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英雄末路——楊靖宇的最後三個月

文/杜興

1939年的冬天, 對楊靖宇以及他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來說, 格外寒冷。 這一年, 日偽當局把“大討伐”的重點轉移至通化、吉林、間島省等東南滿地區,

直指抗聯第一路軍。

1933年, 楊靖宇擔任政委的南滿抗日遊擊隊僅30餘人。 幾場硬仗打下來, 他以自己的威望, 以及“豺狼入室、一致對外”的統戰原則, 逐漸“赤化”了多支零散的抗日山林隊。

4年之後, 抗聯第一路軍成立, 隊伍已有六千餘人。 楊靖宇率領司令部及屬下三個方面軍分散遊擊, “據有山丘密林之地面為所欲為, 不僅對部落、礦山、警備機關進行襲擊, 掠奪, 且膽敢迎擊移動中之日本軍部隊。 ”僅1936年, 南滿日偽軍就遭到抗聯襲擊12280次。 楊靖宇及第一路軍司令部, 自然成了“大討伐”的重中之重。

楊靖宇將軍

1939年4月,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在年度《治安肅正計畫要綱》中特別強調, “對於捕殺匪首楊靖宇等須全力以赴”。 偽滿洲國治安部《治安肅正要綱》所附懸賞規定裡, 楊靖宇名列第一。

在此嚴酷的形勢下, 抗聯中有人提議, 把部隊暫時轉移到蘇聯“避一避”。 楊靖宇堅決否定了這個建議。

還有人提出把司令部藏到長白山深山裡去, 其他部隊在外面牽制敵人以保衛司令部。

“抗日抗日, 你走了還叫什麼抗日, 你到長白山裡貓起來, 這叫什麼抗日!”楊靖宇激動地喊道。

9月, “吉林、通化、間島三省日滿軍警聯合作戰司令部”成立, 關東軍吉林長春地區守備隊司令官、陸軍少將野副昌德為總司令官, 統一指揮三省軍警聯合作戰。

這大批兵力, 包括日軍獨立守備隊步兵5個大隊, 滿軍7個旅, 三省員警隊和熱河、奉天、濱江、錦州四省增援隊, 以及叛徒程斌、崔胄峰、唐振東為頭目的“挺進隊”, 總數約2.5萬人。

此外, 還配有一個飛行隊。 其作戰原則是:同時遇上“土匪”(抗日山林隊)和抗聯, 專打抗聯;同時遇見楊靖宇部隊和其它抗聯部隊, 專打楊靖宇。 一張空陸交織的大網, 正向楊靖宇撒來。

9月30日, 樺甸縣頭道溜河口一個廢棄的滿軍兵舍裡,

楊靖宇主持召開了中共南滿省委、第一路軍主要負責人會議, 為粉碎敵人“聚而殲之”的圖謀, 決定“化整為零”, 將抗聯第一路軍編成若干小股部隊同敵人周旋, 而他居中指揮協同作戰。

11月22日, 楊靖宇率領司令部直屬部隊400餘人在濛江那爾轟設伏襲擊, “斃敵三十餘人, 傷敵無數”。 此後, 他便率部消失在茫茫密林之中。

持續減員

12月7日, 楊靖宇與日軍有馬部隊在龍泉鎮北方角杆頂一帶激戰, 斃傷敵軍10餘人。 兩天后, 于濛江西北小孤頂子與日軍渡邊部隊激戰數小時, 而後甩掉敵人, 穿越撫松公路南下。

起初, 部隊行進比較順利, 打了若干次勝仗, 而且有一段時間, “討伐隊”幾乎找不到楊靖宇的行蹤。 楊靖宇率部先後在濛江翁圈與李興紹、曹亞範部,

在濛江珠河與韓仁和所率少年鐵血隊, 在臨江西南岔與二方面軍參謀林宇誠部匯合, 並在大四方頂子修整了十餘天。

但另外一個問題越來越突出, 那就是給養。

“那時我們抗聯繳獲了不少錢, 每次戰鬥下來, 都要獎勵立功人員, 所以戰士手裡也有錢, 但是有錢買不到東西, ”抗聯戰士沈鳳山回憶。

為了隔斷抗聯與當地百姓的聯繫, 日偽當局採用“歸大屯”、建“集團部落”等方式, 將居民集中起來, 並在森林中開汽車道以減縮遊擊隊的活動地域。

抗聯的物資來源變得越來少, 只能依賴密林深處的營地儲存的食物。 而在這次“大討伐”中, 由抗聯叛徒組成的“挺進隊”, 專門尋找秘密營地, 破壞糧倉。

嚴重缺糧的時候, 抗聯戰士只能鏟開積雪刨草根,或者扒下樹皮,先把老皮刮掉,把裡面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鍋裡煮成糊糊吃。

為了解決給養問題,楊靖宇率警衛旅與李興紹、曹亞範部奔赴臨江,計畫主動攻襲林子頭、白水泉子和八道江鐵路工程現場。

12月24日,部隊行至臨江縣大板石溝附近,遭日軍渡邊部隊滿軍步兵三團堵截,楊靖宇指揮部隊激戰一天之後退回森林裡。兩天之後,部隊轉移到臨江三岔子北方15公里處,又與滿軍步兵七團激戰,抗聯傷亡慘重。

這一仗明顯地暴露了行蹤,楊靖宇決定取消攻襲鐵道工地計畫,並再次分兵。

12月末,在濛江頭道老嶺地方,楊靖宇將司令部周圍的部隊分散開,命令曹亞範率一方面軍襲擊濛江西部的龍泉鎮,李興紹參謀率部分隊伍轉移,在頭道花園又與二方面軍林宇誠部隊分離。而他自己率警衛旅和少年鐵血隊戰士,準備繞道濛江東南赴濛江北部一帶與敵周旋。

而在濛江縣公署,1940年1月6日至8日,偽通化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主持召開了“討伐”楊靖宇討論會,與偽吉林省“討伐隊”本部之野田茂等人共商“討伐”事宜,決定加大力度,採取“狗蠅子”戰術,“盯死”楊靖宇。

9日,楊靖宇率領300人,先在濛江縣錯草子與小濱、渡邊部隊交戰,又與日軍小濱部隊,以及叛徒程斌、崔胄峰率領的“挺進隊”在濛江青江崗北方西崗激戰數小時,然後向北撤走,但依然沒有擺脫追兵。

11日,楊靖宇決定再一次分兵。警衛旅政委韓仁和警衛旅一團政委黃海峰率警衛排60人,從西崗分頭轉移北上,而他自己則率機槍連一排、特衛排、警衛旅一團四連和少年鐵血隊共200人繼續留在西崗活動。

一次次分兵,讓其他指揮員率領屬下戰士離開司令部所在地方,其目的,一方面是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則是讓其他戰士能夠安全脫險。但他的分兵並沒有起到意想的效果,“討伐隊”依然像“狗蠅子”一樣盯著他,使他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氣象資料顯示,當時濛江地區夜間最低溫度,往往是零下42攝氏度。楊靖宇警衛員黃生髮回憶,雪地行軍,戰士們的上衣全被樹枝扯開花,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而褲子總是濕的,寒風一吹便凍成甲,很難打彎兒,邁步都吃力。鞋子跑爛了,就把棉衣揪下一塊包腳,割幾根柔軟的榆樹條子綁上。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戰鬥犧牲之外,許多戰士凍死、餓死,部隊持續減員。

但比饑餓和嚴寒更讓楊靖宇痛心的是,在這次“大討伐”中,抗聯出現了不少叛徒,帶槍逃跑事件層出不窮。部分逃兵更是轉而投降日軍,加入“挺進隊”,成了剿殺楊靖宇的先鋒和主力。

叛徒,叛徒!

“當年敵人的宣傳攻勢很厲害!”楊靖宇的警衛員黃生髮回憶,在山林裡隨時可以揀到敵人的傳單。

抗聯第一路軍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魏拯民,在1940年寫給中共駐蘇聯代表團的彙報信裡,也提到日偽花樣甚多的宣傳戰。除了炮製“東北抗聯已經瓦解”等謊言外,日偽經常利用已投降的叛徒或者家屬親朋來說降。

1938年春天,與司令部失去聯繫一年多的抗聯第一路軍一師處在日偽重重圍剿之中。日軍將師長程斌的母親及哥哥扣押,程斌率部下115人集體投降,並成為日後“討伐”楊靖宇的主力。

作為抗聯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程斌有“小楊靖宇”之稱,可謂楊靖宇的臂膀,他的叛變,不但嚴重動搖了軍心,而且使抗聯的許多戰術被日軍掌握,給整個抗聯部隊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1939年1月21日,警衛旅一團參謀丁守龍在濛江縣馬架子被敵逮捕,他向敵人供述了楊靖宇“最近行動”、“南下之主因”、“青江崗北方西崗地區之行動”、“行動推測”、“楊匪主力行動之若干”、“楊今後蹯踞或逃避地點”、“抗聯一路軍編制”等各項軍事秘密。

如果說,程斌的叛變使一路軍經歷了一次危機的話,那麼這次丁守龍的叛變,就直接危害到楊靖宇及第一路軍司令部的安全。

敵人從丁守龍的供述中掌握了楊靖宇的行動路線,據此調集了日軍大原、有馬、小濱、有政等部隊,和偽滿軍第一旅步兵三團及程斌、崔胄峰的數支“挺進隊”,由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指揮,在清江崗、北方西崗地區瘋狂圍剿。

在饑寒交迫、敵人不斷追擊的險惡形勢下,楊靖宇決定繼續向西突擊以沖出險區。1月29日清晨,部隊在四方頂子西坡——馬屁股山陷入了敵人包圍,傷亡70多人。

兩天后,又有一大股敵人尋蹤圍上來。當時,警衛旅一團、三團主力根據楊靖宇的命令已分頭北上,在楊靖宇身邊只有特衛排、少年鐵血隊、機槍連的60多個戰士了。

而在此危機時刻,2月1日,司令部特衛排排長張秀峰攜帶槍支、機密檔、大量現金向五斤頂子森林員警隊投降。張投敵之後,進一步暴露了第一路軍司令部的行蹤。敵人又從樺甸、安圖等地調來大批日偽軍,協助駐在通化、濛江的“討伐隊”。

張秀峰的叛變,進一步把楊靖宇逼上了絕境。

孤身戰死

2月2日清晨,包括叛徒程斌“討伐隊”在內的大批日偽軍,在飛機配合下,向楊靖宇及司令部所在的那爾轟古石山發動進攻。此役過後,楊靖宇身邊僅剩下30名戰士。

兩天后,為解決給養,楊靖宇率部攻打新開河木場,可背糧的15名戰士卻被敵軍沖散。此後,他身邊只剩下15名戰士了。

東北抗日聯軍戰士

人越打越少,又沒有隊伍來援助,與組織長期缺乏聯繫,對楊靖宇來說,此中孤獨自不堪言。

2月8日,楊靖宇患了重感冒。為了輕裝行軍,部隊的帳篷、火爐早就扔掉了。幾名警衛員只好用斧子砍些樹枝鋪在地上,又找來一塊木頭當枕頭,讓楊靖宇在上面,並在他身邊生了一堆火。不巧,火堆上蹦出的火星,將楊靖宇的棉褲燒了個大窟窿。

警衛員黃生髮看到後,把自己棉襖上的下襟撕下一塊,讓楊靖宇補棉褲用。楊靖宇見此很不高興,批評黃生髮,你怎麼撕棉襖?黃說,我棉襖缺一塊,還有棉褲腰擋風。但楊靖宇的棉褲是黃的,補丁是白的,補完之後不好看。黃感覺很不好意思。“楊司令笑著用手摸了摸補丁,說:‘很好,很好,這是友誼的象徵。’”

飛機從他們頭頂飛過,撒下的傳單稱,如果投降,整個東邊道歸楊靖宇管轄。“我撿起來遞給楊司令,他看了後輕蔑地笑了笑,團了幾下丟進火堆。”

僅剩下的十多個戰士,圍坐在火堆邊,聽楊靖宇講他的革命經歷。“我們隨他的話激動著,仿佛跟著他出入監獄,跟著他鬧土地革命,跟著他在白區做地下鬥爭……”

多年以後,黃生髮還記得,即使是最艱難的時候,楊靖宇始終“堅毅、豪邁、沉靜”,“談笑風生”。

次日下午,西北崗上突然響起了槍聲,程斌的“挺進隊”又追來了。楊靖宇果斷地將15名戰士分成兩撥突圍,跟隨楊靖宇的僅剩7人。

2月12日,天剛濛濛亮,敵人一邊打槍,一邊叫喊:“快投降吧,投降了有梗米洋面吃……”此時,楊靖宇一行,只有黃生髮背包裡有一塊包穀乾糧。

“現在情況很緊急,我們分開走。”楊靖宇說。大家都不同意,表示不能離開,“死,也要死在一塊。”楊靖宇耐心地解釋:“多活一個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塊有什麼好呢?”

他當即決定,由黃生髮帶領三個受傷的戰士往回走,並聯絡部隊到七個頂子匯合。他自己率領朱文范、聶東華兩名警衛員繼續向前。

2月15日,程斌率“討伐隊”搜索楊靖宇等人的行蹤時,在五斤頂子北方山坳的雪地上發現了一道足跡,急忙追去。

日偽資料《陣中日誌》記載,“他(楊靖宇)已經餓了好幾天肚子,但是跑的速度卻很快。兩手擺動得越過頭頂,大腿的姿勢,像鴕鳥跑的那樣。”然而,楊靖宇畢竟幾天沒吃一頓飽飯,身上乏力,下午3時許,敵人終於追了上來。

楊靖宇在距敵300米的地方,利用地勢連續射擊。混亂之機,他再次甩掉緊追不捨的“討伐隊”,但其左臂中了一槍。敵人稱他“完全像巨人那樣跑著,最後終於逃進密林之中。”

從15日清晨起,“討伐隊”經過一次戰鬥,加之十幾裡山坡路的拼命追趕,被楊靖宇拖得疲憊不堪,陸續有人掉隊。日軍有關資料記載,“早晨出發隊伍有600人,逐漸剩下300人、200人、100人,到16日淩晨兩點鐘,僅剩下50人。”

2月16日上午,楊靖宇逃出包圍,派警衛員朱文范、聶東華去附近買食物。

在濛江縣城東南6公里的大東溝部落附近,朱、聶被敵人發現,二人犧牲。敵人在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認定楊靖宇就在附近,於是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並通告附近村民“入山打柴絕對不准攜帶午飯”。

一個星期沒吃東西的楊靖宇只好繼續輾轉。2月22日,他走到濛江縣城西南方6公里處三道崴子,在一個空窩棚裡過夜。

2月23日上午,楊靖宇在窩棚附近碰見4個上山打柴的農民,拿錢委託他們買些食物和一雙棉鞋。其中有個農民後來回憶,“我們對他說,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會殺頭。”楊靖宇堅定地回答:“我是中國人,是不能向外國人投降的。”

這幾個人中,有一個叫趙廷喜,在下山的路上遇見了特務李正新,便一起去保安村偽員警分駐所告密。消息迅速報給了偽通化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岸穀根據報告中描述的體貌特徵,判斷此人就是楊靖宇!

岸谷馬上派員警本部的西穀,率領抗聯叛徒張奚若、白萬仁、王佐華等21人,組成第一批快速“挺進隊”。下午4時左右,“挺進隊”趕到楊靖宇約定的交接食物的地方,發現了登山的大腳印。

循著腳印搜索,終於在三道崴子703高地發現了楊靖宇,他們一邊向岩石缺口處的人影開槍,一邊分左右兩隊包抄過去。

這是楊靖宇及他率領的司令部,自1939年11月22日以來與敵人的第55次交火,這一次雖然是孤身應戰,但他強忍著饑餓和傷痛,雙手持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依然巧妙地和敵人周旋。最後,他被逼到山谷中的老惡河旁,依傍著一顆槭樹射擊。

“放下武器,保留生命,還能富貴”!叛徒們的喊叫,迎來的是楊靖宇手槍裡的子彈。4點半左右,西谷見楊靖宇“毫

無答應的神色”,於是下令“幹掉他”。機槍手張奚若扣動扳機,一個點射,擊中楊靖宇的胸膛。

楊靖宇倒在雪地上。這一天,是中國農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

抗聯戰士只能鏟開積雪刨草根,或者扒下樹皮,先把老皮刮掉,把裡面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鍋裡煮成糊糊吃。

為了解決給養問題,楊靖宇率警衛旅與李興紹、曹亞範部奔赴臨江,計畫主動攻襲林子頭、白水泉子和八道江鐵路工程現場。

12月24日,部隊行至臨江縣大板石溝附近,遭日軍渡邊部隊滿軍步兵三團堵截,楊靖宇指揮部隊激戰一天之後退回森林裡。兩天之後,部隊轉移到臨江三岔子北方15公里處,又與滿軍步兵七團激戰,抗聯傷亡慘重。

這一仗明顯地暴露了行蹤,楊靖宇決定取消攻襲鐵道工地計畫,並再次分兵。

12月末,在濛江頭道老嶺地方,楊靖宇將司令部周圍的部隊分散開,命令曹亞範率一方面軍襲擊濛江西部的龍泉鎮,李興紹參謀率部分隊伍轉移,在頭道花園又與二方面軍林宇誠部隊分離。而他自己率警衛旅和少年鐵血隊戰士,準備繞道濛江東南赴濛江北部一帶與敵周旋。

而在濛江縣公署,1940年1月6日至8日,偽通化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主持召開了“討伐”楊靖宇討論會,與偽吉林省“討伐隊”本部之野田茂等人共商“討伐”事宜,決定加大力度,採取“狗蠅子”戰術,“盯死”楊靖宇。

9日,楊靖宇率領300人,先在濛江縣錯草子與小濱、渡邊部隊交戰,又與日軍小濱部隊,以及叛徒程斌、崔胄峰率領的“挺進隊”在濛江青江崗北方西崗激戰數小時,然後向北撤走,但依然沒有擺脫追兵。

11日,楊靖宇決定再一次分兵。警衛旅政委韓仁和警衛旅一團政委黃海峰率警衛排60人,從西崗分頭轉移北上,而他自己則率機槍連一排、特衛排、警衛旅一團四連和少年鐵血隊共200人繼續留在西崗活動。

一次次分兵,讓其他指揮員率領屬下戰士離開司令部所在地方,其目的,一方面是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則是讓其他戰士能夠安全脫險。但他的分兵並沒有起到意想的效果,“討伐隊”依然像“狗蠅子”一樣盯著他,使他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氣象資料顯示,當時濛江地區夜間最低溫度,往往是零下42攝氏度。楊靖宇警衛員黃生髮回憶,雪地行軍,戰士們的上衣全被樹枝扯開花,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而褲子總是濕的,寒風一吹便凍成甲,很難打彎兒,邁步都吃力。鞋子跑爛了,就把棉衣揪下一塊包腳,割幾根柔軟的榆樹條子綁上。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戰鬥犧牲之外,許多戰士凍死、餓死,部隊持續減員。

但比饑餓和嚴寒更讓楊靖宇痛心的是,在這次“大討伐”中,抗聯出現了不少叛徒,帶槍逃跑事件層出不窮。部分逃兵更是轉而投降日軍,加入“挺進隊”,成了剿殺楊靖宇的先鋒和主力。

叛徒,叛徒!

“當年敵人的宣傳攻勢很厲害!”楊靖宇的警衛員黃生髮回憶,在山林裡隨時可以揀到敵人的傳單。

抗聯第一路軍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魏拯民,在1940年寫給中共駐蘇聯代表團的彙報信裡,也提到日偽花樣甚多的宣傳戰。除了炮製“東北抗聯已經瓦解”等謊言外,日偽經常利用已投降的叛徒或者家屬親朋來說降。

1938年春天,與司令部失去聯繫一年多的抗聯第一路軍一師處在日偽重重圍剿之中。日軍將師長程斌的母親及哥哥扣押,程斌率部下115人集體投降,並成為日後“討伐”楊靖宇的主力。

作為抗聯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程斌有“小楊靖宇”之稱,可謂楊靖宇的臂膀,他的叛變,不但嚴重動搖了軍心,而且使抗聯的許多戰術被日軍掌握,給整個抗聯部隊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1939年1月21日,警衛旅一團參謀丁守龍在濛江縣馬架子被敵逮捕,他向敵人供述了楊靖宇“最近行動”、“南下之主因”、“青江崗北方西崗地區之行動”、“行動推測”、“楊匪主力行動之若干”、“楊今後蹯踞或逃避地點”、“抗聯一路軍編制”等各項軍事秘密。

如果說,程斌的叛變使一路軍經歷了一次危機的話,那麼這次丁守龍的叛變,就直接危害到楊靖宇及第一路軍司令部的安全。

敵人從丁守龍的供述中掌握了楊靖宇的行動路線,據此調集了日軍大原、有馬、小濱、有政等部隊,和偽滿軍第一旅步兵三團及程斌、崔胄峰的數支“挺進隊”,由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指揮,在清江崗、北方西崗地區瘋狂圍剿。

在饑寒交迫、敵人不斷追擊的險惡形勢下,楊靖宇決定繼續向西突擊以沖出險區。1月29日清晨,部隊在四方頂子西坡——馬屁股山陷入了敵人包圍,傷亡70多人。

兩天后,又有一大股敵人尋蹤圍上來。當時,警衛旅一團、三團主力根據楊靖宇的命令已分頭北上,在楊靖宇身邊只有特衛排、少年鐵血隊、機槍連的60多個戰士了。

而在此危機時刻,2月1日,司令部特衛排排長張秀峰攜帶槍支、機密檔、大量現金向五斤頂子森林員警隊投降。張投敵之後,進一步暴露了第一路軍司令部的行蹤。敵人又從樺甸、安圖等地調來大批日偽軍,協助駐在通化、濛江的“討伐隊”。

張秀峰的叛變,進一步把楊靖宇逼上了絕境。

孤身戰死

2月2日清晨,包括叛徒程斌“討伐隊”在內的大批日偽軍,在飛機配合下,向楊靖宇及司令部所在的那爾轟古石山發動進攻。此役過後,楊靖宇身邊僅剩下30名戰士。

兩天后,為解決給養,楊靖宇率部攻打新開河木場,可背糧的15名戰士卻被敵軍沖散。此後,他身邊只剩下15名戰士了。

東北抗日聯軍戰士

人越打越少,又沒有隊伍來援助,與組織長期缺乏聯繫,對楊靖宇來說,此中孤獨自不堪言。

2月8日,楊靖宇患了重感冒。為了輕裝行軍,部隊的帳篷、火爐早就扔掉了。幾名警衛員只好用斧子砍些樹枝鋪在地上,又找來一塊木頭當枕頭,讓楊靖宇在上面,並在他身邊生了一堆火。不巧,火堆上蹦出的火星,將楊靖宇的棉褲燒了個大窟窿。

警衛員黃生髮看到後,把自己棉襖上的下襟撕下一塊,讓楊靖宇補棉褲用。楊靖宇見此很不高興,批評黃生髮,你怎麼撕棉襖?黃說,我棉襖缺一塊,還有棉褲腰擋風。但楊靖宇的棉褲是黃的,補丁是白的,補完之後不好看。黃感覺很不好意思。“楊司令笑著用手摸了摸補丁,說:‘很好,很好,這是友誼的象徵。’”

飛機從他們頭頂飛過,撒下的傳單稱,如果投降,整個東邊道歸楊靖宇管轄。“我撿起來遞給楊司令,他看了後輕蔑地笑了笑,團了幾下丟進火堆。”

僅剩下的十多個戰士,圍坐在火堆邊,聽楊靖宇講他的革命經歷。“我們隨他的話激動著,仿佛跟著他出入監獄,跟著他鬧土地革命,跟著他在白區做地下鬥爭……”

多年以後,黃生髮還記得,即使是最艱難的時候,楊靖宇始終“堅毅、豪邁、沉靜”,“談笑風生”。

次日下午,西北崗上突然響起了槍聲,程斌的“挺進隊”又追來了。楊靖宇果斷地將15名戰士分成兩撥突圍,跟隨楊靖宇的僅剩7人。

2月12日,天剛濛濛亮,敵人一邊打槍,一邊叫喊:“快投降吧,投降了有梗米洋面吃……”此時,楊靖宇一行,只有黃生髮背包裡有一塊包穀乾糧。

“現在情況很緊急,我們分開走。”楊靖宇說。大家都不同意,表示不能離開,“死,也要死在一塊。”楊靖宇耐心地解釋:“多活一個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塊有什麼好呢?”

他當即決定,由黃生髮帶領三個受傷的戰士往回走,並聯絡部隊到七個頂子匯合。他自己率領朱文范、聶東華兩名警衛員繼續向前。

2月15日,程斌率“討伐隊”搜索楊靖宇等人的行蹤時,在五斤頂子北方山坳的雪地上發現了一道足跡,急忙追去。

日偽資料《陣中日誌》記載,“他(楊靖宇)已經餓了好幾天肚子,但是跑的速度卻很快。兩手擺動得越過頭頂,大腿的姿勢,像鴕鳥跑的那樣。”然而,楊靖宇畢竟幾天沒吃一頓飽飯,身上乏力,下午3時許,敵人終於追了上來。

楊靖宇在距敵300米的地方,利用地勢連續射擊。混亂之機,他再次甩掉緊追不捨的“討伐隊”,但其左臂中了一槍。敵人稱他“完全像巨人那樣跑著,最後終於逃進密林之中。”

從15日清晨起,“討伐隊”經過一次戰鬥,加之十幾裡山坡路的拼命追趕,被楊靖宇拖得疲憊不堪,陸續有人掉隊。日軍有關資料記載,“早晨出發隊伍有600人,逐漸剩下300人、200人、100人,到16日淩晨兩點鐘,僅剩下50人。”

2月16日上午,楊靖宇逃出包圍,派警衛員朱文范、聶東華去附近買食物。

在濛江縣城東南6公里的大東溝部落附近,朱、聶被敵人發現,二人犧牲。敵人在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認定楊靖宇就在附近,於是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並通告附近村民“入山打柴絕對不准攜帶午飯”。

一個星期沒吃東西的楊靖宇只好繼續輾轉。2月22日,他走到濛江縣城西南方6公里處三道崴子,在一個空窩棚裡過夜。

2月23日上午,楊靖宇在窩棚附近碰見4個上山打柴的農民,拿錢委託他們買些食物和一雙棉鞋。其中有個農民後來回憶,“我們對他說,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會殺頭。”楊靖宇堅定地回答:“我是中國人,是不能向外國人投降的。”

這幾個人中,有一個叫趙廷喜,在下山的路上遇見了特務李正新,便一起去保安村偽員警分駐所告密。消息迅速報給了偽通化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岸穀根據報告中描述的體貌特徵,判斷此人就是楊靖宇!

岸谷馬上派員警本部的西穀,率領抗聯叛徒張奚若、白萬仁、王佐華等21人,組成第一批快速“挺進隊”。下午4時左右,“挺進隊”趕到楊靖宇約定的交接食物的地方,發現了登山的大腳印。

循著腳印搜索,終於在三道崴子703高地發現了楊靖宇,他們一邊向岩石缺口處的人影開槍,一邊分左右兩隊包抄過去。

這是楊靖宇及他率領的司令部,自1939年11月22日以來與敵人的第55次交火,這一次雖然是孤身應戰,但他強忍著饑餓和傷痛,雙手持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依然巧妙地和敵人周旋。最後,他被逼到山谷中的老惡河旁,依傍著一顆槭樹射擊。

“放下武器,保留生命,還能富貴”!叛徒們的喊叫,迎來的是楊靖宇手槍裡的子彈。4點半左右,西谷見楊靖宇“毫

無答應的神色”,於是下令“幹掉他”。機槍手張奚若扣動扳機,一個點射,擊中楊靖宇的胸膛。

楊靖宇倒在雪地上。這一天,是中國農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