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蹲過3次監獄,失去15年自由,也沒能阻擋他創作情歌的意念

1913年12月28日,

王洛賓生於北平的普通人家,

祖父是為逝者畫像的手藝人。

在王洛賓的記憶裡,

祖父總是在悲傷的哭聲中,

一筆一畫描繪死者的模樣。

老人經常對家裡人說:

“只有真正懂得悲哀的人,

才能懂得真正的快樂。 ”

這樸素卻沉重的句子,

竟說中了王洛賓的一生。

族人憑手藝走南闖北,

歷經幾代輾轉到北平。

幼年的王洛賓常從祖父口中,

聽到那些遙遠的人和故事。

母親也時常笑著對他說:

“等你長大了, 還不知要跑多遠呢。 ”

18歲時, 王洛賓考入北師大音樂系,

接受了4年的歐美音樂教育。

當時, 中國現代音樂尚未發育,

王洛賓嚮往著巴黎音樂學院,

希望在那裡遇到更純粹的藝術。

然而, 抗戰爆發, 母親病逝,

家國突變讓他的理想化為泡影。

在抗戰背景下,

王洛賓跟隨戰地服務團,

來到了中國的西北。

為了激發與鼓勵同胞們抗戰,

他組建了青海兒童抗戰劇團,

還到西寧的中學當音樂教師,

閒暇之余, 創作大量抗戰歌曲。

一天, 在六盤山下的一個大車店,

一位老人唱著回族民歌《花兒》,

王洛賓聽見, 被深深震撼了。

優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歌詞,

讓王洛賓突然間意識到,

他尋找的音樂並不在西方。

為什麼要去巴黎呢?

最美的歌就在中國。

為了尋找西部民謠,

王洛賓離開西戰團去往新疆,

途中受阻, 只得在蘭州落腳,

在青海遇到了西部的少數民族,

從他們的歌聲中學到各種民謠。

王洛賓開始了漫長的流浪,

把對音樂美的嚮往和生命的詩意,

熱烈揮灑在了大西北的荒漠上。

就在這時期, 導演鄭君裡,

到青海拍攝紀錄片《民族萬歲》,

王洛賓和一位叫卓瑪的藏族姑娘,

都參與了這次拍攝。

在片場, 卓瑪和王洛賓親密談笑,

調皮的馬鞭輕輕落在他的背上。

王洛賓永遠無法忘記卓瑪的笑容,

把深藏心底的愛戀化作名曲,

《在那遙遠的地方》。

山河動盪的歲月,

王洛賓寫了許多歌謠,

數量最多的便是情歌。

他一路創作, 一路整理吸收,

試圖讓西北民謠走進關口,

讓更多人領略民間音樂的美。

1939年, 王洛賓偶遇慰勞車隊,

一個維族司機唱了一支新疆民歌,

動人的韻律令王洛賓興奮不已,

他當即掏出紙筆開始填詞,

用簡單卻詩性的漢語,

來表達歌曲裡豐沛的情感,

《達阪城的姑娘》就這麼誕生了。

王洛賓將內心迸發的生命感受,

和民謠原始的曲調結合得天衣無縫。

看似簡單的詞作和節拍調整,

有著對原生民族審美的深刻體會,

再考慮如何讓更多人接受,

讓歌聲傳唱得更遠。

梁啟超曾於五四憤言:

“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

實為社會之羞也。 ”

不少人試圖以音樂啟蒙國智,

但中國現代音樂幾乎停滯不前,

譜曲與填詞人可謂寥寥無幾。

至於民謠, 各民族間更是互不相通。

在大西北流浪的王洛賓認為,

要讓民謠流傳得更廣,

必須要讓它們符合漢語特點。

為此, 王洛賓寫了很多歌詞,

這是他一生藝術的第一個高峰。

柔美的情歌如同潺潺的溪流,

既有民俗風情, 又不失文學韻味。

王洛賓可以將漢語的四聲音調,

與少數民族歌謠的旋律緊密結合,

《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

《青春舞曲》《康定情歌》《阿拉木汗》,

經典民謠從此流傳開來。

王洛賓60多歲時說:

“我的很多成功作品,

往往不是在幸福中寫就,

而是在痛苦中完成的。 ”

1941年, 因在西北服務團時,

和蕭軍、丁玲等人走得很近,

王洛賓被國民黨當局抓捕。

即便到了獄中, 歌聲也從未斷過,

放風時, 他為難友唱歌、教歌,

在特務拿來寫“罪狀”的紙上,

他用牙膏皮卷成筆來寫囚歌。

20多首囚歌中, 最令人感慨的,

是為獄中2歲小麗麗寫的《蠶豆謠》。

小麗麗和父母一起被囚禁一年多,

父親在監獄中犧牲了。

一天, 麗麗忽然問王洛賓,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好吃?”

王洛賓說饅頭、包子、餃子,

小麗麗搖搖頭, 掏出幾粒蠶豆,

把她覺得世上最香的食物,

分給了王洛賓。 50年後,

經歷一生磨難、82歲的王洛賓,

與小麗麗重逢, 唱起這首歌,

兩人淚如雨下。

青海省主席馬步芳,

非常喜歡王洛賓的歌曲,

便邀請他做了上校音樂教員,

在馬家軍裡教士兵唱歌。

1949年, 青海迎來解放,

王洛賓拒絕了去臺灣的邀請,

因為他離不開大西北,

離不開這裡的風情與歌謠。

不久後, 王震的秘書馬寒冰,

推薦他加入解放軍, 一起去西部。

王洛賓帶著吉他走了兩千里,

一路翻山越嶺, 一路彈琴一路唱。

12年前, 王洛賓便渴望到新疆,

在改編了那麼多維族歌曲後,

他終於翻越祁連山來到了這裡。

他編譯蘇聯歌曲, 改編《哪裡來的駱駝隊》

《我不願擦去鞋上的泥》《在銀色的月光下》,

繼續著自己的傳歌事業。

然而,就在1950年春,

留在西寧的妻子給王洛賓寫信,

說是家裡被抄,連棉花都被收走了。

他給新疆軍區寫信辭職,回到北京,

以為這樣就可以沒事了。

1951年,王洛賓在課堂上被捕,

妻子剛生下小兒子,面對打擊,

一個月之後就離開了人世。

新疆軍區以“長假不歸”為理由,

判處王洛賓勞役兩年。

最終解救他的還是因為音樂,

南疆軍區政委左齊為他擔保,

讓他繼續采風和整理民謠。

1954年,日子逐漸安穩下來,

王洛賓把三個兒子接到了新疆。

沒想到,1960年,風雲突變,

因為音樂,他被判刑15年!

在大躍進當中,

王洛賓創作了一首歌,

名叫《薩拉姆毛主席》。

在維語裡,“薩拉姆”是萬歲之意,

可因為聽起來像“殺了”的發音,

王洛賓再一次被投進了監獄,

15年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20年。

在被關押了2年後,

由於文工團缺少高水準的教員,

王洛賓被假釋出獄。

他被嚴格監管,毫無尊嚴地活著。

2年後,停止演唱王洛賓歌曲的檔下發,

他創作的歌謠再也不能被傳唱了。

肉體上的困苦還能忍受,

不許唱歌,對他是極為殘忍的。

他曾說:“我之所以走上民族音樂的道路,

民族自尊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多年走在荒漠邊緣,我的體會是,

越是荒涼寂寞的地方,

人的想像力就越豐富。”

而現在,沒有了想像,

只剩下了荒涼。

1965年4月的一天,

沒有任何的徵兆,

王洛賓騎著自行車“出走”了。

他一輩子最愛騎自行車,

晚年80多歲還在騎自行車。

他漫無目的,一直騎到吐魯番,

面對空曠的天地,長吐出一口氣。

因為這一時“天真的衝動”,

王洛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他被再次投入監獄,整整關了10年。

就是在這10年裡,在監獄中,

他從無數新疆犯人的口中,

錄下了整整三大本的民謠筆記。

大家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

每次卻只有兩個窩頭充饑,

為了讓大家唱更多的歌曲,

王洛賓省下窩頭跟別人換民謠,

自己寧肯餓著肚子。

10年漫長的監禁,

讓王洛賓深感絕望。

在單薄的囚衣下,

他只能用音樂溫暖自己。

1969年,他寫下《高高的白楊》。

“一座孤墳,鋪滿丁香”,

歌詞透著濃濃的悲傷。

王洛賓嚮往著外界的自由,

不知自己是否還能出去,

但為了音樂,他選擇活著。

1975年,他刑滿釋放,

只能做一些小工來養活自己。

數度牢獄之災後,他已一無所有。

但在他的三大本民謠筆記中,

他用“艾依尼丁”做了名字。

“艾依尼丁”的漢語意思是富有者,

他沒有工作,沒有戶口,沒有糧票,

甚至不能用自己的本名,

但他富有一個音樂的世界,

一個堅韌而高貴的靈魂。

若不是王洛賓忍饑挨餓收錄民謠,

許許多多寶貴的民間音樂,

如今早已失傳了…

1981年,王洛賓平反。

68歲的他時常獨自一人,

騎著自行車在烏魯木齊穿行。

多年坎坷讓他習慣了孤獨,

相依為伴的只剩下音樂。

這時的他被稱作“西部歌王”,

許多文藝青年都對他充滿敬意。

聽說了他的故事的三毛,

曾不遠萬里來到烏魯木齊與他相見,

兩人都對音樂有敏銳獨到的見解。

三毛為他唱起自己的《橄欖樹》,

他為三毛唱起《高高的白楊》。

流浪的孤寂和對美與詩的熱愛,

讓這兩個人的心靈發生了共顫。

別離後,兩人曾不斷通信,

然而就在1991年1月5日,

年僅46歲的三毛自縊身亡,

王洛賓為此悲慟不已,

含淚寫下一曲《等待》。

很多人都說,

當代的作曲家裡,

沒有一個像王洛賓那樣坎坷。

大半生裡的那些苦難和悲傷,

都化作了王洛賓筆下的旋律,

走得越來越遠,影響越來越深。

當初他希望能去巴黎音樂學院學習,

而後來,巴黎音樂學院,

將他的作品當成了教材使用。

新加坡的一次文藝交流盛會上,

一位女士讚揚他為傳歌人:

“沒有您,就沒有那些絢爛的歌謠,

那些動人旋律也不會被世界知道。”

王洛賓也總是對人說:

“我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把歌聲帶給大家,

讓大家獲得更多的快樂,

心中都多一點愛,多一點美。”

晚年的王洛賓獲得頗多讚譽,

齊秦、羅大佑專程去新疆拜訪,

在紀念科特·柯本的演唱會上,

許巍曾演唱了他的作品,

《永隔一江水》。

曾經在獄中,

王洛賓想過自殺,

當喇叭裡放起他的歌,

他最終又選擇活下去。

“我一生坎坷是為音樂,

但也是音樂讓我活了下去。”

1996年,他因癌症入院治療,

躺在病床上依然堅持創作。

《歌唱萬年青》是他最後一首歌,

寫罷便與世長辭,結束一生的傳奇,

音樂帶給他的傷痛和美麗,

就這樣飄散在時光的煙雲裡,

消失在那遙遠的地方。

王洛賓曾希望自己的歌,

能夠不斷被人傳唱,傳唱500年。

他一生的期待沒有落空,

無論時間如何奔騰,

那甜美的愛情,動人的歌謠,

一定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改編《哪裡來的駱駝隊》

《我不願擦去鞋上的泥》《在銀色的月光下》,

繼續著自己的傳歌事業。

然而,就在1950年春,

留在西寧的妻子給王洛賓寫信,

說是家裡被抄,連棉花都被收走了。

他給新疆軍區寫信辭職,回到北京,

以為這樣就可以沒事了。

1951年,王洛賓在課堂上被捕,

妻子剛生下小兒子,面對打擊,

一個月之後就離開了人世。

新疆軍區以“長假不歸”為理由,

判處王洛賓勞役兩年。

最終解救他的還是因為音樂,

南疆軍區政委左齊為他擔保,

讓他繼續采風和整理民謠。

1954年,日子逐漸安穩下來,

王洛賓把三個兒子接到了新疆。

沒想到,1960年,風雲突變,

因為音樂,他被判刑15年!

在大躍進當中,

王洛賓創作了一首歌,

名叫《薩拉姆毛主席》。

在維語裡,“薩拉姆”是萬歲之意,

可因為聽起來像“殺了”的發音,

王洛賓再一次被投進了監獄,

15年有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20年。

在被關押了2年後,

由於文工團缺少高水準的教員,

王洛賓被假釋出獄。

他被嚴格監管,毫無尊嚴地活著。

2年後,停止演唱王洛賓歌曲的檔下發,

他創作的歌謠再也不能被傳唱了。

肉體上的困苦還能忍受,

不許唱歌,對他是極為殘忍的。

他曾說:“我之所以走上民族音樂的道路,

民族自尊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多年走在荒漠邊緣,我的體會是,

越是荒涼寂寞的地方,

人的想像力就越豐富。”

而現在,沒有了想像,

只剩下了荒涼。

1965年4月的一天,

沒有任何的徵兆,

王洛賓騎著自行車“出走”了。

他一輩子最愛騎自行車,

晚年80多歲還在騎自行車。

他漫無目的,一直騎到吐魯番,

面對空曠的天地,長吐出一口氣。

因為這一時“天真的衝動”,

王洛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他被再次投入監獄,整整關了10年。

就是在這10年裡,在監獄中,

他從無數新疆犯人的口中,

錄下了整整三大本的民謠筆記。

大家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

每次卻只有兩個窩頭充饑,

為了讓大家唱更多的歌曲,

王洛賓省下窩頭跟別人換民謠,

自己寧肯餓著肚子。

10年漫長的監禁,

讓王洛賓深感絕望。

在單薄的囚衣下,

他只能用音樂溫暖自己。

1969年,他寫下《高高的白楊》。

“一座孤墳,鋪滿丁香”,

歌詞透著濃濃的悲傷。

王洛賓嚮往著外界的自由,

不知自己是否還能出去,

但為了音樂,他選擇活著。

1975年,他刑滿釋放,

只能做一些小工來養活自己。

數度牢獄之災後,他已一無所有。

但在他的三大本民謠筆記中,

他用“艾依尼丁”做了名字。

“艾依尼丁”的漢語意思是富有者,

他沒有工作,沒有戶口,沒有糧票,

甚至不能用自己的本名,

但他富有一個音樂的世界,

一個堅韌而高貴的靈魂。

若不是王洛賓忍饑挨餓收錄民謠,

許許多多寶貴的民間音樂,

如今早已失傳了…

1981年,王洛賓平反。

68歲的他時常獨自一人,

騎著自行車在烏魯木齊穿行。

多年坎坷讓他習慣了孤獨,

相依為伴的只剩下音樂。

這時的他被稱作“西部歌王”,

許多文藝青年都對他充滿敬意。

聽說了他的故事的三毛,

曾不遠萬里來到烏魯木齊與他相見,

兩人都對音樂有敏銳獨到的見解。

三毛為他唱起自己的《橄欖樹》,

他為三毛唱起《高高的白楊》。

流浪的孤寂和對美與詩的熱愛,

讓這兩個人的心靈發生了共顫。

別離後,兩人曾不斷通信,

然而就在1991年1月5日,

年僅46歲的三毛自縊身亡,

王洛賓為此悲慟不已,

含淚寫下一曲《等待》。

很多人都說,

當代的作曲家裡,

沒有一個像王洛賓那樣坎坷。

大半生裡的那些苦難和悲傷,

都化作了王洛賓筆下的旋律,

走得越來越遠,影響越來越深。

當初他希望能去巴黎音樂學院學習,

而後來,巴黎音樂學院,

將他的作品當成了教材使用。

新加坡的一次文藝交流盛會上,

一位女士讚揚他為傳歌人:

“沒有您,就沒有那些絢爛的歌謠,

那些動人旋律也不會被世界知道。”

王洛賓也總是對人說:

“我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把歌聲帶給大家,

讓大家獲得更多的快樂,

心中都多一點愛,多一點美。”

晚年的王洛賓獲得頗多讚譽,

齊秦、羅大佑專程去新疆拜訪,

在紀念科特·柯本的演唱會上,

許巍曾演唱了他的作品,

《永隔一江水》。

曾經在獄中,

王洛賓想過自殺,

當喇叭裡放起他的歌,

他最終又選擇活下去。

“我一生坎坷是為音樂,

但也是音樂讓我活了下去。”

1996年,他因癌症入院治療,

躺在病床上依然堅持創作。

《歌唱萬年青》是他最後一首歌,

寫罷便與世長辭,結束一生的傳奇,

音樂帶給他的傷痛和美麗,

就這樣飄散在時光的煙雲裡,

消失在那遙遠的地方。

王洛賓曾希望自己的歌,

能夠不斷被人傳唱,傳唱500年。

他一生的期待沒有落空,

無論時間如何奔騰,

那甜美的愛情,動人的歌謠,

一定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