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周易是古代的天文學,知曉天體規律就能洞察人間萬事

古人沒事做的時候, 就躺在地上, 觀測日月星辰, 鬥轉星移, 積累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 無意中探測到了宇宙的奧妙, 發現了易學的規律。

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講, 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周易》反映了古人對天象的觀察。 天文曆法與易學相通,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日月為象”。 在傳說中, 伏羲氏以太陽紀日, 女媧以月亮紀日, 黃帝取星象于四方, 堯舜建辰於天極, 都是古代先民“法天取象”、對天象最原始的觀察與考究。 據文獻記載, 遠在四千多年前, 堯帝時就設有司天官。 隨著社會的進步,

古代天文學得到迅速的發展。 在天象觀測方面, 西元前十六世紀我國就有天象的文字記載, 相繼留下了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日月五星以及各種星圖、星表的資料, 內容極為豐富。

在古代農業社會, 人們全是靠“天”吃飯, 大自然的風雲變幻無法預料和抗拒,

大多數人相信宿命。 《周易集解》說:“震巽為雷風, 離坎為日月也。 ”古人觀察天上的日月星辰, 也包括雷風霧霓等。 當人們逐漸發現了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 就利用星象觀察來占卜生活中的一些事件。 春秋戰國時代, 甘德、石申、巫鹹等, 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 到三國時代, 吳國的太史令陳卓, 綜合甘、石、巫三家星官, 編撰成包括283個星官、計1464顆恒星的星表, 並繪製成星圖。 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 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 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 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 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 據《清會典》所載, 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

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 左右環列, 其形如牆垣, 故曰為“垣”。

二十八宿是我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 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 每一部分叫一宿, 合稱二十八宿, 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古人將二十八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部分, 每一部分包含七個星宿, 並根據各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 用四種與之相像的動物來命名, 叫四象或四陸, 對應關係如下: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龍, 故稱為青龍;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 故稱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出沒深秋初冬, 稱白虎;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鳳鳥,

故稱朱雀。 青龍、玄武、白虎、朱雀, 統稱為“四象”。

二十八宿創設之後, 隨著天文學的發展, 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 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曆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 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彗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方面, 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辰, 後世的易學家多把它定為太極。 北斗七星排列成一個勺子的形狀, 古代許多國家的航海家就是靠北斗七星來判斷方向的。 北斗七星是尋找北極星的最好的參照物, 把北斗口的兩顆星連線, 朝鬥口方向延長約五倍遠, 就能找到北極星。 “識得北斗, 天下好走”, 其作用一是辨別方向, “可辨別東南西北及二十八宿的方位”;二是確定季節,

因為季節不同, 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

周易六十四卦, 也代表了一年384天, 可以說, 我們的古人是根據天文推算人間禍福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