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怎麼“坐”才叫“坐有坐相”?

古典書城

「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化公號 最具人氣的古典文化社群 」

國學經典 | 古典文學 | 詩詞歌賦 | 歷史趣聞 | 風俗禮儀

如今古裝大戲輪番登場,

讓人應接不暇。 製作精良的歷史劇還是能學到點東西, 比如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不同的朝代, 古人的坐姿是有區別的, 尤其是魏晉以前, 階級不同, 坐的姿勢也是各不相同。 到底怎麼“坐”才叫“坐有坐相”?

其實“坐有坐相”的意思是坐姿得規矩文雅, 不能像個大爺似的吊兒郎當樣, 尤其是在公眾場合。 事實它並不僅僅是指只有一種標準坐姿才叫“坐有坐相”, 畢竟古時候的坐姿可是不少。 但不管你選擇那個坐姿, 都得坐得端莊規矩才叫“坐有坐相”。

我們來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常見的坐姿。

“安坐”:古代最合禮儀的坐姿

《容經》:“胻不差而足不跌, 視平衡曰經坐”。

古代的“坐”與現代的“坐”並不一樣。 在秦漢以前, “坐”的概念比較寬泛, “坐”、“踞”、“跪”、“拜”等都屬於坐的範疇。

“坐”, 又叫“安坐”、“正坐”、“跪坐”, 成語“正襟危坐”裡所說的“坐”, 指的就是這種坐法, 這是當時最合乎禮儀的坐姿。

安坐, 是早期最體面的一種坐姿, 即以膝居地, 小腿平置於地, 臀部貼於腳後跟。

同一個坐姿, 也有不同的“坐法”。 有關坐姿的理論, 古人稱之為“坐容”, 是“容經”的組成部分。 西漢賈誼在《新書》中專為諸侯王而寫的“禮儀教材”——《容經》一章, 其中 “坐容”這樣要求:

“坐以經立之容, 胻不差而足不跌, 視平衡曰經坐, 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 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 廢首低肘曰卑坐。 ”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身體挺直了坐下, 小腿不要伸得一長一短, 腳掌不要著地。 兩眼平視的, 稱為“經坐”;頭微低, 目光注視對面尊者的膝蓋, 叫“恭坐”;低頭, 目光不超出身邊數尺遠, 則為“肅坐”;頭完全低下來, 甚至聯手肘都下垂, 則叫“卑坐”。

賈誼所說的“經坐”, 其實就是常規的“安坐”,

即“席地而坐”。

“箕踞”:古人最隨便的坐姿

《說文解字注》:箕踞乃“臀著席, 而伸其腳於前”

先秦時期, 不會坐或是亂坐都屬不懂禮儀的行為。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 一次張開兩腿, 坐等孔子。 就被孔子用拐杖敲打著原壤的小腿罵道:“幼兒不孫弟, 長而無述焉, 老而不死,是為賊。”“原壤夷俟”一說就是這麼得來的。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畢竟普通老百姓也犯不著這樣折騰自己。因為秦漢以前,除了禮儀性質的坐外,還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如蹲踞、箕踞等姿勢,是古人較為隨意的休息性姿勢。

“蹲踞”是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就是“蹲著坐”。“箕踞”是怎麼個坐法?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稱,“箕踞,則臀著席,而伸其腳於前。”就是兩腿伸直拉開,呈八字狀,看起來似簸箕。原壤的“夷”,應該就是這種坐姿。

蹲踞、箕踞這兩種比較生活化的坐法,據考古得知其實是殷商時期東方夷人(今江蘇、山東一帶原居民)的坐法。與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就顯得原始、粗俗。春秋時期原壤的坐法被稱為“夷”,源頭即在此。

“雙手垂坐”:史上最強防“走光”坐姿

《韓詩外傳》:孟子見妻踞遂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

對於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徵意義,有民俗學者認為是上古時人們生殖崇拜觀的反映,因為具有驚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這種坐姿,故蹲踞又稱“蛙坐”,代表雌性。現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圓腹形器物上多繪有這類蛙形神人形象。

由於蹲踞、箕踞這兩種坐法都容易暴露下體,兩腿伸直拉開的箕踞尤易“走光”。孟子的老婆有一次這樣叉開腿坐著被孟子看見,差點被“休”了。

據西漢人韓嬰所撰的《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孟子反應如此強烈,是有緣由的。那時女性穿的都是開襠褲,加上內褲這種東西還沒發明,可以說是很羞恥的了。

而且這種坐法到後來演變成這麼坐著見人的話,那就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記載:“不宜踞見長者。”名動天下的荊軻在刺秦王失敗後,就是“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那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禮?古人以“女”字的象形和女字的甲骨文、小篆的字形為基點。就是坐姿:兩膝著地,臀部落在兩腳上,雙手相交下垂於前。“雙手垂坐”是當時女性最優雅的坐姿。

“垂足坐”:漢末最新潮的坐姿

《後漢書》:“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

許慎在《說文解字》稱:“床,安身之幾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現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這種床也稱榻,坐榻其實與“席地而坐”基本沒區別,仍是雙膝落地,臀部著腳跟。但在魏晉以後,“胡床”的出現,坐法也有了新的變化。

所謂“胡床”說白了就是一種簡易折疊椅,因從西域引入而得名。

宋人陶穀在《清異錄》“逍遙座”條稱:“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坐胡床的姿勢與現代人常規坐法極為相似,古人稱之為“垂足坐”,是當時最新潮的坐法。

《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東漢皇帝劉宏(靈帝),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見於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連坐胡床。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中的”連坐胡床“壁畫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二十四節氣坐功圖》:“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

在五代之前,雖然“垂足坐”已不少見,但“席地而坐”仍被視為尊貴的坐法。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盤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時期,傳統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開始在社交場合並行。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人物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上,便出現了這兩種坐法。五代以後,人們的坐法已基本上統一為“垂足坐”,中國古人從此實現了坐姿的“現代化”。

但是傳統的坐法並沒有因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徹底消失,相反,還被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手段受到青睞,宋代甚至將“坐”上升到一種境界。有名的《二十四節氣坐功圖》,據傳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師、道教人物陳摶所創。

根據12個月中24個節氣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坐姿,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踴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據說可以治療風濕、頭疼、痔瘡等多種病症,但此說是否靠譜並無考證。

這種“坐功”,其實是古代丹家所宣導的“內丹學”,也為後世養生家所推崇。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坐與佛家的“打坐”,即“盤坐”、“靜坐”,是有區別的。

—— 古典書城 ——

老而不死,是為賊。”“原壤夷俟”一說就是這麼得來的。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畢竟普通老百姓也犯不著這樣折騰自己。因為秦漢以前,除了禮儀性質的坐外,還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如蹲踞、箕踞等姿勢,是古人較為隨意的休息性姿勢。

“蹲踞”是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就是“蹲著坐”。“箕踞”是怎麼個坐法?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稱,“箕踞,則臀著席,而伸其腳於前。”就是兩腿伸直拉開,呈八字狀,看起來似簸箕。原壤的“夷”,應該就是這種坐姿。

蹲踞、箕踞這兩種比較生活化的坐法,據考古得知其實是殷商時期東方夷人(今江蘇、山東一帶原居民)的坐法。與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就顯得原始、粗俗。春秋時期原壤的坐法被稱為“夷”,源頭即在此。

“雙手垂坐”:史上最強防“走光”坐姿

《韓詩外傳》:孟子見妻踞遂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

對於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徵意義,有民俗學者認為是上古時人們生殖崇拜觀的反映,因為具有驚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這種坐姿,故蹲踞又稱“蛙坐”,代表雌性。現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圓腹形器物上多繪有這類蛙形神人形象。

由於蹲踞、箕踞這兩種坐法都容易暴露下體,兩腿伸直拉開的箕踞尤易“走光”。孟子的老婆有一次這樣叉開腿坐著被孟子看見,差點被“休”了。

據西漢人韓嬰所撰的《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孟子反應如此強烈,是有緣由的。那時女性穿的都是開襠褲,加上內褲這種東西還沒發明,可以說是很羞恥的了。

而且這種坐法到後來演變成這麼坐著見人的話,那就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記載:“不宜踞見長者。”名動天下的荊軻在刺秦王失敗後,就是“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那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禮?古人以“女”字的象形和女字的甲骨文、小篆的字形為基點。就是坐姿:兩膝著地,臀部落在兩腳上,雙手相交下垂於前。“雙手垂坐”是當時女性最優雅的坐姿。

“垂足坐”:漢末最新潮的坐姿

《後漢書》:“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

許慎在《說文解字》稱:“床,安身之幾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現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這種床也稱榻,坐榻其實與“席地而坐”基本沒區別,仍是雙膝落地,臀部著腳跟。但在魏晉以後,“胡床”的出現,坐法也有了新的變化。

所謂“胡床”說白了就是一種簡易折疊椅,因從西域引入而得名。

宋人陶穀在《清異錄》“逍遙座”條稱:“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坐胡床的姿勢與現代人常規坐法極為相似,古人稱之為“垂足坐”,是當時最新潮的坐法。

《後漢書·五行志一》記載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東漢皇帝劉宏(靈帝),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見於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連坐胡床。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中的”連坐胡床“壁畫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二十四節氣坐功圖》:“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

在五代之前,雖然“垂足坐”已不少見,但“席地而坐”仍被視為尊貴的坐法。如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盤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時期,傳統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開始在社交場合並行。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人物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上,便出現了這兩種坐法。五代以後,人們的坐法已基本上統一為“垂足坐”,中國古人從此實現了坐姿的“現代化”。

但是傳統的坐法並沒有因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徹底消失,相反,還被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手段受到青睞,宋代甚至將“坐”上升到一種境界。有名的《二十四節氣坐功圖》,據傳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師、道教人物陳摶所創。

根據12個月中24個節氣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坐姿,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時正坐,舉兩臂,踴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據說可以治療風濕、頭疼、痔瘡等多種病症,但此說是否靠譜並無考證。

這種“坐功”,其實是古代丹家所宣導的“內丹學”,也為後世養生家所推崇。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坐與佛家的“打坐”,即“盤坐”、“靜坐”,是有區別的。

—— 古典書城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