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非專家學者探討中國與東非古今聯繫

會議中方共同組織者、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朱鐵權主講《海上絲綢之路及其對中國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

:7月28至29日, 中國與東非古今聯繫國際會議在肯亞東部的拉穆群島曼達島舉行。 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與肯亞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此次學術會議, 主要從考古及社會與人類學等角度探討中國與東非的古今聯繫。

會議期間, 來自中國、肯亞、美國、坦尚尼亞等國的考古學、社會學及文化遺產保護等專家學者對包括海上絲綢之路等中國與東非古今多個領域的關係與合作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分享了在曼達島發現的有中國人血統的人骨遺骸可能生活在鄭和下西洋時代等研究成果, 並對當前中肯民眾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議。 談到此次中國與東非古今聯繫國際會議召開的背景時, 會議中方共同組織者、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朱鐵權表示:“召開此次會議是因為我們與肯亞方面的長期合作,

剛好這兩年有一些新的考古發現, 再加上‘一帶一路’的考古學研究, 在這兩個背景下, 一方面有考古學的介入, 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更多的社會學和人類學學者關注非洲, 無論是古代的非洲還是現代的非洲, 以及非洲跟中國有關聯繫的研究。 ”

會議外方共同組織者、肯亞裔美國美利堅大學人類學教授查普·庫辛巴宣佈, 在曼達島發現了被推測具有中國血緣的3具人骨遺骸。 (王新俊 攝)

據考證, 中國明代永樂年間(西元1430年), 鄭和下西洋曾到達今天東非印度洋沿岸的肯亞馬林迪和蒙巴薩等地, 在馬林迪以北100多公里拉穆群島的考古發掘中, 曾發現許多中國明代“永樂通寶”錢幣和中國瓷器, 以及被認為有可能是中國人的人骨遺骸, 而距曼達島不遠的帕泰島則有居民自稱為鄭和船隊船員的後裔, 當地村莊流傳有大量關於鄭和商船的傳說。

中國與東非古今聯繫國際會議外方共同組織者、肯亞裔美國美利堅大學人類學教授查普·庫辛巴在會議期間宣佈,

由美國和肯亞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曼達島發現了被推測具有中國血緣的3具人骨遺骸, 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 庫辛巴介紹說:“2012年, 我們在曼達島建立了人類學工作站, 發掘了4座古墓, 發現10具人骨遺骸, 與美國同行分析後認為, 其中3具為東亞人的遺骸, 其中一人約死于明朝初期。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詹長法作題為《國際語境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機遇與挑戰》的主旨發言。 (王新俊 攝)

除了對中國與東部非洲在古代各種聯繫的研究分析外, 參加中國與東非古今聯繫國際會議的一些學者還重點探討了中非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詹長法在會上做了題為《國際語境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機遇與挑戰》的主旨發言, 對中非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建議。 而肯亞國家博物館研究科學家安吉拉·卡比魯等專家學者則聚焦當前中國在肯亞的影響等議題。

卡比魯通過目前中國對肯亞提供的貸款總額、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占比等具體資料分析,闡述了當前中國對肯亞的影響。她表示,近年來隨著到肯亞發展的中國人數量增多,兩國各領域合作越發密切,中國帶給肯亞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也越發明顯,未來應該不斷擴大正面影響、減少負面影響。她說:“語言是中肯兩國人們聯繫的一個主要問題,很多肯亞人抱怨,大多數到肯亞來的中國人不會說英語,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們不會說中文。中國人在自己的圈子裡不說英語,不能與當地人交流,彼此不能理解對方話語的準確含義。因此,我認為中國人要在與肯亞人進行交流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以消除肯亞人對他們的負面印象。”

肯亞國家博物館研究科學家安吉拉·卡比魯作題為《當前中國在肯亞的影響》主旨發言。(王新俊 攝)

仔細聆聽,認真交流。(王新俊 攝)

與會專家學者參觀曾出土疑似中國人骨遺骸的曼達古城遺址發掘現場。(王新俊 攝)

卡比魯通過目前中國對肯亞提供的貸款總額、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占比等具體資料分析,闡述了當前中國對肯亞的影響。她表示,近年來隨著到肯亞發展的中國人數量增多,兩國各領域合作越發密切,中國帶給肯亞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也越發明顯,未來應該不斷擴大正面影響、減少負面影響。她說:“語言是中肯兩國人們聯繫的一個主要問題,很多肯亞人抱怨,大多數到肯亞來的中國人不會說英語,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我們不會說中文。中國人在自己的圈子裡不說英語,不能與當地人交流,彼此不能理解對方話語的準確含義。因此,我認為中國人要在與肯亞人進行交流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以消除肯亞人對他們的負面印象。”

肯亞國家博物館研究科學家安吉拉·卡比魯作題為《當前中國在肯亞的影響》主旨發言。(王新俊 攝)

仔細聆聽,認真交流。(王新俊 攝)

與會專家學者參觀曾出土疑似中國人骨遺骸的曼達古城遺址發掘現場。(王新俊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