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獻東:筆墨詠古琴

□記者 郝亞偉 李杉 文/圖

傳統文化銘於心 勤奮刻骨成名家

走進安陽民俗博物館東廂房, 初聞陣陣墨香, 再聞潺潺流水般琴聲。 這裡就是我市青年書法家王獻東的工作室, 在這裡, 書法與古琴, 則是天然絕配。

兒時王獻東家庭條件較差, 從小學開始, 為了上學方便, 他一直住在姑姑家, 而他的姑父則是一位癡迷于傳統文化的學者, 受其影響, 王獻東從小就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首先接觸到的便是書法。 “那時候不懂什麼是書法, 雖然經常按照姑父的要求臨一些書法字帖, 但書法一直沒能真正走進內心。

”王獻東說, 隨著年齡增長, 他漸漸地瞭解到書法不僅是傳統文化, 還是一種高雅藝術。

書法陪伴王獻東走過了學生生涯, 步入社會他有幸結識了我市書法界的朋友, 在大家的引導和鼓勵下, 王獻東的書法漸漸從“業餘”走向“專業”。 在企業上班期間, 由於字體出眾被領導賞識, 並且鼓勵他堅持走下去。 20歲出頭, 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紀, 虛心請教、勤奮練習, 從篆書再到行書, 一步一個腳印, 踏踏實實走在研習書法的道路上。 “剛開始我接觸到的是篆書, 但內心一直很嚮往寫得一手好行書, 後來我發現, 每種書體之間有潛在的聯繫, 任何一種書體寫好都可以為研習下一種書體打基礎。 ”王獻東對記者說, 之後他便在書體之間進行了一次“轉身”。

在我市書法界, 王獻東可謂“後起之秀”, 他走上專業的時間較晚, 而且時間不長, 但他勤奮刻苦的精神人盡皆知, 如今他憑藉連續幾次國展大獎, 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琴書兼愛寄託情感

歷代文人皆懂琴棋書畫, 以之為文化涵養。 王獻東也不例外, 大學畢業後, 偶然一次機會他接觸了古琴, 並被它沉穩、清幽的曲風所吸引。 “從那時開始, 書法和古琴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兩者兼愛, 王獻東傾其所有情感, 在書法與古琴之間暢遊。

“古琴作為古代音樂的主流, 深受文人的喜愛, 其同書法一樣, 可以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 書法需要執筆者灌注自己的思想情感, 通過線條的開合、文字的內容、筆墨的虛實濃淡、氣息節奏的跳動去表達。

古琴曲則是通過演奏者的思想控制, 將自己的閒情逸致或離愁別緒等情感注入, 根據節奏的自由變化, 以吟、猱、綽、注、撞等奏法將其韻味表現出來。 ”提及書法與古琴的關係, 王獻東激動不已, 他不時撫琴輕彈:“它們對於其‘氣韻’‘風骨’‘神’等都有相似的審美追求。 不同的是, 音樂一直以來以其直抵人心的特點吸引人, 而書法更多帶有一種含蓄的魅力, 但二者都是我寄託情感的載體。 ”在他看來, 古琴和書法都有很強的“保鮮技術”, 即使歷經上千年的歲月, 書法作品或古琴曲展現在世人面前時, 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心意。

帖與名曲

或可等價觀之

王獻東的很多書法作品, 都是他日常所彈奏的古琴曲。

“中國十大名帖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朝歐陽詢的《仲尼夢奠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等與十大名曲《廣陵散》《瀟湘水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被世人視為稀世珍寶。 ”王獻東說, “撫琴要感受古琴曲的脈絡, 臨帖書法作品, 也要情系當時, 就好比將自己的生命, 拉長了一千年, 去和古人對話, 感受他們當時的喜怒哀樂。 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要感知當年曲水流觴的情趣, 以清新、愉悅之心, 駕馭筆墨輕快、飄逸、秀美。 臨顏真卿的《祭侄稿》, 感悟其悲憤、傷痛, 下筆方能疾沉有力。 ”

“古琴悠揚、舒緩的曲調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平靜, 而寫書法也是追求內心的寧靜。 古琴配上書法是最和諧、舒服的一種狀態。

”王獻東說。

王獻東書法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