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揭秘」身後遲名 畫家常玉

2011年5月, 一場香港拍賣場上, 一幅主題為《五裸女》的油畫畫作拍出了1.07億人民幣的天價, 刷新了當時華人油畫最高成交紀錄, 而這幅畫的創作者是藝術家常玉。

時間回溯到1964年, 人在法國的常玉, 打包了四十二幅畫作, 準備前往臺灣舉辦展覽。 但就在出發前一刻, 他的護照出了問題, 行程被迫延期。 1966年, 常玉等不到臺灣行, 就在家中被發現煤氣中毒身亡。 他那批寄到臺灣的畫, 一直存放在某個倉庫角落,

並隨著時間漸漸被人遺忘, 直到他被譽為“東方馬諦斯”、“中國梵古”, 臺北歷史博物館才決定找出當年倉庫裡那批作品讓它重見天日。 可一個難題卻擺在大家面前, 這批畫作年代久遠竟然已嚴重受潮。 經過臺北歷史博物館的細心維護, 終於將這批畫作巧妙還原, 讓觀眾能欣賞到常玉獨樹一格的繪畫美學。 然而常玉神秘的身世卻不為大眾所瞭解。

1901年10月14日, 常玉誕生在四川順慶城內一戶書香世家。 常玉9歲時, 父親請來清末民初的蜀中大儒趙熙教導他, 這位趙熙, 有著"晚清第一詞人"的名號。 常玉跟著趙熙學了五年, 不但書法筆力漸長、繪畫也有了根基。 後來常玉又被送往上海美術學院就讀, 還不時前往日本探訪在早稻田大學念書的二哥。 常玉小小年紀就眼界大開, 對東方藝術的見聞又多一層心得。

1915年, 蔡元培、吳玉章等人在法國巴黎成立了留法學生儉學會, 掀起一股勤工儉學的留法風潮。 常玉和徐悲鴻、林風眠等人一起前往巴黎展開新生活。

不過常玉不需要老老實實地打工念書, 因為他的大哥經營四川最大的絲綢工廠, 他不需為金錢煩惱。

當徐悲鴻在繪畫工作室刻苦作畫、練習基本功, 渴望學以致用回國大展拳腳時, 常玉卻穿著考究, 和美麗的法國女友坐在咖啡館。 當徐悲鴻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校,

接受正統美術訓練, 常玉卻選擇了進入一家私人學院"大茅屋畫院"那是一間無論什麼人, 只要買了門票就能進去的速寫班。

在這種自由的環境裡, 常玉很受歡迎, 因為他喜好用毛筆作畫, 讓許多外國人驚豔。 有時常玉也會調皮地不畫模特兒, 改畫周圍的同學, 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性格, 讓他在畫室成了風雲人物。 他的單純隨性, 某種程度誤打誤撞地走上了現代主義藝術的道路, 憑著這股悠游自在的寫意表現, 常玉成了民國初年。 第一個成功融入法國藝術主流的中國畫家。

1931年,常玉與法國妻子離婚。接著,四川老家又傳來大哥罹患肝病去世的消息。1938年歐洲大陸戰火爆發初期,通貨膨脹,許多人紛紛爭購藝術品以求保值。常玉身為巴黎畫派的會員之一,有不少畫廊跟經紀人想和他合作,但他不願接受畫商騎在他頭上指手畫腳,他定下規矩:第一,請先付錢;第二,畫家作畫的時候不准觀看;第三,作品完成後請立刻拿走,不許發表意見。常玉的態度,惹毛了畫商。他們認為常玉太過清高,難以溝通,因此漸漸不再上門。

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物資緊缺,畫材成為昂貴的奢侈品,常玉終於感受到貧窮的壓力。他開始做些陶器寄售,並出版《中國菜食譜》換取生活費,也利用早期愛打網球的機緣,發明新型的乒乓網球試圖賺錢,甚至接起仿古中國傢俱漆屏、桌椅彩繪的代工,但他並沒有從此克勤克儉,改變生活狀態。

二戰結束,戰後的巴黎審美觀發生變化,人們開始探論後現代、追逐超現實的作品,加上冷戰思維的影響,常玉作品中濃厚的中國元素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常玉突然成為了"不被巴黎接受的畫家"。他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從前他的畫,是明亮清麗的,即使色調素樸,卻韻味十足。但40年代之後,他的線條越來越孤冷,尤其花卉靜物作品更加明顯。

窮困潦倒的常玉,為什麼不願離開巴黎?常玉說:"巴黎有一個好處,就是它不勢利。你看我這樣子,頭髮像刺蝟,八九天不刮的破鬍子,半年不收拾的髒衣服,鞋帶扣不上的皮鞋,到了中國,誰不叫我叫花子?但在巴黎,我隨便開口問,就會有衣服漂亮、脖子抹香水的姑娘,願意跟我跳舞。"這段話,聽起來輕浮,深深咀嚼,何嘗不是常玉想留住他最後一絲尊嚴?

1966年常玉因煤氣中毒過世,為他下葬的是法中社區服務協會的會員,由於和常玉並沒有特別的交情,只能將他葬在貧民公墓,並且訂下為期32年的公墓租約。直到1997年,才有朋友與畫商打探到常玉的安息之地,為他重新修葺墓碑。

更多背後的故事

廈門衛視《兩岸秘密檔案》

7月27日 20:40

為您揭秘

“身後遲名 畫家常玉”

敬請期待

1931年,常玉與法國妻子離婚。接著,四川老家又傳來大哥罹患肝病去世的消息。1938年歐洲大陸戰火爆發初期,通貨膨脹,許多人紛紛爭購藝術品以求保值。常玉身為巴黎畫派的會員之一,有不少畫廊跟經紀人想和他合作,但他不願接受畫商騎在他頭上指手畫腳,他定下規矩:第一,請先付錢;第二,畫家作畫的時候不准觀看;第三,作品完成後請立刻拿走,不許發表意見。常玉的態度,惹毛了畫商。他們認為常玉太過清高,難以溝通,因此漸漸不再上門。

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物資緊缺,畫材成為昂貴的奢侈品,常玉終於感受到貧窮的壓力。他開始做些陶器寄售,並出版《中國菜食譜》換取生活費,也利用早期愛打網球的機緣,發明新型的乒乓網球試圖賺錢,甚至接起仿古中國傢俱漆屏、桌椅彩繪的代工,但他並沒有從此克勤克儉,改變生活狀態。

二戰結束,戰後的巴黎審美觀發生變化,人們開始探論後現代、追逐超現實的作品,加上冷戰思維的影響,常玉作品中濃厚的中國元素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常玉突然成為了"不被巴黎接受的畫家"。他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從前他的畫,是明亮清麗的,即使色調素樸,卻韻味十足。但40年代之後,他的線條越來越孤冷,尤其花卉靜物作品更加明顯。

窮困潦倒的常玉,為什麼不願離開巴黎?常玉說:"巴黎有一個好處,就是它不勢利。你看我這樣子,頭髮像刺蝟,八九天不刮的破鬍子,半年不收拾的髒衣服,鞋帶扣不上的皮鞋,到了中國,誰不叫我叫花子?但在巴黎,我隨便開口問,就會有衣服漂亮、脖子抹香水的姑娘,願意跟我跳舞。"這段話,聽起來輕浮,深深咀嚼,何嘗不是常玉想留住他最後一絲尊嚴?

1966年常玉因煤氣中毒過世,為他下葬的是法中社區服務協會的會員,由於和常玉並沒有特別的交情,只能將他葬在貧民公墓,並且訂下為期32年的公墓租約。直到1997年,才有朋友與畫商打探到常玉的安息之地,為他重新修葺墓碑。

更多背後的故事

廈門衛視《兩岸秘密檔案》

7月27日 20:40

為您揭秘

“身後遲名 畫家常玉”

敬請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