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央行再出手,互聯網金融平臺或納入MPA考核

8月4日央行發佈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下稱《報告》)提出, 探索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徵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對其進行宏觀審慎評估(MPA), 防範系統性風險。

這是央行首次提出探索將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徵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MPA。 此前, “系統重要性”這一概念主要用於對大型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監管。

什麼是MPA?

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簡稱MPA, 重點考慮資本和杠杆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品質、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大方面。

關注中長期風險

據業內人士分析, 協力廠商支付及網路信貸業務近年來發展較快, 因其“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徵”, 或許將最先納入MPA。 央行的提法意味著央行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將進一步加強, 監管機構對互金行業的關注點上升到更為中長期的潛在風險管控。

監管不斷加碼

央行在此次《報告》中表示, 下一步, 應以專項整治為契機,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完善金融監管機制, 加快完善互聯網金融安全等方面的政策體系, 建立互聯網金融技術行業及國家標準, 制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金融資料安全使用管理辦法, 構建維護互聯網金融安全的技術體系。

在行業門檻方面, 央行稱, 將按照“分類控制, 分照管理”原則, 加強監管協調聯動, 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准入、退出機制和運行規範, 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 央行還指出要充分發揮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地方協會的作用, 強化行業自律管理, 搭建統一、公開的互聯網金融資訊披露平臺。 構建以商業銀行作為協力廠商資金託管的機制,

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體系, 切實加強互聯網金融投資者權益保護。 同時, 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 讓金融服務惠及更多領域, 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