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差一點拿到金熊獎,我非常想給你安利這位北歐大導演

我是個很喪的人。

滿院線都是特別正的電影, 真是讓我提不起興致來。

然後就免不了去找沒上院線的那些個片子(別多想, 我看的都是正經片)。

或許是喪人自有喪人福, 剛好, 一向很喪的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帶來了新電影:

《希望的另一面》

阿基·考裡斯馬基這個導演, 大家可能不熟悉, 我本來不也大瞭解。 但是當我仔細瞭解過後, 他的所有電影都已經放上了我的觀影日程。

阿基是芬蘭的國寶級大師, 自1983年執導第一部作品《罪與罰》以來, 已有作品18部之多, 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勞工三部曲”和“芬蘭三部曲”。

他在各大電影獎上也是頗有斬獲, 曾憑藉《沒有過去的男人》獲得第5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2016年他又拿到了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金馬車獎”, 這部《希望的另一面》為他獲得了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還被提名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熊獎,

簡而言之, 大師, 絕對的大師。

我虔誠懷敬地看完了《希望的另一面》, 覺得必須得安利給你們。

故事講的是敘利亞難民哈立德避難途中與妹妹失散, 輾轉多地尋找無果, 最後來到芬蘭, 在好心老闆維克斯特倫的幫助下立足並且找回失散的妹妹。

劇情的高潮大概是芬蘭當局要遣送哈立德回國, 但是他逃走了並和維克斯特倫相遇。

大體上來說這不算是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 但是大家要因此就失望的話, 我會告訴你電影不僅僅是故事。

看到電影名字的時候, 我想起了一個流傳甚廣的神話, 潘朵拉魔盒的故事。

說的是宙斯讓眾神賜福的完美女人潘朵拉帶著魔盒嫁給普羅米修士的弟弟墨庇厄透斯, “後知後覺”的墨庇厄透斯欣然接受, 結果嫁來的潘朵拉打開了魔盒, 放出了其中的瘟疫、災難、戰爭等種種不幸, 獨留希望在盒中。

我覺得這大概可以給《希望的另一面》做一個注腳:

希望的另一面自然是這種種不幸, 但非得要給這些不幸冠上一個同一個名字的話, 我想應該叫生活。

所謂“希望的另一面”, 應該就是困頓與悲哀交錯, 卻又沒徹底喪失希望的生活吧。

本片導演阿基恰恰是一個諳於表現此道的大師,在題材上他始終流連于底層小人物的生活,

不論是其早期的“勞工三部曲”,著眼於描繪垃圾工、礦工和火柴女工的生活,還是之後的“芬蘭三部曲”,落腳在失業夫妻、流浪者和保安的艱難生活,都表現出了他對底層人物生活這一題材的由衷熱愛和非凡天賦。

如果僅僅是題材上有獨特口味,還不足以讓評論家們稱其為“怪才”,他的電影風格才是他“怪”之所在。

一開始接觸他的電影,撲面而來的必定是他的極簡風,這種極簡風不僅體現在道具和佈景上,甚至及於臺詞和人物,因此一部片子裡你聽不到多少臺詞也都是很正常的事。

之後讓人咂摸到的就是他刻意營造的一種很喪的氛圍,以這部片子來論,開頭五分鐘並未出現人聲,而是刻意表現了各種撞擊的機械聲,給人一種相當壓抑的感覺。儘管這部片子說是一部喜劇,除了很難讓觀眾共鳴的冷幽默之外,壓抑的成分還是相當多的。

而他對於人物的表現也是相當具有特點的,主角雖然永遠是小人物,但是總有一種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氣質。而配角往往顯得呆滯,尤其是在鏡頭轉換中,配角經常掛著呆滯的表情出現在鏡頭中,配合極簡的佈景往往極富衝擊力。

至於導演對電影配樂的獨特審美等,說下去又是大長篇,就說說電影吧。

這部電影在本身風格上並沒有對以往有所超越,我前文也提到了故事並不很出彩,的確相較於以往的影片,故事本身新穎性上不足,就算題材上來說,他在11年的作品《勒阿弗爾》就表現的是非法移民的生存狀態,

但是緣何這部影片成了他最接近金熊獎的代表作?

在我看來,一是由於導演辛辣老練的雙線敘事手法,在電影的前一個小時中,兩個男主角哈立德和維克斯特倫沒有任何交集,兩條敘事線並駕齊驅,

而在一個小時後兩條線又快速交集,劇情節奏加快,最後如同導演自己經常強調的“電影不應該超過100分鐘”,在一百分鐘時戛然而止,一人一狗相擁電影結束。

這種大膽的敘事,是導演自身執導水準的體現,也是他對電影感的不懈追求,受人讚賞是可想而知的。

二則是恰好切中了歐洲難民危機的熱點問題。11年的《勒阿弗爾》雖然也寫的是非法移民的問題,但是並未靠攏到難民危機的大話題上。

近來難民受到不公甚至非法待遇的報導頻仍,這無疑是很具有時效性的,備受矚目也並不奇怪。

但我想要談的都不僅僅是這些。

阿基的電影在劇情上一直有這樣一個特點,小人物的悲慘生活是肯定的,但他總有種歐亨利的筆法,在故事最後將不幸的生活扭轉過來,給上那麼一縷希望。

這樣處理作品肯定會讓故事的現實感降低,故事的層次感和連續性也有可能因此降低,這樣的弊端阿基自己必然是知道的,但他為什麼如此聽之仍之呢?

我想這大概是阿基作為藝術家的一點私心吧。

要是在一個記者筆下,哈立德肯定逃不脫被遣返敘利亞被炮火籠罩十死無生的命運,這樣寫也能引發對冰冷制度的更大的憤怒和不滿。

阿基卻讓哈立德活下,他看重的是在冰冷框架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看重的是悲哀中互相給予的希望。他對現實固然失望,所以他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很喪的感覺,但是他總不忘給人以希望。

我想他肯定懂得一個道理,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影響的不會是制度和現實,影響的只有人。

與其讓人悲哀詠歎,不如讓人懷有希望。

就跟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神話故事一樣,潘朵拉把希望留在盒子當中。

的確有很多藝術家在不遺餘力地表現現實,但是我也希望其中有一些不止滿足於藝術的追求,能有點自己的私心,把潘朵拉魔盒打開,把裡面僅存的希望放出來。

像那個可愛的怪老頭阿基一樣。

卻又沒徹底喪失希望的生活吧。

本片導演阿基恰恰是一個諳於表現此道的大師,在題材上他始終流連于底層小人物的生活,

不論是其早期的“勞工三部曲”,著眼於描繪垃圾工、礦工和火柴女工的生活,還是之後的“芬蘭三部曲”,落腳在失業夫妻、流浪者和保安的艱難生活,都表現出了他對底層人物生活這一題材的由衷熱愛和非凡天賦。

如果僅僅是題材上有獨特口味,還不足以讓評論家們稱其為“怪才”,他的電影風格才是他“怪”之所在。

一開始接觸他的電影,撲面而來的必定是他的極簡風,這種極簡風不僅體現在道具和佈景上,甚至及於臺詞和人物,因此一部片子裡你聽不到多少臺詞也都是很正常的事。

之後讓人咂摸到的就是他刻意營造的一種很喪的氛圍,以這部片子來論,開頭五分鐘並未出現人聲,而是刻意表現了各種撞擊的機械聲,給人一種相當壓抑的感覺。儘管這部片子說是一部喜劇,除了很難讓觀眾共鳴的冷幽默之外,壓抑的成分還是相當多的。

而他對於人物的表現也是相當具有特點的,主角雖然永遠是小人物,但是總有一種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氣質。而配角往往顯得呆滯,尤其是在鏡頭轉換中,配角經常掛著呆滯的表情出現在鏡頭中,配合極簡的佈景往往極富衝擊力。

至於導演對電影配樂的獨特審美等,說下去又是大長篇,就說說電影吧。

這部電影在本身風格上並沒有對以往有所超越,我前文也提到了故事並不很出彩,的確相較於以往的影片,故事本身新穎性上不足,就算題材上來說,他在11年的作品《勒阿弗爾》就表現的是非法移民的生存狀態,

但是緣何這部影片成了他最接近金熊獎的代表作?

在我看來,一是由於導演辛辣老練的雙線敘事手法,在電影的前一個小時中,兩個男主角哈立德和維克斯特倫沒有任何交集,兩條敘事線並駕齊驅,

而在一個小時後兩條線又快速交集,劇情節奏加快,最後如同導演自己經常強調的“電影不應該超過100分鐘”,在一百分鐘時戛然而止,一人一狗相擁電影結束。

這種大膽的敘事,是導演自身執導水準的體現,也是他對電影感的不懈追求,受人讚賞是可想而知的。

二則是恰好切中了歐洲難民危機的熱點問題。11年的《勒阿弗爾》雖然也寫的是非法移民的問題,但是並未靠攏到難民危機的大話題上。

近來難民受到不公甚至非法待遇的報導頻仍,這無疑是很具有時效性的,備受矚目也並不奇怪。

但我想要談的都不僅僅是這些。

阿基的電影在劇情上一直有這樣一個特點,小人物的悲慘生活是肯定的,但他總有種歐亨利的筆法,在故事最後將不幸的生活扭轉過來,給上那麼一縷希望。

這樣處理作品肯定會讓故事的現實感降低,故事的層次感和連續性也有可能因此降低,這樣的弊端阿基自己必然是知道的,但他為什麼如此聽之仍之呢?

我想這大概是阿基作為藝術家的一點私心吧。

要是在一個記者筆下,哈立德肯定逃不脫被遣返敘利亞被炮火籠罩十死無生的命運,這樣寫也能引發對冰冷制度的更大的憤怒和不滿。

阿基卻讓哈立德活下,他看重的是在冰冷框架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看重的是悲哀中互相給予的希望。他對現實固然失望,所以他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很喪的感覺,但是他總不忘給人以希望。

我想他肯定懂得一個道理,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影響的不會是制度和現實,影響的只有人。

與其讓人悲哀詠歎,不如讓人懷有希望。

就跟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神話故事一樣,潘朵拉把希望留在盒子當中。

的確有很多藝術家在不遺餘力地表現現實,但是我也希望其中有一些不止滿足於藝術的追求,能有點自己的私心,把潘朵拉魔盒打開,把裡面僅存的希望放出來。

像那個可愛的怪老頭阿基一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