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奔向塔希提的高更

文/綠衣

高更名畫《大溪地島的牧歌》

在世時活得像個“失敗者”的文森特·梵古於1890年7月的一天中槍身亡(不少人傾向認為是自殺),

曾經和梵古在法國南部城市阿爾勒一同居住在一間小屋裡兩個月, 一起畫畫, 一起生活的高更, 沒有參加梵古的葬禮。 他默默遠渡大洋, 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塔希提, 也就是大溪地。

塔希提, 這個位於南太平洋紐西蘭的東北方的星星形狀小島, 自從1716年被英國艦隊發現, 就以“世上最美海島”和島上居民原始淳樸的生活方式而聞名。

不少藝術家和作家為了尋找一片“伊甸園”千里迢迢而來, 其中包括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法國作家皮埃爾·洛蒂, 以及法國畫家保羅·高更。

高更6歲以前是在南美渡過的, 他幼年喪父, 跟著母親在秘魯的利馬度過被熱帶熏風吹拂、被僕役圍繞的童年生活。 高更的外祖母可能有秘魯血統,

因此高更擁有黝黑的皮膚和輪廓鮮明的五官, 他喜歡稱自己是“野蠻人”, 心裡也始終保有一份對原始荒蠻之地的嚮往。

17歲時母親去世, 他去法國勒阿弗爾港當了船員, 漂洋出海, 後來還加入海軍服役, 隨艦船參加普法戰爭。 但在去大溪地之前, 高更曾經長達十年任職於當時最火紅的巴黎股票市場, 是一名成功的股票經紀人, 在巴黎擁有豪宅, 出入上流社交場所, 收藏名貴古董與美術品。

但漸漸地, 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響開始作畫, 越來越醉心於藝術帶給他的意象, 他嚮往遠方、原始的力量、充滿異國情調的東西, 厭惡燈紅酒綠的城市生活。 他希望能跨過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 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過野人般的生活。

35歲時, 高更辭去了工作, 致力於繪畫。 39歲時他曾去巴拿馬和馬提尼克島旅行, 在那裡找到了自己期望的東西:茂密的植物、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簡樸的生活。

1888年, 他因事不得不離開這個熱帶的天堂返回法國, 這時他正好40歲, 但心中的夢想始終在召喚著他。 1891年, 他拍賣所有的作品, 然後出發去往塔希提。

出發

1891年4月, 高更孤身一人來到太平洋上的小島——塔希提。 “我離開是為了尋找平靜, 擺脫文明的影子”, 高更如是說。

他的旅費湊得很艱難, 靠拍賣了30幅作品才得到一小筆收入。 此後, 他趕回丹麥與家人道別, 象徵派詩人馬拉美在巴黎伏爾泰咖啡館主持宴席為他餞行, 人人都知道他要遠離塵囂。

朋友莫里斯為他搞到一封公共教育與藝術部的推薦信, 使他得以乘坐官員艙來到塔希提。

經過63天的航行後, 43歲的高更終於來到了他夢想中的塔希提, 但眼前所見到的一切卻讓他大失所望。 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首都——塔希提島的帕比提, 高更在這裡仿佛看到了另一個巴黎。

伴隨著殖民, 法國人帶來了西方的文化、等級、服裝、食物和疾病, 這一切都讓高更厭煩, 他不知道自己渴望一睹芳容的原始文化藏在哪裡。

初來塔希提的高更自負、浮躁而孤獨。 走在大街上, 他被當地人當作“上等人”看待, 當他第一次接受當地人的幫助時, 脫口而出的不是“謝謝”, 而是“野蠻人”。

雖然他覺得當地人是野蠻人, 但在被野蠻人包圍的地方, 他卻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外來者,

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是那麼的格格不入。 他不願意與道貌岸然的歐洲人打交道, 又無法融入土著人的圈子, 因此倍感孤獨。

但高更相信塔希提還有更多值得他挖掘的東西, 他很快離開了帕比提, 來到了塔希提南部的馬泰亞。

這裡清淨多了, 周圍居住的幾乎全是土著, 毛利人一年四季赤身裸體, 他們身材豐滿、體格健壯, 女性的乳房常年裸露在外, 似乎胸部和胳膊腿沒什麼區別, 只是身體的一部分。

少了遮掩, 便少了窺視與性幻想, 這是精心修飾女性胸部和腰身的歐洲人難以想像的, 也是最讓高更震撼和羞愧的。 這裡沒有兩性的差別, 男人和女人無差別地勞動, 一切很純淨和坦蕩, 沒什麼好隱藏的。

這裡是高更想尋找的地方,他很快學會了當地人的語言,鄰居不再把他當外人看待。他開始赤腳行走,腳底長滿厚繭,衣服穿得很少,後來常年赤身露體,太陽再毒也不怕曬。他說:“文明慢慢從我身上消退,思想也變得單純了。”

高更創作於1888年的自畫像

毛利人也習慣了他的存在,把他當成自己人。他後來娶了一個當地的姑娘,她叫蒂蝴拉,當時只有十三四歲。

此時的高更已經與剛來塔希提大不一樣了,他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也找到了歸屬感,他擺脫了他一心想要擺脫的禁錮,變得和毛利人一樣自然、平靜、坦率、強健。

蒂蝴拉的出現為高更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也為他帶來了靈感,高更這一時期的畫很多都是以她為對象。

在這裡的日子,高更凝視著坐在海邊無所事事的塔希提女子,這些形象後來都出現在高更的畫作中——赤裸的胴體,被陽光曬得金褐的肌膚,飽滿如豐盛果實的乳房與臀部,明亮的眼睛黑白分明,赤裸裸的眼神……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要找回蠻荒肉體的奢華。”

此時,高更已不再使用補色。他變得喜歡並用紅色與橘紅色、藍色與綠色、紫色與暗褐色,將靛藍當作黑色使用。

當代畫家蔣勳如是說:“再一次凝視他(高更)畫中的荒野、原始的叢林、海洋、果實累累的大樹、樹下赤裸的男子或女子,他們在文明之前,還沒有歷史,因此只有生活,沒有論述。”

高更把原始的狀態理想化,認為毛利人是受本能引導、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創作的泉源。但是實際上,當時的塔希提島的早已是一個被殖民許久的、基督教化的島嶼。但在他眼裡,這些土著人都是最單純質樸的人,而他13歲的妻子蒂蝴拉更是高更眼中永恆的“夏娃”。

回國

然而,高更始終無法完全脫下城市人的外衣,儘管他擁有了塔希提的妻子,像當地人一樣生活,這對他也還是一種“插曲”。

兩年後,高更離開已懷孕的妻子回到巴黎。他在塔希提沒有什麼收入,坐船回國已經耗費掉他所有積蓄,因此到達馬賽港口時,他口袋裡只剩4法郎,病得東倒西歪不成人形。

幸好在這時,他得到一筆叔叔的遺產——一萬三千法郎,使他能夠在巴黎租了畫室並在1893年11月舉辦了《塔希提人(Tahiti)》畫展,向公眾展示他創作於塔希提的作品。

《手拿鮮花的女人》,1891年,高更繪。

結果公眾卻對他的畫作無甚反響,評論界更是褒貶不一。他本想賣出一些畫作,卻沒有獲得任何收入,當然,他那些新穎、神秘、野蠻的繪畫,還是為他贏得了一些崇拜者。

高更在法國停留了兩年,曾想方設法在法國政府的大洋洲管理部門謀求一個職位,但失敗了,想把幾幅畫賣出去,也不成功。生活上的困苦無著與心裡時刻翻騰著的返璞歸真的願望使他坐立不安,於是他終於在賣掉一些作品後,於1895年重返塔希提。

再次歸來

1895年,高更又回到塔希提。這一次,他與島上少女帕芙拉同居。生性傲慢又特立獨行的高更與島上的當局和教會經常發生衝突,他認為島上殖民當局極度醜惡,傳教士虛偽透頂,用歐洲文明同化淳樸的島民在他看來是犯罪,這樣的態度給他帶來很多麻煩。

第二次來塔希提,高更的另一重身份是法國《胡蜂報》的記者,他對殖民統治者魚肉當地居民的做法十分不滿,他鼓動原住民反抗,而後乾脆自己出版一份諷刺小報,圖文並茂,報紙上印有他最出色的木版畫,在當地掀起一陣小小的波瀾,同時還掙得幾個法郎補貼家用。

然而貧困和病痛迫使他也向現實做出一些妥協,他也曾低頭,在帕比提政府裡謀得一小職員的差事,每天工資6法郎。等他年底回到西海岸蓬羅阿烏亞,他的大草屋畫室已經被熱帶風暴、蟑螂、老鼠毀壞得慘不忍睹。

1897年底,高更得知愛女阿莉妮去世的消息後一度精神崩潰,他在巨大的悲痛中創作了那幅驚世的巨幅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這時的他窮得用不起帆布,只找到一匹滿是皺褶線頭的粗麻布,當作畫布。

畫作完成後,他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匆匆地在畫上落款,並服食了大量砒霜,據說由於劑量過大,立刻引起劇烈嘔吐,伴隨而來的只有劇痛,卻沒有死亡。這幅4米半的巨畫,沒有被燒毀,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這幅畫是高更大部分思想及對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綜合,是他獻給自己的墓誌銘。用他的話來說,“其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在我臨終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這幅畫中了。”

在他自殺獲救之後,法國一些朋友說服了巴黎一個精明的畫商伏拉爾,成為高更作品的獨家經銷人。他跟高更簽訂了一個合同——高更手裡的和以後的全部作品都在他畫廊裡寄賣,作品沒有賣出的時候,他每月給高更一筆生活費,數目不大,可總是有了固定的收入。

1901年,高更離開塔希提,去到更為原始的馬克薩斯群島,“我只求能再有兩年的健康,並且不用總是為金錢而焦慮,這種焦慮使我緊張的狀態持續加劇。”

此時的高更已是病入膏肓了,但到達新的樂土使他振奮起來,“這裡有一個清貧畫家所夢想的一切:大大的畫室,角落安放一張床,所有用品抬手便夠得著,樹蔭中的吊床用來午睡,涼爽的微風透過椰樹從海上吹來”。

兩年後,在為當地土著爭取權益的抗爭中,高更與當局員警和大主教發生衝突,以誹謗罪被不明不白地判處3個月監禁和一千法郎罰款,他心臟病發作,虛弱得連上訴的力氣也沒有了,還沒有開始服刑就在自己的畫室裡與世長辭,享年55歲。

他去世後,當地主教向上級彙報說:“最近小島上沒有重大事件值得一提,除了有個人,名叫保羅·高更的驟然死亡,他是知名的畫家,但也是上帝和一切道德的敵人。”

在馬克薩斯群島上,高更的墓碑靜靜地立在一隅。生命在他熱愛和眷戀的地方畫上了句號。

從高更35歲成為職業畫家,到55歲去世,有不長不短的20年時光,其中有十年時間是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度過的,他的許多巔峰之作都誕生在這個地方。

去世後不久,高更的塔希提畫作引起了藝術界的極大興趣,人們被純淨鮮明的色彩以及簡潔的線條所感動,他在塔希提的作品被博物館爭相收藏。

這裡是高更想尋找的地方,他很快學會了當地人的語言,鄰居不再把他當外人看待。他開始赤腳行走,腳底長滿厚繭,衣服穿得很少,後來常年赤身露體,太陽再毒也不怕曬。他說:“文明慢慢從我身上消退,思想也變得單純了。”

高更創作於1888年的自畫像

毛利人也習慣了他的存在,把他當成自己人。他後來娶了一個當地的姑娘,她叫蒂蝴拉,當時只有十三四歲。

此時的高更已經與剛來塔希提大不一樣了,他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也找到了歸屬感,他擺脫了他一心想要擺脫的禁錮,變得和毛利人一樣自然、平靜、坦率、強健。

蒂蝴拉的出現為高更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也為他帶來了靈感,高更這一時期的畫很多都是以她為對象。

在這裡的日子,高更凝視著坐在海邊無所事事的塔希提女子,這些形象後來都出現在高更的畫作中——赤裸的胴體,被陽光曬得金褐的肌膚,飽滿如豐盛果實的乳房與臀部,明亮的眼睛黑白分明,赤裸裸的眼神……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要找回蠻荒肉體的奢華。”

此時,高更已不再使用補色。他變得喜歡並用紅色與橘紅色、藍色與綠色、紫色與暗褐色,將靛藍當作黑色使用。

當代畫家蔣勳如是說:“再一次凝視他(高更)畫中的荒野、原始的叢林、海洋、果實累累的大樹、樹下赤裸的男子或女子,他們在文明之前,還沒有歷史,因此只有生活,沒有論述。”

高更把原始的狀態理想化,認為毛利人是受本能引導、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創作的泉源。但是實際上,當時的塔希提島的早已是一個被殖民許久的、基督教化的島嶼。但在他眼裡,這些土著人都是最單純質樸的人,而他13歲的妻子蒂蝴拉更是高更眼中永恆的“夏娃”。

回國

然而,高更始終無法完全脫下城市人的外衣,儘管他擁有了塔希提的妻子,像當地人一樣生活,這對他也還是一種“插曲”。

兩年後,高更離開已懷孕的妻子回到巴黎。他在塔希提沒有什麼收入,坐船回國已經耗費掉他所有積蓄,因此到達馬賽港口時,他口袋裡只剩4法郎,病得東倒西歪不成人形。

幸好在這時,他得到一筆叔叔的遺產——一萬三千法郎,使他能夠在巴黎租了畫室並在1893年11月舉辦了《塔希提人(Tahiti)》畫展,向公眾展示他創作於塔希提的作品。

《手拿鮮花的女人》,1891年,高更繪。

結果公眾卻對他的畫作無甚反響,評論界更是褒貶不一。他本想賣出一些畫作,卻沒有獲得任何收入,當然,他那些新穎、神秘、野蠻的繪畫,還是為他贏得了一些崇拜者。

高更在法國停留了兩年,曾想方設法在法國政府的大洋洲管理部門謀求一個職位,但失敗了,想把幾幅畫賣出去,也不成功。生活上的困苦無著與心裡時刻翻騰著的返璞歸真的願望使他坐立不安,於是他終於在賣掉一些作品後,於1895年重返塔希提。

再次歸來

1895年,高更又回到塔希提。這一次,他與島上少女帕芙拉同居。生性傲慢又特立獨行的高更與島上的當局和教會經常發生衝突,他認為島上殖民當局極度醜惡,傳教士虛偽透頂,用歐洲文明同化淳樸的島民在他看來是犯罪,這樣的態度給他帶來很多麻煩。

第二次來塔希提,高更的另一重身份是法國《胡蜂報》的記者,他對殖民統治者魚肉當地居民的做法十分不滿,他鼓動原住民反抗,而後乾脆自己出版一份諷刺小報,圖文並茂,報紙上印有他最出色的木版畫,在當地掀起一陣小小的波瀾,同時還掙得幾個法郎補貼家用。

然而貧困和病痛迫使他也向現實做出一些妥協,他也曾低頭,在帕比提政府裡謀得一小職員的差事,每天工資6法郎。等他年底回到西海岸蓬羅阿烏亞,他的大草屋畫室已經被熱帶風暴、蟑螂、老鼠毀壞得慘不忍睹。

1897年底,高更得知愛女阿莉妮去世的消息後一度精神崩潰,他在巨大的悲痛中創作了那幅驚世的巨幅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這時的他窮得用不起帆布,只找到一匹滿是皺褶線頭的粗麻布,當作畫布。

畫作完成後,他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匆匆地在畫上落款,並服食了大量砒霜,據說由於劑量過大,立刻引起劇烈嘔吐,伴隨而來的只有劇痛,卻沒有死亡。這幅4米半的巨畫,沒有被燒毀,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這幅畫是高更大部分思想及對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綜合,是他獻給自己的墓誌銘。用他的話來說,“其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在我臨終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這幅畫中了。”

在他自殺獲救之後,法國一些朋友說服了巴黎一個精明的畫商伏拉爾,成為高更作品的獨家經銷人。他跟高更簽訂了一個合同——高更手裡的和以後的全部作品都在他畫廊裡寄賣,作品沒有賣出的時候,他每月給高更一筆生活費,數目不大,可總是有了固定的收入。

1901年,高更離開塔希提,去到更為原始的馬克薩斯群島,“我只求能再有兩年的健康,並且不用總是為金錢而焦慮,這種焦慮使我緊張的狀態持續加劇。”

此時的高更已是病入膏肓了,但到達新的樂土使他振奮起來,“這裡有一個清貧畫家所夢想的一切:大大的畫室,角落安放一張床,所有用品抬手便夠得著,樹蔭中的吊床用來午睡,涼爽的微風透過椰樹從海上吹來”。

兩年後,在為當地土著爭取權益的抗爭中,高更與當局員警和大主教發生衝突,以誹謗罪被不明不白地判處3個月監禁和一千法郎罰款,他心臟病發作,虛弱得連上訴的力氣也沒有了,還沒有開始服刑就在自己的畫室裡與世長辭,享年55歲。

他去世後,當地主教向上級彙報說:“最近小島上沒有重大事件值得一提,除了有個人,名叫保羅·高更的驟然死亡,他是知名的畫家,但也是上帝和一切道德的敵人。”

在馬克薩斯群島上,高更的墓碑靜靜地立在一隅。生命在他熱愛和眷戀的地方畫上了句號。

從高更35歲成為職業畫家,到55歲去世,有不長不短的20年時光,其中有十年時間是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度過的,他的許多巔峰之作都誕生在這個地方。

去世後不久,高更的塔希提畫作引起了藝術界的極大興趣,人們被純淨鮮明的色彩以及簡潔的線條所感動,他在塔希提的作品被博物館爭相收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