。我們還自己歸納出一類形象非常相似的古代“武力美男”:霍去病、呂布、趙雲、馬超、周瑜、羅成、呂方、郭盛……在這些形象標記下,一個粗線條的歷史輪廓在腦海中初步建立。

連環畫承擔了對幾代中國人的一部分啟蒙責任。它用一種粗線條的方式講故事,在語言上也削弱了文學審美功能,但高品質的圖畫可以予以部分彌補。而圖畫與文字的緊密配合,創造出了從未有過的文化銳度—讓知識從壟斷轉向普惠。它解除了艱澀的古文、厚厚的大部頭文獻這類知識載體對大眾施加的心理震懾,讓大眾可以通過書(而不僅是曲藝、戲劇和口口相傳)這種以往敬畏的東西,自助進入歷史與傳說,至少在形式上,他們可以和知識份子一樣,“孤獨”地與自己的內心交流。

在《大俠霍元甲》、《廣東鐵橋三》等電視劇在大陸風靡一時的1980年代,電視這種新的文藝和娛樂載體對荷爾蒙的刺激能力更強,也就更加符合形象思維的特性。一個有代表性的現象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本就是一種“專供俗享”的文化產品,在電視機普及之前,曾讓幾代人欲罷不能,而後來一部又一部、一輪又一輪的金庸武俠劇推出後,人們反而對原著日漸喪失了興趣,就連金庸也變得冷門了。

給連環畫造成衝擊的還有外國漫畫,主要是日美漫畫,替代機制在原理上和電視機是一致的,即“更多的圖畫、更少的文字”。後來的互聯網普及,就更加劇了輕快化傾向。越來越多的人們用互聯網的搜索功能來代替自身的記憶力,用在網路空間裡開動形象思維來代替對現實的冷靜思考。唯一沒有變化的是對圖像的偏好,人們隨時隨地可以看照片、動圖和視頻,“有圖有真相”成為網路法則,表情包成為“實體化的情緒”。現在,誰還會記得連環畫呢?

{ 今日話題 }

你小時候看過連環畫嗎?

你認為連環畫需要傳承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