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比亞迪深入群山秘境搞了這場野心之旅,想要重申“汽車界華為”野心

7月的最後一天, 貴陽境內通往平塘縣的環山公路上, 一支由比亞迪唐100、秦100等王朝系列車型組成的車隊蜿蜒而行, 穿梭在林木蔥蘢的喀斯特山脈中。

這只特別的車隊目的地是“大窩氹”的天文基地, 它是比亞迪“馭見中國”主題探訪活動的第二站。

大窩氹天文基地的“寶貝”是一台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FAST, 由國家科學院天文臺主導建設, 口徑達500米, 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

據鈦媒體瞭解, FAST的靈敏程度比德國波恩的射電望遠鏡多10倍, 在綜合性能上更是美國阿雷西博300米射電望遠鏡的10倍, 後者曾被評為“人類20世紀10大工程”之首。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FAST天文基地不是比亞迪“王朝系列”車隊的第一站, 也不是最後一站。

前不久, 這支車隊曾經拜訪過青島的中國首艘核潛艇, 而接下來, 他們還將遠赴西北, 探索位於中國境內, 世界最長的沙漠公路。

在比亞迪的“馭見中國”活動中, 遍訪之地都是中國精工製造專案。 借助這一公眾活動, 比亞迪的目的顯而易見:幾乎國內所有自主汽車品牌都曾對外宣講, 要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典範, 比亞迪自然不甘落後, 它要借助中國自主製造的實力代表, 秀一秀其在汽車製造領域的肌肉。

比亞迪的野心

日前, 中汽協發佈了上半年的汽車銷售資料, 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493.95萬輛, 同比增長4.33%, 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9%。

這份報告與近兩年來汽車行業的市場報告基調大同小異:中國消費者對自主汽車品牌的認同逐漸回暖,

自主品牌在中國本土市場的統治力在不斷加強。

背後的原因, 一方面是汽車消費開始向社會各個層級進行滲透, 國產汽車品牌在中低端市場佔據了價格優勢, 並且覆蓋了合資品牌管道勢力之外的市場。

另一方面, 以手機、高鐵等行業為主, 中國整體製造業形象的升級也讓中國消費者對自主品牌建立了信心。

在ICT領域, 華為已經成為國產技術能力的代言人, 那麼在汽車行業顯然也需要這樣一個角色。 比亞迪正是希望成為這樣的角色, 其擁有第一事業部的行業底蘊, 民營工業製造背景, 以及在國家公共設施項目上的參與和滲透, 這些都為比亞迪提供了底氣和信心。

外界對比亞迪的形象認知大部分都來自它的汽車業務。

實際上, 這家公司有19個事業部, 第一事業部早在1994年就已經成立, 以比亞迪電子為主, 承擔著富士康之外, 中國大部分國產手機品牌的代工工作, 而第二事業部則從生產手機用電池開始, 逐漸升級為生產汽車動力電池。

除此之外, 比亞迪還有LCD照明業務, IT產業設備製造業務……直到第11事業部, 才開始正式與汽車相關。

在齊備的製造業基礎上, 比亞迪得以推出雲軌。 王傳福曾公開表示, 比亞迪在2011年就已經開始了軌道交通產業的佈局, 這是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歷時5年、耗資50億元的巨大投入, 成為中國首家、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100%擁有跨座式單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

目前汕頭、深圳、廣安、蚌埠、吉林等5個城市已開始建設雲軌, 明年預計建設雲軌的城市會增至20個。

對雲軌等明星專案的主導,的確讓比亞迪“中國製造”的形象愈加豐滿。但是要想在強手如林的汽車產業中,讓比亞迪汽車產品也獲得同樣的認可度,則需要這家公司拿出更具說服力的產品。

全民爭當自主製造,比亞迪的籌碼是什麼?

“和FAST一樣,比亞迪發展新能源同樣需要視野和決心。尤其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發展和普及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絕非立竿見影,其間比亞迪遭受過不少誤解和質疑。” 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助理杜國忠表示。

因此在產品上,從2008年,推出第一款不依賴專業充電裝置的雙模新能源車F3DM開始,比亞迪就試圖將零排放目標與使用者對續航的需求進行兼顧考慮。

2013年,比亞迪起陸續推出“王朝”系列插混新能源車秦、唐、宋。這種混動和純電雙模驅動的產品,一方面保留油電混合動力,打消了消費者的續航顧慮。

在產品性能上,比亞迪也實現了4.9秒的百公里加速性能和回應速度僅20毫秒的全時電四驅、100公里純電續航里程、能隨時對外提供電源的“移動電站”功能等。

比亞迪的產品路線可以說是穩紮穩打,但是其他自主品牌的戰略節奏也在快速推進。

吉利在今年5月份,推出了iNtec技術戰略,同樣是在新能源、智慧化方面為自身在技術領域的長期積累進行梳理,發出自主汽車製造技術的號召力。

上汽也與阿裡巴巴合作,以互聯網基礎設施為自主汽車品牌帶來不同的產品含義,而北汽肩負首都城市的出行和環保使命,擁有天然的市場優勢。除此之外,領克、WEY以及新造車勢力蔚來汽車等主打高端定位的汽車品牌都在橫空而出,希望成為自主品牌的代言人角色。

那麼,在這一輪角逐當中,比亞迪的優勢或在於緊密掌控著新能源汽車的整個產業鏈條,因此,在電池技術攻克和基礎設施的普及當中,佔據著得天獨厚的要塞位置。(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明年預計建設雲軌的城市會增至20個。

對雲軌等明星專案的主導,的確讓比亞迪“中國製造”的形象愈加豐滿。但是要想在強手如林的汽車產業中,讓比亞迪汽車產品也獲得同樣的認可度,則需要這家公司拿出更具說服力的產品。

全民爭當自主製造,比亞迪的籌碼是什麼?

“和FAST一樣,比亞迪發展新能源同樣需要視野和決心。尤其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發展和普及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絕非立竿見影,其間比亞迪遭受過不少誤解和質疑。” 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助理杜國忠表示。

因此在產品上,從2008年,推出第一款不依賴專業充電裝置的雙模新能源車F3DM開始,比亞迪就試圖將零排放目標與使用者對續航的需求進行兼顧考慮。

2013年,比亞迪起陸續推出“王朝”系列插混新能源車秦、唐、宋。這種混動和純電雙模驅動的產品,一方面保留油電混合動力,打消了消費者的續航顧慮。

在產品性能上,比亞迪也實現了4.9秒的百公里加速性能和回應速度僅20毫秒的全時電四驅、100公里純電續航里程、能隨時對外提供電源的“移動電站”功能等。

比亞迪的產品路線可以說是穩紮穩打,但是其他自主品牌的戰略節奏也在快速推進。

吉利在今年5月份,推出了iNtec技術戰略,同樣是在新能源、智慧化方面為自身在技術領域的長期積累進行梳理,發出自主汽車製造技術的號召力。

上汽也與阿裡巴巴合作,以互聯網基礎設施為自主汽車品牌帶來不同的產品含義,而北汽肩負首都城市的出行和環保使命,擁有天然的市場優勢。除此之外,領克、WEY以及新造車勢力蔚來汽車等主打高端定位的汽車品牌都在橫空而出,希望成為自主品牌的代言人角色。

那麼,在這一輪角逐當中,比亞迪的優勢或在於緊密掌控著新能源汽車的整個產業鏈條,因此,在電池技術攻克和基礎設施的普及當中,佔據著得天獨厚的要塞位置。(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