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敦煌密碼67:工匠一日吃兩餐,鐵匠多領個胡餅

“工匠莫學巧, 巧即他人使, 身是自來奴, 妻是官家婢”。 《敦煌遺書•王梵志詩》中留存的這首詩, 刻畫了畫工及工匠們匆匆走過的一生。 敦煌藝術大展在成博展出了兩個多月, 觀眾忍不住好奇, 哪些工匠投入到了敦煌的營建, 又留下了什麼樣的傳奇?

3月11日, 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原所長、蘭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馬德做客成博, 帶來講座《敦煌工匠與敦煌石窟》。 他為觀眾介紹了敦煌石窟的營造者與敦煌藝術的創造者——敦煌古代工匠的傳奇經歷。

工匠在古代屬於手工業勞動者, 有比較細緻的社會分工和嚴格的技術等級區別和後來的行會組織。 敦煌古代工匠們身份卑微, 地位低下, 但他們都是偉大的藝術家, 他們用自己的勤勞、智慧甚至生命, 留給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藝術遺產。

掠影:赤裸上身的工匠

眾所周知, 敦煌莫高窟有4.5萬平方米的壁畫, 可是留下姓名的畫工只有寥寥十幾位。 古代畫工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 他們的姓名和形象都不能留在牆壁上。

在這次敦煌大展上, 《微妙比丘尼品之一、二》與《福田經變》圖並列而掛, 都出自北周時期的莫高窟第296號洞窟。 在這幅《福田經變》圖中, 我們可以找到畫工的身影。 有個人側身立於牆壁旁, 他一手端著盤子, 另一隻手裡拿著毛筆, 應該就是在繪製壁畫。 這個形象就是以畫工為原型, 在莫高窟中非常罕見。

在莫高窟第3窟中, 壁畫上有一行模糊的小字“甘州史小玉敬造”。 有研究者認為, 史小玉可能就是畫工。 沒有生平年月, 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史小玉的形象顯得單薄蒼白。 沒有人知道他來自何方, 也無人知曉他的薪水幾多, 一切都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中。

不僅畫工, 敦煌的營造離不開諸多行業的工匠。 講座過程中, 馬德展示了諸多敦煌壁畫,

裡面有些制陶、建築、繪畫、冶鐵工匠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 大多數勞動者都赤裸著上身, 工匠的待遇可見一斑。

身份:官府寺院自由民

創作敦煌壁畫這些藝術珍品的畫師究竟是誰?許多研究認為, 敦煌的畫師大多是西域本土的民間畫師, 此外還有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 以及一些供養洞窟者高薪從中原地區聘請的繪畫達人。

一提起工匠,既包括石匠、木匠等提供勞動服務的人,也包括畫匠、紙匠等從事文化藝術的人。馬德介紹,工匠的技術級別分為都料、博士(把式)、匠和生4個級別,其中博士並非文人學位,而是從事某一項專業技能的一把好手。

敦煌古代工匠的身份大體可以分為3種,官府所屬、寺院所屬和自由民。其中,自由民主要是一些專門從事各種手工行業勞動的民家、民戶,如製造武器的駑家、榨油的梁戶,也有一些普通工匠像自由職業者一樣,可以擁有自己的莊園和土地。

此外,還有一些僧侶也從事工匠勞動,另外一些官家、貴族子弟或者軍政官員也從事工匠勞作,當然他們主要從事藝術類勞動。

待遇:一日只能吃兩餐

敦煌遺書中有一篇《塑匠都料趙僧子典兒契》,記載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塑匠常年在敦煌勞作,一日家裡的院子不斷冒水,無法居住,他只得把兒子典當給親家,由此可見藝術工匠的境遇比較悲戚。

關於這些工匠的待遇,敦煌的文獻中有一些記載。例如在一份《工匠的日常生活待遇》文獻可見,寺廟裡的木匠10人每天早上各領1升白麵,中午各領2個胡餅。

相比之下,在官府幹活的工匠伙食更好。據一份《伯二六四一:歸義軍官府關於工匠生活供應》的記錄,匠人們早上可以集中吃到做好的面片,中午仍然可以領取2個胡餅。一個胡餅大約2兩重,這樣的食物供給顯然無法滿足巨大的勞動強度,於是,鐵匠中午可以額外增加一塊胡餅。

文獻中並沒有對工匠晚餐吃什麼的記載,馬德推測,他們可能和現代減肥的女性一樣不吃晚飯,只不過他們並不是為了減肥,而是為生活所迫。

關係:畫工窟主誰做主?

一幅壁畫,一行小字,一首小詩,我們能從這些隻言片語中猜測,畫工在陰暗潮濕、空間逼仄的洞窟裡繪畫不止,度過匆匆忙忙的一生。那麼他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誰對創作思路起決定性運用呢?

一個是出資人,一個是執筆人,他們二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現在的甲方、乙方一樣,畫工常常需要“戴著枷鎖跳舞”。馬德綜合文獻記述和對壁畫風格的實際考察,比較認同吳榮鑒老師提出的觀點,畫工和窟主的關係經歷了3個時期。

早在西魏以前,是以畫師為主導的自由創作時期,他們可以自由發揮創作天賦。但是在西魏至盛唐時期,寺院和窟主直接參與畫師創作,二者共同協商創作內容及風格。中唐以後,窟主和寺院成為主導,畫師處於從屬地位,只得遵從窟主和寺院的意願被動創作。

大多數畫師在敦煌畫了一輩子,也無法留下真實的名字,臨終時只得將自己作品的大樣畫在紙上,隨一抷黃土就地掩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一提起工匠,既包括石匠、木匠等提供勞動服務的人,也包括畫匠、紙匠等從事文化藝術的人。馬德介紹,工匠的技術級別分為都料、博士(把式)、匠和生4個級別,其中博士並非文人學位,而是從事某一項專業技能的一把好手。

敦煌古代工匠的身份大體可以分為3種,官府所屬、寺院所屬和自由民。其中,自由民主要是一些專門從事各種手工行業勞動的民家、民戶,如製造武器的駑家、榨油的梁戶,也有一些普通工匠像自由職業者一樣,可以擁有自己的莊園和土地。

此外,還有一些僧侶也從事工匠勞動,另外一些官家、貴族子弟或者軍政官員也從事工匠勞作,當然他們主要從事藝術類勞動。

待遇:一日只能吃兩餐

敦煌遺書中有一篇《塑匠都料趙僧子典兒契》,記載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塑匠常年在敦煌勞作,一日家裡的院子不斷冒水,無法居住,他只得把兒子典當給親家,由此可見藝術工匠的境遇比較悲戚。

關於這些工匠的待遇,敦煌的文獻中有一些記載。例如在一份《工匠的日常生活待遇》文獻可見,寺廟裡的木匠10人每天早上各領1升白麵,中午各領2個胡餅。

相比之下,在官府幹活的工匠伙食更好。據一份《伯二六四一:歸義軍官府關於工匠生活供應》的記錄,匠人們早上可以集中吃到做好的面片,中午仍然可以領取2個胡餅。一個胡餅大約2兩重,這樣的食物供給顯然無法滿足巨大的勞動強度,於是,鐵匠中午可以額外增加一塊胡餅。

文獻中並沒有對工匠晚餐吃什麼的記載,馬德推測,他們可能和現代減肥的女性一樣不吃晚飯,只不過他們並不是為了減肥,而是為生活所迫。

關係:畫工窟主誰做主?

一幅壁畫,一行小字,一首小詩,我們能從這些隻言片語中猜測,畫工在陰暗潮濕、空間逼仄的洞窟裡繪畫不止,度過匆匆忙忙的一生。那麼他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誰對創作思路起決定性運用呢?

一個是出資人,一個是執筆人,他們二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現在的甲方、乙方一樣,畫工常常需要“戴著枷鎖跳舞”。馬德綜合文獻記述和對壁畫風格的實際考察,比較認同吳榮鑒老師提出的觀點,畫工和窟主的關係經歷了3個時期。

早在西魏以前,是以畫師為主導的自由創作時期,他們可以自由發揮創作天賦。但是在西魏至盛唐時期,寺院和窟主直接參與畫師創作,二者共同協商創作內容及風格。中唐以後,窟主和寺院成為主導,畫師處於從屬地位,只得遵從窟主和寺院的意願被動創作。

大多數畫師在敦煌畫了一輩子,也無法留下真實的名字,臨終時只得將自己作品的大樣畫在紙上,隨一抷黃土就地掩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