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薛甄珠算不算好媽媽?

【轉載或者合作, 請聯繫作者mszhangziyan@foxmail.com】

禮拜一我在推送裡說《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媽媽薛甄珠人設太極品。 (→不光是唐晶被黑了, 離異女性也被黑了吧?)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則認為這個老太太是全劇最真實的人、有可愛之處, 即便她到處在蹭別人的便宜。

說這話的的確有跟我聊得來的朋友, 於是這件事帶給我極大的困惑, 以至於我著實認真思考了很多天。

我搜集了一下大家挺薛甄珠的理由,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她是受過窮的, 這樣的市儈愛貪小便宜的風格是過去的貧窮和苦難烙下來的, 這也不是她的錯。

她很熱愛生活, 有積極向上的地方

她能追求自己的愛情, 她照顧崔寶劍那種耐心和真情是很感人的。

她真的為女兒好, 一輩子到處省吃儉用佔便宜給女兒留下了三十多萬。

這些理由有部分打動了我,很多人想到她過去受過的窮和苦,就原諒了她的“吃相難看”。

但另一方面我也非常警惕:這是不是“我弱我有理”呢?

自己受過窮,就能理直氣壯到處占別人便宜嗎?

自己愛女兒,就要到女兒的閨蜜面前勸人家將男友拱手相讓嗎?

自己臨終放心不下女兒,就用將死的遺言道德綁架唐晶嗎?

她的道德觀念是自相矛盾的,當淩玲插足了自己女兒的婚姻,她沖到公司去憤怒地謾駡、動手打人,放話詛咒她被老天爺劈死。

但到了自己黃昏戀的時候,看上一個戴金表的老頭,對方早已有相好的老太太,那也是可以插足的。

至於自己的女兒跟十年閨蜜的男友有了曖昧,薛甄珠的邏輯更是十足的“熊家長”了:我孩子喜歡,你就讓了吧。

她唯一的標準是“是否對我和女兒有利”,除此之外,“他人”,是不需要考慮的。

她是不是好媽媽?

如果薛甄珠是好媽媽,那麼當街讓孩子撒尿拉屎的也是好家長——“找不到廁所我有什麼辦法,孩子憋久了身體要壞的”;

那麼為了接孩子上下學公然違規停車堵得校門口水泄不通的也是好家長——“沒有地方停車我有什麼辦法,孩子等不到我要哭的”;

那麼把五六歲的男童帶進女更衣室的也是好家長——“就我一個人帶他來游泳我有什麼辦法,把他扔在外面我不放心的呀”。

我始終沒有辦法認同這個薛甄珠的所作所為。

換個角度來說,我們80後90後的一代女兒,從小到大都在跟這種說一不二、堅信自己永遠正確且不容辯駁的家長做鬥爭。

他們就是那一種家長:會翻孩子日記本、撕掉孩子課外書、逼著孩子報自己認可的專業、干涉孩子找物件、催婚催生,能用“你還不結婚”一句話貶低孩子的所有生活意義。

是,他們曾經過得不容易,他們太緊張子女了。但是他們對於干涉他人生命的熱情讓人膽寒,所謂“父母皆禍害”的指控裡,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總有一種父母在用盡全身力氣干預到成年子女的生活裡來,除了這個他們就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而在國產劇裡,總是充斥著這種為孩子掏心掏肺就是第一真理、因此可以完全不管他人(包括自己孩子)死活的父母。

他們永遠在催婚催生

(↑《咱們結婚吧》裡催婚的媽媽)

孩子戀情不順利的時候總是橫插一腳要替孩子去談判、出頭。

(↑《咱們結婚吧》裡為孩子鬧事的媽媽)

上孩子單位、找孩子領導、罵人打人,在他們眼裡根本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時刻義正詞嚴,《大丈夫》裡有個暴躁爸爸,可以到女婿公司在大庭廣眾之下暴打女婿。

我們的國產劇,是不忌憚寫這種張牙舞爪父母之愛的。

六六剛紅的時候,還寫了婆媳之間的價值觀衝突和雞毛蒜皮裡的殘酷人生,到了近五年生活劇就幾乎站在老一輩父母價值觀一邊了。

他們為孩子操心,就是對的。即便他們錯了,即便他們鬧得到處雞飛狗跳,那也不過是愛的調味劑。

看看這個標題:國民丈母娘,撒潑駡街超有愛。

導演和編劇們懶惰地用這些父母角色永不停止的吵架來推動劇情。在這種“父母總是愛我們”“打罵胡鬧也是愛我們”的邏輯之後,更深層次的邏輯是:沒有邊界。

什麼隱私什麼人格獨立,統統不存在,女兒懷孕了就要嚎啕大哭昭告天下的。

(↑《咱們結婚吧》)

“沒有邊界”是近幾年國產劇的通病,這種思維感染下,不僅父母強勢介入子女的生活,年輕的男男女女之間也相互管三管四,入侵即愛,愛即入侵。

且不說《我的前半生》裡賀涵和唐晶是如何為女主角全家的狗屁倒灶操碎心,上半年魔幻的《歡樂頌2》裡,不管窮人富人,大家都要相互摻和進彼此生活,瑪麗蘇安迪繼承了一筆遺產所有人都替她操碎了心,樊勝美一家的極品父母要全劇角色聯動在一起解決,還美其名曰:感情好。

歐美年輕人為主角的故事裡,父母是客串、彩蛋,是“他之所以為他”的原因和背景。

香港和臺灣都是東方社會裡的小小圈子,孩子和家長的連接更緊密,很多言情故事裡有長輩參與,但長輩也就是旁觀、偶爾助攻,關鍵時刻來一兩個金句提點年輕人。

鼓吹父母對年輕人生活的強勢介入,我認為是一種倒退。

如果生活中有薛甄珠這樣的媽媽,一個想要自由和自主的成年人,真正應該做的選擇是少讓她干預自己的生活,告知父母邊界在何處。

——————————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可以理解上一代人是受過窮的,才有如此“過度付出”。

身邊的朋友們都在講述這樣的故事:想用物質反哺父母其實並不容易,不管自己掙了多少錢,多想勸說父母試試看享受人生的滋味,他們只說“捨不得”,永遠會習慣性地把東西屯起來,屯得多一點,再多一點,舊東西是斷斷不能扔的,一起屯,屯到地老天荒。

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是沒有辦法談體面的。

為了生存,要學會爭奪和佔有資源,把一切都留給自己的孩子,擔心自己的孩子出去要吃虧,焦慮得停不下來。

每念及此,那些“你弱你有理”的吐槽又有點說不出口了。

聽過一個說法,中國人的年代是疊加的。

各個年代的心理和觀念,都存在於我們生活的當下。 性別歧視和貞操觀、對“單位”的迷信和依賴、個人價值和自我實現、年輕人的性解放和喪文化,都是同時存在著的。

一次次時代的思潮沒有徹底帶走那些舊的東西,它們就這樣混亂地疊加在一起。

薛甄珠們的生存智慧,是屬於過去的,放在現代的商業社會中,到處都是不合時宜。

如何看待這樣的老人,我想了好幾天,給自己的答案大概是:我可以理解有這種用生命護犢子、完全不理解現代社會邏輯的老人;但是我依然覺得要守住自己生活的邊界,需要找到方法告訴他們不要入侵他人的邊界,不管是家人還是陌生人的。

歌頌這樣毫無邊界的愛,就是把隱私和自由拱手相讓。

這些理由有部分打動了我,很多人想到她過去受過的窮和苦,就原諒了她的“吃相難看”。

但另一方面我也非常警惕:這是不是“我弱我有理”呢?

自己受過窮,就能理直氣壯到處占別人便宜嗎?

自己愛女兒,就要到女兒的閨蜜面前勸人家將男友拱手相讓嗎?

自己臨終放心不下女兒,就用將死的遺言道德綁架唐晶嗎?

她的道德觀念是自相矛盾的,當淩玲插足了自己女兒的婚姻,她沖到公司去憤怒地謾駡、動手打人,放話詛咒她被老天爺劈死。

但到了自己黃昏戀的時候,看上一個戴金表的老頭,對方早已有相好的老太太,那也是可以插足的。

至於自己的女兒跟十年閨蜜的男友有了曖昧,薛甄珠的邏輯更是十足的“熊家長”了:我孩子喜歡,你就讓了吧。

她唯一的標準是“是否對我和女兒有利”,除此之外,“他人”,是不需要考慮的。

她是不是好媽媽?

如果薛甄珠是好媽媽,那麼當街讓孩子撒尿拉屎的也是好家長——“找不到廁所我有什麼辦法,孩子憋久了身體要壞的”;

那麼為了接孩子上下學公然違規停車堵得校門口水泄不通的也是好家長——“沒有地方停車我有什麼辦法,孩子等不到我要哭的”;

那麼把五六歲的男童帶進女更衣室的也是好家長——“就我一個人帶他來游泳我有什麼辦法,把他扔在外面我不放心的呀”。

我始終沒有辦法認同這個薛甄珠的所作所為。

換個角度來說,我們80後90後的一代女兒,從小到大都在跟這種說一不二、堅信自己永遠正確且不容辯駁的家長做鬥爭。

他們就是那一種家長:會翻孩子日記本、撕掉孩子課外書、逼著孩子報自己認可的專業、干涉孩子找物件、催婚催生,能用“你還不結婚”一句話貶低孩子的所有生活意義。

是,他們曾經過得不容易,他們太緊張子女了。但是他們對於干涉他人生命的熱情讓人膽寒,所謂“父母皆禍害”的指控裡,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總有一種父母在用盡全身力氣干預到成年子女的生活裡來,除了這個他們就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而在國產劇裡,總是充斥著這種為孩子掏心掏肺就是第一真理、因此可以完全不管他人(包括自己孩子)死活的父母。

他們永遠在催婚催生

(↑《咱們結婚吧》裡催婚的媽媽)

孩子戀情不順利的時候總是橫插一腳要替孩子去談判、出頭。

(↑《咱們結婚吧》裡為孩子鬧事的媽媽)

上孩子單位、找孩子領導、罵人打人,在他們眼裡根本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時刻義正詞嚴,《大丈夫》裡有個暴躁爸爸,可以到女婿公司在大庭廣眾之下暴打女婿。

我們的國產劇,是不忌憚寫這種張牙舞爪父母之愛的。

六六剛紅的時候,還寫了婆媳之間的價值觀衝突和雞毛蒜皮裡的殘酷人生,到了近五年生活劇就幾乎站在老一輩父母價值觀一邊了。

他們為孩子操心,就是對的。即便他們錯了,即便他們鬧得到處雞飛狗跳,那也不過是愛的調味劑。

看看這個標題:國民丈母娘,撒潑駡街超有愛。

導演和編劇們懶惰地用這些父母角色永不停止的吵架來推動劇情。在這種“父母總是愛我們”“打罵胡鬧也是愛我們”的邏輯之後,更深層次的邏輯是:沒有邊界。

什麼隱私什麼人格獨立,統統不存在,女兒懷孕了就要嚎啕大哭昭告天下的。

(↑《咱們結婚吧》)

“沒有邊界”是近幾年國產劇的通病,這種思維感染下,不僅父母強勢介入子女的生活,年輕的男男女女之間也相互管三管四,入侵即愛,愛即入侵。

且不說《我的前半生》裡賀涵和唐晶是如何為女主角全家的狗屁倒灶操碎心,上半年魔幻的《歡樂頌2》裡,不管窮人富人,大家都要相互摻和進彼此生活,瑪麗蘇安迪繼承了一筆遺產所有人都替她操碎了心,樊勝美一家的極品父母要全劇角色聯動在一起解決,還美其名曰:感情好。

歐美年輕人為主角的故事裡,父母是客串、彩蛋,是“他之所以為他”的原因和背景。

香港和臺灣都是東方社會裡的小小圈子,孩子和家長的連接更緊密,很多言情故事裡有長輩參與,但長輩也就是旁觀、偶爾助攻,關鍵時刻來一兩個金句提點年輕人。

鼓吹父母對年輕人生活的強勢介入,我認為是一種倒退。

如果生活中有薛甄珠這樣的媽媽,一個想要自由和自主的成年人,真正應該做的選擇是少讓她干預自己的生活,告知父母邊界在何處。

——————————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可以理解上一代人是受過窮的,才有如此“過度付出”。

身邊的朋友們都在講述這樣的故事:想用物質反哺父母其實並不容易,不管自己掙了多少錢,多想勸說父母試試看享受人生的滋味,他們只說“捨不得”,永遠會習慣性地把東西屯起來,屯得多一點,再多一點,舊東西是斷斷不能扔的,一起屯,屯到地老天荒。

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是沒有辦法談體面的。

為了生存,要學會爭奪和佔有資源,把一切都留給自己的孩子,擔心自己的孩子出去要吃虧,焦慮得停不下來。

每念及此,那些“你弱你有理”的吐槽又有點說不出口了。

聽過一個說法,中國人的年代是疊加的。

各個年代的心理和觀念,都存在於我們生活的當下。 性別歧視和貞操觀、對“單位”的迷信和依賴、個人價值和自我實現、年輕人的性解放和喪文化,都是同時存在著的。

一次次時代的思潮沒有徹底帶走那些舊的東西,它們就這樣混亂地疊加在一起。

薛甄珠們的生存智慧,是屬於過去的,放在現代的商業社會中,到處都是不合時宜。

如何看待這樣的老人,我想了好幾天,給自己的答案大概是:我可以理解有這種用生命護犢子、完全不理解現代社會邏輯的老人;但是我依然覺得要守住自己生活的邊界,需要找到方法告訴他們不要入侵他人的邊界,不管是家人還是陌生人的。

歌頌這樣毫無邊界的愛,就是把隱私和自由拱手相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