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學應當怎樣改造、怎樣建設?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推薦書目中, 有一本來自費孝通先生的文集《大學的改造》。 他考察大學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 思考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應當怎樣改造、怎樣建設。 書中涉及的問題兼具宏觀與細節, 比如學科課程如何設置, 考大學為何如此之難, 寒暑假應該怎樣修改才更為合理, 節儉辦學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等等。 如今讀來, 仍然是大學建設值得借鑒的智慧之作。

此外, 本周書單從歷史、思想、新知、藝術、兒童等類別選擇了8本好書為大家推薦。 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 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鑒。

本期主持|新京報記者 李妍

社科

《司法的細節》

作者:劉仁文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200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劉仁文發表文章, 主張所有被告人在法庭上都應自由著裝, 反對要求他們穿統一囚服出庭, 因其屬於身份歧視。 十年之後, 最高法明確禁止被告穿“囚服”受審。 在劉仁文看來, 這屬於建設真正法治社會所必需的細節, 而需要重視和改變的細節還有很多, 比如怎樣才能遏制刑訊逼供?中國人為何信訪而不信法?死刑判罰能否削減?多年來, 劉仁文對中國司法現狀和法律制度進行觀察和研究,

並且一直在堅持表達和呼籲。

《司法的細節》中收錄的文章都不長, 卻挖掘了許多在平時已經被習以為常的現象和細節, 大到“一把手”的權力, 小到法庭的佈局。 作者身為學者, 卻並非從學理層面論說, 而是專就廣受關注的熱點話題提出自己的主張, 在對細節的評析中審視現實弊端, 思考法治良方。 書中意見與觀點, 有些在現實中已得到改進, 有些或許仍需要討論, 但都體現了一位法律學者的良知與情懷。

歷史

《耶魯美國小歷史》

作者: [美]詹姆斯·韋斯特·大衛森

譯者: 曾毅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7月

一本好讀又可靠的通史讀物總是必要的, 因為絕大多數人對那些被認為屬於“常識”的知識往往都不夠瞭解。 耶魯大學出版社的“小歷史”系列就是這樣一套通識書, 它從貢布裡希的《世界小歷史》開始, 陸續出版了“文學小歷史”“經濟小歷史”“哲學小歷史”等等, 最近被譯成中文出版的《耶魯美國小歷史》正是其中一種。 這本“小歷史”的寫作方式是用一個個人物和具體的故事來串聯起美國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5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

講述“美國何以成為美國”, 故事細節豐富, 但整體節奏很快, 易讀性完全不需要懷疑。

當然, 對歷史進行“概覽”難免會損失其中的複雜和多面性, 而且當強調“我們自由, 我們平等, 我們結為一體”, 印第安原住民的悲慘命運即便被提及也仍然被敘述得過於平靜。 但如果我們把貫穿其中的這種精神信念也作為美國歷史的一部分來讀, 那它就不僅不是問題, 而且使這本小書成為更加立體真實的歷史。

文學

《紅豆生南國》

作者:王安憶

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王安憶還在寫,一直在寫,僅是“王安憶新作”就已令眾多老讀者期待。最近這部新書包含三個中篇小說:《鄉關處處》《紅豆生南國》《向西,向西,向南》。仿佛是小說集,因為三個故事彼此獨立,分別發生在上海、香港和美國紐約;但讀完三個故事,又感到它們之間似乎有茫茫中的關聯,主人公們雖身份各異,卻都是漂泊在異鄉的孤獨旅人。如果用時下流行的命名法,他們都是“城市新移民”,王安憶所寫正是他們相異又相通的生存體驗。

寫得夠好嗎?對王安憶這樣的名作家,每部新作都要經受這樣的疑問,去年的《匿名》就收到不少說“失敗”的評價。這次,有人說她還是最熟悉的寫法,瑣細質密,大背景中描摹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有人說她在格局上沒新突破,不像當年的《小鮑莊》《紀實與虛構》那樣令人驚豔;也有人說,王安憶畢竟是王安憶,筆觸、眼光與柔情都非一般水準可比。但沒關係,寫了三十年的王安憶依然在嘗試新可能,每位讀者也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評價。

思想

《雇員們:來自最新德國》

作者:西格弗裡德·克拉考爾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7月

書名副標題中的“最新德國”,是上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當時,後來成為著名文化批評家和電影理論家的克拉考爾40歲,在德國《法蘭克福報》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當時德國白領雇員生存現狀的文章。他走進他們的生活,採訪相關人士,作出研究和分析,極似“田野調查”。正如“最新德國”所顯示的,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白領”“中間階層”這些話語,在當時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克拉考爾所完成的,是對這一尚未被測量和描述的地區的一次勘測,是一次發現之旅。

在這本著作中,他覺察到城市雇員們正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公共生活力量,並分析“認同形成”的過程得益於媒介性的公眾和時尚。1933年,他因遭納粹迫害而流亡,1941年定居美國。之後他在電影研究中對現代都市空間和大眾娛樂的關注,也可以說是與《雇員們》一脈相承。

教育

《大學的改造》

作者:費孝通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7年6月

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後,費孝通先生不僅長期在大學任教授,成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還曾在1945-1952年間擔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在這一行政職務任上,他考察大學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思考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應當怎樣改造、怎樣建設,並在1950年出版了關於這一問題的文集《大學的改造》,在當年即再版兩次。書中涉及的問題兼具宏觀與細節,比如學科課程如何設置,考大學為何如此之難,寒暑假應該怎樣修改才更為合理,節儉辦學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等等。

如今這本六十餘年前的著作再版,可以看作是新中國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史料。其中不乏很多有先見之明的觀點,體現著費孝通先生身為社會學者務實而積極的品格;同時也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折射著新中國成立伊始,方方面面都亟待改造,知識份子積極投身參與並出謀劃策的新生氛圍。

藝術

《荒野之歌》

作者:羅莎蒙德·吉德曼·考克斯

版本: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自然和野生動物攝影一直是網路上頗受歡迎的題材——因其壯美與陌生。事實上,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而言,自然攝影師所拍下的影像,是我們接觸真正荒野和大型野生動物的唯一方式。這本《荒野之歌》可以滿足愛好者們對自然攝影的“饕餮”欲望,書中所選,是十位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冠軍的代表作合集,是自然攝影界的頂尖作品。絕美的自然,震撼的瞬間,當然都不會缺少。

但美麗本身還不是自然攝影作品的靈魂,它們的最終目的,是引導人們關心自然保護,回饋自然的贈予。書中除了照片,攝影師們還用文字講述了自己的拍攝手法、靈感來源和作品背後的故事。

近年來,“動物攝影”在大眾中流行,但有人為了輕鬆拍得美圖而將鏡頭對準被圈養起的野生鳥類,有人為了所謂的“萌”態特地擺拍甚至虐待動物……所以攝影師們的講述與照片同樣重要,讀者可以從中明白:只有帶著敬畏之心,才是真正的自然攝影。

科普

《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

作者:汪潔

版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7月

想在這個資訊過剩的時代用文字吸引人的注意力,很難;想用講科學的文字吸引人的注意力,更難。所以當五年前的一本講相對論的書《時間的形狀》竟能不斷重印並再版,足以證明作者汪潔在用有趣的方式講科學這件事上,確實有相當的能力。

《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是汪潔的新書,講述的內容從相對論換成了天文學史,但不變的是故事性的敘述方式和包含在其中的科學精神。汪潔在“講故事”這件事上相當大膽,他虛構了很多細節,用小說化的手法來保證文字的吸引力——不僅讓人“讀得下去”,還要讓人“放不下”。他說,自己努力想做到的是“通過這些小說化的情節表達的知識都是準確無誤的”,並且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讓科學精神慢慢地注入到你的頭腦中”。

兒童

《文森特·梵·高》

作者:派特裡夏·蓋斯

版本:青豆書坊·鄭州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文森特·梵·高?只看書名完全看不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但如果拿起實體書將其展開,會發現書中有太多“玄機”。這是本立體設計書,比如梵·高住過的黃房子,在書中立了起來;那片仿佛在轉動的星空,真的可以轉動;梵·高畫過的房間,讀者可以親手一點一點把它搭建起來。幾乎每一頁都讓人驚歎於設計的精巧和工藝的複雜。

當然,決定一本書是否夠好的並非只是工藝。作為一本主要面向兒童的藝術啟蒙書,這樣注重互動感的方式是否能讓孩子真的被梵·高的藝術所吸引?是的,也許沒誰能“教會”孩子如何被畫作中的靈魂所震撼,但能像蓋斯這套書一樣,將豐富、準確的資訊用充滿童心和設計感的方式展示,讓孩子——包括對藝術家一知半解的大人——感到自己仿佛回到歷史現場,靠近了畫家與畫中人,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啟蒙。

新知

《不列顛博物學家:一部社會史》

作者: [英]大衛•艾理斯頓•艾倫

譯者: 程璽

版本: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歷史上,英國是博物學最為發達的國家,從吉伯特·懷特《賽爾彭自然史》到達爾文《物種起源》,那裡誕生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批博物學家和博物學著作。為什麼博物學在英國能夠發展壯大?這股潮流是如何興起?《不列顛博物學家:一部社會史》正是從這樣一個視角來考察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期博物學在英國的發展史。

近年來博物學圖書在國內出版不少,但多數都是從生態或審美的角度切入,所以跟隨大衛•艾理斯頓•艾倫的敘述,將博物學視作一種社會現象,考察它從學徒藥劑師們的“植物採集活動”開始漸趨流行和組織化的過程,會感到新鮮而厚重的歷史感。書中內容涉及科學觀念,流行風尚,宗教動機,文學影響,不斷增加的有閒時間及可支配收入,以及志同道合者的集聚與社會團體的產生,是一本包羅萬象、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歷史著作。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紅豆生南國》

作者:王安憶

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王安憶還在寫,一直在寫,僅是“王安憶新作”就已令眾多老讀者期待。最近這部新書包含三個中篇小說:《鄉關處處》《紅豆生南國》《向西,向西,向南》。仿佛是小說集,因為三個故事彼此獨立,分別發生在上海、香港和美國紐約;但讀完三個故事,又感到它們之間似乎有茫茫中的關聯,主人公們雖身份各異,卻都是漂泊在異鄉的孤獨旅人。如果用時下流行的命名法,他們都是“城市新移民”,王安憶所寫正是他們相異又相通的生存體驗。

寫得夠好嗎?對王安憶這樣的名作家,每部新作都要經受這樣的疑問,去年的《匿名》就收到不少說“失敗”的評價。這次,有人說她還是最熟悉的寫法,瑣細質密,大背景中描摹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有人說她在格局上沒新突破,不像當年的《小鮑莊》《紀實與虛構》那樣令人驚豔;也有人說,王安憶畢竟是王安憶,筆觸、眼光與柔情都非一般水準可比。但沒關係,寫了三十年的王安憶依然在嘗試新可能,每位讀者也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評價。

思想

《雇員們:來自最新德國》

作者:西格弗裡德·克拉考爾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7月

書名副標題中的“最新德國”,是上世紀20年代末的德國。當時,後來成為著名文化批評家和電影理論家的克拉考爾40歲,在德國《法蘭克福報》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當時德國白領雇員生存現狀的文章。他走進他們的生活,採訪相關人士,作出研究和分析,極似“田野調查”。正如“最新德國”所顯示的,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白領”“中間階層”這些話語,在當時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克拉考爾所完成的,是對這一尚未被測量和描述的地區的一次勘測,是一次發現之旅。

在這本著作中,他覺察到城市雇員們正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公共生活力量,並分析“認同形成”的過程得益於媒介性的公眾和時尚。1933年,他因遭納粹迫害而流亡,1941年定居美國。之後他在電影研究中對現代都市空間和大眾娛樂的關注,也可以說是與《雇員們》一脈相承。

教育

《大學的改造》

作者:費孝通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7年6月

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後,費孝通先生不僅長期在大學任教授,成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還曾在1945-1952年間擔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在這一行政職務任上,他考察大學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思考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應當怎樣改造、怎樣建設,並在1950年出版了關於這一問題的文集《大學的改造》,在當年即再版兩次。書中涉及的問題兼具宏觀與細節,比如學科課程如何設置,考大學為何如此之難,寒暑假應該怎樣修改才更為合理,節儉辦學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等等。

如今這本六十餘年前的著作再版,可以看作是新中國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史料。其中不乏很多有先見之明的觀點,體現著費孝通先生身為社會學者務實而積極的品格;同時也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折射著新中國成立伊始,方方面面都亟待改造,知識份子積極投身參與並出謀劃策的新生氛圍。

藝術

《荒野之歌》

作者:羅莎蒙德·吉德曼·考克斯

版本: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自然和野生動物攝影一直是網路上頗受歡迎的題材——因其壯美與陌生。事實上,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而言,自然攝影師所拍下的影像,是我們接觸真正荒野和大型野生動物的唯一方式。這本《荒野之歌》可以滿足愛好者們對自然攝影的“饕餮”欲望,書中所選,是十位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冠軍的代表作合集,是自然攝影界的頂尖作品。絕美的自然,震撼的瞬間,當然都不會缺少。

但美麗本身還不是自然攝影作品的靈魂,它們的最終目的,是引導人們關心自然保護,回饋自然的贈予。書中除了照片,攝影師們還用文字講述了自己的拍攝手法、靈感來源和作品背後的故事。

近年來,“動物攝影”在大眾中流行,但有人為了輕鬆拍得美圖而將鏡頭對準被圈養起的野生鳥類,有人為了所謂的“萌”態特地擺拍甚至虐待動物……所以攝影師們的講述與照片同樣重要,讀者可以從中明白:只有帶著敬畏之心,才是真正的自然攝影。

科普

《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

作者:汪潔

版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7月

想在這個資訊過剩的時代用文字吸引人的注意力,很難;想用講科學的文字吸引人的注意力,更難。所以當五年前的一本講相對論的書《時間的形狀》竟能不斷重印並再版,足以證明作者汪潔在用有趣的方式講科學這件事上,確實有相當的能力。

《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是汪潔的新書,講述的內容從相對論換成了天文學史,但不變的是故事性的敘述方式和包含在其中的科學精神。汪潔在“講故事”這件事上相當大膽,他虛構了很多細節,用小說化的手法來保證文字的吸引力——不僅讓人“讀得下去”,還要讓人“放不下”。他說,自己努力想做到的是“通過這些小說化的情節表達的知識都是準確無誤的”,並且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讓科學精神慢慢地注入到你的頭腦中”。

兒童

《文森特·梵·高》

作者:派特裡夏·蓋斯

版本:青豆書坊·鄭州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文森特·梵·高?只看書名完全看不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但如果拿起實體書將其展開,會發現書中有太多“玄機”。這是本立體設計書,比如梵·高住過的黃房子,在書中立了起來;那片仿佛在轉動的星空,真的可以轉動;梵·高畫過的房間,讀者可以親手一點一點把它搭建起來。幾乎每一頁都讓人驚歎於設計的精巧和工藝的複雜。

當然,決定一本書是否夠好的並非只是工藝。作為一本主要面向兒童的藝術啟蒙書,這樣注重互動感的方式是否能讓孩子真的被梵·高的藝術所吸引?是的,也許沒誰能“教會”孩子如何被畫作中的靈魂所震撼,但能像蓋斯這套書一樣,將豐富、準確的資訊用充滿童心和設計感的方式展示,讓孩子——包括對藝術家一知半解的大人——感到自己仿佛回到歷史現場,靠近了畫家與畫中人,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啟蒙。

新知

《不列顛博物學家:一部社會史》

作者: [英]大衛•艾理斯頓•艾倫

譯者: 程璽

版本: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歷史上,英國是博物學最為發達的國家,從吉伯特·懷特《賽爾彭自然史》到達爾文《物種起源》,那裡誕生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批博物學家和博物學著作。為什麼博物學在英國能夠發展壯大?這股潮流是如何興起?《不列顛博物學家:一部社會史》正是從這樣一個視角來考察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期博物學在英國的發展史。

近年來博物學圖書在國內出版不少,但多數都是從生態或審美的角度切入,所以跟隨大衛•艾理斯頓•艾倫的敘述,將博物學視作一種社會現象,考察它從學徒藥劑師們的“植物採集活動”開始漸趨流行和組織化的過程,會感到新鮮而厚重的歷史感。書中內容涉及科學觀念,流行風尚,宗教動機,文學影響,不斷增加的有閒時間及可支配收入,以及志同道合者的集聚與社會團體的產生,是一本包羅萬象、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歷史著作。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