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常態下浙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記

新常態

時至8月, 棋過中局。 浙江上半年經濟資料公佈, 8%的經濟增速, 高開穩走向好。 較早進入新常態的浙江, 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步伐越走越快。

從一個資源小省到一個經濟大省, 浙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奇跡。 但作為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省份, 浙江經濟發展也更易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 山越高越難爬, 車越快越難開。 “八八戰略”開啟了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大幕。 擺脫傳統路徑依賴, 開闢新的發展路徑, 是浙江的歷史責任。

這是一場艱辛持久的經濟轉型, 其難度和意義都不亞於浙江任何一次發展。 從被動轉型到高度自覺的轉型, 從勸導式的轉型到形成一整套制度保證下的轉型, 從表層的局部轉型到深度的全面轉型, 浙江沿著“八八戰略”的指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打出一整套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 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勢頭方興未艾。

主動淘汰

為轉型升級打開通道

在今年的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 有這麼一句話——堅決打破拖累轉型升級的“罎罎罐罐”, 顯示了浙江調結構的決心。

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一出, 所有企業和產業要麼轉型升級,

要麼淘汰出局。 在浦江, 2萬家水晶加工作坊被關停, 但總產值和稅收不減反增, 還換來了全縣51條支流水質全部提升到Ⅲ類及以上水質的蝶變。

配合要素市場化改革, 浙江找到了倒逼轉型的制度設計。 2013年, 浙江在海寧率先啟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在全國率先建立以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和要素分層定價為核心的制度框架,

採取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 打響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淘汰低端落後產能的第一槍。 要素成本高企, 企業不轉不行。

“此消”方能“彼長”。 多年來, 浙江堅定不移地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風險、低效益的落後產能。 蓄電池產業曾經是長興縣的支柱產業, 但一度“低小散”居多。 經過幾年整治提升, 長興蓄電池企業從175家減少到30家, 且統一集聚到新能源高新園區, 但行業產值增長14倍, 稅收增長6倍, 湧現了天能、超微兩家年銷售額超700億元的上市企業, 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資料顯示, 今年上半年, 全省共處置“僵屍企業”228家;整治髒亂差小作坊7500家、淘汰產能落後企業690家, 完成了全年任務的75%和69%。 時間過半, 任務已完成七成。

從有到優

靠振興實體贏得未來

浙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 要繼續靠全面振興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用一米的寬度、一千米的深度做精自己的產品。”浙江華之毅時尚集團總裁張華明認為,製造業升級的重要標誌,就是讓“合格製造”變成“優質製造”“精品製造”,“企業的轉型和升級應一分為二,有不少企業已經完成了轉型,但升級永遠在路上。”

紹興精功集團“煉”出的世界級強度碳纖維,比頭髮絲還細,強度卻能賽過鋼筋。4年來,精功集團投入5億元,首條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已正式投產,可替代進口高端碳纖維產品,打破了美、德、日等工業強國的壟斷。

在寧波市鄞州區的德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一隻只旋梭在經過250多道工序後下線。這種半徑不超過2釐米的旋梭,是縫紉機的“心臟”。憑藉先進的工藝技術,德鷹公司的旋梭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36%,穩居世界第一。

另一家被人熟知的老牌飲料企業娃哈哈,不但做起了機器人,還要在此基礎上培育高端機電製造產業,並將之發展為公司的第二大產業。

“在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國家有界、市場無邊。加快供給創新,千方百計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和升級,才是發展的根本道路。”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表示。

去年8月,寧波成為全國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為什麼是寧波?這和寧波長期堅持“製造立市”有密切關係。寧波先進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製造業占比已經超過40%,2016年授權專利量就達4.1萬件。

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獨大的製造業結構,一直是我省產業結構轉型的難點。從上市公司的角度觀察,2005年我省勞動密集型上市企業數量高達30.9%,而到2014年已不足四分之一;同一時期,先進製造業上市企業占比則提高了13個百分點。

最優供給

打造投資興業樂園

上半年有一組數字引起人們的關注:浙江民間投資明顯升溫,同比增長12.8%。同時,民間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提高也非常明顯,今年上半年提高到57.4%,同比提高近2個百分點。

浙江在破除民間投資三道門——“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上,用“最多跑一次”改革來破壁清障。省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再推進再深化,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優化發展環境、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重大舉措。

今年5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提出,敢於啃最硬的骨頭、挑最重的擔子,直奔問題而去,在關鍵問題上敢於拍板,解決問題要針鋒相對,做敢於擔當的表率;把改革作為增強區域競爭優勢的第一動力,在提供最優制度供給上勝人一籌,在營造最佳營商環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上快人一步,做領跑改革的表率。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將其打造成我省改革最亮的金字招牌。

自主創新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對於企業來說是命根子。在寧波方太集團董事長茅忠群看來,製造業的根本在產品,方太堅持每年至少將銷售收入的5%用於技術研發。另一家同樣位於寧波的企業沁園,創新也已融入血脈。“企業需要不斷創新才能把握市場潮流,只有捨得在產品研發上投入較高的成本,才能根據市場需求推出新產品,真正抓住消費者。”企業負責人說。

創新,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是新常態下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不竭動力。過去5年,杭州濱江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1%,高新技術產業收入2016年比2011年增長90.9%。這片土地上的阿裡巴巴、海康威視、新華三、中控科技、聚光科技、恒生電子、信雅達等,在國內外市場叱吒風雲。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濱江的定位一直瞄準“高”與“新”。濱江很多幹部有一句口頭禪:“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術搞得棒棒的,把產業搞得強強的。”

上半年,浙江八大萬億產業表現搶眼,成為浙江經濟的主引擎。上半年,資訊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旅遊產業增加值增長15.5%;節能環保、健康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9%、9.8%和8.9%。

創新更是一場人才爭奪戰。在杭州,從浙大紫金港校區到臨安,一條城西科創大走廊已在全力推進中。在這條大走廊上,有浙江大學、杭州師範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有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有淘寶城等一批企業園區以及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有夢想小鎮、雲製造小鎮、浙大紫金眾創小鎮;有一批與創新緊密結合的金融機構,為集聚創新人才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十三五”的浙江,將打造更多這樣的創新平臺,為引領區域創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王航飛

“用一米的寬度、一千米的深度做精自己的產品。”浙江華之毅時尚集團總裁張華明認為,製造業升級的重要標誌,就是讓“合格製造”變成“優質製造”“精品製造”,“企業的轉型和升級應一分為二,有不少企業已經完成了轉型,但升級永遠在路上。”

紹興精功集團“煉”出的世界級強度碳纖維,比頭髮絲還細,強度卻能賽過鋼筋。4年來,精功集團投入5億元,首條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已正式投產,可替代進口高端碳纖維產品,打破了美、德、日等工業強國的壟斷。

在寧波市鄞州區的德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一隻只旋梭在經過250多道工序後下線。這種半徑不超過2釐米的旋梭,是縫紉機的“心臟”。憑藉先進的工藝技術,德鷹公司的旋梭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36%,穩居世界第一。

另一家被人熟知的老牌飲料企業娃哈哈,不但做起了機器人,還要在此基礎上培育高端機電製造產業,並將之發展為公司的第二大產業。

“在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國家有界、市場無邊。加快供給創新,千方百計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和升級,才是發展的根本道路。”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表示。

去年8月,寧波成為全國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為什麼是寧波?這和寧波長期堅持“製造立市”有密切關係。寧波先進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製造業占比已經超過40%,2016年授權專利量就達4.1萬件。

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獨大的製造業結構,一直是我省產業結構轉型的難點。從上市公司的角度觀察,2005年我省勞動密集型上市企業數量高達30.9%,而到2014年已不足四分之一;同一時期,先進製造業上市企業占比則提高了13個百分點。

最優供給

打造投資興業樂園

上半年有一組數字引起人們的關注:浙江民間投資明顯升溫,同比增長12.8%。同時,民間投資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提高也非常明顯,今年上半年提高到57.4%,同比提高近2個百分點。

浙江在破除民間投資三道門——“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上,用“最多跑一次”改革來破壁清障。省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再推進再深化,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優化發展環境、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重大舉措。

今年5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提出,敢於啃最硬的骨頭、挑最重的擔子,直奔問題而去,在關鍵問題上敢於拍板,解決問題要針鋒相對,做敢於擔當的表率;把改革作為增強區域競爭優勢的第一動力,在提供最優制度供給上勝人一籌,在營造最佳營商環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上快人一步,做領跑改革的表率。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將其打造成我省改革最亮的金字招牌。

自主創新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對於企業來說是命根子。在寧波方太集團董事長茅忠群看來,製造業的根本在產品,方太堅持每年至少將銷售收入的5%用於技術研發。另一家同樣位於寧波的企業沁園,創新也已融入血脈。“企業需要不斷創新才能把握市場潮流,只有捨得在產品研發上投入較高的成本,才能根據市場需求推出新產品,真正抓住消費者。”企業負責人說。

創新,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是新常態下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不竭動力。過去5年,杭州濱江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1%,高新技術產業收入2016年比2011年增長90.9%。這片土地上的阿裡巴巴、海康威視、新華三、中控科技、聚光科技、恒生電子、信雅達等,在國內外市場叱吒風雲。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濱江的定位一直瞄準“高”與“新”。濱江很多幹部有一句口頭禪:“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術搞得棒棒的,把產業搞得強強的。”

上半年,浙江八大萬億產業表現搶眼,成為浙江經濟的主引擎。上半年,資訊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旅遊產業增加值增長15.5%;節能環保、健康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9%、9.8%和8.9%。

創新更是一場人才爭奪戰。在杭州,從浙大紫金港校區到臨安,一條城西科創大走廊已在全力推進中。在這條大走廊上,有浙江大學、杭州師範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有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有淘寶城等一批企業園區以及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有夢想小鎮、雲製造小鎮、浙大紫金眾創小鎮;有一批與創新緊密結合的金融機構,為集聚創新人才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十三五”的浙江,將打造更多這樣的創新平臺,為引領區域創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編輯:項明祥 校對:何飄飄 徐璐璐 王航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