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充仁:沒有馬相伯,我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

一生中最感激的人:馬相伯

在“東方的羅丹”張充仁晚年的口述中說到, 馬相伯先生是他一生中最感激的人, “沒有馬相伯, 我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

他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羈絆呢?

1

書畫啟蒙

馬老晚年好書畫, 機緣巧合, 年少的張充仁得以他的教養。 馬老時常指點他繪畫的技巧, 為他描述名家作畫時的場景。 在他的諄諄教誨中, 張充仁慢慢領略到色彩世界的魅力。 “一定要好好讀點《莊子》。 《莊子》意境大, 對繪畫幫助極大。 ”張充仁將馬老的這句話銘記了一生。 雖然不是畫中大家, 但馬老對張充仁來說卻是極好的啟蒙老師, 藝術世界的引路人。

張充仁作品

2

出國學藝

1931年, 25歲的張充仁對繪畫的熱愛越發強烈, 並萌生了去國外深造的念頭。 但他經濟拮据, 根本承擔不起昂貴的學費, 這該怎麼辦?

馬老得知張充仁出國學習的想法後, 不僅沒有認為他好高騖遠, 反而親自幫他聯繫“中比庚子賠款”助學金。 在馬老等人的周旋下, 張充仁終於踏上了赴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留學的旅程。 也是在這時, 他認識埃爾熱, 並加入《丁丁歷險記》的創作, 以“中國張”的形象揚名海外。

張充仁與埃爾熱

3

聲名大振

1935年張充仁婉辭皇家美術學院的挽留, 決意回國貢獻綿力。

當時的中國正是亂世, 無論是水彩畫還是雕塑藝術都是陌生的, 即使是文化界的翹楚都知之甚少。 馬老不忍這麼一位極有天賦的年輕人湮沒在滾滾紅塵中。 在他的安排下, 張充仁開始慢慢接觸上海的文化名流,

如蔡元培、徐悲鴻、梅蘭芳等。 到了1936年, 在馬老、蔡元培等人的促成下, 舉辦“張充仁歸國展覽會”, 這使得張充仁在國內聲名大振。

“世有伯樂, 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

從接觸繪畫到進入文化界, 馬老在其中的幫助不容小覷。 他之于張充仁便是善識才華的伯樂, 難以想像, 若沒有他的支持和推薦, 張充仁是否能在亂世中嶄露風采。 如此說來, 他對馬老的感激之情便能理解了。

馬相伯文化研究

TILU百老匯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馬相伯文化研究

TILU百老匯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