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一天一首古詩詞

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

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 紛紛爭奇鬥豔。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 隨風起舞, 化作漫天飛雪。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 榆未生葉時, 先在枝間生莢, 莢小, 形如錢, 莢花呈白色, 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解(jie):知道

鑒賞

這裡, 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 其實, 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 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 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 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 但不因此藏拙, 而為晚春增添一景, 雖然不美, 但盡了努力, 這種精神是值得讚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 乍看來, 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 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

詩寫得工巧奇特, 別開生面。 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 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 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 吐豔爭芳, 色彩繽紛, 繁花似錦, 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 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 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詩人體物入微, 發前人未得之秘, 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 摹花草燦爛之情狀, 展晚春滿目之風采。 寥寥幾筆, 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 頗富奇趣, 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 糅人與花於一體。 “草木”本屬無情物, 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 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 想像之奇, 實為詩中所罕見。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 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像, 使人思之無窮, 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 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 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 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面對晚春景象, 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 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 情緒樂觀向上, 很有新意。 你看, “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 不畏“班門弄斧”之譏, 為“晚春”添色。 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 要緊的是珍惜光陰, 不失時機, “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於元和十一年。 注引朱彝尊《批韓詩》雲:"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

"的確, 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 此詩可謂有情有趣, 亦不落俗套。 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 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 詩人全用擬人手法, 不說人之惜春, 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 因而百花爭豔, 各呈芳菲。 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 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 人言草木無情, 詩偏說它們有知, 或"鬥"或"解", 活潑有趣。 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 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 或謂勸人勤學, 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 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讚賞楊花雖無芳華, 卻有情趣和勇氣。 細審詩意, 詩人當是讚賞楊花的。 "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

見仁見智, 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