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天一首古詩詞

題都城南莊

唐代: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去年春天, 就在這扇門裡,

姑娘臉龐, 相映鮮豔桃花。

今日再來此地, 姑娘不知去向何處, 只有桃花依舊, 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注釋

⑴都:國都, 指唐朝京城長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創作背景

此詩的創作時間, 史籍沒有明確記載。 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 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 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 於是題寫此詩。 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 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賞析

全詩四句, 這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紅”, 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 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 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 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 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 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 然而, 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 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 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 去年今日, 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 想必是凝睇含笑, 脈脈含情的;而今, 人面杳然, 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依舊”二字, 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 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 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 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對比映照, 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 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 充滿感情, 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 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 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 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 甚至帶有戲劇性, 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 而是一首抒情詩。 “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

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 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 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 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 卻再也不可複得。 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 作者沒有這樣寫, 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後世影響

此詩及其本事很有傳奇色彩, 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一出京劇《人面桃花》。 這首詩流傳甚廣, 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 比如:“落花猶在, 香屏空掩, 人面知何處?”(晏幾道《禦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

他年重到, 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後來人們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與桃花相輝映, 後用於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 也形容由此而產生的悵惘心情。

崔護

崔護, 唐代詩人。 字殷功, 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 西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 西元829年(大和三年)為京兆尹, 同年為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 終嶺南節度使。 其詩詩風精練婉麗, 語極清新。 《全唐詩》存詩六首, 皆是佳作, 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 膾炙人口, 有目共賞。 該詩以“人面桃花, 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 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