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今日立秋·立秋養生

節氣︱物候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

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 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節氣︱習俗

1.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 體重減輕叫“苦夏”。 因為人到夏天, 本就沒有什麼胃口, 飯食清淡簡單, 兩三個月下來, 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 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瘦了當然需要“補”。 等秋風一起, 胃口大開時, 就要吃點好的, 增加一點營養, 補償夏天的損失,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 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 “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 這一天, 普通百姓家吃燉肉, 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 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2. 啃秋

清朝張蠢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 曰咬秋, 可免腹瀉。 ”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 全家圍著啃, 就是“啃秋”了。 灑水民間, 就有在立秋日食西瓜的習俗, 據說立秋日吃了西瓜不得瘧疾、腹瀉之症。

有的瓜農“啃秋”則豪放得多。

他們在瓜棚裡, 在樹蔭下, 三五成群, 席地而坐, 抱著紅瓤西瓜啃, 抱著綠瓤香瓜啃, 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 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啃秋抒發的, 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 咬秋

也有地區啃秋不是吃西瓜。 如在山東, 立秋的風俗是包餃子, 老百姓都稱之為咬秋。 立秋當天, 年紀稍大的人會在堂屋正中, 供一隻盛滿五穀雜糧的碗, 上面插上三住香, 祈求“立秋”過後五穀豐登。 而大多數人家會在立秋時刻過後, 剁肉餡包餃子, 全家人圍在一起“咬秋”。

4.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始於漢代, 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此時收穫已畢, 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甯之俗。

唐韓握《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 秋社歸時也不歸。 ”在一些地方, 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5. 吃秋桃

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每人一個, 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 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

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並可長壽。

節氣︱養生

1. 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 神志安寧, 心情舒暢, 切忌悲憂傷感, 即使遇到傷感的事, 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以避肅殺之氣, 同時還應收斂神氣, 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2. 起居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

3. 飲食調養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4. 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專案,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個常見的秋季運動。跑步能增強血液迴圈,改善心臟功能。立秋後早晚溫差大,空氣溫度隨著山坡高度的上升而遞減,這時爬山,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另外,爬山對心肺功能的鍛煉效果更佳。

節氣︱食譜

【糖醋小排骨】豬排骨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對於今天的“貼秋膘”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原料:小排骨、澱粉、青紅椒、薑、雞蛋

做法:

1. 打散的雞蛋液加入適量鹽,雞精,和一點米酒拌勻,再加入排骨中拌勻,醃10分鐘入味。

2. 把醃好的排骨均勻沾上澱粉,並用手捏緊防止脫落。

3. 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黃,全熟時撈出。

4. 另起鍋,放少量油,放入薑片,青紅椒略炒。把已經炸熟的排骨回鍋快速翻炒一下,炒勻即可關火。

本文源于遼寧省中醫藥學會

文章圖片源於網路

本平臺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的官方頭條號,想要瞭解更多中醫藥科普知識,歡迎訂閱本頭條號或關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官方微信(cacmzyzs)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

3. 飲食調養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4. 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專案,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個常見的秋季運動。跑步能增強血液迴圈,改善心臟功能。立秋後早晚溫差大,空氣溫度隨著山坡高度的上升而遞減,這時爬山,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另外,爬山對心肺功能的鍛煉效果更佳。

節氣︱食譜

【糖醋小排骨】豬排骨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對於今天的“貼秋膘”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原料:小排骨、澱粉、青紅椒、薑、雞蛋

做法:

1. 打散的雞蛋液加入適量鹽,雞精,和一點米酒拌勻,再加入排骨中拌勻,醃10分鐘入味。

2. 把醃好的排骨均勻沾上澱粉,並用手捏緊防止脫落。

3. 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黃,全熟時撈出。

4. 另起鍋,放少量油,放入薑片,青紅椒略炒。把已經炸熟的排骨回鍋快速翻炒一下,炒勻即可關火。

本文源于遼寧省中醫藥學會

文章圖片源於網路

本平臺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的官方頭條號,想要瞭解更多中醫藥科普知識,歡迎訂閱本頭條號或關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官方微信(cacmzyz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