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博館藏宋代瓷器精品賞析(二)

定窯劃花萱草葵瓣口碗

宋 北宋

盛器

高6.1釐米, 口徑21.4釐米、足徑6.6釐米

定窯遺址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 宋代屬定州, 故名。 定窯燒瓷始于唐代, 北宋達到鼎盛, 產品多為碗、盤、碟、盆、瓶、壺、爐、枕等日常生活用具。 定窯以白瓷為主, 胎質潔白細膩, 釉色白中泛黃。 北宋中期以後因採用覆燒工藝, 其盤、碗、碟等產品口沿無釉, 被稱為“芒口”。 定窯瓷器特別講究器具內外的花紋裝飾, 有刻花、劃花、印花數種, 到北宋中晚期, 刻花技術更趨成熟。 這件定窯碗的碗內以流暢的刀法刻劃出折枝萱草紋樣, 並以粗細兩種刀鋒同時刻劃,

形成主要花紋輪廓的另一側有細線相襯, 使花紋富有立體感, 是北宋後期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鈞窯玫瑰紫大花盆

宋 西元960年-1279年

陳設品

高22.7釐米、口徑23.4釐米

此花盆形似渣鬥, 敞口, 斜頸, 鼓腹, 圈足外撇, 足底有五處支釘痕跡。 釉色紫藍, 上淺下深, 並出現與色地不同的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

俗稱“蚯蚓走泥紋”。

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徵之一, 這種現象是由於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 後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補裂罅所產生的。 鈞釉的釉層很厚, 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 因而促使裂紋和縮釉等現象出現。 然而, 蚯蚓走泥紋的出現給鈞瓷平添了一種自然的美感。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 西元960年-1279年

陳設品

高14.4釐米,口徑19.5-24.5釐米

此花盆口呈海棠式, 晶瑩的天藍釉色中映現出宛若玫瑰般的紫紅, 極其斑斕。 外底刻“重華宮”、“金昭玉翠用”等楷書題字, 為清宮舊藏。

鈞窯屬於北方青瓷系統, 在今河南禹縣, 窯址遍及縣內各地, 大部分產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 藍色較淡的被稱為天青, 較深的被稱為天藍, 比天青更淡的被稱為月白。 這幾種釉都具有瑩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 色調之美, 非言辭所能表達。

傳世鈞窯瓷器中帶銘文的不多, 都是北宋後期宮廷用瓷。 銘文刻一到十的數目字,

關於這些數目字的意義, 過去有多種解釋推測, 通過對鈞台窯發掘所得標本的研究表明, 它們是器形大小的編號。 數目字越大, 器物越小。 “一”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 “十”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 花盆刻有兩個數位的, 刻於底部的是統一按口徑大小的編號, 刻於足內的是配對編號。 有的瓷器帶“奉華”及“省符”兩種銘文, “奉華”是宋宮殿名, 汝窯、定窯瓷器中也有刻此銘文者。 刻“重華宮”、“鐘粹宮”、“景陽宮”、“養心殿”等字樣者, 則是清代造辦處玉作匠後刻的。 清代宮殿之內陳設的文物都有檔案, 專門記錄清代宮殿陳設文物的名稱、件數及動態。 宋鈞窯瓷器在底部刻上列宮殿名, 表明它們是分別陳設於各殿的文物。 (?撰文:王義康?)

鈞窯遺址在今河南省禹縣境內, 現已發現窯址100多處, 其中鈞台八卦洞窯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窯, 專門燒制宮廷陳設的花盆、洗、尊等瓷器。 鈞窯瓷器屬北方青瓷系統, 釉色以青藍為基調, 因釉料中含氧化銅, 燒成的瓷器可于青藍中呈現紫紅色, 人們稱其為“窯變”。 鈞窯的另一特點是燒制的瓷器釉面往往有“蚯蚓走泥”紋, 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釉層發生乾裂, 低粘度釉在高溫作用下流入裂口, 形成這種特有的紋路。 這件傳世的宋代鈞窯花盆, 造型端莊, 色彩斑斕, 晶瑩的天藍釉色中映現出宛如玫瑰般的紫紅。

汝窯洗

宋 北宋

陳設品

高8.8釐米,口徑16.4釐米

此器釉色天青,開片如魚鱗,原為清宮舊藏。

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歷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輝已有汝器“近尤難得”之歎。汝窯為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品種,流傳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盤、碗、洗、盞托之類,器體一般較小,所見器物有兩種銘文:一為“奉華”,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奉華”銘器是奉華堂的專用品;另一種刻銘“蔡”,物主可能為徽宗時權臣蔡京或其子駙馬蔡鞗,應為蔡氏父子受宮廷賞賜所得。

汝窯瓷胎多數如香灰,透過釉層,其色調與官窯器有些近似。汝窯瓷器的釉色不同於同時期其他的青瓷,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濃淡不一,色調穩定,變化較少,具有獨特的風格。

汝窯器以精美名貴著稱,受皇室珍愛直至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一份紹興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宋高宗趙構寵臣張俊向高宗進奉禮物的清單,其中供奉的汝窯器有10種,共16件。

哥窯魚耳瓷爐

宋 南宋

陳設品

高8.8釐米、口徑11.9釐米、足徑9.2釐米

此爐為哥窯仿古器。口微侈,束頸,魚形耳,鼓腹,圈足,通體米黃色,釉色柔和潤澤,上佈滿開片,金絲鐵線。

傳世哥窯瓷器為數不多,多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碗和罐,三足鼎、魚耳爐、乳釘五足爐、雙耳乳足爐、觶式瓶、膽式瓶及折腰盤等是其中典型的南宋器物。

官窯粉青釉三足瓷爐

宋 南宋

陳設品

高8.6釐米、口徑15.8釐米、底徑14.3釐米

此爐為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頸,圓鼓腹,三矮足。青釉,上佈滿裂紋,釉色晶瑩透明,富有光澤。

爐是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時期青銅鼎樣式製作的,是北宋末期出現的復古風氣的產物。

官窯貫耳瓶

宋 南宋

陳設品

高22.8釐米、口徑8.3釐米、足徑9.6釐米

宋代瓷器的質地、釉色、式樣、產量都遠遠超過前代,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定窯被譽為當時的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陳設品。這件官窯貫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繫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白釉刻花魚紋瓷缽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農安縣城北金代窖藏出土

高11釐米、口徑26.2釐米、足徑12釐米

此瓷缽外壁口沿下凹入一圈,內壁相應凸起;外壁素面,內刻雙魚,周圍襯以水波紋和水草紋,紋飾自然流暢,線條簡潔。

白釉刻花龍紋大盤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農安縣城北金代窯藏出土

高6.8釐米,口徑29.8釐米、足徑9.8釐米

此窯共出白釉刻花龍紋大盤4件,此盤為其中之一。盤內壁刻一周弦紋,盤中心刻一團龍,首尾相接,四肢向四面張開,每肢三爪,身披鱗甲。瓷盤胎質較薄,通體施白色袖,潔淨度很高,造型優美,是金代定窯白臣中的精品。

定窯皇統元年剔花枕

宋 金

生活用具

長23.2釐米、寬19.7釐米、高13.1釐米

此枕面呈橢圓形,內腔中空,白釉作地,枕面和枕壁雕刻忍冬花。

在金統治區域內的窯址中,白釉、黑釉、白釉黑花、醬色釉、黃綠釉瓷器多有出土。刻花、印花是北宋北方瓷窯常用的裝飾方法。這件瓷枕無論是燒造技術,還是裝飾工藝都直接繼承北宋。

黑釉瓷瓶

宋 金 西元1115年-1234年

盛器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十裡鋪村出土

右高14.5釐米、口徑4.5釐米、足徑4.8釐米,左高14.8釐米、口徑4.4釐米、足徑4.8釐米

兩件瓷瓶的造型、胎質、釉色完全相同,為同時燒造。每個瓶體腹部都有三處鐵繡花,頗似定窯燒造的黑釉瓷器,即通常說的“黑定”。

金代山西境內瓷窯生產工藝受定窯、磁州窯、當陽峪窯及耀州窯等影響,兼收並蓄,產品豐富多彩,但對各種裝飾工藝的吸收、應用都比周圍地區略晚。至於黑釉瓷器,在山西境內的懷仁窯、大同窯、渾源窯等處都曾採集到標本,晉南侯馬地區的金代墓葬中也有出土。因此,大同南郊出土的這對黑釉瓷瓶,應是山西境內金代瓷窯在周邊瓷窯工藝影響下燒制的產品。

褐釉剔刻花瓷扁壺

宋 西夏 西元1038年-1227年

背水用具

198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徵集

高33.3釐米、口徑9釐米、腹徑32釐米

此扁壺小口,卷沿,口沿一側有堆刺紋,短頸,雙系,腹部扁圓,正面飾兩組褐釉剔刻牡丹花紋,背面置圈足。這類瓷扁壺是由皮囊壺發展而來,邊緣附加的堆刺紋則逼真地再現了皮條縫製的痕跡。

西夏瓷器的燒造受定窯和磁州窯等北方窯系的影響較大,但與同時期的宋、遼瓷器相比,在胎質和釉色方面還有一定差距。西夏瓷器雖然深受中原瓷器的影響,但在造型風格和裝飾方面卻具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創制了一些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器型,扁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西夏扁壺的裝飾主要以植物紋為主,也有動物紋。植物紋中有蓮花紋和牡丹紋,以牡丹紋為多,主要有纏枝牡丹、串枝牡丹、折枝牡丹三種。動物紋有魚紋和鹿紋。

西夏扁壺從早期到晚期一直生產,產品數量大,製作精美,主要有兩種類型,較大者為圈足扁壺,由兩個淺腹缽對接粘合而成,其接縫處常以附加堆紋進行彌合,腹側上下分別置兩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圓形圈足。該造型設計合理,口小腹大,用以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將口塞住,壺可平放,這樣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撐非常穩固。腹側有耳可供穿帶,適宜掛在馬背或駝背上。另有一種小型扁壺,其器形與大型扁壺相似,不置圈足,體態輕盈,腹側置雙耳以便穿帶隨身攜挎,簡便實用。

凸雕蓮瓣紋白瓷執壺

宋 遼

盛水器

高17.5釐米、口徑4.7釐米、底徑8.3釐米

執壺為鼓腹,可多盛水。腹表面上部飾水波紋,下部飾蓮瓣。壺口為圓筒形,壺嘴呈彎曲狀,壺把亦為彎形,下有圈足。整體造型新穎、穩重,釉色白淨,為遼代白瓷中的精品。

鑲銅釦蓮瓣形白瓷盤

宋 遼

盛具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遼駙馬墓出土

高4.9釐米、口徑22.1釐米、底徑9.1釐米

此盤盤口呈蓮瓣形,鑲有銅釦,圈足也鑲有銅釦,盤身遍施白色釉,有冰裂紋。瓷盤造型和釉色略同于宋代定窯的白瓷盤。宋代定窯白瓷在匣缽中往往覆燒,故鑲有銅釦,以遮蓋盤口的毛刺。這種蓮瓣形的盤口在宋瓷中已不多見,但受宋代定窯白瓷的影響還是明顯的。

玳瑁釉瓷枕

宋 遼

生活用具

長20釐米、寬12.4釐米、高15.8釐米

瓷枕作馬鞍形,空心,枕面橢圓,周身施和,釉色所呈花紋同玳瑁背上光滑的花紋極其相似,故名為玳瑁釉瓷枕。

褐釉瓷馬鐙壺

宋 遼

背水用具

1956年北京市復興門外出土

高24釐米

因器形似馬鐙子,故名為馬鐙壺。此壺胎質粗硬、堅致,遍施褐色釉,釉色較厚,晶瑩光亮。壺身兩側有水波紋,即模仿騎馬民族背水用的皮囊壺而作,故其外形一樣,甚至用皮條縫製皮片的結、扣都仿製得惟妙惟肖。

綠釉鳳首瓷瓶

宋 遼 西元916年-1125年

盛水器

1950年遼寧省義縣清和門蕭慎微祖墓群2號墓出土

高52釐米、口徑11.6釐米、腹徑17.5釐米

此壺器體較高,圓腹,低圈足,細長管狀流,環狀扁體提梁,上有手捏狀凹坑,綠釉施至器腹下部。

此式雞冠壺多出自遼代晚期道宗清甯元年(西元1055年)以後的墓葬,與此器同墓(遼道宗清寧三年,西元1057年)出土兩件;遼寧錦西蕭孝忠墓(遼道宗大安五年,西元1089年)出土黃釉圓身捏梁式雞冠壺兩件。此式雞冠壺中較早的產品與扁身環梁式雞冠壺仍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扁身環式器體有些肥胖,仍保留有皮頁縫合裝飾的殘餘,即遊牧民族皮囊容器的痕跡;而圓身捏梁式雞冠壺有的雖然腹部也較豐滿,但與扁身環梁式雞冠壺相比已趨向瘦高,腹下部已經變圓,皮囊壺的裝飾特徵消失殆盡,多以素面為主,只有偶爾劃飾折枝花卉。顯然,圓身捏梁式雞冠壺是由扁身環梁式雞冠壺發展演變而來。

黃釉長頸瓷瓶

宋 遼

盛水器

高35.1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7.5釐米

此瓶胎質粗硬,釉色潔淨,光澤甚強,黃釉僅至瓶身中部,外觀似漢族地區的玉壺春瓶。但這是盛水的實用器物,故瓶身長,鼓腹,可以多盛水,細頸則可避免盛水外溢。

汝窯洗

宋 北宋

陳設品

高8.8釐米,口徑16.4釐米

此器釉色天青,開片如魚鱗,原為清宮舊藏。

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為北宋宮廷燒制瓷器,歷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輝已有汝器“近尤難得”之歎。汝窯為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品種,流傳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盤、碗、洗、盞托之類,器體一般較小,所見器物有兩種銘文:一為“奉華”,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奉華”銘器是奉華堂的專用品;另一種刻銘“蔡”,物主可能為徽宗時權臣蔡京或其子駙馬蔡鞗,應為蔡氏父子受宮廷賞賜所得。

汝窯瓷胎多數如香灰,透過釉層,其色調與官窯器有些近似。汝窯瓷器的釉色不同於同時期其他的青瓷,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濃淡不一,色調穩定,變化較少,具有獨特的風格。

汝窯器以精美名貴著稱,受皇室珍愛直至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一份紹興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宋高宗趙構寵臣張俊向高宗進奉禮物的清單,其中供奉的汝窯器有10種,共16件。

哥窯魚耳瓷爐

宋 南宋

陳設品

高8.8釐米、口徑11.9釐米、足徑9.2釐米

此爐為哥窯仿古器。口微侈,束頸,魚形耳,鼓腹,圈足,通體米黃色,釉色柔和潤澤,上佈滿開片,金絲鐵線。

傳世哥窯瓷器為數不多,多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爐、洗、盤、碗和罐,三足鼎、魚耳爐、乳釘五足爐、雙耳乳足爐、觶式瓶、膽式瓶及折腰盤等是其中典型的南宋器物。

官窯粉青釉三足瓷爐

宋 南宋

陳設品

高8.6釐米、口徑15.8釐米、底徑14.3釐米

此爐為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頸,圓鼓腹,三矮足。青釉,上佈滿裂紋,釉色晶瑩透明,富有光澤。

爐是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時期青銅鼎樣式製作的,是北宋末期出現的復古風氣的產物。

官窯貫耳瓶

宋 南宋

陳設品

高22.8釐米、口徑8.3釐米、足徑9.6釐米

宋代瓷器的質地、釉色、式樣、產量都遠遠超過前代,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定窯被譽為當時的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陳設品。這件官窯貫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繫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白釉刻花魚紋瓷缽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農安縣城北金代窖藏出土

高11釐米、口徑26.2釐米、足徑12釐米

此瓷缽外壁口沿下凹入一圈,內壁相應凸起;外壁素面,內刻雙魚,周圍襯以水波紋和水草紋,紋飾自然流暢,線條簡潔。

白釉刻花龍紋大盤

宋 金

盛器

1985年吉林省農安縣城北金代窯藏出土

高6.8釐米,口徑29.8釐米、足徑9.8釐米

此窯共出白釉刻花龍紋大盤4件,此盤為其中之一。盤內壁刻一周弦紋,盤中心刻一團龍,首尾相接,四肢向四面張開,每肢三爪,身披鱗甲。瓷盤胎質較薄,通體施白色袖,潔淨度很高,造型優美,是金代定窯白臣中的精品。

定窯皇統元年剔花枕

宋 金

生活用具

長23.2釐米、寬19.7釐米、高13.1釐米

此枕面呈橢圓形,內腔中空,白釉作地,枕面和枕壁雕刻忍冬花。

在金統治區域內的窯址中,白釉、黑釉、白釉黑花、醬色釉、黃綠釉瓷器多有出土。刻花、印花是北宋北方瓷窯常用的裝飾方法。這件瓷枕無論是燒造技術,還是裝飾工藝都直接繼承北宋。

黑釉瓷瓶

宋 金 西元1115年-1234年

盛器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十裡鋪村出土

右高14.5釐米、口徑4.5釐米、足徑4.8釐米,左高14.8釐米、口徑4.4釐米、足徑4.8釐米

兩件瓷瓶的造型、胎質、釉色完全相同,為同時燒造。每個瓶體腹部都有三處鐵繡花,頗似定窯燒造的黑釉瓷器,即通常說的“黑定”。

金代山西境內瓷窯生產工藝受定窯、磁州窯、當陽峪窯及耀州窯等影響,兼收並蓄,產品豐富多彩,但對各種裝飾工藝的吸收、應用都比周圍地區略晚。至於黑釉瓷器,在山西境內的懷仁窯、大同窯、渾源窯等處都曾採集到標本,晉南侯馬地區的金代墓葬中也有出土。因此,大同南郊出土的這對黑釉瓷瓶,應是山西境內金代瓷窯在周邊瓷窯工藝影響下燒制的產品。

褐釉剔刻花瓷扁壺

宋 西夏 西元1038年-1227年

背水用具

198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徵集

高33.3釐米、口徑9釐米、腹徑32釐米

此扁壺小口,卷沿,口沿一側有堆刺紋,短頸,雙系,腹部扁圓,正面飾兩組褐釉剔刻牡丹花紋,背面置圈足。這類瓷扁壺是由皮囊壺發展而來,邊緣附加的堆刺紋則逼真地再現了皮條縫製的痕跡。

西夏瓷器的燒造受定窯和磁州窯等北方窯系的影響較大,但與同時期的宋、遼瓷器相比,在胎質和釉色方面還有一定差距。西夏瓷器雖然深受中原瓷器的影響,但在造型風格和裝飾方面卻具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創制了一些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器型,扁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西夏扁壺的裝飾主要以植物紋為主,也有動物紋。植物紋中有蓮花紋和牡丹紋,以牡丹紋為多,主要有纏枝牡丹、串枝牡丹、折枝牡丹三種。動物紋有魚紋和鹿紋。

西夏扁壺從早期到晚期一直生產,產品數量大,製作精美,主要有兩種類型,較大者為圈足扁壺,由兩個淺腹缽對接粘合而成,其接縫處常以附加堆紋進行彌合,腹側上下分別置兩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圓形圈足。該造型設計合理,口小腹大,用以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將口塞住,壺可平放,這樣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撐非常穩固。腹側有耳可供穿帶,適宜掛在馬背或駝背上。另有一種小型扁壺,其器形與大型扁壺相似,不置圈足,體態輕盈,腹側置雙耳以便穿帶隨身攜挎,簡便實用。

凸雕蓮瓣紋白瓷執壺

宋 遼

盛水器

高17.5釐米、口徑4.7釐米、底徑8.3釐米

執壺為鼓腹,可多盛水。腹表面上部飾水波紋,下部飾蓮瓣。壺口為圓筒形,壺嘴呈彎曲狀,壺把亦為彎形,下有圈足。整體造型新穎、穩重,釉色白淨,為遼代白瓷中的精品。

鑲銅釦蓮瓣形白瓷盤

宋 遼

盛具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遼駙馬墓出土

高4.9釐米、口徑22.1釐米、底徑9.1釐米

此盤盤口呈蓮瓣形,鑲有銅釦,圈足也鑲有銅釦,盤身遍施白色釉,有冰裂紋。瓷盤造型和釉色略同于宋代定窯的白瓷盤。宋代定窯白瓷在匣缽中往往覆燒,故鑲有銅釦,以遮蓋盤口的毛刺。這種蓮瓣形的盤口在宋瓷中已不多見,但受宋代定窯白瓷的影響還是明顯的。

玳瑁釉瓷枕

宋 遼

生活用具

長20釐米、寬12.4釐米、高15.8釐米

瓷枕作馬鞍形,空心,枕面橢圓,周身施和,釉色所呈花紋同玳瑁背上光滑的花紋極其相似,故名為玳瑁釉瓷枕。

褐釉瓷馬鐙壺

宋 遼

背水用具

1956年北京市復興門外出土

高24釐米

因器形似馬鐙子,故名為馬鐙壺。此壺胎質粗硬、堅致,遍施褐色釉,釉色較厚,晶瑩光亮。壺身兩側有水波紋,即模仿騎馬民族背水用的皮囊壺而作,故其外形一樣,甚至用皮條縫製皮片的結、扣都仿製得惟妙惟肖。

綠釉鳳首瓷瓶

宋 遼 西元916年-1125年

盛水器

1950年遼寧省義縣清和門蕭慎微祖墓群2號墓出土

高52釐米、口徑11.6釐米、腹徑17.5釐米

此壺器體較高,圓腹,低圈足,細長管狀流,環狀扁體提梁,上有手捏狀凹坑,綠釉施至器腹下部。

此式雞冠壺多出自遼代晚期道宗清甯元年(西元1055年)以後的墓葬,與此器同墓(遼道宗清寧三年,西元1057年)出土兩件;遼寧錦西蕭孝忠墓(遼道宗大安五年,西元1089年)出土黃釉圓身捏梁式雞冠壺兩件。此式雞冠壺中較早的產品與扁身環梁式雞冠壺仍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扁身環式器體有些肥胖,仍保留有皮頁縫合裝飾的殘餘,即遊牧民族皮囊容器的痕跡;而圓身捏梁式雞冠壺有的雖然腹部也較豐滿,但與扁身環梁式雞冠壺相比已趨向瘦高,腹下部已經變圓,皮囊壺的裝飾特徵消失殆盡,多以素面為主,只有偶爾劃飾折枝花卉。顯然,圓身捏梁式雞冠壺是由扁身環梁式雞冠壺發展演變而來。

黃釉長頸瓷瓶

宋 遼

盛水器

高35.1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7.5釐米

此瓶胎質粗硬,釉色潔淨,光澤甚強,黃釉僅至瓶身中部,外觀似漢族地區的玉壺春瓶。但這是盛水的實用器物,故瓶身長,鼓腹,可以多盛水,細頸則可避免盛水外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