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中的荀彧,既是曹孟德的忠實謀士,又是舊漢朝的忠實擁護者,他是如何權衡?而又是如何死去的?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 字文若。 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 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他既是曹孟德的忠實謀士,

又是舊漢朝的忠實擁護者, 他是如何權衡?而又是如何死去的?

荀彧字文若, 因為做了十幾年的尚書令, 而被人尊稱為令君。 這個男人從名到字都美的讓人無可挑剔, 史書中的描述“為人偉美”, 詩詞中的“荀令詩香”, 放眼三國, 荀彧之于曹擦正如諸葛亮之于劉備。 劉備無諸葛, 無以白手起家, 與曹孫鼎足三分;曹操無荀彧, 亦不復為北方之雄。

荀彧出身名門, 少時便被譽為“王佐之才”, 後來在四世三公的袁紹手下任職, 袁紹為人能折節下士, 素有威名, 將荀彧奉為上賓, 再加上高貴的出身, 看起來確實是個值得追隨的主公。 然而荀彧卻在袁紹勢力最盛的時候預料到了他的敗亡, 一眼看中了當時名不見經傳又是宦官之後的奮武將軍曹操, 在世人不解的目光和歎息中, 放棄了勢傾天下的袁紹, 投靠了相較之下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 從此改變了這位亂世奸雄一生的命運。

雖然荀彧比曹操小七歲, 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 敬重有加。 兩人的關係, 可以用鐘繇的一句話來概括:“夫明君師臣,

其次友之, 以太祖之聰明, 每有大事, 常先諮之荀君, 是則古師友之義也。 吾等受命而行, 猶或不盡, 相去顧不遠邪?”曹操麾下謀士如雨, 機變無方者不乏其人, 曹操與他們君臣相處得也非常融洽, 但其他謀士再如何智計百出, 也只是“受命而行”, 出謀劃策, 惟有荀彧不同, 在荀彧面前, 曹操恭謹謙卑得像個向老師求教的弟子, 雖然常年征戰在外, 但無論軍國大事, 必寫信向後方的荀彧請教。

正因如此, 二十九歲的荀彧在亂世群雄中選擇了立志“以義滅身, 投死為國”的曹操, 也正因如此, 五十歲的荀彧在曹操決定要進魏公, 加九錫的時候鬱鬱而終。 因此, 荀彧的智慧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看破世事, 洞察人心。

然而荀彧是如何而死的?建安十七年, 董昭等人想為曹操請旨進魏公, 加九錫, 荀彧秉著對漢室的忠貞, 苦心勸說董昭等人君子愛人以德, 不應陷曹操於不義, 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 這本就是曹操的野心。

扒了扒歷史資料, 荀彧之死大致分為兩部分,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

另一說法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 而小編認為第一種說法更為可靠。 但這些都是歷史了。

然而荀彧至死仍是漢臣, 卻與荀攸賈詡和傳錄在魏志裡。 雖然當攸詡二人沐浴著魏的光榮的時候, 荀彧已經與名存實亡的大漢一起沉入黃泉了。 然而歷史便是歷史, 無論荀彧願不願意, 曹魏勢傾天下, 群英之中, 他當居功首, 他不但要與攸詡二人和傳, 而且還要寫在所有謀士的最前面。 這就是荀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