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五臺山顯通寺觀音殿|原來普陀山的觀音像最初從這裡來

顯通寺

跨過高高的山門門檻, 就步入了我們心馳神往的顯通寺內。 大家看, 這院裡有好多直插雲天的古柏蒼松!蓊鬱的樹冠無風自喧,

整潔的院落纖塵不染, 身入其間, 寵辱皆忘, 心中的天地無形中拓展得清靜寬廣。 明人嘯庵詩雲:“五月行蹤人大孚, 不信人間有畫圖。 ”大孚, 就是指大孚靈鷲寺, 也就是現在的顯通寺。 意思是一進入顯通寺, 人間那些美麗的圖畫都相形見絀了。 放眼望去, 七座魁偉的大殿款然有序地坐落在寺院的中軸線上, 每座大殿與大殿之 間均有寬敞的間隔, 毫無一點臃腫之感。 東西兩側禪房配殿從南到北縱貫全院, 它們遠遠離開了那七座大殿, 使大殿與兩旁的建築之間空出了寬敞的路面, 幾個人並排而行, 也無摩肩擦踵之感。 它目前占地43700平方米, 共有各種建築500餘間, 不僅是五臺山第一大寺院, 就放諸全國, 也恐不多見。 如一個人遊覽其間,
真可謂一條小魚游入了寬闊無垠的海洋。

現在我們來參觀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大殿——觀音殿。

觀音殿內供三尊菩薩, 從東到西, 依次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 故又稱三大士殿。 大士, 為中國傳統名詞, 古代稱有很高德行的人。 中國佛教在譯經過程中,

往往把菩薩也稱作大士。 三大士如塑於一座殿壇上, 塑像往往配有坐騎。 文殊菩薩騎綠毛獅子, 普賢菩薩騎白象, 觀世音菩薩騎朝天吼。 其實, 文殊菩薩的坐騎應是一頭狻猊, 因其形象與獅子相像, 獅子的形象又更顯威猛, 而知道獅子的人又比較多, 故有的寺廟中就將狻猊改塑為獅子。

在我國, 觀音、文殊、普賢和地藏合稱為四大菩薩, 他們各有各的住處, 也就是各自有傳教說法的道場。 觀音道場在普陀山, 普賢道場在峨眉山, 地藏道場在九華山, 文殊的道場在五臺山。 既然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為什麼在五臺山第一大寺中的第一座大殿卻是觀音殿呢?這說明了佛法的無邊和佛界的無私。 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

既有外來的佛教, 也有孔子的儒教和老莊的道教, 相容並蓄, 博大精深, 使五臺山的佛教文化更加蘊藉豐厚, 高遠莫測。

觀音, 是梵文“阿縛盧積低濕伐羅”意譯的簡稱, 本應譯為“觀世音”, 但在唐代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略成觀音。

唐玄奘(即《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唐僧)在翻譯《心經》時又將其改譯為觀自在。 不過, 現在人們多不用玄奘的這種譯名。 佛經中說觀世音菩薩為廣化眾生, 能示現種種形象, 名為“普門示現”。 她大慈大悲, 眾生如遇危難, 只要誦念一聲“觀音菩薩”, 她就能觀聲而火速前往拯救, 為民解脫苦難。 她的特異功能就是能觀察聲音, 也就是說, 對世間發出的聲音她不是憑感覺器官耳朵去聽, 而是用視覺器官眼睛去觀看, 故稱觀世音菩薩。 這三尊菩薩塑像端莊大方, 慈祥動人。 這座觀音殿在五臺山又名水陸殿, 是因為五臺山地區規模最大的佛事活動——水陸法會常在這裡舉行而得名。 在唐代, 水陸殿的觀音菩薩十分靈驗, 名揚四方。 五代後樑貞明二年,即西元916年,從日本遠來的高僧慧鍔,專門到五臺山顯通寺水陸殿迎請觀音菩薩去日本。可每當載著觀音菩薩的船航行到普陀山蓮花洋上時,便風雨大作,海浪滔天,一次次受阻難行。一日,慧鍔見蓮花洋上碧海青天,風平浪靜,便又一次起錨出港,船未壞而路難行,因為在船的周圍長起了無數鐵蓮花。慧鍔觀蓮而猛悟,觀音菩薩腳底踩的便是蓮花,這分明是告訴我,’她不肯東渡日本。於是面對觀音塑像,他撲通跪於船艙之內,邊磕頭邊說:“貧僧若違菩薩願,望多原諒,我將在普陀山另建寺院供養菩薩,若何?”言畢,海面上頓時現一鐵牛,把鐵蓮花全部吞於腹中。船立即順利返航,所向無阻。普陀山一位叫張覲的人將觀音菩薩像迎于家中,設香案,供奉了起來,後又同慧鍔法師一道在紫竹林建築了一座寺院,便又將觀音菩薩塑像供奉于該寺之中。就因這件事,該寺院被叫做“不肯去觀音院”。因為原來塑在這坐殿中的觀音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去了普陀山,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尊觀音像是後來補塑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觀音菩薩雖從印度而來,但卻特別熱愛中國,我們應該向他致敬,增強愛國精神。

五代後樑貞明二年,即西元916年,從日本遠來的高僧慧鍔,專門到五臺山顯通寺水陸殿迎請觀音菩薩去日本。可每當載著觀音菩薩的船航行到普陀山蓮花洋上時,便風雨大作,海浪滔天,一次次受阻難行。一日,慧鍔見蓮花洋上碧海青天,風平浪靜,便又一次起錨出港,船未壞而路難行,因為在船的周圍長起了無數鐵蓮花。慧鍔觀蓮而猛悟,觀音菩薩腳底踩的便是蓮花,這分明是告訴我,’她不肯東渡日本。於是面對觀音塑像,他撲通跪於船艙之內,邊磕頭邊說:“貧僧若違菩薩願,望多原諒,我將在普陀山另建寺院供養菩薩,若何?”言畢,海面上頓時現一鐵牛,把鐵蓮花全部吞於腹中。船立即順利返航,所向無阻。普陀山一位叫張覲的人將觀音菩薩像迎于家中,設香案,供奉了起來,後又同慧鍔法師一道在紫竹林建築了一座寺院,便又將觀音菩薩塑像供奉于該寺之中。就因這件事,該寺院被叫做“不肯去觀音院”。因為原來塑在這坐殿中的觀音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去了普陀山,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尊觀音像是後來補塑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觀音菩薩雖從印度而來,但卻特別熱愛中國,我們應該向他致敬,增強愛國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