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以賽亞柏林《浪漫主義的根源》

以賽亞·柏林《浪漫主義的根源》

2014-06-10人文

一次偶然的機會, 讀到了以賽亞·柏林的《浪漫主義的根源》, 當時正是寫一篇和浪漫主義相關的論文的時候。

柏林的這本書雖然是由講稿組成的, 但是思路清晰, 語言流暢, 邏輯嚴謹, 可以說在當時給了我很多啟發。 因為說到浪漫主義, 我們會想到浪漫主義詩歌, 浪漫主義繪畫, 但是柏林卻把思路完全打開, 認為浪漫主義是一種思潮, 發端於哲學, 醞釀在啟蒙, 表現在文藝。 真正的浪漫主義精神不是男女卿卿我我, 動輒感動唏噓, 而是康得仰觀宇宙, 思索道德律令的篤定與磅礴, 是德國古典哲學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上濃烈的綻放。

本書根據以賽亞·伯林1965年關於浪漫主義的梅隆系列講座的BBC錄音結集而成, 自浪漫主義定義問題始, 中經浪漫主義之濫觴、成長和壯大的過程, 至浪漫主義的巨大影響終。 結構了然, 思維縝密, 處處閃耀著天才洞見的火花, 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渾酣暢的即興風格, 是一曲令人魂銷神醉的思想詠歎調。

萬物有本然, 終不為他者。

——約瑟夫·巴特勒

巴特勒這句話是以賽亞·伯林最喜歡的引語之一。 在他最重要的一篇論文中, 伯林一再引用。 我以此開頭是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誤會, 因為這部集子無論如何不能算做伯林關於浪漫主義的新書。 自伯林于1965年三四月間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A. W. 梅隆系列講座上做了關於浪漫主義的脫稿演講之後, 他曾試圖將其變成文字的著述。 在其後的那些年裡,

特別是他於1975年卸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一職之後, 他不斷擴展自己的閱讀, 積累了一堆筆記, 以期完成一本浪漫主義的專著。 在生命的最後十年, 他把所有筆記存放在一個單獨的房間, 重新開始整理他的資料:他列出一些標題, 並把篩選出來的筆記口述錄製到磁帶上, 歸納到預設的標題之下。 他甚至考慮利用已有的材料為E. T. A. 霍夫曼的著作寫一個長長的序言, 而不是獨立成篇, 作為他的一個專題研究。 但這個計畫屢屢擱淺, 部分原因可能是資料準備的過程太長, 致使寫作的興味闌珊。 據我所知, 到後來他對這本計畫過的專著未著一字。

顯然, 對於伯林的讀者來說, 他未將演講修訂成書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對他本人來說亦是如此。 但未及付梓也不是件壞事。 如果當初就完成此書的寫作, 那如今這本充其量只算是編輯過的講稿就永遠不會出版。 一旦經過精心修改和擴充, 伯林演講所特有的那種清新、直接、強烈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風難免會變得晦暗。 伯林還有一些脫稿演講最終都是以錄音或抄本的形式保留下來, 我們不妨拿這些演講與那些終於修訂成文的稿本, 或者演講參照過的文字稿本做個比較, 就會看出伯林為了出版曾經三番五次修改過他的內容。

顯然, 這些修改使其更具知性和精煉, 但有時不免減弱了口頭表述本有的魅力。 或者, 反過來說, 根據一篇尚未斧削的長篇底稿——伯林稱之為“殘篇”——來做演講, 而非照本宣科,演講內容就會顯得酣暢淋漓。或許,以多元論的術語衡量,這二者之間的優劣根本不可比較。在這種情況下,優也罷,劣也罷,伯林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也只能以前一種形式存在了。

我所用的標題是伯林自己早年計畫寫作該書時擬用的。在演講時,他將標題換成了“浪漫主義思想的來源”(Sources of Romantic Thoughts)。因為在索爾·貝婁1964年出版的小說《赫索格》的開篇幾頁裡,書中的主人公,那位名叫摩西·赫索格的猶太學者,正在經歷一場自信的危機。他在紐約的一間夜校裡試圖講授一門成人教育的課程,卻未能成功。這門課程的名稱恰好就是“浪漫主義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據我所知,這完全是個巧合。伯林自己明確否認它們之間有任何直接聯繫。不過,無論如何,先前的標題顯然更加響亮。如果伯林當時確實因為某些理由放棄使用一個更好的標題,這些理由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後記

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之一。出生於俄國里加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了日常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向轉向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克思》(1939)、《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維柯與赫爾德》(1976)、《俄羅斯思想家》(1978)、《概念與範疇》(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7)等。

讀與居編輯整理

而非照本宣科,演講內容就會顯得酣暢淋漓。或許,以多元論的術語衡量,這二者之間的優劣根本不可比較。在這種情況下,優也罷,劣也罷,伯林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也只能以前一種形式存在了。

我所用的標題是伯林自己早年計畫寫作該書時擬用的。在演講時,他將標題換成了“浪漫主義思想的來源”(Sources of Romantic Thoughts)。因為在索爾·貝婁1964年出版的小說《赫索格》的開篇幾頁裡,書中的主人公,那位名叫摩西·赫索格的猶太學者,正在經歷一場自信的危機。他在紐約的一間夜校裡試圖講授一門成人教育的課程,卻未能成功。這門課程的名稱恰好就是“浪漫主義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據我所知,這完全是個巧合。伯林自己明確否認它們之間有任何直接聯繫。不過,無論如何,先前的標題顯然更加響亮。如果伯林當時確實因為某些理由放棄使用一個更好的標題,這些理由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後記

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之一。出生於俄國里加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了日常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向轉向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克思》(1939)、《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維柯與赫爾德》(1976)、《俄羅斯思想家》(1978)、《概念與範疇》(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7)等。

讀與居編輯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