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十三五”這盤大棋裡,中山將如何落子?五個“關鍵字”大猜想!

省“十三五”規劃進入關鍵建設期

中山正向著

↓↓↓

“世界級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

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區域科技創新研發中心

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這“四個定位”不斷邁進。

剛剛過去的週末, 中山迎來了黨政領導班子的新組合,

擁有歷史文化名城、“三個適宜”城市等基礎,

手中握著深中通道這張好牌,

遇上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發展的難得機遇。

立足基礎, 放眼未來。

“十三五”這盤大棋裡,

中山下一步將如何落子?

5大關鍵字

關鍵字1 /直面挑戰/

四個“難以為繼”如何突破?

2016年底, 中山市召開第十四次黨代會。

這次的黨代會報告直面中山的核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 中山充分發揮“市管鎮”扁平化的體制優勢, 充分調動鎮區發展的積極性, 取得良好發展成績, 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 傳統發展模式也面臨瓶頸。

報告總結出中山當前面臨的四個“難以為繼”:以傳統專業鎮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專業鎮競爭力下降, 傳統產業增速放緩;以土地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土地使用粗放、低效開發比較突出;以鎮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來落實創新驅動發展難以為繼, 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不足;以現有城鎮空間佈局建設宜居城市難以為繼, 城鎮建設“攤小餅”、資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

這四個“難以為繼”, 點破了中山傳統發展方式的“舒適區”,

在國家全面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 “小散亂”的專業鎮發展格局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事實上, 十多年前深圳特區也曾面臨經濟增速放緩、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幾近透支等困境, 當時的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土地空間、能源水源、城市人口、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的問題, 喚醒了深圳官方和民間的憂患意識。 此後, 深圳不再接受加工貿易企業註冊, 拒絕重工業帶來的GDP和財稅誘惑, 選擇了創新驅動之路, 並且率先完成了騰籠換鳥的跨越和轉型, 成為南中國的創新極。

產業、土地、行政架構、城鎮規劃, 這四個“難以為繼”應如何突破?正是現在擺在中山面前的四個挑戰。

這次的黨代會報告也分別針對這四大問題提出瞭解題方法:一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提升專業鎮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快發展動能轉換, 促進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三是加強市級統籌, 增強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四是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品質化水準。

關鍵字2 /組團發展/

大平臺如何帶動“大招商”?

針對四個“難以為繼”, 中山拿出的辦法是“做實組團發展戰略”。 同樣是在黨代會報告中, 為統籌考慮全市區域空間佈局、產業基礎、資源稟賦, 中山市提出構建“一個中心、四個組團”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通過推進組團式發展, 有利於整合全市要素資源, 強化對重大企業、重大平臺、重大基礎設施的支撐;有利於增強城市核心服務功能,

提升城市發展能級;也有利於科學匹配市鎮的財權事權,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 在更高層面上推動中山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發展。 ”時任中山市委書記陳如桂說。

實施組團發展戰略, 一方面是解決鎮域經濟對基礎設施建設、城鎮規劃的割裂問題, 以及優化市、鎮兩級的事權劃分與承接, 利用組團的平臺去聚焦高端要素、謀求產業升級, 從而讓基層政府可以更集中力量去辦好民生實事。 另一方面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整合存量土地和要素資源, 面向更具發展潛力的“航母級”項目作供給。 緊接著組團發展戰略而來的, 便是總面積達153平方公里的9大產業發展園區, 它們分佈在“一中心四組團”當中,

外向型氣質顯著, 例如東部的民眾園、南部的坦洲園, 均是與周邊城市接壤或隔江相望, 並且佔據了最為有利的交通區位, 隨時準備著承接大灣區優質產業轉移。

事實上, 以中山目前的產業基礎和配套, 承接更高端的產業轉移並不困難, 而切實融入大灣區發展, 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專案作為支撐。 組團發展戰略最“立竿見影”的效果便是推動了“大招商”。 在今年“3•28”中山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會上, 各組團共招引可簽約項目168個, 投資總額約2500億元人民幣, 同比投資總額增長近6倍, 其中, 投資金額超100億元的內資項目7個, 投資金額超3000萬美元的外商投資項目19個。

關鍵字3 /交通樞紐/

中山如何承接廣深創新資源?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是中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先決條件。根據省“十三五”規劃賦予中山的城市定位,“打造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是“通關”的任務之一。

△ 深中通道

去年12月,深中通道西人工島圍堰施工正式動工,作為中山“大交通”佈局的關鍵專案之一,全中山都極為關注這一工程的進展。今年2月,時任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如桂在會見省交通集團董事長鄧小華、總經理劉曉華一行時曾表示,深中通道建設對珠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山要把握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舉全市之力支持配合省交通集團,加快推進深中通道建設,助推中山新一輪發展騰飛。”他說。

從深中通道正式動工到今天的短短8個月之間,中山的對外交通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年1月,廣珠城軌中山站開通往全國多個城市的高鐵線路,現在只需要在家門口,中山市民就可以到達北京、上海、廈門、貴陽等9座城市。這個月,中山即將開通一條“水上深中通道”,乘坐水上巴士即可從中山港碼頭抵達深圳。接下來,中山在6年時間裡部署了1400億元的交通配套工程,規劃了8條高速路和4條快速幹線與深中通道對接;深茂鐵路中山段將於2018年上半年動工建設,今年新提出的廣州地鐵18號線延伸至中山專案加快推進,未來僅需30分鐘,即可從中山通達廣深中心城區。

作為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中山市90公里半徑內,就坐擁大灣區5大機場和4大深水港,但目前的交通基礎設施尚未能將這一空間上的優越完全體現出來,因此當務之急就是進一步完善交通服務體系,營造產業發展的平臺空間,主動承接深圳、廣州等發展高地的輻射帶動。

一系列的交通配套工程將會為全市謀求發展“新品質”提供“新速度”,通過加速與廣州、珠海、佛山等城市的對接,未來該市有望融入廣、深兩大國際機場半小時輻射圈,為中山快速共用廣州、深圳兩大創新高地的人才、物流、創新資源等提供支撐,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

關鍵字4 /新城規劃/

“雙星閃耀”如何重塑城市格局?

為了應對今年高鐵開通後激增10倍的客流量,廣珠城軌中山站這個夏天正進行著站場改造,而它所在的位置,便是中山新城規劃“雙星”格局當中的岐江新城核心地帶。站場改造解決的只是眼下的需求,而規劃當中的中山站將成為軌道樞紐、城市門戶。

如果說大交通格局打通灣區發展的“血脈”,岐江新城、翠亨新區兩大規劃則成為引入城市群活力的“心臟”。

△ 翠亨新區

△ 岐江新城

岐江新城定位為中山的“城市新中心”,優先佈局金融、科創、文化、生態等各類高端要素,打造國際型服務中樞、創智型總部基地、生態型文化新區,在開發強度已近極限的中山中心城區,面積達19平方公里的岐江新城是極為珍貴的“處女地”。翠亨新區高標準建設現代化濱海新城,集聚高端要素、高端產業,將打造成為中山創新發展、優化發展的旗幟標杆,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璀璨明珠,在深中通道等利好消息帶動下,來中山投資的優質專案紛紛瞄準翠亨新區。截至目前,翠亨新區起步區累計簽約產業項目93個,投資額超700億元。

同樣在今年6月初,中山市委連續召開兩場“新區”“新城”建設現場會——翠亨新區和岐江新城建設現場會。岐江新城將定義為都市新中心和國際型服務中樞、創智型總部基地和生態型文化新區;翠亨新區濱海新城則按照高新技術集聚區、產業中心、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集聚中心的總體定位,打造產業高地、總部高地、發展動力高地,打造一流的濱海城市。

不同于傳統的城市中心建設模式,上述新區、新城的規劃建設尤其注重與本土特色及嶺南水鄉風情的結合。文化傳承、活力都市、山水相融、綠色智慧的設計理念,精心梳理山水格局,注重生態自然和城市空間的融合,是在相關會議上多次被強調的幾個關鍵字。

關鍵字5 /城市品質/

“三個環境”如何為宜居中山加碼?

強調生態和城市的融合,這是在規劃建設新城的過程中對中山居住品質的繼承和延續。中山作為老牌的宜居城市,省“十三五”規劃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在整體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方面,營造“三個環境”是中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容忽視的“軟實力”。

“三個環境”,即營造整潔、暢順、綠色、安全的城市環境,包括開展美麗城鄉創建行動,推進城市美化、綠化、淨化、亮化,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和諧善治,持續增強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二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包括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構建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三是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政治生態環境,包括加強党的領導,以堅強的政治定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打造一支想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隊伍。

今年6月,中山市的空氣品質在全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中排名第二,既能感受到都市的現代與繁華,也能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恬靜與愜意,是這座城市給許多人的印象。在“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改革已形成市、鎮(區)、社區、居民社區四級的完善體系後,今年以來,中山市再力推行政服務改革,推出導辦代辦、企業管家、政務“微創新、微改革”等舉措,受到企業的高度評價。

在“宜居”基礎上,中山市對城市品質提出了新的維度,中山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就以“凝心聚力 開拓進取 努力建設充滿創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為主題,對城市整體發展提出了“充滿創新活力”的目標。

觀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

中山在大灣區格局中展現多種優勢

在當下粵港澳“9+2”的城市格局中,中山在經濟總量、對外開放程度、產業體系構建等方面,與廣、深、莞的差距依然明顯,但在接下來的大灣區發展格局下,中山在交通區位、宜居宜業、產業基礎、人才潛力等方面,則將展現明顯優勢。

環境方面,中山擁有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和較低的生活成本,這些都是吸引企業和人才落地的優勢。儘管目前中山本地高校較少,高科技人才不多,但中山在人才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提升,未來勢必吸引越來越多高素質人才彙集這裡。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

推動優勢互補 加強交流合作

澳門、珠海、中山在地緣、人文上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三地在圍繞人才培養、高等教育、創新科研等方面開展進一步合作的基礎上,中山可發揮製造業和資源優勢,澳門可發揮較強的國際化優勢,珠海可發揮橫琴自貿區的政策優勢,三地優勢資源互補,將可在灣區中打造具有特點的中珠澳亮點項目。

未來,在培養配套優勢產業的國際化專業人才、推動文化創意與製造業結合等方面,中山與澳門有著無限的創意可能和巨大的合作空間。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

打造好城市名片 強化“軟實力”建設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應協調好每一個城市的定位,避免資源浪費甚至惡性競爭;推動灣區城市互聯互通,打通區域政策隔閡,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各項資源自由、便利流動。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環境下,中山具備明顯的後發優勢。中山未來應該打好孫中山這個品牌,孫中山故鄉是中山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中山應當努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孫中山城市名片,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吸引全球華人共同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並以此挖掘中山悠久的文化資源,增強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

◆中山日報新媒體中心

◆編輯 徐向東 實習生 陳偉仙

◆素材來源 南方+

是中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先決條件。根據省“十三五”規劃賦予中山的城市定位,“打造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是“通關”的任務之一。

△ 深中通道

去年12月,深中通道西人工島圍堰施工正式動工,作為中山“大交通”佈局的關鍵專案之一,全中山都極為關注這一工程的進展。今年2月,時任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如桂在會見省交通集團董事長鄧小華、總經理劉曉華一行時曾表示,深中通道建設對珠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山要把握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舉全市之力支持配合省交通集團,加快推進深中通道建設,助推中山新一輪發展騰飛。”他說。

從深中通道正式動工到今天的短短8個月之間,中山的對外交通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年1月,廣珠城軌中山站開通往全國多個城市的高鐵線路,現在只需要在家門口,中山市民就可以到達北京、上海、廈門、貴陽等9座城市。這個月,中山即將開通一條“水上深中通道”,乘坐水上巴士即可從中山港碼頭抵達深圳。接下來,中山在6年時間裡部署了1400億元的交通配套工程,規劃了8條高速路和4條快速幹線與深中通道對接;深茂鐵路中山段將於2018年上半年動工建設,今年新提出的廣州地鐵18號線延伸至中山專案加快推進,未來僅需30分鐘,即可從中山通達廣深中心城區。

作為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中山市90公里半徑內,就坐擁大灣區5大機場和4大深水港,但目前的交通基礎設施尚未能將這一空間上的優越完全體現出來,因此當務之急就是進一步完善交通服務體系,營造產業發展的平臺空間,主動承接深圳、廣州等發展高地的輻射帶動。

一系列的交通配套工程將會為全市謀求發展“新品質”提供“新速度”,通過加速與廣州、珠海、佛山等城市的對接,未來該市有望融入廣、深兩大國際機場半小時輻射圈,為中山快速共用廣州、深圳兩大創新高地的人才、物流、創新資源等提供支撐,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

關鍵字4 /新城規劃/

“雙星閃耀”如何重塑城市格局?

為了應對今年高鐵開通後激增10倍的客流量,廣珠城軌中山站這個夏天正進行著站場改造,而它所在的位置,便是中山新城規劃“雙星”格局當中的岐江新城核心地帶。站場改造解決的只是眼下的需求,而規劃當中的中山站將成為軌道樞紐、城市門戶。

如果說大交通格局打通灣區發展的“血脈”,岐江新城、翠亨新區兩大規劃則成為引入城市群活力的“心臟”。

△ 翠亨新區

△ 岐江新城

岐江新城定位為中山的“城市新中心”,優先佈局金融、科創、文化、生態等各類高端要素,打造國際型服務中樞、創智型總部基地、生態型文化新區,在開發強度已近極限的中山中心城區,面積達19平方公里的岐江新城是極為珍貴的“處女地”。翠亨新區高標準建設現代化濱海新城,集聚高端要素、高端產業,將打造成為中山創新發展、優化發展的旗幟標杆,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璀璨明珠,在深中通道等利好消息帶動下,來中山投資的優質專案紛紛瞄準翠亨新區。截至目前,翠亨新區起步區累計簽約產業項目93個,投資額超700億元。

同樣在今年6月初,中山市委連續召開兩場“新區”“新城”建設現場會——翠亨新區和岐江新城建設現場會。岐江新城將定義為都市新中心和國際型服務中樞、創智型總部基地和生態型文化新區;翠亨新區濱海新城則按照高新技術集聚區、產業中心、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集聚中心的總體定位,打造產業高地、總部高地、發展動力高地,打造一流的濱海城市。

不同于傳統的城市中心建設模式,上述新區、新城的規劃建設尤其注重與本土特色及嶺南水鄉風情的結合。文化傳承、活力都市、山水相融、綠色智慧的設計理念,精心梳理山水格局,注重生態自然和城市空間的融合,是在相關會議上多次被強調的幾個關鍵字。

關鍵字5 /城市品質/

“三個環境”如何為宜居中山加碼?

強調生態和城市的融合,這是在規劃建設新城的過程中對中山居住品質的繼承和延續。中山作為老牌的宜居城市,省“十三五”規劃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在整體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方面,營造“三個環境”是中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容忽視的“軟實力”。

“三個環境”,即營造整潔、暢順、綠色、安全的城市環境,包括開展美麗城鄉創建行動,推進城市美化、綠化、淨化、亮化,加快交通設施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和諧善治,持續增強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二是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包括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構建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三是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政治生態環境,包括加強党的領導,以堅強的政治定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打造一支想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隊伍。

今年6月,中山市的空氣品質在全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中排名第二,既能感受到都市的現代與繁華,也能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恬靜與愜意,是這座城市給許多人的印象。在“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改革已形成市、鎮(區)、社區、居民社區四級的完善體系後,今年以來,中山市再力推行政服務改革,推出導辦代辦、企業管家、政務“微創新、微改革”等舉措,受到企業的高度評價。

在“宜居”基礎上,中山市對城市品質提出了新的維度,中山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就以“凝心聚力 開拓進取 努力建設充滿創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為主題,對城市整體發展提出了“充滿創新活力”的目標。

觀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

中山在大灣區格局中展現多種優勢

在當下粵港澳“9+2”的城市格局中,中山在經濟總量、對外開放程度、產業體系構建等方面,與廣、深、莞的差距依然明顯,但在接下來的大灣區發展格局下,中山在交通區位、宜居宜業、產業基礎、人才潛力等方面,則將展現明顯優勢。

環境方面,中山擁有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和較低的生活成本,這些都是吸引企業和人才落地的優勢。儘管目前中山本地高校較少,高科技人才不多,但中山在人才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提升,未來勢必吸引越來越多高素質人才彙集這裡。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

推動優勢互補 加強交流合作

澳門、珠海、中山在地緣、人文上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三地在圍繞人才培養、高等教育、創新科研等方面開展進一步合作的基礎上,中山可發揮製造業和資源優勢,澳門可發揮較強的國際化優勢,珠海可發揮橫琴自貿區的政策優勢,三地優勢資源互補,將可在灣區中打造具有特點的中珠澳亮點項目。

未來,在培養配套優勢產業的國際化專業人才、推動文化創意與製造業結合等方面,中山與澳門有著無限的創意可能和巨大的合作空間。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

打造好城市名片 強化“軟實力”建設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應協調好每一個城市的定位,避免資源浪費甚至惡性競爭;推動灣區城市互聯互通,打通區域政策隔閡,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各項資源自由、便利流動。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環境下,中山具備明顯的後發優勢。中山未來應該打好孫中山這個品牌,孫中山故鄉是中山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中山應當努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孫中山城市名片,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吸引全球華人共同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並以此挖掘中山悠久的文化資源,增強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

◆中山日報新媒體中心

◆編輯 徐向東 實習生 陳偉仙

◆素材來源 南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