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成龍擔任藝術總監的這部新片,堪稱古裝版“戰狼”

成龍擔任藝術總監的一部古裝戰爭片《龍之戰》近日公映, 這部影片改編自清末的中法戰爭, 眾所周知, 清末的中國內憂外患,

對外的戰爭經常打輸, 後果就是割地賠款。 但馮子材率領清軍在中法戰爭中卻贏得了一次鎮南關大捷, 抵禦住了法國侵略者對於廣西的入侵, 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勝利。

《龍之戰》從場面上說也是大片了, 片中清軍和法軍有幾次交鋒, 最初是一次清軍的偷襲, 之後還有清軍對法軍運輸部隊的襲擊, 最後是在鎮南關的決戰。 雖然最後的決戰雙方投入的都是上千人的兵力, 不過導演把戰爭場面拍的很震撼逼真, 尤其是法軍重炮轟炸的場面, 看得出來是真的用了很多炸藥來營造效果, 切實能感受到當時清軍抗擊法軍的艱難。

這部《龍之戰》的核心正派人物是馮子材(劉佩琦飾), 歷史課用心聽的同學應該知道這個人物, 他是清末的將領, 因為這場鎮南關大捷而成為民族英雄, 他顯然也是清末抗擊外國侵略者的將領中, 少數幾個能取得勝利且全身而退的人物。

《龍之戰》這部電影的敘事不錯, 全片幾乎一直在一種緊張的氛圍中進行, 開場的時候馮子材已經是晚年了,

法國侵略者已經殺入了廣西, 馮子材作為退休的提督(掌管一省軍務)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他開始招募士兵組成“萃軍”(馮子材號萃亭)以此抵抗法軍入侵。

影片的戰爭場面拍攝出色, 後半段的鎮南關大戰是重頭戲, 從山地戰到近身肉搏, 再到後來的夜戰,

完整詮釋了戰爭的殘酷性。 清末時期, 清兵的武器配備剛剛開始實現火器化, 與法軍的武器裝備一比, 相差至少20年, 大炮的射程可能只有法軍的一半。 那就是說, 法軍老遠就能用重炮隨意轟炸清軍的陣地, 清軍的大炮和士兵只能幹瞪眼被炸, 最後只能硬扛過首輪重炮轟炸, 然後進行肉搏戰。 武器不如人, 只能憑著人海戰術和近身戰術了。

清末的中法戰爭只是一個縮影, 畢竟只是千人級別的戰鬥, 清末的積弊落後, 讓清廷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利, 落後就要挨打, 不是一句瞎話。 《龍之戰》雖然說得是清朝末年, 但這種愛國情緒, 以及抵禦外來侵略者的精神是恒久適用的, 侵略者如同野獸一般, 不敢反抗只會被蹂躪和壓榨,

奮起反抗才有生還和自由的希望。

戰爭沒有平等的時候, 時常都會有武器不如對方先進的情況, 片中的馮子材利用天時地利人和與法軍交戰, 雖然是慘勝, 但也是來之不易的勝利。 廣西自古素有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狼兵”, 這是對當地士兵的一種稱呼, 《龍之戰》裡也出現了這個稱呼, 片尾馮子材大反擊的時候, 背景音樂中還出現了狼嚎, 凸顯了狼兵的血性。

崔汀/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