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100家銀行調研:金融監管如何影響銀行業?

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政策是今年影響債券市場和銀行業務開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但是監管的地域差異和不透明性使我們容易陷入“管中窺豹”的境地。 華創債券團隊特邀請多家銀行領導參與《華創債券:金融監管進行時調查問卷》, 最終收到有效問卷116份。 調研要點如下:

1.大部分銀行認為“三三四”專項檢查和現場監管指導對銀行業務的影響重大;

2.在MPA考核指標中, 資本充足率、廣義信貸增速和同業負債影響最大;

3.大部分銀行認為MPA考核有壓力, 但年內可以逐步緩解, 國有銀行壓力不大;

4.大部分銀行在6月之前已經經歷了監管檢查,

但是仍有38%的銀行並未受到監管現場檢查;

5.對於缺乏明確判定標準的業務, 監管並未直接要求整改;

6.在“空轉套利”的監管壓力下, 同業和理財資金對接委外受到篩查, 農商行受到的影響更大;

7.大部分銀行表示當前的監管環境對委外業務有較大的影響, 新業務暫停、老業務調整, 甚至有部分銀行表示影響很大、老業務也要清理;

8.對於未來監管節奏的判斷, 銀行給出的答案有些出乎意料的謹慎, 31%的銀行認為年內監管影響最大的時間點還沒有到來, 還要等四季度靴子落地, 還有22的銀行認為本輪監管才剛剛開始, 未來會持續有強監管政策出臺, 可能會持續到明年, 只有21%的銀行認為監管影響最大的時期已經過去;

9.儘管未來可能會出臺更加嚴厲的監管政策, 但是機構普遍認為未來監管會控制節奏, 平衡金融監管和經濟增長的協調, 但是前期討論的監管規則未來會逐步落地;

10.回歸到債券市場, 82%參與調研的銀行領導認為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券市場的核心因素, 此後分別是央行貨幣政策的態度、經濟基本面的走勢、債券市場供需力量的變化和海外市場流動性環境;

11.大部分銀行並不認為銀行有新增的大量配置資金, 主要還是前期倉位比較低的機構逐步加倉, 以及一些低杠杆的機構在流動性環境該曬後進行加杠杆的操作;

12.大部分銀行認為目前債券市場已經出現一定配置價值,

但並不是配置價值的最高點, 未來會逐步加倉, 還有部分銀行認為, 債券市場的配置價值尚未出現, 短久期品種, 繼續等待。

作者:周冠南 輕金融經授權轉載

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政策是今年影響債券市場和銀行業務開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但是監管的地域差異和不透明性使我們容易陷入“管中窺豹”的境地。 為了給大家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提供更好的決策支持, 華創債券團隊特邀請多家銀行領導參與《華創債券:金融監管進行時調查問卷》, 最終收到有效問卷116份。 從調研結果看, 銀行對於後期金融監管依然偏謹慎, 但是節奏上會較前期有所控制, 從銀行端看新增債券配置資金並不多, 未來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券市場最核心的因素。

一、調研對象機構及部門分佈

本次調研僅針對銀行類金融機構開展, 共收到有效問卷116份。 分銀行類型看, 城商行、農商行參與人數最多, 分別有32份和59份;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分別為5家和10家, 與整體市場機構數量分佈比較一致。 分所在部門看, 金融市場條線人數最多71人, 同業條線和資產管理條線分別是15人和21人, 需要注意的是, 很多銀行並不完全區分三個條線的類型, 因此部分同業業務和資管業務也是隸屬於金融市場條線的, 但是整體來看都是銀行會參與債券市場的相關部門。

二、MPA與銀監檢查, 誰對銀行業務影響更大?

2016年開始, 央行逐步推行宏觀審慎監管(MPA), 2017年MPA考核的標準更加嚴格,

並且進入到實質懲罰階段;2017年4月銀監會陸續推出“三違反”、“三套利”和“四不當”專項檢查, 同時發佈4/5/6/7號文, 此後銀行根據三三四自查, 地方監管開始進行現場檢查。 那麼到底哪些監管檔或者行為對銀行開展業務的影響最大呢?31%的銀行選擇了MPA考核, 38%的銀行選擇“三三四”檢查檔, 還有31%的銀行選擇了當地監管部門現場檢查過程中提出的特色化監管要求。

有意思的是, 當銀行層級越下沉, 受到當地監管約束越大。 5份國有銀行問卷選擇的均是“三三四”檢查, 說明國有銀行MPA指標無憂, 但是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由於過去2年同業擴張較快, 依然受到MPA考核的影響, 城商行農商行受到“三三四”監管檔的約束更加明顯, 且農商行受到當地監管部門的約束更大, 這可能是監管部門在對農商行進行管理時甚至會提出比全國性監管檔更加嚴格的指標要求。

三、MPA考核壓力主要來自於資本充足率指標和廣義信貸增速指標

MPA的指標體系包括資本和杠杆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品質、外債風險和信貸政策執行七個方面,其中既包含定性指標,也包含定量指標。涉及到的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資本充足率、杠杆率、廣義信貸增速、委託貸款增速、同業負債占比、流動性覆蓋率、淨穩定資金比例、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等。

我們請參與調查的銀行選擇對業務影響最大的MPA指標(多選),發現大部分人選擇了資本充足率和廣義信貸增速,實際上這兩者也是相互聯繫的,由於資本充足率是一票否決制的指標,而廣義信達增速又收到資本充足率的制約。同業負債指標是機構關心的第三類指標,目前同業負債尚不包括同業存款,大部分銀行可以滿足監管要求,這裡票數較多應該是部分地區已經將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考核或未來會逐步執行引發銀行從業者的擔憂。

從各家銀行應對MPA的情況看,考核對於業務的影響真實存在,大部分銀行認為MPA考核有壓力,但是年內可以緩解,另外還有19%的銀行認為壓力較大,甚至年內都難以緩解。不同類型銀行對於本題的回答分佈較為類似,說明大部分銀行經過一年的調整,MPA考核是能夠逐步達標的,儘管沒有更加嚴格的懲罰措施出臺,但是銀行依然會主動根據監管要求對業務類型和風控指標進行調整。

四、“三套利”及現場檢查執行標準仍有待明確

銀監會的多項專項檢查和監管檔中,對市場影響最大也最直接的是“三套利”專項檢查工作,其中“同業空轉”更是對銀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提出了諸多監管要求。但是檔中並未對所有的相關行為都進行完全負面的“定性”,更多是詢問銀行“有沒有”開展該類業務,因此也給各地監管部門在實際檢查和操作過程中留下了空間。

(一)現場檢查缺乏明確的業務判定標準

根據“三套利”的監管檔要求,機構自查工作應該於6月12日提交自查報告;11月30日完全全面自查、上查下和問題的整改和問責工作報告;監管檢查工作,各銀監局6月12日報送檢查報告、6月底提交現場檢查意見書、7月底報送處理處罰結果;銀監會各機構監管部門6月30日上報匯總本條線自查、監管督導及檢查情況。但是由於各地銀行自查進度有所差異,6月初銀監也延遲了部分銀行的自查時間。7月我們陸續看到一些針對同業業務和“三套利”中違規業務的罰單,但是並不全面,還有一些地方監管部門並未針對相關業務進行處罰。在我們走訪銀行的過程中也有機構回饋,監管本來要針對銀行自查結果進行現場檢查,但是約了幾次都推遲了。

從本次調研情況看,大部分的監管部門已經在6月銀行提交自查報告之前就進行了現場檢查,少數監管在提交自查報告後進行了現場檢查,還有38%的銀行沒有受到監管的現場檢查。

在現場檢查的過程中,各地銀監的監管力度也有所差別,大部分監管部門僅對可以明確判斷存在違反現行監管規定的業務提出整改要求,主要還是監管指標套利或者違規放貸等當面的問題,但是對於一些涉及“同業空轉”的判定由於沒有明確的標準,也有少數監管並未直接提出整改要求。

(二)“空轉套利”標準下委外業務受到篩查限制

“空轉套利”是“三套利”中對債券市場影響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特別是同業空轉和理財空轉,大部分銀行表示同業資金和理財資金對接外債券委外受到了監管篩查和限制,但是也有接近一半的銀行表示,由於“空轉套利”缺乏可操作的監管指標,對這類業務尚未明確限制。此外,三分之一的銀行表示,監管已經將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進行考核,還有少數銀行同業投資特別是購買存單也受到了限制。

進一步聚焦到委外業務,大部分銀行表示當前的監管環境對委外業務有較大的影響,新業務暫停、老業務調整,甚至有17%的銀行表示影響很大、老業務也要清理;只有14%和28%的銀行認為影響不大,或者只有一定影響。但是分銀行類型看,各類機構委外業務受到的監管影響有所差異,選擇有很大影響,老業務要被清理的銀行主要集中在城商行和農商行。

五、等待監管靴子落地,年內還有監管衝擊

銀行對於監管節奏和尺度的判斷相較於非銀機構更加敏感,今年一季度銀行類金融機構對於流動性和金融監管的判斷普遍謹慎,但是非銀金融機構則預期著3月底MPA考核結束後,監管的衝擊就逐步緩和。那麼在當前位置銀行又是怎麼想的呢?關於現階段監管處於什麼位置,監管影響最大的時間點是否已經過去,銀行給出的答案有些出乎意料的謹慎。31%的銀行認為年內監管影響最大的時間點還沒有到來,還要等四季度靴子落地;還有22的銀行認為本輪監管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持續有強監管政策出臺,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只有21%的銀行認為監管影響最大的時期已經過去。

儘管未來可能會出臺更加嚴厲的監管政策,但是機構普遍認為未來監管會控制節奏,平衡金融監管和經濟增長的協調,但是前期討論的監管規則未來會逐步落地。只有不到5%的機構認為,監管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可見“動真格”的監管態度已經被市場接受;18%的銀行甚至認為未來監管力度會繼續升級,更加嚴格。

六、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市的核心因素,強監管下銀行增量資金難覓

回歸到債券市場,82%參與調研的銀行領導認為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券市場的核心因素,此後分別是央行貨幣政策的態度、經濟基本面的走勢、債券市場供需力量的變化和海外市場流動性環境。

2015年下半年開始,銀行資金大舉進入債市為債券市場牛市提供了重要的增量資金,但是現階段銀行是否還會有新的增量資金支持債市走牛呢?我們看到6月以來短久期信用品種收益率快速下行,確實有資金在配債,但是從調研結果看,大部分銀行並不認為銀行有新增的大量配置資金,主要還是前期倉位比較低的機構逐步加倉,以及一些低杠杆的機構在流動性環境該曬後進行加杠杆的操作。

基於以上的種種分析,當前債券市場配置價值幾何呢?64%的銀行認為,目前債券市場已經出現一定配置價值,但並不是配置價值的最高點,未來會逐步加倉,還有26%的銀行認為,債券市場的配置價值尚未出現,短久期品種,繼續等待。

綜合來看,前期監管政策已經對商業銀行業務開展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部分可操作性的監管指標和細則尚未出臺,部分地區的監管部門依然未對銀行相關業務進行明確約束,正是這些不確定性使得銀行對於後期的監管環境並不看好,在靴子正式落地之前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券市場的核心因素且未來仍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強監管和對於後期市場的不確定導致銀行新增資金不大,配置需求可能來自於存量產品加倉和銀行體系外的資金,從配置價值看,目前債券有一定配置價值但是並未到最高點,銀行希望在未來一段時間裡逐步配置,較優的策略是短久期品種繼續等待。(原標題:金融去杠杆進行時:聽100家銀行說監管)

這可能是監管部門在對農商行進行管理時甚至會提出比全國性監管檔更加嚴格的指標要求。

三、MPA考核壓力主要來自於資本充足率指標和廣義信貸增速指標

MPA的指標體系包括資本和杠杆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品質、外債風險和信貸政策執行七個方面,其中既包含定性指標,也包含定量指標。涉及到的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資本充足率、杠杆率、廣義信貸增速、委託貸款增速、同業負債占比、流動性覆蓋率、淨穩定資金比例、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等。

我們請參與調查的銀行選擇對業務影響最大的MPA指標(多選),發現大部分人選擇了資本充足率和廣義信貸增速,實際上這兩者也是相互聯繫的,由於資本充足率是一票否決制的指標,而廣義信達增速又收到資本充足率的制約。同業負債指標是機構關心的第三類指標,目前同業負債尚不包括同業存款,大部分銀行可以滿足監管要求,這裡票數較多應該是部分地區已經將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考核或未來會逐步執行引發銀行從業者的擔憂。

從各家銀行應對MPA的情況看,考核對於業務的影響真實存在,大部分銀行認為MPA考核有壓力,但是年內可以緩解,另外還有19%的銀行認為壓力較大,甚至年內都難以緩解。不同類型銀行對於本題的回答分佈較為類似,說明大部分銀行經過一年的調整,MPA考核是能夠逐步達標的,儘管沒有更加嚴格的懲罰措施出臺,但是銀行依然會主動根據監管要求對業務類型和風控指標進行調整。

四、“三套利”及現場檢查執行標準仍有待明確

銀監會的多項專項檢查和監管檔中,對市場影響最大也最直接的是“三套利”專項檢查工作,其中“同業空轉”更是對銀行同業業務、理財業務提出了諸多監管要求。但是檔中並未對所有的相關行為都進行完全負面的“定性”,更多是詢問銀行“有沒有”開展該類業務,因此也給各地監管部門在實際檢查和操作過程中留下了空間。

(一)現場檢查缺乏明確的業務判定標準

根據“三套利”的監管檔要求,機構自查工作應該於6月12日提交自查報告;11月30日完全全面自查、上查下和問題的整改和問責工作報告;監管檢查工作,各銀監局6月12日報送檢查報告、6月底提交現場檢查意見書、7月底報送處理處罰結果;銀監會各機構監管部門6月30日上報匯總本條線自查、監管督導及檢查情況。但是由於各地銀行自查進度有所差異,6月初銀監也延遲了部分銀行的自查時間。7月我們陸續看到一些針對同業業務和“三套利”中違規業務的罰單,但是並不全面,還有一些地方監管部門並未針對相關業務進行處罰。在我們走訪銀行的過程中也有機構回饋,監管本來要針對銀行自查結果進行現場檢查,但是約了幾次都推遲了。

從本次調研情況看,大部分的監管部門已經在6月銀行提交自查報告之前就進行了現場檢查,少數監管在提交自查報告後進行了現場檢查,還有38%的銀行沒有受到監管的現場檢查。

在現場檢查的過程中,各地銀監的監管力度也有所差別,大部分監管部門僅對可以明確判斷存在違反現行監管規定的業務提出整改要求,主要還是監管指標套利或者違規放貸等當面的問題,但是對於一些涉及“同業空轉”的判定由於沒有明確的標準,也有少數監管並未直接提出整改要求。

(二)“空轉套利”標準下委外業務受到篩查限制

“空轉套利”是“三套利”中對債券市場影響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特別是同業空轉和理財空轉,大部分銀行表示同業資金和理財資金對接外債券委外受到了監管篩查和限制,但是也有接近一半的銀行表示,由於“空轉套利”缺乏可操作的監管指標,對這類業務尚未明確限制。此外,三分之一的銀行表示,監管已經將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進行考核,還有少數銀行同業投資特別是購買存單也受到了限制。

進一步聚焦到委外業務,大部分銀行表示當前的監管環境對委外業務有較大的影響,新業務暫停、老業務調整,甚至有17%的銀行表示影響很大、老業務也要清理;只有14%和28%的銀行認為影響不大,或者只有一定影響。但是分銀行類型看,各類機構委外業務受到的監管影響有所差異,選擇有很大影響,老業務要被清理的銀行主要集中在城商行和農商行。

五、等待監管靴子落地,年內還有監管衝擊

銀行對於監管節奏和尺度的判斷相較於非銀機構更加敏感,今年一季度銀行類金融機構對於流動性和金融監管的判斷普遍謹慎,但是非銀金融機構則預期著3月底MPA考核結束後,監管的衝擊就逐步緩和。那麼在當前位置銀行又是怎麼想的呢?關於現階段監管處於什麼位置,監管影響最大的時間點是否已經過去,銀行給出的答案有些出乎意料的謹慎。31%的銀行認為年內監管影響最大的時間點還沒有到來,還要等四季度靴子落地;還有22的銀行認為本輪監管才剛剛開始,未來會持續有強監管政策出臺,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只有21%的銀行認為監管影響最大的時期已經過去。

儘管未來可能會出臺更加嚴厲的監管政策,但是機構普遍認為未來監管會控制節奏,平衡金融監管和經濟增長的協調,但是前期討論的監管規則未來會逐步落地。只有不到5%的機構認為,監管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可見“動真格”的監管態度已經被市場接受;18%的銀行甚至認為未來監管力度會繼續升級,更加嚴格。

六、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市的核心因素,強監管下銀行增量資金難覓

回歸到債券市場,82%參與調研的銀行領導認為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券市場的核心因素,此後分別是央行貨幣政策的態度、經濟基本面的走勢、債券市場供需力量的變化和海外市場流動性環境。

2015年下半年開始,銀行資金大舉進入債市為債券市場牛市提供了重要的增量資金,但是現階段銀行是否還會有新的增量資金支持債市走牛呢?我們看到6月以來短久期信用品種收益率快速下行,確實有資金在配債,但是從調研結果看,大部分銀行並不認為銀行有新增的大量配置資金,主要還是前期倉位比較低的機構逐步加倉,以及一些低杠杆的機構在流動性環境該曬後進行加杠杆的操作。

基於以上的種種分析,當前債券市場配置價值幾何呢?64%的銀行認為,目前債券市場已經出現一定配置價值,但並不是配置價值的最高點,未來會逐步加倉,還有26%的銀行認為,債券市場的配置價值尚未出現,短久期品種,繼續等待。

綜合來看,前期監管政策已經對商業銀行業務開展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部分可操作性的監管指標和細則尚未出臺,部分地區的監管部門依然未對銀行相關業務進行明確約束,正是這些不確定性使得銀行對於後期的監管環境並不看好,在靴子正式落地之前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監管依然是影響債券市場的核心因素且未來仍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強監管和對於後期市場的不確定導致銀行新增資金不大,配置需求可能來自於存量產品加倉和銀行體系外的資金,從配置價值看,目前債券有一定配置價值但是並未到最高點,銀行希望在未來一段時間裡逐步配置,較優的策略是短久期品種繼續等待。(原標題:金融去杠杆進行時:聽100家銀行說監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