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現代農業唱大戲 農民增收不發愁

我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農技人員到龍門永漢油田村指導農戶種植特色農作物。 本報記者鐘暢新 攝

“原來我主要種植柑桔, 現在種了18種水果, 還辦起了農家樂, 每年吸引遊客上萬人次, 年收入數十萬元。 ”在龍門縣龍城街道花圍村世外桃園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 村民廖小軍忙得不亦樂乎。 在龍門縣, 還有很多像廖小軍一樣的果農改變過去單一的種果方式, 利用當地特色資源, 搞起鄉村休閒農業, 成功轉型增收致富。

記者瞭解到, 作為廣東省農業大市的惠州, 近年來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新動能。

轉型

改變種植結構打造家庭農場

龍門素有“中國年桔之鄉”美譽。 1998年, 廖小軍租了18畝地, 跟著大家種起了年桔。

2008年, 一場霜凍天災讓廖小軍“顆粒無收”。 當年, 他連成本一共虧了11萬元。 隨後幾年, 年桔行情不好,

價格一直低迷。 最後, 連廖小軍的合夥人也退出了。

2012年, 廖小軍迎來人生轉捩點。 當年, 他在市農技專家的指導下成功“逆襲”。 “增加水果種植種類, 辦起農家樂, 建起家庭農場。 ”廖小軍說, 他種了葡萄、青花梨、枇杷、楊桃等18種優質水果, 一年四季可以不間斷採摘, 把農場打造成集餐飲、觀光、休閒、自摘、烘烤於一體的綜合性家庭農場。

這一轉型不得了, 他的農場吸引眾多遊客, 農產品的價格也 “水漲船高”。 2015年, 他的農場被評為市級家庭農場。

2015年, 廖小軍的農場僅餐飲營業額就有80多萬元。 廖小軍說, 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 他還嘗試使用節水

灌溉等技術, 不斷提高農業效

益。 在廖小軍的帶動下, 周邊很多農戶也開起了農莊, 為當地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把土特產做成致富大產業

陳洪發是龍門縣永漢鎮油田村村民, 他種過年桔、香蕉, 但都不成功, 後來乾脆讓果園撂荒。

永漢鎮是有名的生態鎮, 旅遊資源豐富。 能否結合當地旅遊資源種植特色農作物?

“現在大家喜歡保健養生, 艾草等中草藥很暢銷, 一到節假日路邊的艾草都被人挖光了。 ”陳洪發告訴記者, 去年, 在市農技專家的指導下, 他試種了幾畝艾草, 效果很不錯, 非常受遊客歡迎。

“今年清明節, 市場上鮮艾草賣到60元/公斤。 ”讓陳洪發感到意外的是, 當初路邊沒人要的“野草”, 如今卻成為“香餑餑”。 目前, 他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 大規模種植野生艾草, 長勢非常不錯。

“現在, 我都捨不得大批量賣艾草,

希望以深加工方式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陳洪發說, 接下來, 他計畫對艾草進行深加工, 製作成艾粄、艾草飲料等向周邊飯店、農莊配送。

“種植特色農作物就是補齊農業短板。 ”市農技推廣中心種子科科長單澤林告訴記者, 永漢鎮旅遊資源豐富, 每年有大量遊客前來遊玩。 而中藥材產業是朝陽產業, 這裡的中草藥供不應求。

“要把地方土特產做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單澤林說, 目前, 艾草種植深受農戶歡迎。 接下來, 農技推廣部門將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 做大做強艾草種植產業。 同時, 通過試點自由採摘的模式, 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

發展

培育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龍門縣兩位果農的華麗轉型, 反映出我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摸索的出路。

“農村容易出現盲目種養。 ”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曾洪梅說, 一是

“跟風”種養, 看見人家價格賣得

好就跟著種, 沒有考慮地理環

境、銷售管道等;二是缺乏新技

術、新品種, 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如何破解這一短板?曾洪梅認為, 需要發揮政府和市場 “兩隻手”的作用, 不斷優化供給結構, 突出特色產業;培育發展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把農業產業做成旅遊產業, 把農產品轉變成旅遊產品。

“農業提質增效, 需要加快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 著重培育發展現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曾洪梅說,重點是大力發展家庭農場,以及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積極引導企業與農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用。同時,利用“旅遊+”“生態+”“健康+”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旅遊、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助推鄉村休閒旅遊產業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說,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讓農民嘗到改革的甜頭,改革才能走得更快更遠。本報記者袁 暢

”曾洪梅說,重點是大力發展家庭農場,以及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積極引導企業與農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用。同時,利用“旅遊+”“生態+”“健康+”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旅遊、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助推鄉村休閒旅遊產業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說,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讓農民嘗到改革的甜頭,改革才能走得更快更遠。本報記者袁 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