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過是個強種

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不過是個強種

王國華

網上流傳著各種真真假假的名著解讀。 很多像於丹一樣裝腔作勢, 一驚一乍。 最常見的如:

——經典名句你是這樣理解的, 其實人家是那麼說的。 你理解得不對。 比如“言必信行必果”, 後面還有六個字, “硜硜然小人也”, 孔子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不是什麼好的行為。 那是小人做的事。

二傻子們一聽, 恍然大悟, 哦, 原來如此。 終於學到一個知識。 我要記住嘍, 有空向別人炫耀。

其實, 那個淺嘗輒止的傢伙解釋的也是錯的。 他淺嘗輒止, 專騙那些從不讀書的人。

關於“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中的原話是: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 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 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 鄉党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 行必果, 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 何足算也?”

孔子向子貢解釋“士”的三種境界, 最高層級是心有所恥, 不辱君命;其次為尊老愛幼, 親人稱頌;再次為說話算話, 言必信行必果。 這三種, 都比那些當政者強多了。 政治家們量小器狹, 什麼都不是。

在孔子那裡, 一, 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不過是個強種, 是一頭不懂轉圜的倔驢, 不值得推崇;二, 不能全盤否定強種, 他們有他們的價值, 也算一種小小的美德吧, 所以可以列在孝悌之後。

孔子為什麼不太看重“說到做到”呢?孟子對此有進一步的解釋。 他說“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義所在。 ”一個夠格的人, 應該義字當先, 有時候因為某種原因說了某句話做了某件事, 不符大義原則, 就不一定將其堅持到底。 只有小人才固執于圓滿, 說出的話板上釘釘, 貌似要怎樣怎樣, 其實是走入死胡同了。

孔子並非鼓勵鼓勵言行不一。 他看到了問題所在:有些壞人在某些時候說的話, 也是真誠的, 也有可取之處, 不可能都壞;有些好人, 某些時候說的也不一定對。 再進一步, 即使是君子之道, 完全真理, 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它需要特定環境, 特定時空, 在以後的實踐中需要不斷完善和糾偏。 為避免名人名言被別有用心者拿來當作攻擊他人的武器。

因此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 一個有權力的人, 不能專因一個人說過什麼話就去舉薦他, 也不能因為一個人行事有缺陷就連他說的話也不理。

《論語》中還有這樣一段。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通行的解釋是:子貢問孔子, 有沒有一個字(一言)可以終身行之呢?孔子答道, 這個字恐怕只能是“恕”了吧。 自己不願意要的, 莫將其施之於別人。

我覺得這句話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解釋。 在《論語》中, 此語的上一句話就是“子曰, 君子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 若將兩句話;聯繫起來讀, 下面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子貢問, 有沒有說了一句話便終身行之的人呢?孔子答,

對待這件事要以“恕”對之。 即使他做不到, 也要寬恕。 自己做不到, 別要求別人做到。

這才符合孔子的思維:言論很重要, 可以用言論來約束自己和別人, 但不要將其視為鐵律, 甚至為了維護自己說過的話, 證明其正確, 寧可文過飾非, 一條道跑到黑。 相反, 如果發現說的不全面, 不具體, 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 這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