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早年按大清律該處死的劉銘傳是如何成為抗法保台的民族英雄的

題字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他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法戰爭期間, 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領導臺灣軍民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者。 1884年6月, 清廷對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 督辦臺灣政務和防務。 1885年臺灣建省後, 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 劉銘傳在臺灣全面推行自強新政, 加強海防, 推動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 臺灣作為東南海疆屏藩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短短數年之間, 臺灣由原來相對落後的地區一躍成為我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 劉銘傳也被譽為“臺灣近代化的先驅者”、“臺灣近代化之父”。 這樣一個民族英雄, 早年卻是一個“不法之徒”, 他在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殺過人了, 後來因為“對抗官府”被捉險些被處死。

輟學販私鹽, 土豪恃強淩弱憤而殺之從此起事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劉銘傳家祖居井王鄉四方郢, 父劉惠, 字懷剛, 母周氏。 他們家有薄田數十畝, 以耕為業。 豐收之年, 尚足溫飽。 西鄉丘陵地帶, 水利不興, 十年九旱, 歉年居多, 終年力促耕織, 勉週一家衣食。 劉銘傳昆仲六人, 長兄銘翠、次銘玉、銘盤(早夭)、銘鼎、銘彝。 銘傳早年曾隨其族侄劉盛藻讀了幾年私塾。 他秉性頑鈍, 讀書難教, 常帶一群頑童列隊畫伍, 自封為將, 坐陣指揮, 互相廝殺。 銘傳十一歲時, 父親病故, 周氏率諸兒媳雖“耕織勤儉”, 仍“拮据家事”。 不久銘翠病逝, 從此家道中落, 生計日益艱難。 此時家中已無力供銘傳在私塾讀書, 輟學閒居, 遊蕩鄉里。

劉母見銘傳學業無成, 生路無著, 只好借一點本錢, 叫銘傳偷偷隨別人販點私鹽,

賺點蠅頭小利, 以補家中艱辛。 劉銘傳雖詩書難進, 在販私鹽行當中, 走鄉串戶, 倒結識了一些難兄難弟, 人也練得精明強幹。 劉家與六安龍穴山程家早訂秦晉之好。 劉銘傳十七歲時。 周氏看兒子長大成人, 慮及家境淒寒, 自己年歲漸高。 娶回媳婦也是個幫手, 草草備辦喜宴, 為銘傳完婚。 程氏長銘傳六歲, 為人落落大方, 過門後深得夫、姑歡顏。 這一年鄉里土豪假以保衛地方, 濫攤丁費。 劉母拿不出, 土豪欺她家貧力弱, 百般淩辱後騎馬離去。 剛好銘傳從外歸家, 母訴其狀, 銘傳怒謂其兄曰:“丈夫當自立, 安能忍此辱哉!”徒手猛追土豪, 土豪見劉年剛弱冠, 赤手空拳, 狂笑曰:“孺子安敢擋我哉?”劉奪刀在手, 將土豪劈下馬來, 遂揭竿而起,
於大潛山下築堡結寨, 招募土勇, 時咸豐四年(1854年)。

劉銘傳

被捉拿後官員愛才放劉銘傳一馬

咸豐六年(1856年)江淮大旱, 赤地千里, 餓殍載道, 炊煙斷絕, 人肉相食。 金橋有富戶屯糧不賣, 激起眾怒, 哄搶了富戶糧食。 富戶首告為劉銘傳所搶, 官兵追捕至劉家,

向劉母“索資不得”, “遂火其居”而去。 劉母遭此驚變, 當日病歿, 時為是年古曆七月二十一日。 劉見家焚母故, 悲憤交集, 草草葬了母親。 其詩雲:

自從家破苦奔波, 懶向人間喚奈何

劉銘傳家毀母故, 索性以堡為家, 把寨子紮在離原居四方郢六、七裡地的大潛山邊, 四面壘起寨牆, 立起寨門, 分人守護, 土勇數十人編為一伍, 任命頭目, 擔負起守鄉保土的職責。 劉銘傳結寨拉起的一夥人, 都是些乏食農民、販私鹽的夥伴和無業遊民等, 習性複雜。 劉銘傳出身寒微, 深諳鄉民疾苦, 如果部下沒有紀律約束, 就會擾亂滋事, 危害鄉里, 遭到地方父老兄弟的反對。 他對部下約法三章:“一不准無故殺人放火;二不准搶劫擄掠;三不准姦淫婦女。 ”令出必行, 無人敢違,深得鄉親們的擁護。劉銘傳的寨子在西鄉成為最有勢力,無人敢動的堡壘。

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軍攻克廬州,合肥知縣英翰急如喪家之犬,棄城逃往劉銘傳寨子。劉和清朝官府有殺母焚家之仇,堅決不納。英乃上書告劉反叛,清政府下令著六安直隸州知州鄒笥(無錫人)派兵將劉銘傳捉到六安。劉被捕,部下群龍元首,士勇一哄而散,有的投往別寨,有的重操舊業,劉銘傳苦心經營數年的堡寨土崩瓦解了。其詩有:

昔日江湖曾落泊,吹簫時節幾人聞。

劉銘傳的圩寨鳥瞰圖

劉銘傳被逮到六安,按大清法律叛道應站籠囚死,知州鄒笥看劉銘傳“偉幹難豁”性格剛毅,是個難得的人才,且國事不寧,正是亂世用人之際。審問之後,便有心成全劉銘傳,勸慰他回去繼續招集隊伍,築堡紮營,為地方負起“保境安民”的職責。劉滿口應承,便回鄉重整旗鼓,招募舊部,還擴充了一部分人馬,力量大增。他又湊集一些碎銅舊鐵,打造刀槍箭戟。把大潛山廟中數尊銅菩薩拖下山來,鑄造大炮,並許願以後將重修廟宇,塑像裝金。把勇練一分為三,一部駐紮老寨旱圩;一部駐紮山北清規寺;一部駐紮霸王墩。三寨之間,成鼎足之勢,部卒平時進行操練,有警隨時出征。劉銘傳重申約法三章,紀律嚴明,西鄉一帶局勢基本安守.。

1862年淮軍組建後,劉銘傳率所部銘軍參與平定太平軍 和撚軍的戰事屢立戰功。後被封為一等男爵,1868年劉辭職還鄉。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大清帝國重新啟用劉銘傳,派其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臺灣軍務。劉銘傳到台後積極整備岸防,曾一度擊退登陸基隆的法軍;後坐鎮臺北府城,由於滬尾之役湘軍孫開華等部挫敗了法軍攻佔臺北的行動,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終使法軍放棄攻佔臺灣的計畫、撤往澎湖。

劉銘傳抗法保台居功至偉

無人敢違,深得鄉親們的擁護。劉銘傳的寨子在西鄉成為最有勢力,無人敢動的堡壘。

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軍攻克廬州,合肥知縣英翰急如喪家之犬,棄城逃往劉銘傳寨子。劉和清朝官府有殺母焚家之仇,堅決不納。英乃上書告劉反叛,清政府下令著六安直隸州知州鄒笥(無錫人)派兵將劉銘傳捉到六安。劉被捕,部下群龍元首,士勇一哄而散,有的投往別寨,有的重操舊業,劉銘傳苦心經營數年的堡寨土崩瓦解了。其詩有:

昔日江湖曾落泊,吹簫時節幾人聞。

劉銘傳的圩寨鳥瞰圖

劉銘傳被逮到六安,按大清法律叛道應站籠囚死,知州鄒笥看劉銘傳“偉幹難豁”性格剛毅,是個難得的人才,且國事不寧,正是亂世用人之際。審問之後,便有心成全劉銘傳,勸慰他回去繼續招集隊伍,築堡紮營,為地方負起“保境安民”的職責。劉滿口應承,便回鄉重整旗鼓,招募舊部,還擴充了一部分人馬,力量大增。他又湊集一些碎銅舊鐵,打造刀槍箭戟。把大潛山廟中數尊銅菩薩拖下山來,鑄造大炮,並許願以後將重修廟宇,塑像裝金。把勇練一分為三,一部駐紮老寨旱圩;一部駐紮山北清規寺;一部駐紮霸王墩。三寨之間,成鼎足之勢,部卒平時進行操練,有警隨時出征。劉銘傳重申約法三章,紀律嚴明,西鄉一帶局勢基本安守.。

1862年淮軍組建後,劉銘傳率所部銘軍參與平定太平軍 和撚軍的戰事屢立戰功。後被封為一等男爵,1868年劉辭職還鄉。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大清帝國重新啟用劉銘傳,派其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臺灣軍務。劉銘傳到台後積極整備岸防,曾一度擊退登陸基隆的法軍;後坐鎮臺北府城,由於滬尾之役湘軍孫開華等部挫敗了法軍攻佔臺北的行動,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終使法軍放棄攻佔臺灣的計畫、撤往澎湖。

劉銘傳抗法保台居功至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