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立秋節氣之養生文化概論

立秋節氣養生文化總結

一、立秋的時與度

立秋的黃經度數

立秋度數信:以七月節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 以義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8月7日15:39:58;每年8月7日至9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35度

天地能量主運:金炁義德能量輸布開始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2胸椎體(T2)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實為第16個

前後節氣:大暑, 立秋, 處暑

二、立秋的尋根探源

(一)“立”的字源與字義(見立夏字詞探源)

(二)“秋”的字源與字義

秋:名詞, 甲骨文字形為蟋蟀形, 蟋蟀又名秋蟲, 蟲以鳴秋, 藉以表達“秋天”的概念。 籀文的“

”在蟋蟀形左邊又添加“禾”旁, 本義是收成, 成熟的莊稼。 籀文的另一種寫法“

”, 右邊是蟋蟀形, 左邊為禾下加火字, 表示秋天禾穀熟, 似火灼。

《說文解字·卷七·禾字部》:“秋, 禾穀熟也。 ”《爾雅·卷第六·釋天第八》:“秋為白藏。 又, 秋為收成。 ”《禮記·鄉飲酒義》:“秋之為言愁也。

”意思是愁字可以用來解釋秋字的本義, 這個解釋是很有道理的。 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時, 秋為金, 其色白, 故指白色。 秋在五行中屬金, 方位屬西方, 在樂為商, 在色為白, 對應內藏為肺。 例如秋方、秋陸指西方。 (略)

《遵生八箋·秋三月調攝總類》:“《禮記》:西方曰秋, 秋者, 愁也。 愁之以時, 察守義也。 ”由這句話可以看出, 愁的真實意思與現代人的理解不大相同。 “心”上之“秋”, 表明若身內禮火、信土不足, 必然會憂義金不生而修身成果難生。 所以, 在這裡“秋”與“愁”字是異曲同工的。 春華秋實, 怎樣才能達到金秋的實現, 實現真正的收穫之秋、豐碩之秋?要想無憂愁, 就需要反觀自己體內信土、智水、禮火的狀況, 通過它們單項狀態和相互的平衡狀態以及形成的動態趨勢,

來判斷自己可能實現的到底是秋熟, 還是秋收, 或是秋天的憂。 (編者注:人體內五臟分別藏有仁、義、禮、智、信五德能量, 其中肝藏仁, 心藏禮, 肺藏義, 腎藏智, 脾藏信。 體內五德能量的運行, 具有生克制化的關係。 如果五德品格缺失, 五德能量缺乏, 都會使身體產生很多疾病。 )

《太元經》曰:“秋者, 物皆成象而聚也。 ”秋季, 是能量從量變到質變, 質象成物相發生變化的時節, 是以質象能量的凝聚融合為物相特點的季節, 果實成熟之後, 果實內所凝聚的就是生命的能量。 (編者注:質象, 即人類慧識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能量屬性, 是相對于智識所感知的肉眼可見、儀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觀存在, 包括了炁音光等能量以及炁音光能量所構成的物質形態等。 物相和質象, 是世界的根本, 也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具體方式。 東西方對物質世界的不同的研究方向, 根本本質是東方“內求法”和西方“外求法”的不同應用。 )

《淮南子·時則訓》曰:“秋為矩, 矩者, 所以方萬物也。

”秋季在年度週期律中, 在五運六炁(氣)的演化中, 是義德金的法則為主導的階段, 所以萬物都依照義德金炁的法則而進入成熟期。 《管子·形勢解》曰:“秋者, 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 ”秋時, 天地之間陰陽二炁能量的升降交換, 是陰炁能量開始下降, 而陽炁能量開始收斂, 因此被天德能量滋養的萬物全都開始進入收斂期。 (編者注:運氣學說:是中國古代在慧識悊學文化時期古人天地人合一修之身, 對人文、天文、地理對應關係的長期觀察, 治人事天, 順四時之度, 對大道法則秩序全面把握而揭示的運用公式與方法。 它是以陰陽轉換, 五行應象, 五行生克, 數理運算模式為核心, 以太陽系五顆行星(包括太陽、月亮合稱七曜)的運轉和地球本身所含的六種氣候的變更為總動力根源, 在天人全息相應的整體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氣化規律帶動物化規律的地球物理運動規律。“運”是運轉,指天上星體的運轉對於地球有能量的幅射和對流的交互作用。用天干表示;“氣”是指地球本身吸收和輻射能源的作用,反映六種氣候的推移。用地支表示。五運包括金、木、水、火、土五運;秋天是義德金炁能量主導期。)

土載水潤禮火照,春播夏長秋義收。

義金破否碩果結,守矩成象方正揫。

三、立秋的正善治養生

道德能量養生,是“聖人之治”的修身明德實踐,是對身中內部無為而治系統(內臟)進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踐,是在外王修身基礎上的提升。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方面,《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修身者應當將這句話作為必須恪守的一個法則,做到在春夏養陽,到了秋冬則開始養陰,“以從其根”,進入護根的階段。什麼是命根,什麼是身根,在秋冬階段如何養我們的體內之陰,要帶著這些問題展開思悟。所以,從立秋開始,修身實踐的方向要發生一個變化,比如肺臟在身內所處的位置相當高,但是我們在實踐中卻要把握住“下”和“賤”而“從其根”。(編者注:人體內是一個小的宇宙天地,人體內的天、地、水之間的關係與外天地具有同頻共率性。人體內天根是骶骨,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地根是陰蹺區域,是人體的後天之本。)

古人對四時調攝的總結,就是告誡人們要順應四時之度、數、信而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天時,遵循天時和地利。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氣候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時季,也是體內氣機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順應天地規律而扶體內真陰之長,防邪陰之生,真陰長而不損正陽,則符合這一時期的自然法則。

秋季養生,精神靈魂,心意情志,身血骨肉,精氣神質,飲食起居以及運動鍛煉,都需要以養收為原則。秋對應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生成邪陰能量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耐受性下降,因此,在進行自我調養時,不可背離自然規律。要遵循《黃帝內經》中的秋季養生告誡:“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身識養生

“秋七月,審天地之氣,以急正氣,早起早臥,與雞俱起,緩逸其形,收斂神氣,使志安寧。卦否,否者,塞也,天地塞,陰陽不交之時也。故君子勿妄動。生氣在午,坐臥宜向正南。

孫真人《養生》曰:肝心少氣,肺臟獨旺,宜安靜性情,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毋冒極熱,勿恣涼冷,毋發大汗,保全元氣。”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這裡所引用的孫真人《養生》中的這段話是說,這個月肝氣和心氣都微少,只有肺臟獨自旺盛,適宜安心靜養性情,飲食增加鹹味減少辛味,來助氣補筋,養脾和胃。不要讓自己太熱,不要貪涼縱冷,不要出大汗,這樣才能保全元氣。

肺臟養生法

“當以秋三月朔望旭旦,向西平坐,鳴天鼓七,飲玉泉三(注雲:飲玉泉者,以舌抵上齶,待其津生滿口,嗽而咽之,凡三次也),然後瞑目正心,思吸兌宮白氣入口,七吞之,閉氣七十息。此為調補神氣,安息靈魄之要訣也,當勤行之。”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肺臟導引法【七八九月行之】

“可正坐,以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去肺家風邪積勞。又當反拳捶背上,左右各三度,去胸臆閉氣風毒。為之良久,閉目叩齒而起。”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抱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脅、肋、胸、背間風氣。肺臟諸疾,宜通項脈,左右同正月法。又法:以兩手相叉,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關節中風氣,治肺臟諸疾。

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一一立秋

立秋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少陽膽相火。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兩手托地,縮體閉息,聳身上踴,凡七八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盤坐,上體前俯,兩臂伸直以撐地,兩臂分開與肩同寬。然後含胸縮體,閉住呼吸,聳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還原。如此反復做56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補虛益損,祛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面塵,體無澤,足外熱,頭痛,頷(hàn)痛,目銳眥(zì)痛,缺盆腫痛,腋下腫,汗出振寒等。

(二)口識養生

1.立秋宜食

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飲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同時,立秋濕熱交蒸,飲食宜以健脾祛濕、益胃生津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蘿蔔、蕃茄、冬瓜、沙葛、蓮藕、豆角、玉米、葡萄、黃花梨、龍眼、水蜜桃、鳳梨、哈密瓜等。

剛入秋時不宜大補,應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主,為秋冬寒冷季節進補打下良好基礎。所以立秋宜清補,日常飲食應食用一些潤燥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蓮子、銀耳、大棗、蓮藕、赤小豆、蜂蜜等。立秋的清補應注意“菜、酵、薯、拌”。

綠菜為主,補維生素。夏季飲食,人們大多以瓜果類為主,其中類胡蘿蔔素和B族維生素含量不高。所以立秋後可選擇應季綠葉菜,如菠菜、芥藍、萵筍等,來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族及葉酸的缺乏,以防止視力下降、眼睛乾澀、皮膚粗糙、呼吸道易感染等。

發酵食物,幫助消化。夏天人們食欲不振,又多吃寒涼,胃腸消化功能較弱。秋天不妨多吃些發酵食物,如饅頭、醪糟、優酪乳、豆豉等。食物在發酵過程中,既消除了食物本身的抗營養物質,又利於消化吸收,還會產生維生素B12,這種物質在體內以輔酶的形式存在,能促進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防止毒素產生。

薯類為先,預防肥胖。秋季是薯類出產旺季,吃些山藥、甘薯、芋頭、馬鈴薯等,很有益處。薯類食物屬於粗糧,富含B族維生素,鉀、鎂等礦物質含量也比較高,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及由此引發的多種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蒸拌菜做主打,降低熱量。秋天人們胃口大開,一不留神就容易吃多。可以試試把菜蒸熟了以後熱拌,像茄子、西蘭花、蘑菇、柿子椒等放在一起去蒸,好看好吃,熱量不高,營養還不流失。蒸拌菜不能蒸老了,三分鐘立即停火,放涼後就可以拌了。拌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芝麻醬、亞麻籽油、香油、番茄醬等都可以。

花生是中國人喜歡的傳統食品,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古人稱之為“人參果”,而且花生屬平肝潤肺的食物,所以立秋後可以多吃些花生。腸道傳染病是兒童在夏秋之際的常見傳染病,立秋後兒童多吃點花生,能夠提高機體抵抗腸道傳染病的能力。

儘管立秋後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全部撤除。西瓜、黃瓜等果蔬適度食用也是可以的。

立秋後適合多吃的蔬菜是扁豆(豆角)。立秋節氣裡喝扁豆粥,有祛濕、健脾、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吃扁豆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如果喜歡吃涼拌扁豆,則要注意放醋、加蒜等,以增強解毒作用。

2.養生粥品

生地粥:

原料:生地黃20克、粳米75克、冰糖少許。

做法: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後,潷出藥汁,再複煎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粳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益胃,涼血生津。

百合銀耳粥:

原料:百合30克、銀耳25克、粳米50克。

做法:銀耳泡發好,摘成小朵備用。幹百合泡好(鮮百合洗淨),洗淨備用。三者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粥熟,加少量蜂蜜或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益氣。

棗米藥糖粥:

原料:紅棗10枚、薏米25克、山藥30克、乾薑3片、紅糖15克、糯米30克。

做法:提前將薏米、糯米泡好,薏米、糯米、山藥、紅棗、乾薑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粥熟,加入適量紅糖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治療慢性腹瀉。

西瓜皮扁豆粥:

原料:西瓜皮丁100克、洗淨的粳米100克、山藥30克、扁豆30克。

做法:將西瓜皮削去硬皮及殘留瓜瓤,沖洗乾淨,切成細丁,用鹽稍醃。取鍋放入清水、西瓜皮丁、洗淨的粳米、山藥、扁豆,先用旺火煮沸,再改小火煮約15分鐘,最後用鹽、香油調味,也可用紅、白糖調味。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清暑。

茯苓蓮子粥:

原料:蓮子30克、茯苓(磨粉)30克、洗淨的粳米100克、山藥20克、銀耳10克。

做法:先將蓮子用文火煮軟,然後加入茯苓粉、洗淨的粳米、山藥、銀耳,用大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煮約15分鐘即可。

功效:提升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迴圈,有助胃腸蠕動。

以上粥品,可根據個人體質添加原料:

如脾濕熱重,可加薏米;

如脾寒,可加紅棗、薑;

如血虛,可加紅棗、紅糖;

如病後氣血兩虛,可加當歸、黨參;

如陰虛,可加百合、太子參;

如腹瀉嚴重,可加山藥、胡蘿蔔。

3.養生飲品

麥冬菊花茶:

沙參、麥冬、菊花各15克,適量水煲煮後加冰糖即可。

功效:潤燥生津。

絲瓜汁:

做法:取生絲瓜適量洗淨榨汁,按10∶1的比例調入蜂蜜攪勻而成生絲瓜汁。

功效:清熱止咳化痰。

玉米須飲:

做法:玉米須35克洗淨,加水500克,小火煮30分鐘,靜置片刻,濾取汁液,加白糖適量飲用。

功效:可利尿消腫、退黃、降壓。水腫、高血壓、慢性腎炎患者可作為食療飲料。

4.養生菜品

玉米和絲瓜也是立秋時節的時令佳品。下面介紹兩款玉米與絲瓜的立秋養生菜品。

松仁玉米:

原料:玉米、松仁、紅菜椒、鹽。

做法:紅菜椒去籽洗淨,切成1釐米大小的菱形片;玉米棒去皮和須,剝下玉米粒。大火將平底煎鍋燒熱,撒入生松仁,調小火焙乾。需用鍋鏟經常翻炒,使松仁滾動,顏色均勻。當焙至松仁全部為金黃色時,盛出攤在大盤中晾涼。煮鍋中放水,大火燒沸,將玉米粒放入,調中火煮5分鐘,然後取出瀝幹水分。大火燒熱炒鍋,倒入油,待油溫升至六成熱時,放入瀝幹水的玉米粒和紅菜椒片,翻炒片刻。沿鍋邊加入約1湯匙(15毫升)清水,再蓋上鍋蓋燜3分鐘。打開鍋蓋,加入松仁,大火翻炒均勻即可。

涼拌絲瓜:

原料:絲瓜、香油、醬油、醋。

做法:將絲瓜洗淨切片經開水焯後,拌以香油、醬油、醋等,即可做成涼拌絲瓜。

功效:去暑清心,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利尿消腫。

百合蓮子蓮藕湯:

配料:蓮藕200克、鮮蓮子50克、鮮百合30克。

做法:將蓮藕洗淨,切小粒,鮮蓮子洗淨(不去蓮子心),鮮百合洗淨,三者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蓮藕、蓮子酥軟即成。

功效:健脾益肺,清心安神。

冬瓜扁豆湯:

原料:冬瓜500克、山藥30克、扁豆25克。

做法:將冬瓜、山藥洗淨切碎,與扁豆同煮,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湯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清暑。

四、立秋民俗文化

立秋節,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一般處於農曆七月,故也稱七月節,為歷史悠久的傳統時節。民間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在《四民月令》中寫道:“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期開始,則有從立秋日開始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面朝西,取7粒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如此可使整個秋天都不犯痢疾。

(一)感恩祭祀

《禮記·月令》中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在立秋當日,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的西郊去迎接秋天的到來。

在唐朝時期,每逢立秋日,都要在京城的四郊去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二)秋社(略,詳見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三)貼秋膘

清代時一些地方有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的習俗,以與立夏日所稱重量相比,檢驗前後的肥瘦變化。在有些地方,民間至今還有流行。因為在夏天天氣炎熱,人們都沒有什麼好胃口,平時的飲食比較清淡,幾個月下來,大多數人體重都會減少一點。待立秋以後,秋風起,胃口一開,就想吃得好一些,以增加營養,補償在夏天期間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但是“貼秋膘”的同時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而且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飲食,否則一旦吃出病來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立秋後的飲食也不能毫無節制地亂吃亂喝。應繼續以清淡為主,多吃些當季蔬果,然後逐漸增加飯量。

(四)啃秋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咬秋”。我國民間有些地方講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秋天的到來。另外,江蘇一些地方還有在立秋日吃西瓜而不生秋痱子的習俗。

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在浙江等地,民間習慣在立秋日當天取西瓜與燒酒同食,認為能夠防治瘧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處暑以後,就應該儘量避免過多食用西瓜等瓜果。因為秋後的西瓜等已經不是時令的瓜果狀態了,如果過度地食用瓜果,反而對身休有害。

在東北某些地方,立秋日這天要吃餃子,稱之為“搶秋膘”。要奮力搶到別人飯碗裡的一個餃子,吃了以後,整個秋天就能夠體格健壯。“搶秋膘”這個習俗的流行,主要是因為東北地區氣候較冷,需要及時進補禦寒。

節選自中國國學院學術常委熊春錦教授主編《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由道德知音論壇及德慧智微信整理,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更多內容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瞭解!

看完後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而是未讀真經!

高考分數線公佈,分數背後看考題,我們與孩子將來該怎麼學?

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近期部分線下活動回顧介紹:

(強烈推薦)欲報父母恩,請認真的讀這篇文章!

別把孩子教笨了-上海德慧智親子公益活動開始報名

在天人全息相應的整體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氣化規律帶動物化規律的地球物理運動規律。“運”是運轉,指天上星體的運轉對於地球有能量的幅射和對流的交互作用。用天干表示;“氣”是指地球本身吸收和輻射能源的作用,反映六種氣候的推移。用地支表示。五運包括金、木、水、火、土五運;秋天是義德金炁能量主導期。)

土載水潤禮火照,春播夏長秋義收。

義金破否碩果結,守矩成象方正揫。

三、立秋的正善治養生

道德能量養生,是“聖人之治”的修身明德實踐,是對身中內部無為而治系統(內臟)進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踐,是在外王修身基礎上的提升。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方面,《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修身者應當將這句話作為必須恪守的一個法則,做到在春夏養陽,到了秋冬則開始養陰,“以從其根”,進入護根的階段。什麼是命根,什麼是身根,在秋冬階段如何養我們的體內之陰,要帶著這些問題展開思悟。所以,從立秋開始,修身實踐的方向要發生一個變化,比如肺臟在身內所處的位置相當高,但是我們在實踐中卻要把握住“下”和“賤”而“從其根”。(編者注:人體內是一個小的宇宙天地,人體內的天、地、水之間的關係與外天地具有同頻共率性。人體內天根是骶骨,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地根是陰蹺區域,是人體的後天之本。)

古人對四時調攝的總結,就是告誡人們要順應四時之度、數、信而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天時,遵循天時和地利。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氣候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時季,也是體內氣機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順應天地規律而扶體內真陰之長,防邪陰之生,真陰長而不損正陽,則符合這一時期的自然法則。

秋季養生,精神靈魂,心意情志,身血骨肉,精氣神質,飲食起居以及運動鍛煉,都需要以養收為原則。秋對應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生成邪陰能量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耐受性下降,因此,在進行自我調養時,不可背離自然規律。要遵循《黃帝內經》中的秋季養生告誡:“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身識養生

“秋七月,審天地之氣,以急正氣,早起早臥,與雞俱起,緩逸其形,收斂神氣,使志安寧。卦否,否者,塞也,天地塞,陰陽不交之時也。故君子勿妄動。生氣在午,坐臥宜向正南。

孫真人《養生》曰:肝心少氣,肺臟獨旺,宜安靜性情,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毋冒極熱,勿恣涼冷,毋發大汗,保全元氣。”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這裡所引用的孫真人《養生》中的這段話是說,這個月肝氣和心氣都微少,只有肺臟獨自旺盛,適宜安心靜養性情,飲食增加鹹味減少辛味,來助氣補筋,養脾和胃。不要讓自己太熱,不要貪涼縱冷,不要出大汗,這樣才能保全元氣。

肺臟養生法

“當以秋三月朔望旭旦,向西平坐,鳴天鼓七,飲玉泉三(注雲:飲玉泉者,以舌抵上齶,待其津生滿口,嗽而咽之,凡三次也),然後瞑目正心,思吸兌宮白氣入口,七吞之,閉氣七十息。此為調補神氣,安息靈魄之要訣也,當勤行之。”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肺臟導引法【七八九月行之】

“可正坐,以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去肺家風邪積勞。又當反拳捶背上,左右各三度,去胸臆閉氣風毒。為之良久,閉目叩齒而起。”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秋卷》

《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抱頭項,宛轉迴旋俯仰,去脅、肋、胸、背間風氣。肺臟諸疾,宜通項脈,左右同正月法。又法:以兩手相叉,頭上過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關節中風氣,治肺臟諸疾。

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一一立秋

立秋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足少陽膽相火。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兩手托地,縮體閉息,聳身上踴,凡七八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盤坐,上體前俯,兩臂伸直以撐地,兩臂分開與肩同寬。然後含胸縮體,閉住呼吸,聳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還原。如此反復做56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補虛益損,祛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面塵,體無澤,足外熱,頭痛,頷(hàn)痛,目銳眥(zì)痛,缺盆腫痛,腋下腫,汗出振寒等。

(二)口識養生

1.立秋宜食

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飲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同時,立秋濕熱交蒸,飲食宜以健脾祛濕、益胃生津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蘿蔔、蕃茄、冬瓜、沙葛、蓮藕、豆角、玉米、葡萄、黃花梨、龍眼、水蜜桃、鳳梨、哈密瓜等。

剛入秋時不宜大補,應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主,為秋冬寒冷季節進補打下良好基礎。所以立秋宜清補,日常飲食應食用一些潤燥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蓮子、銀耳、大棗、蓮藕、赤小豆、蜂蜜等。立秋的清補應注意“菜、酵、薯、拌”。

綠菜為主,補維生素。夏季飲食,人們大多以瓜果類為主,其中類胡蘿蔔素和B族維生素含量不高。所以立秋後可選擇應季綠葉菜,如菠菜、芥藍、萵筍等,來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族及葉酸的缺乏,以防止視力下降、眼睛乾澀、皮膚粗糙、呼吸道易感染等。

發酵食物,幫助消化。夏天人們食欲不振,又多吃寒涼,胃腸消化功能較弱。秋天不妨多吃些發酵食物,如饅頭、醪糟、優酪乳、豆豉等。食物在發酵過程中,既消除了食物本身的抗營養物質,又利於消化吸收,還會產生維生素B12,這種物質在體內以輔酶的形式存在,能促進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防止毒素產生。

薯類為先,預防肥胖。秋季是薯類出產旺季,吃些山藥、甘薯、芋頭、馬鈴薯等,很有益處。薯類食物屬於粗糧,富含B族維生素,鉀、鎂等礦物質含量也比較高,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及由此引發的多種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蒸拌菜做主打,降低熱量。秋天人們胃口大開,一不留神就容易吃多。可以試試把菜蒸熟了以後熱拌,像茄子、西蘭花、蘑菇、柿子椒等放在一起去蒸,好看好吃,熱量不高,營養還不流失。蒸拌菜不能蒸老了,三分鐘立即停火,放涼後就可以拌了。拌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芝麻醬、亞麻籽油、香油、番茄醬等都可以。

花生是中國人喜歡的傳統食品,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古人稱之為“人參果”,而且花生屬平肝潤肺的食物,所以立秋後可以多吃些花生。腸道傳染病是兒童在夏秋之際的常見傳染病,立秋後兒童多吃點花生,能夠提高機體抵抗腸道傳染病的能力。

儘管立秋後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全部撤除。西瓜、黃瓜等果蔬適度食用也是可以的。

立秋後適合多吃的蔬菜是扁豆(豆角)。立秋節氣裡喝扁豆粥,有祛濕、健脾、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吃扁豆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如果喜歡吃涼拌扁豆,則要注意放醋、加蒜等,以增強解毒作用。

2.養生粥品

生地粥:

原料:生地黃20克、粳米75克、冰糖少許。

做法: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後,潷出藥汁,再複煎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粳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益胃,涼血生津。

百合銀耳粥:

原料:百合30克、銀耳25克、粳米50克。

做法:銀耳泡發好,摘成小朵備用。幹百合泡好(鮮百合洗淨),洗淨備用。三者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粥熟,加少量蜂蜜或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益氣。

棗米藥糖粥:

原料:紅棗10枚、薏米25克、山藥30克、乾薑3片、紅糖15克、糯米30克。

做法:提前將薏米、糯米泡好,薏米、糯米、山藥、紅棗、乾薑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粥熟,加入適量紅糖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治療慢性腹瀉。

西瓜皮扁豆粥:

原料:西瓜皮丁100克、洗淨的粳米100克、山藥30克、扁豆30克。

做法:將西瓜皮削去硬皮及殘留瓜瓤,沖洗乾淨,切成細丁,用鹽稍醃。取鍋放入清水、西瓜皮丁、洗淨的粳米、山藥、扁豆,先用旺火煮沸,再改小火煮約15分鐘,最後用鹽、香油調味,也可用紅、白糖調味。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清暑。

茯苓蓮子粥:

原料:蓮子30克、茯苓(磨粉)30克、洗淨的粳米100克、山藥20克、銀耳10克。

做法:先將蓮子用文火煮軟,然後加入茯苓粉、洗淨的粳米、山藥、銀耳,用大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煮約15分鐘即可。

功效:提升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迴圈,有助胃腸蠕動。

以上粥品,可根據個人體質添加原料:

如脾濕熱重,可加薏米;

如脾寒,可加紅棗、薑;

如血虛,可加紅棗、紅糖;

如病後氣血兩虛,可加當歸、黨參;

如陰虛,可加百合、太子參;

如腹瀉嚴重,可加山藥、胡蘿蔔。

3.養生飲品

麥冬菊花茶:

沙參、麥冬、菊花各15克,適量水煲煮後加冰糖即可。

功效:潤燥生津。

絲瓜汁:

做法:取生絲瓜適量洗淨榨汁,按10∶1的比例調入蜂蜜攪勻而成生絲瓜汁。

功效:清熱止咳化痰。

玉米須飲:

做法:玉米須35克洗淨,加水500克,小火煮30分鐘,靜置片刻,濾取汁液,加白糖適量飲用。

功效:可利尿消腫、退黃、降壓。水腫、高血壓、慢性腎炎患者可作為食療飲料。

4.養生菜品

玉米和絲瓜也是立秋時節的時令佳品。下面介紹兩款玉米與絲瓜的立秋養生菜品。

松仁玉米:

原料:玉米、松仁、紅菜椒、鹽。

做法:紅菜椒去籽洗淨,切成1釐米大小的菱形片;玉米棒去皮和須,剝下玉米粒。大火將平底煎鍋燒熱,撒入生松仁,調小火焙乾。需用鍋鏟經常翻炒,使松仁滾動,顏色均勻。當焙至松仁全部為金黃色時,盛出攤在大盤中晾涼。煮鍋中放水,大火燒沸,將玉米粒放入,調中火煮5分鐘,然後取出瀝幹水分。大火燒熱炒鍋,倒入油,待油溫升至六成熱時,放入瀝幹水的玉米粒和紅菜椒片,翻炒片刻。沿鍋邊加入約1湯匙(15毫升)清水,再蓋上鍋蓋燜3分鐘。打開鍋蓋,加入松仁,大火翻炒均勻即可。

涼拌絲瓜:

原料:絲瓜、香油、醬油、醋。

做法:將絲瓜洗淨切片經開水焯後,拌以香油、醬油、醋等,即可做成涼拌絲瓜。

功效:去暑清心,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利尿消腫。

百合蓮子蓮藕湯:

配料:蓮藕200克、鮮蓮子50克、鮮百合30克。

做法:將蓮藕洗淨,切小粒,鮮蓮子洗淨(不去蓮子心),鮮百合洗淨,三者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蓮藕、蓮子酥軟即成。

功效:健脾益肺,清心安神。

冬瓜扁豆湯:

原料:冬瓜500克、山藥30克、扁豆25克。

做法:將冬瓜、山藥洗淨切碎,與扁豆同煮,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湯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清暑。

四、立秋民俗文化

立秋節,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一般處於農曆七月,故也稱七月節,為歷史悠久的傳統時節。民間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在《四民月令》中寫道:“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期開始,則有從立秋日開始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面朝西,取7粒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如此可使整個秋天都不犯痢疾。

(一)感恩祭祀

《禮記·月令》中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在立秋當日,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的西郊去迎接秋天的到來。

在唐朝時期,每逢立秋日,都要在京城的四郊去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二)秋社(略,詳見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三)貼秋膘

清代時一些地方有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的習俗,以與立夏日所稱重量相比,檢驗前後的肥瘦變化。在有些地方,民間至今還有流行。因為在夏天天氣炎熱,人們都沒有什麼好胃口,平時的飲食比較清淡,幾個月下來,大多數人體重都會減少一點。待立秋以後,秋風起,胃口一開,就想吃得好一些,以增加營養,補償在夏天期間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但是“貼秋膘”的同時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而且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飲食,否則一旦吃出病來就得不償失了。因此,立秋後的飲食也不能毫無節制地亂吃亂喝。應繼續以清淡為主,多吃些當季蔬果,然後逐漸增加飯量。

(四)啃秋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咬秋”。我國民間有些地方講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秋天的到來。另外,江蘇一些地方還有在立秋日吃西瓜而不生秋痱子的習俗。

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在浙江等地,民間習慣在立秋日當天取西瓜與燒酒同食,認為能夠防治瘧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處暑以後,就應該儘量避免過多食用西瓜等瓜果。因為秋後的西瓜等已經不是時令的瓜果狀態了,如果過度地食用瓜果,反而對身休有害。

在東北某些地方,立秋日這天要吃餃子,稱之為“搶秋膘”。要奮力搶到別人飯碗裡的一個餃子,吃了以後,整個秋天就能夠體格健壯。“搶秋膘”這個習俗的流行,主要是因為東北地區氣候較冷,需要及時進補禦寒。

節選自中國國學院學術常委熊春錦教授主編《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由道德知音論壇及德慧智微信整理,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更多內容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瞭解!

看完後分享是一種美德,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而是未讀真經!

高考分數線公佈,分數背後看考題,我們與孩子將來該怎麼學?

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近期部分線下活動回顧介紹:

(強烈推薦)欲報父母恩,請認真的讀這篇文章!

別把孩子教笨了-上海德慧智親子公益活動開始報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