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書生、銀行家、改革家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41篇原創首發文章

今年2月23日, 一場“高鐵奇遇記”在朋友圈刷屏——據有關媒體現場目擊報導, 23日傍晚19時33分, 時任山東省省長的郭樹清乘坐始發自上海、經停濟南的G148次高鐵,

于當晚21時12分左右抵達北京南站。

2月24日一早, 他在工作人員陪同下, 到中央組織部門報到, 隨後在組織部門有關負責人陪同下, 到銀監會參加會議, 與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完成人事流程上的工作交接。

郭樹清今年滿61歲, 4年前從證監會主席赴任山東。 他如今面對的, 是10年擴張的黃金期終結之後、規模巨大、卻極為複雜、挑戰重重的中國銀行業。 新官上任一把火, 4月10日, 銀監會也祭出大招, 以25項行政處罰決定書, 震動整個金融業, 隨後的一系列“三三四”監管令也令整個銀行同業圈、資管圈坐立不安。

當然, 各界關心的還遠不止於此——此番輪作銀監會主席, 被部分業界人士解讀為某種“過渡性安排”,

他的下一步職責, 或在2018年政府小換屆之際更加明確。 也不乏外媒認為, 郭樹清或是下一屆央行行長的最佳人選之一, 他在80年代參與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後在央行、省級崗位、國有大行、證券監管等多個領域經受歷練, 被業界視為可以在未來金融或經濟改革中擔當重要角色的人選之一。 這些猜測能否成真, 用不了多久就會揭曉。

集“產官學”於一身

有業內人士稱, 郭樹清為人謙和、學術功底深厚, 善於獨立思考, 敢於改革創新, 是著名的學者型官員。 也有人稱其為“金融思想家”和“改革家”。

郭樹清履歷

郭樹清, 漢族, 1956年8月生, 內蒙古察右後旗人。 1978年恢復高考之初考入南開大學。

1982年2月南開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畢業, 1985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列系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1988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列系科學社會主義專業法學博士畢業。 曾在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紅格爾公社插隊。

198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後,

郭樹清在國家計委、體改委等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多年。

1998年3月, 國家體改委撤銷, 改設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郭樹清則被任命為體改辦黨組成員。

同年7月, 42歲的郭樹清被任命為貴州省副省長, 分管外資、旅遊、金融等。

2001年, 郭樹清返京, 正式踏入金融領域, 先後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長。

2011年10月, 郭樹清接替尚福林出任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第六任主席, 任職不過18個月, 是中國證監會史上任職時間最短的主席。

2013年3月, 郭樹清成為山東省代理省長, 6月被任命為山東省省長。 短短不到四年的時間, 在他的主導下, 原本弱勢的金融業已成為山東省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017年2月任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十八屆中央委員, 中共十六、十七、十八大代表,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於郭樹清成為銀監會主席, 圈內人都表示——他很專業, 既有理論功底, 又有實務經驗, 可稱為懂行。

雖然拿的是法學博士學位, 但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 郭樹清就一直從事宏觀經濟和經濟體制改革領域的研究。 在分配到國家計委後的轉年8月, 他就參加了經濟大師吳敬璉的課題組, 高規格的學術平臺令郭樹清如魚得水。

郭樹清此前在中國央行研究生院擔任博士生導師, 發表研究論文、文章300餘篇, 出版過《比較價格體制》《經濟體制轉軌與宏觀調控》《整體的漸進》《在過剩與貧窮之間》《直面兩種失衡》《郭樹清改革論集》等作品, 還兩度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學術深度並不亞于周小川行長。

相比其他同級別的官員來說,郭樹清也有明顯的優勢。對於銀監會主席一職甚至是央行行長一職,大型金融機構(尤其是四大行)和央行的工作經歷非常必要,這更有利於瞭解貨幣政策的傳導;地方政府的工作經驗雖不是必要條件,但卻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郭樹清則兩者兼備。

郭樹清曾在央行、建行、證監會等金融機構磨煉多年,多位熟悉郭樹清的人士都評價其低調平和,符合中國監管官員謹言慎行的一貫要求。

2005年3月,郭樹清臨危受命,以原央行副行長兼外管局局長的身份“空降”建設銀行,出任董事長。當時的建行正在股改引資的關鍵時期,因前任掌門張恩照受賄案和花旗的臨陣變卦而前景不明,郭樹清堪稱“救火隊長”,短短200天內實現IPO破冰,為其建立起現代化公司治理、夯實資產品質奠定了深厚基礎。

就地方工作經驗來看,他從2013年3月開始執政山東的四年備受各界矚目。郭樹清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自己在山東的工作情況稱,首先是簡政放權,向社會公佈並實施了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省級行政權力清單、政府責任清單;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革,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並將國有資產部分劃入社保,開全國先河。外界注意到,近年來,在簡政放權、國企改革、收入分配、醫療衛生、財稅體制和金融等多個方面,山東的改革創新均走在了全國前列。

為此,在金融大監管改革的推進中,業內人士評論,郭樹清的履歷背景不排除在日後的監管改革中被委以重任。

曾17個月推70項政策

從證監會所在的富凱大廈東門出來,左轉400米,經過兩個紅綠燈,就到了位於金融街甲15號的銀監會。當今年3月郭樹清正式執掌銀監會時,各界都稱——這段步行僅6分鐘的路程,郭樹清用了將近4年。

值得一提的是,郭樹清在2012-2013年擔任證監會主席期間,以在其位謀其政之勢推動改革,推出了疾風暴雨式的近70項政策,被稱為“郭氏新政”。

當年在證監會“重拳出擊”,如今在銀監會掀“監管風暴”,面孔斯文的郭樹清有一顆勇敢的心。

當年,郭樹清主政證監會期間,證監會推出諸如強制分紅、內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創業板退市制度等各項政策、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建設OTC市場、轉融通、加大QD/RQFII海外機構投資額度等70多項改革,幾乎“7日一新政”,在保障股民權益、嚴打違規行為、釋放證券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但從指數點位來看,市場反應並不樂觀,這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滬指下跌407.20點,市值蒸發3.51萬億。

而當時權威媒體也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勿用指數考核郭樹清,否則顯然是出錯了試題,就像讓藥監局負責藥品產量、讓安監局負責煤礦銷售一樣。監管部門的根本職責是維護市場運行秩序,監督市場參與主體,保證資訊披露公開透明,投融資各方公平參與,尤其是保護小股東利益不被侵害。當然作為“新興加轉軌”市場的監管者,中國證監會還負有推動市場建設、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的職責。但投資者能否賺錢,指數是否向上,則遠不是監管部門力所能及的任務。

當時,“郭氏新政”也成為了媒體筆下的熱門詞彙,儘管郭樹清本人未必認可多少帶有溢美之詞的評價,因為許多措施皆是證券監管部門多年推行的既定方略。

他明確表示:“我很不贊成新官上任就要燒幾把火的說法和做法。這些事都是證監會正在做和將要做的,每一件都沒法拖延。”

在他心目中,一個理想的中國資本市場形態——應是一個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發行人上市圈錢變得越來越困難,只有好企業才能得到投資者認可,IPO價格將有適度的折讓,股價上漲是一個考驗長期業績表現的過程。此時,投資者分享上市公司長期的增長才將成為可能,股市牛短熊長的格局也將根本轉變。

“將不負重托把銀行業監管好”

今年3月,郭樹清接手銀監會時,他承諾,“將不負重托把銀行業監管好。”這也恰是市場對他的期待。

目前,總資產規模超過230萬億的銀行業,已經行至利率市場化的深水區,面臨挑戰巨大。逾百萬億資管業務肆意橫流,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不再乾淨透明,如何監管當前的銀行業?

郭樹清當時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坦言,上星期(指2月末)還在想著山東的工作,尚未考慮銀行業監管的問題。“你要問農村改廁有什麼模式,這個我知道,有三個模式;你說銀行監管有什麼模式,我一個也沒有。”

雖然自謙“沒思考過”,但想必郭樹清心裡早就有譜。很快,“監管風暴”就刮了起來。

今年4月10日,銀監會祭出大招,以25項行政處罰決定書,震動整個金融業。隨後發佈的46號文更是震動了銀行業——關於監管套利的“規避信用風險”表述裡,明確“同業融入資金餘額占比負債總額超過三分之一”為“監管套利”;將“通過同業存放、賣出回購等方式吸收同業資金,對接投資理財產品、資管計畫等,放大杠杆、賺取利差”、“通過同業投資等管道充當他行資金管理‘通道’”、 “通過同業繞道,虛增資產負債規模、少計資本、掩蓋風險”等三大現象,定義為“同業空轉套利”。

這幾項措施出臺後,整個銀行圈、資管圈可謂惴惴不安。外界眼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在郭樹清看來則是早該做的事。

去年四季度以來,監管層就對於“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的“串聯電路”尤為關注。這一鏈條指的就是——銀行近年來放量發行同業理財,而同業理財等於把表內的錢轉到表外,銀行自營的錢買同業理財,中小銀行沒錢則通過發同業存單借錢來買同業理財,把資金轉到表外,然後再對接委外,委外再加杠杆,這就是金融加杠杆的過程,加劇金融脆弱性。

如今,讓“影子銀行”去掉“影子”、“穿透式監管”、金融穩定已經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國務院金穩會”),並強調了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

有分析指出,首碼是國務院,表示這一常設機構的行政層級高於“一行三會”。之前設立的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即由政治局常委和國務院副總理任正副主任。作為行政常設機構,它又具有決策權,對行政執行結果具有監管、問責和處罰權。由於名字裡有“金融穩定”,因此,與此有關的金融監管,都將由國務院金穩會統籌協調。

上周,央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在演講中表示,統一資產管理業務標準規制的初衷,源於近年資產管理領域出現了一些亂象,這些亂象主要包括6個方面:

一是標準之亂。按機構行業不同制定的不同監管標準,在單個行業來說是審慎的,在一個時期內可能是有效的,但當把它放在整個金融行業、整個金融體系的大視野中分析,就會發現不同行業的產品標準、監管規制、監管執法各有不同,寬嚴程度也不一致。比如說投資者的劃分、投資範圍的准入、淨資本、杠杆水準的要求等。

二是產品形態之亂。為規避投資範圍限制、規避資本約束,出現了銀行借助信託、證券、基金等的通道業務,這些各類機構合作的資管產品快速發展,結構複雜、不清晰,風險難以穿透。

三是管理運作之亂。無論是資金募集和管理,還是資產投向,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合規之處。比如用短期募集來的資金投向長期專案,在資產端,將一個專案拆成不同的產品賣給投資者。

四是表外擴張之亂。一些銀行機構的表外資產快速擴張,把表內信貸專案挪至表外變成非標資產,把理財資金投入到非標資產中,資管產品實際上扮演了信貸替代的作用,成為影子銀行。影子銀行本身是一個中性詞,但如果影子銀行沒有被納入監管,沒有對應的資本、流動性、資訊披露等監管約束,就會帶來風險。

五是風險承擔之亂。主要是剛性兌付問題。資產管理業務本應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但在實踐過程中,保本保收益的做法比較普遍。打破剛性兌付是行業和全社會的共識,監管部門以及商業銀行都在努力提高“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意識,但困難還比較大。剛性兌付導致資金的價格被扭曲,催生道德風險。

六是市場秩序之亂。當前有許多沒有持牌的非金融機構也在開展投資理財業務,沒有被允許市場准入、也不接受持續監管。“上述這些風險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著手統一資產管理業務標準規制的出發點。”

陶玲表示,未來資管行業也或質增量減。所謂品質提升,就是讓資管真正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量減,則是這個行業的規模可能會有所縮減,但擠出泡沫、消除套利、抑制杠杆,有利於讓資金真正流向實體經濟。

可見,在混業經營現象突出、金融體系複雜性日趨增加的背景下,如今監管層的視角已經不斷擴大和深化,而在豐富了四年地方政府治理經驗後,此番回歸銀監會,郭樹清將如何在去杠杆的同時把握好節奏和度?如何繼續打開局面、加強協調,深化銀行業乃至金融業的改革力度?除了銀監會,郭樹清是否還將在別處大展拳腳?一切都令人拭目以待。

還兩度榮獲孫冶方經濟學獎,學術深度並不亞于周小川行長。

相比其他同級別的官員來說,郭樹清也有明顯的優勢。對於銀監會主席一職甚至是央行行長一職,大型金融機構(尤其是四大行)和央行的工作經歷非常必要,這更有利於瞭解貨幣政策的傳導;地方政府的工作經驗雖不是必要條件,但卻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郭樹清則兩者兼備。

郭樹清曾在央行、建行、證監會等金融機構磨煉多年,多位熟悉郭樹清的人士都評價其低調平和,符合中國監管官員謹言慎行的一貫要求。

2005年3月,郭樹清臨危受命,以原央行副行長兼外管局局長的身份“空降”建設銀行,出任董事長。當時的建行正在股改引資的關鍵時期,因前任掌門張恩照受賄案和花旗的臨陣變卦而前景不明,郭樹清堪稱“救火隊長”,短短200天內實現IPO破冰,為其建立起現代化公司治理、夯實資產品質奠定了深厚基礎。

就地方工作經驗來看,他從2013年3月開始執政山東的四年備受各界矚目。郭樹清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自己在山東的工作情況稱,首先是簡政放權,向社會公佈並實施了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省級行政權力清單、政府責任清單;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革,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並將國有資產部分劃入社保,開全國先河。外界注意到,近年來,在簡政放權、國企改革、收入分配、醫療衛生、財稅體制和金融等多個方面,山東的改革創新均走在了全國前列。

為此,在金融大監管改革的推進中,業內人士評論,郭樹清的履歷背景不排除在日後的監管改革中被委以重任。

曾17個月推70項政策

從證監會所在的富凱大廈東門出來,左轉400米,經過兩個紅綠燈,就到了位於金融街甲15號的銀監會。當今年3月郭樹清正式執掌銀監會時,各界都稱——這段步行僅6分鐘的路程,郭樹清用了將近4年。

值得一提的是,郭樹清在2012-2013年擔任證監會主席期間,以在其位謀其政之勢推動改革,推出了疾風暴雨式的近70項政策,被稱為“郭氏新政”。

當年在證監會“重拳出擊”,如今在銀監會掀“監管風暴”,面孔斯文的郭樹清有一顆勇敢的心。

當年,郭樹清主政證監會期間,證監會推出諸如強制分紅、內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創業板退市制度等各項政策、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建設OTC市場、轉融通、加大QD/RQFII海外機構投資額度等70多項改革,幾乎“7日一新政”,在保障股民權益、嚴打違規行為、釋放證券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但從指數點位來看,市場反應並不樂觀,這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滬指下跌407.20點,市值蒸發3.51萬億。

而當時權威媒體也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勿用指數考核郭樹清,否則顯然是出錯了試題,就像讓藥監局負責藥品產量、讓安監局負責煤礦銷售一樣。監管部門的根本職責是維護市場運行秩序,監督市場參與主體,保證資訊披露公開透明,投融資各方公平參與,尤其是保護小股東利益不被侵害。當然作為“新興加轉軌”市場的監管者,中國證監會還負有推動市場建設、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的職責。但投資者能否賺錢,指數是否向上,則遠不是監管部門力所能及的任務。

當時,“郭氏新政”也成為了媒體筆下的熱門詞彙,儘管郭樹清本人未必認可多少帶有溢美之詞的評價,因為許多措施皆是證券監管部門多年推行的既定方略。

他明確表示:“我很不贊成新官上任就要燒幾把火的說法和做法。這些事都是證監會正在做和將要做的,每一件都沒法拖延。”

在他心目中,一個理想的中國資本市場形態——應是一個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發行人上市圈錢變得越來越困難,只有好企業才能得到投資者認可,IPO價格將有適度的折讓,股價上漲是一個考驗長期業績表現的過程。此時,投資者分享上市公司長期的增長才將成為可能,股市牛短熊長的格局也將根本轉變。

“將不負重托把銀行業監管好”

今年3月,郭樹清接手銀監會時,他承諾,“將不負重托把銀行業監管好。”這也恰是市場對他的期待。

目前,總資產規模超過230萬億的銀行業,已經行至利率市場化的深水區,面臨挑戰巨大。逾百萬億資管業務肆意橫流,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不再乾淨透明,如何監管當前的銀行業?

郭樹清當時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坦言,上星期(指2月末)還在想著山東的工作,尚未考慮銀行業監管的問題。“你要問農村改廁有什麼模式,這個我知道,有三個模式;你說銀行監管有什麼模式,我一個也沒有。”

雖然自謙“沒思考過”,但想必郭樹清心裡早就有譜。很快,“監管風暴”就刮了起來。

今年4月10日,銀監會祭出大招,以25項行政處罰決定書,震動整個金融業。隨後發佈的46號文更是震動了銀行業——關於監管套利的“規避信用風險”表述裡,明確“同業融入資金餘額占比負債總額超過三分之一”為“監管套利”;將“通過同業存放、賣出回購等方式吸收同業資金,對接投資理財產品、資管計畫等,放大杠杆、賺取利差”、“通過同業投資等管道充當他行資金管理‘通道’”、 “通過同業繞道,虛增資產負債規模、少計資本、掩蓋風險”等三大現象,定義為“同業空轉套利”。

這幾項措施出臺後,整個銀行圈、資管圈可謂惴惴不安。外界眼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在郭樹清看來則是早該做的事。

去年四季度以來,監管層就對於“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的“串聯電路”尤為關注。這一鏈條指的就是——銀行近年來放量發行同業理財,而同業理財等於把表內的錢轉到表外,銀行自營的錢買同業理財,中小銀行沒錢則通過發同業存單借錢來買同業理財,把資金轉到表外,然後再對接委外,委外再加杠杆,這就是金融加杠杆的過程,加劇金融脆弱性。

如今,讓“影子銀行”去掉“影子”、“穿透式監管”、金融穩定已經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國務院金穩會”),並強調了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

有分析指出,首碼是國務院,表示這一常設機構的行政層級高於“一行三會”。之前設立的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即由政治局常委和國務院副總理任正副主任。作為行政常設機構,它又具有決策權,對行政執行結果具有監管、問責和處罰權。由於名字裡有“金融穩定”,因此,與此有關的金融監管,都將由國務院金穩會統籌協調。

上周,央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在演講中表示,統一資產管理業務標準規制的初衷,源於近年資產管理領域出現了一些亂象,這些亂象主要包括6個方面:

一是標準之亂。按機構行業不同制定的不同監管標準,在單個行業來說是審慎的,在一個時期內可能是有效的,但當把它放在整個金融行業、整個金融體系的大視野中分析,就會發現不同行業的產品標準、監管規制、監管執法各有不同,寬嚴程度也不一致。比如說投資者的劃分、投資範圍的准入、淨資本、杠杆水準的要求等。

二是產品形態之亂。為規避投資範圍限制、規避資本約束,出現了銀行借助信託、證券、基金等的通道業務,這些各類機構合作的資管產品快速發展,結構複雜、不清晰,風險難以穿透。

三是管理運作之亂。無論是資金募集和管理,還是資產投向,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合規之處。比如用短期募集來的資金投向長期專案,在資產端,將一個專案拆成不同的產品賣給投資者。

四是表外擴張之亂。一些銀行機構的表外資產快速擴張,把表內信貸專案挪至表外變成非標資產,把理財資金投入到非標資產中,資管產品實際上扮演了信貸替代的作用,成為影子銀行。影子銀行本身是一個中性詞,但如果影子銀行沒有被納入監管,沒有對應的資本、流動性、資訊披露等監管約束,就會帶來風險。

五是風險承擔之亂。主要是剛性兌付問題。資產管理業務本應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但在實踐過程中,保本保收益的做法比較普遍。打破剛性兌付是行業和全社會的共識,監管部門以及商業銀行都在努力提高“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意識,但困難還比較大。剛性兌付導致資金的價格被扭曲,催生道德風險。

六是市場秩序之亂。當前有許多沒有持牌的非金融機構也在開展投資理財業務,沒有被允許市場准入、也不接受持續監管。“上述這些風險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著手統一資產管理業務標準規制的出發點。”

陶玲表示,未來資管行業也或質增量減。所謂品質提升,就是讓資管真正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量減,則是這個行業的規模可能會有所縮減,但擠出泡沫、消除套利、抑制杠杆,有利於讓資金真正流向實體經濟。

可見,在混業經營現象突出、金融體系複雜性日趨增加的背景下,如今監管層的視角已經不斷擴大和深化,而在豐富了四年地方政府治理經驗後,此番回歸銀監會,郭樹清將如何在去杠杆的同時把握好節奏和度?如何繼續打開局面、加強協調,深化銀行業乃至金融業的改革力度?除了銀監會,郭樹清是否還將在別處大展拳腳?一切都令人拭目以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