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朗讀者│眼淚:陸川、斯琴高娃、賴敏、張家敏、張魯新的感人故事

在不知不覺中, 董卿的《朗讀者》已經伴隨了我們六個星期了。 第六期的主題詞是眼淚, 眼淚不只是因為悲慟, 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感動。 眼淚的味道是五味雜陳的, 不同的是每次只有一種主味, 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鹹。 每一次的落淚, 背後都有著一個故事, 眼淚多數是真實的, 但不要忘了還有虛假的眼淚。 眼淚是水, 代表了一種感情。 水約占人的70%, 男性比女性多, 年輕人比年長者多。 奇怪的是女性比男性愛哭, 年長者比年輕人愛哭, 小孩子好像總愛哭。 只要人活著, 就會留下眼淚, 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 直至生命的消逝。

陸川的眼淚為可哥西裡而流

2004年的紀錄片《可哥西裡》, 至今備受好評。 這是導演陸川率領100多人進入可哥西裡的無人區, 用兩年的時間才將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記錄下來。 2016年的自然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火爆社交媒體, 背後的陸川同樣付出了難忘的艱辛勞動。 陸川有言:“可哥西裡不相信眼淚。 ”在《可哥西裡》的拍攝中, 陸川經歷了一次生死, 失去了一個夥伴, 流下了痛苦的眼淚。 陸川朗讀的是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 獻給可哥西裡的生靈。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 包括動物在內, 都是神聖的。 ”陸川的朗讀, 不是看著文本, 而是全程背誦, 可見可哥西裡上的神聖而又脆弱生命已深入了他的血液。

斯琴高娃的眼淚為母親而流

演員斯琴高娃, 14歲登臺, 已縱橫影壇50餘年, 塑造了無數母親形象。 斯琴高娃說, 戲中很多的母親角色, 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母親的影子。 母親是個剛強的女人, 不輕易落淚, 卻在面對孩子的事時總是淚眼朦朧。 在斯琴高娃的心中, 母親對她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斯琴高娃朗讀的是賈平凹的《寫給母親》, 獻給摯愛的母親吳雲。 無論走得再遠, 永遠有個人惦記著你, 那就是母親。 “三年以前我每打噴嚏, 總要說一句:這是誰想我呀?我媽愛說笑, 就接茬說:誰想哩, 媽想哩!”每每想起陰陽兩隔的母親, 斯琴高娃就忍不住熱淚盈眶, 長聲哭泣, 現場更是一片哭聲。

丁一舟和賴敏的眼淚為愛情而流

賴敏患有“小腦共濟失調症”,

俗稱“企鵝病”。 她在丈夫丁一舟的陪伴下為愛行走, 在漫漫的旅途中譜寫了真愛的讚歌。 幾個月前, 賴敏懷孕了。 這個原本是高興的事情, 對他們來說卻變成了難題。 家族遺傳的病魔, 讓他們喜憂參半, 若是不能成功地治療, 就只能含淚割捨腹中的胎兒丁路遙。 賴敏早早就給未出生的孩子寫下了一封信, “我想每天吃完飯陪你一起散散步。 ”賴敏朗讀的是三毛的《你是我不及的夢》, 獻給深愛的丈夫丁一舟。 “畢竟, 就算是一小束吧, 也是他的愛情。 ”丁一舟和賴敏在有限的時光內一路陪伴, 讓“我愛你”三個字變得彌足珍貴。 我們衷心祝願丁路遙能夠健健康康地來到爸爸媽媽的身邊。

張家敏的眼淚為乳腺癌姐妹而流

張家敏第一次乳腺癌手術後,

無法面對自己殘缺的身體。 除了體膚之痛, 更多的是精神與心靈的煎熬。 在一番的陣痛後, 張家敏艱難地走出來了。 面對猝不及防的考驗, 張家敏沒有低下頭, 而是選擇了和更多的姐妹們在一起, 為抗擊乳腺癌而努力。 張家敏先是公開了自己的家庭電話, 為患病的姐妹們提供傾訴熱線;後又和姐妹們成立了粉紅絲帶志願服務隊, 為更多抗癌的姐妹們提供幫助。 張家敏朗讀的是泰戈爾的《生如夏花》, 獻給所有抗擊乳腺癌的姐妹。 “我相信自己, 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敗, 妖冶如火。 ”如今78歲的張家敏一直行進在乳腺癌防治宣傳的道路上。

張魯新的眼淚為青藏鐵路而流

凍土科學家張魯新,

被稱為“不哭的男人”。 有一次, 他和同事外出勘察地貌迷了路, 把生命寄託在三根即將燃盡的火柴, 那時他流下了慶倖的眼淚。 張魯新把畢生的精力和汗水, 獻給了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 流下了“生死、悔恨、圓夢”之淚。 張魯新的學生們朗讀撒母耳·烏爾曼的《青春》, 獻給自己的老師。 將自己的年華奉獻給凍土科研研究, 看著青藏鐵路從無到有, 這是青春的見證。 張魯新和全場觀眾共同朗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段, “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權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