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袁枚:絕地通天一支筆,請看依傍是何人!(下)韋力撰

趙翼把袁枚說成花花公子, 這倒是個事實。 袁枚除了原配王氏, 另外還有陶、方、陸、金、鐘等妾室, 雖然數量已算不小, 但袁可能覺得娶回家的都沒意思, 於是他又到處交往青樓女子。 他不回避自己的好色, 袁在《自嘲》詩中寫到:“有官不仕偏尋樂, 無子為名又買春。 ”但對於他的那個時代, 好色也算不上什麼缺點, 而最讓時人詬病者, 是他招收了一大幫的女弟子。 關於這些女弟子的數量, 各書的統計都有差異, 《隨園軼事》中稱:“先生女弟子三十余人, 與嚴蕊珠、金逸、席佩蘭為最契, 先生稱為閨中三大知己。 ”相比較而言,

以顧遠薌在《隨園詩說的研究》一書中數量最多, 該書統計出51位。

袁枚撰、石蘊玉箋正《袁文箋正》清嘉慶十七年序刻本, 書牌

袁枚的這些舉措, 遭到了同時代人各種各樣的唾駡, 比如章學誠就在《書坊刻詩話後》中說:“近有無恥妄人, 以風流自命, 蠱惑士女,

大率以優伶雜劇所演才子佳人惑人。 大江以南, 名門大家閨秀多為所誘, 征詩刻稿, 標榜名聲, 無複男女之嫌, 殆忘其身之雌矣。 此等閨娃, 婦學不修, 豈有真才可取?而為邪人撥弄, 浸成風俗, 人心世道, 大可憂也。 ”

章學誠雖然沒有點名, 但罵得已經足夠難聽, 這等於在指斥袁枚以作詩為名, 勾引大家閨秀和良家女子。 我對袁枚的個性最佩服之一, 就是他能夠笑對天下人唾駡的姿態, 顯然, 罵他勾引女子的人並非是個案, 於是乎, 袁枚就在《隨園詩話補遺》卷八中予以了回擊:“以詩受業隨園先生者, 方外緇流, 青衣紅粉, 無所不備。 人嫌太濫。 餘笑曰:‘子不讀《尚書大傳》乎?東郭子思問子貢曰:‘夫子之門, 何其雜也?’子貢曰:‘醫門多疾, 大匠之門多曲木,

有教無類, 其斯之謂歟?’”

袁枚撰、石蘊玉箋正《袁文箋正》清嘉慶十七年序刻本, 卷首

袁枚回擊的方式不是否認, 而是直接了當地承認就是如此, 他覺得自己能夠吸引各式各樣的人來跟自己學詩, 而正是自己詩才的魅力所在, 所以他覺得這是一種榮耀。

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處世姿態呢?我覺得這跟他的人生觀應該有較大的關聯, 比如他寫過一首《對日歌》:

昨日之日背我走, 明日之日肯來否?

走者刪除來者難, 惟有今日之日為我有。

消除此日須行樂, 行樂千年苦不足。

縱使朝朝能秉燭, 燭殘雞鳴又喔喔。

人生行樂貴未來, 既來轉眼生悲哀。

昨日之事今日憶, 有如他人甘苦與我何為哉!

樂既不可過, 不樂又恐悲。

安得將樂未樂之意境, 與我三百六千之日相隨?

君不見, 陶潛李白之日去如風, 惟有飲酒之日存詩中。

袁枚撰《小倉山房文集》清光緒十九年倉山舊主石印《隨園三十六種》本, 書牌

袁認為人生苦短, 日月如梭, 要抓住每一天好好地享樂, 活在當下最重要, 不要去回憶昨天的甘苦。 可能正是這種處世姿態, 讓他不覺得任何人值得崇拜。 袁枚的自信心, 確實他人難以企及, 比如他寫過兩首《卓筆峰》, 其中之一為:

孤峰卓立久離塵, 四面風雨自有神。

絕地通天一枝筆, 請看依傍是何人!

這首詩表面是寫山峰, 而實際在誇耀自己, 他說自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不效仿任何人,就靠著自己這一支獨特的筆而橫絕於天下。對於這一點,他在《讀書二首》之二中也這樣寫到:

我道古人文,宜讀不宜仿。

讀則將彼來,仿乃以我往。

面異斯為人,心異斯為文。

橫空一赤幟,始足張吾軍。

袁枚撰《小倉山房文集》清光緒十九年倉山舊主石印《隨園三十六種》本,卷首

還有不少詩作,袁枚都直接表明自己不依傍古人,完全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創出這種獨立的詩風,並且他認定自己千年之後,絕對會成為跟李白、杜甫、韓愈、蘇軾並列的一流大詩人。袁枚在44歲時寫了一篇《子才子歌示莊念奴》,這首長詩基本上是他的人生自畫像,該詩的前半段是他的個人描寫:

子才子,頎而長,

夢束筆萬枝,為桴浮大江,

從此文思日汪洋。

十二舉茂才,二十試明光,

廿三登鄉薦,廿四貢玉堂。

爾時意氣淩八表,海水未許人窺量。

自期必管樂,致主必堯湯。

強學佉盧字,誤書靈寶章,

改官江南學趨蹌。

一部循吏傳,甘苦能親嘗。

至今野老淚簌簌,頗道我比他人強。

隨園變成了大廈

袁在這段話中誇獎自己身材長得好,但他同時說,自己是外秀慧中,肚裡的詩才也有如汪洋,而後他列明瞭自己哪一年取得了怎樣的業績。這種排列方法讓我想到了《孔雀東南飛》。接下來的一個段落,袁枚描繪了他的個人愛好:“不嗜音,不舉觴,不覽佛書,不求仙方,不知青鳥經幾卷,不知樗蒲齒幾行。此外風花水竹無不好,搜羅雞碑雀籙盈東箱。牽鄂君衣,聘邯鄲倡,長劍陸離,古玉丁當。藏書三萬卷,卷卷加丹黃。栽花一千枝,枝枝有色香。六經雖讀不全信,勘斷姬孔追微茫。眼光到處筆舌奮,書中鬼泣鬼舞三千場。”

袁枚說自己不愛聽音樂不愛喝酒,也不讀佛教、道教之書,但卻喜歡遊山玩水以及搞古董收藏,並且他還列明自己藏了三萬卷書,而最讓後世詬病者,就是他說“六經雖讀不全信”,這句話說得足夠離經叛道。而該詩的最後一個段落,他就直接說明了自己要與歷史一流大詩人比肩的狂妄宣言:“生如此人不傳後,定知此意非蒼穹。就使仲尼求東魯,大禹出西羌,必不呼子才子為今之狂。既自歌,還自贈,終不知千秋萬世後,與李杜韓蘇誰頡頏?大書一紙問蒙莊!”

顏魯公祠文保牌

袁枚的確對佛教不尊崇,比如他在去世之前給兒子留下的遺言,就明確指出不要請僧人來做法事:“至於誦經、念讖、做七、營齋,我平生所最厭者。……倘和尚到門,木魚一敲,我之靈魂必掩耳而逃矣,于汝安乎?”其實不僅僅如此,他還寫過對佛教的調侃之文,袁枚所作的《牘外餘言》卷一中有這樣一段:“某禪師愛予慧業,強之學佛。予問:‘佛可娶乎?’曰:‘不娶。’曰:‘殺生乎?’曰:‘不殺生。’曰:‘然則使佛教大行,則不過四五十年,天下人類盡絕,而惟牛、羊、雞、豕滿天下矣。佛又誰與傳道耶?將傳于牛、羊、雞、豕耶?’禪師不能答。”

某位僧人曾經勸袁枚信佛,袁反問此僧人:入了佛教是否還可以娶老婆?對方告訴他:不可。他又問:可不可殺生?對方當然也是給予了否定。於是袁說:這麼下去,佛教過不了四五十年就會衰亡了,因為人人不娶女人,則天下人類就絕了種,而人人不殺生,則滿天下都是牛羊雞豬了,如果那樣的話,佛教是不是靠這些動物們來傳承呢?他的這句話讓那位僧人無法回答。

關著門的顏魯公祠

袁枚的詩學觀之一就是特別反對模仿,比如他在《與稚存論詩書》中這樣勸洪亮吉:“足下前年學杜,今年學韓,鄙意以洪子之心思學力,何不為洪子之詩,而必為杜子韓子之詩哉?無論儀神襲貌,終嫌似是而非。就令是杜是韓矣,恐千百世後人仍讀杜韓之詩,必不讀類杜類韓之詩。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落筆時亦不甚愉快。”他認為不論是學杜甫還是學韓愈,到最後,別人記住的只是杜和韓,不可能記住仿杜、韓之詩的人,並且他認為這樣的仿作寫起來也不暢快,故而袁枚在《答相國》一信中稱:“平日詩文,自出機杼,不屑寄人籬下。”

南京師範大學校門

但後世研究者認為,袁枚說他不依傍前人,這不是真話,比如他的密友蔣士銓在《論詩雜詠》中就說:“隨園法香山,善道意中語。”蔣認為袁的詩風其實是效法白居易。對於這種判斷並非是孤案,洪亮吉也在《偶作論詩截句二十首》中稱:“遊戲詩應歸苦海,性靈句實逼香山。”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介紹牌

看來洪認為性靈派的詩風跟白居易的詩作特別類似。對於別人的這種認定,剛開始袁並不首肯,後來他終於承認自己對白詩的偏好。顯然,這種承認不符合袁枚的風格,他在《讀白太傅集三首》序中有著如下的辯解:“人多稱余詩學白傅,自慚平時於公集殊未宣究。今年從嶺南歸,在香亭處借《長慶集》,舟中讀之,始知陽貨無心,貌類孔子。然平生不飲又不佞佛,二事與太傅異矣。”

袁枚應該到這個池塘賞過景

袁枚說別人都點出他的詩風跟白居易相近,但袁卻說其實自己並沒有仔細讀過白居易的詩集,這句的潛臺詞就是:你們覺得我的詩風跟白居易相近,那只是一種暗合,因為我沒有讀過他的詩,所以我不可能是模仿白。而袁又接著說,自己某程的遊覽途中,坐在船中仔細讀了白居易的詩集,這才發現果真如他人所言。雖然如此,袁還是指出他也不是完全跟白類似,因為白居易又喝酒又信佛,而這兩個嗜好,袁都沒有。這樣的辯解顯然有點兒牽強,因為是否喝酒與信佛,這跟詩風的相近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對於袁枚的詩風,石玲在《袁枚詩論》一書中總結到:“袁枚詩歌在語言自覺追求淺易曉暢,明白如話,其詩歌語言表現出鮮明的白話化傾向。從形式上來看,袁枚詩歌對格律的突破和白話化傾向,同樣帶有向現代詩歌過渡的痕跡。”其實遠在清代,他的詩學才能就廣受肯定,比如舒位在《乾嘉詩壇點將錄》中就把袁枚比喻成及時雨宋江,而到了民國間所作的《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讚袁枚說:“乾嘉詩人著述之富,聲氣之橫,無過於枚。”

重新修建的烏龍潭

袁枚在退休之後花了三百塊錢買下了隋園,而後他經過幾十年的改造,將此園成為天下名園之一,他同時將該園的名稱改為了“隨園”,據說此園的美名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裡,乾隆特意派人到隨園考察測繪。這件事讓袁枚也很是得意。隨園遺址在今日的地址為江蘇省南京市上海路與廣州路交口。2012年夏,我來到了南京,乘顧正坤兄的車來到這一帶尋找隨園。而顧兄把我帶到了一座名為“隨園”的大廈前,看到這個結果,真令我感到沮喪。

曹雪芹所在隨園裡

轉天,我前往廣州路一帶去尋找顏魯公祠,其處在烏龍潭畔的入口處第一家,入口處有巨大的導遊圖,上面標識著魏源故居也在此處,穿過顏魯公祠繼續前行,湖的對面即是曹雪芹紀念館,紀念館的前面擺放著曹雪芹坐像,同樣也是無一絲古意。紀念館的外牆西側還有一塊巨大的假石頭,上面寫著“石頭記”,然而圍著湖轉一圈也未找到魏源故居,再到管理處問之,他竟告訴我說還未來得及複建,我說遊覽圖上已明確標明,其竟回答:標明也沒用,沒建就是沒建。

在這裡又看到了隨園

四年之後,我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次來南京尋訪,本次找的朋友是薛冰老師。在路上,薛老師帶我去探看魏源故居時,無意間又路過了烏龍潭,我向他講到了自己沒有尋得隨園的遺憾,他馬上告訴我,烏龍潭附近的一些地方原本也是在隨園的範圍之內。他的這句話讓我大感興奮,看來隨園遺址還是有跡可尋。薛老師給我比劃著當年隨園面積是何等之大,我邊聽他講述,邊感歎著袁枚眼光:三百元就能買下這麼大的地方,放到今日,僅這塊地皮就能值30億,而袁枚的理財本領我在他文中也曾述及,看來聰明人幹什麼都不會差。

原本這些都是隨園的地界

綠草如蔭

薛老師告訴我,原本這一帶有很多的小山包,因為市區開發,很多小山都被挖成了平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這些寬闊的馬路仍然是丘陵,而其中一個叫百步坡的地方就是袁枚的埋葬地,薛老師小時還經常跟小夥伴們到袁枚墓去玩耍,而今這一帶已經全變成了一排排的宿舍樓。我問薛老師,這一帶為什麼叫百步坡?他說此處恰好距隨園百步之遠。

隨園書坊

說話間,跟著薛老師穿過熙熙攘攘的車流,來到了南京師範大學門前。來這裡本是為了探訪金陵女子大學的舊址,然而進入校區,我卻看到了一塊水泥仿石上大大地寫著“隨園”二字,難道這裡也是隨園舊址?我馬上向薛老師請教,他說確實如此,這裡原本也是隨園的一部分。而後薛老師帶著我在學校內一路探訪。在校區的深處,看到了一片山坡,山坡上的植被鬱鬱蔥蔥,我在此想像著袁枚在這山坡上踱步的身姿。

朱贏椿工作室的正式名稱是“書衣坊”

薛老師告訴我,當今書籍設計家朱贏椿先生的工作室就在此旁。於是我們前往此地一探,可惜朱先生未在工作室,但他安排了同事帶我二人參觀。我在入口處一眼就看到了“隨園書坊”的字樣,看來朱先生也以他的工作室建在隨園為傲。我覺得朱先生的“書衣坊”應當是沾了袁枚的靈氣,只是不知道朱先生會不會首肯我的這個說法,說不定他也有著袁枚之風,認為自己無所依傍呢,呵呵。

雅靜的書衣坊內室

他說自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不效仿任何人,就靠著自己這一支獨特的筆而橫絕於天下。對於這一點,他在《讀書二首》之二中也這樣寫到:

我道古人文,宜讀不宜仿。

讀則將彼來,仿乃以我往。

面異斯為人,心異斯為文。

橫空一赤幟,始足張吾軍。

袁枚撰《小倉山房文集》清光緒十九年倉山舊主石印《隨園三十六種》本,卷首

還有不少詩作,袁枚都直接表明自己不依傍古人,完全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創出這種獨立的詩風,並且他認定自己千年之後,絕對會成為跟李白、杜甫、韓愈、蘇軾並列的一流大詩人。袁枚在44歲時寫了一篇《子才子歌示莊念奴》,這首長詩基本上是他的人生自畫像,該詩的前半段是他的個人描寫:

子才子,頎而長,

夢束筆萬枝,為桴浮大江,

從此文思日汪洋。

十二舉茂才,二十試明光,

廿三登鄉薦,廿四貢玉堂。

爾時意氣淩八表,海水未許人窺量。

自期必管樂,致主必堯湯。

強學佉盧字,誤書靈寶章,

改官江南學趨蹌。

一部循吏傳,甘苦能親嘗。

至今野老淚簌簌,頗道我比他人強。

隨園變成了大廈

袁在這段話中誇獎自己身材長得好,但他同時說,自己是外秀慧中,肚裡的詩才也有如汪洋,而後他列明瞭自己哪一年取得了怎樣的業績。這種排列方法讓我想到了《孔雀東南飛》。接下來的一個段落,袁枚描繪了他的個人愛好:“不嗜音,不舉觴,不覽佛書,不求仙方,不知青鳥經幾卷,不知樗蒲齒幾行。此外風花水竹無不好,搜羅雞碑雀籙盈東箱。牽鄂君衣,聘邯鄲倡,長劍陸離,古玉丁當。藏書三萬卷,卷卷加丹黃。栽花一千枝,枝枝有色香。六經雖讀不全信,勘斷姬孔追微茫。眼光到處筆舌奮,書中鬼泣鬼舞三千場。”

袁枚說自己不愛聽音樂不愛喝酒,也不讀佛教、道教之書,但卻喜歡遊山玩水以及搞古董收藏,並且他還列明自己藏了三萬卷書,而最讓後世詬病者,就是他說“六經雖讀不全信”,這句話說得足夠離經叛道。而該詩的最後一個段落,他就直接說明了自己要與歷史一流大詩人比肩的狂妄宣言:“生如此人不傳後,定知此意非蒼穹。就使仲尼求東魯,大禹出西羌,必不呼子才子為今之狂。既自歌,還自贈,終不知千秋萬世後,與李杜韓蘇誰頡頏?大書一紙問蒙莊!”

顏魯公祠文保牌

袁枚的確對佛教不尊崇,比如他在去世之前給兒子留下的遺言,就明確指出不要請僧人來做法事:“至於誦經、念讖、做七、營齋,我平生所最厭者。……倘和尚到門,木魚一敲,我之靈魂必掩耳而逃矣,于汝安乎?”其實不僅僅如此,他還寫過對佛教的調侃之文,袁枚所作的《牘外餘言》卷一中有這樣一段:“某禪師愛予慧業,強之學佛。予問:‘佛可娶乎?’曰:‘不娶。’曰:‘殺生乎?’曰:‘不殺生。’曰:‘然則使佛教大行,則不過四五十年,天下人類盡絕,而惟牛、羊、雞、豕滿天下矣。佛又誰與傳道耶?將傳于牛、羊、雞、豕耶?’禪師不能答。”

某位僧人曾經勸袁枚信佛,袁反問此僧人:入了佛教是否還可以娶老婆?對方告訴他:不可。他又問:可不可殺生?對方當然也是給予了否定。於是袁說:這麼下去,佛教過不了四五十年就會衰亡了,因為人人不娶女人,則天下人類就絕了種,而人人不殺生,則滿天下都是牛羊雞豬了,如果那樣的話,佛教是不是靠這些動物們來傳承呢?他的這句話讓那位僧人無法回答。

關著門的顏魯公祠

袁枚的詩學觀之一就是特別反對模仿,比如他在《與稚存論詩書》中這樣勸洪亮吉:“足下前年學杜,今年學韓,鄙意以洪子之心思學力,何不為洪子之詩,而必為杜子韓子之詩哉?無論儀神襲貌,終嫌似是而非。就令是杜是韓矣,恐千百世後人仍讀杜韓之詩,必不讀類杜類韓之詩。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落筆時亦不甚愉快。”他認為不論是學杜甫還是學韓愈,到最後,別人記住的只是杜和韓,不可能記住仿杜、韓之詩的人,並且他認為這樣的仿作寫起來也不暢快,故而袁枚在《答相國》一信中稱:“平日詩文,自出機杼,不屑寄人籬下。”

南京師範大學校門

但後世研究者認為,袁枚說他不依傍前人,這不是真話,比如他的密友蔣士銓在《論詩雜詠》中就說:“隨園法香山,善道意中語。”蔣認為袁的詩風其實是效法白居易。對於這種判斷並非是孤案,洪亮吉也在《偶作論詩截句二十首》中稱:“遊戲詩應歸苦海,性靈句實逼香山。”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介紹牌

看來洪認為性靈派的詩風跟白居易的詩作特別類似。對於別人的這種認定,剛開始袁並不首肯,後來他終於承認自己對白詩的偏好。顯然,這種承認不符合袁枚的風格,他在《讀白太傅集三首》序中有著如下的辯解:“人多稱余詩學白傅,自慚平時於公集殊未宣究。今年從嶺南歸,在香亭處借《長慶集》,舟中讀之,始知陽貨無心,貌類孔子。然平生不飲又不佞佛,二事與太傅異矣。”

袁枚應該到這個池塘賞過景

袁枚說別人都點出他的詩風跟白居易相近,但袁卻說其實自己並沒有仔細讀過白居易的詩集,這句的潛臺詞就是:你們覺得我的詩風跟白居易相近,那只是一種暗合,因為我沒有讀過他的詩,所以我不可能是模仿白。而袁又接著說,自己某程的遊覽途中,坐在船中仔細讀了白居易的詩集,這才發現果真如他人所言。雖然如此,袁還是指出他也不是完全跟白類似,因為白居易又喝酒又信佛,而這兩個嗜好,袁都沒有。這樣的辯解顯然有點兒牽強,因為是否喝酒與信佛,這跟詩風的相近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對於袁枚的詩風,石玲在《袁枚詩論》一書中總結到:“袁枚詩歌在語言自覺追求淺易曉暢,明白如話,其詩歌語言表現出鮮明的白話化傾向。從形式上來看,袁枚詩歌對格律的突破和白話化傾向,同樣帶有向現代詩歌過渡的痕跡。”其實遠在清代,他的詩學才能就廣受肯定,比如舒位在《乾嘉詩壇點將錄》中就把袁枚比喻成及時雨宋江,而到了民國間所作的《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讚袁枚說:“乾嘉詩人著述之富,聲氣之橫,無過於枚。”

重新修建的烏龍潭

袁枚在退休之後花了三百塊錢買下了隋園,而後他經過幾十年的改造,將此園成為天下名園之一,他同時將該園的名稱改為了“隨園”,據說此園的美名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裡,乾隆特意派人到隨園考察測繪。這件事讓袁枚也很是得意。隨園遺址在今日的地址為江蘇省南京市上海路與廣州路交口。2012年夏,我來到了南京,乘顧正坤兄的車來到這一帶尋找隨園。而顧兄把我帶到了一座名為“隨園”的大廈前,看到這個結果,真令我感到沮喪。

曹雪芹所在隨園裡

轉天,我前往廣州路一帶去尋找顏魯公祠,其處在烏龍潭畔的入口處第一家,入口處有巨大的導遊圖,上面標識著魏源故居也在此處,穿過顏魯公祠繼續前行,湖的對面即是曹雪芹紀念館,紀念館的前面擺放著曹雪芹坐像,同樣也是無一絲古意。紀念館的外牆西側還有一塊巨大的假石頭,上面寫著“石頭記”,然而圍著湖轉一圈也未找到魏源故居,再到管理處問之,他竟告訴我說還未來得及複建,我說遊覽圖上已明確標明,其竟回答:標明也沒用,沒建就是沒建。

在這裡又看到了隨園

四年之後,我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次來南京尋訪,本次找的朋友是薛冰老師。在路上,薛老師帶我去探看魏源故居時,無意間又路過了烏龍潭,我向他講到了自己沒有尋得隨園的遺憾,他馬上告訴我,烏龍潭附近的一些地方原本也是在隨園的範圍之內。他的這句話讓我大感興奮,看來隨園遺址還是有跡可尋。薛老師給我比劃著當年隨園面積是何等之大,我邊聽他講述,邊感歎著袁枚眼光:三百元就能買下這麼大的地方,放到今日,僅這塊地皮就能值30億,而袁枚的理財本領我在他文中也曾述及,看來聰明人幹什麼都不會差。

原本這些都是隨園的地界

綠草如蔭

薛老師告訴我,原本這一帶有很多的小山包,因為市區開發,很多小山都被挖成了平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這些寬闊的馬路仍然是丘陵,而其中一個叫百步坡的地方就是袁枚的埋葬地,薛老師小時還經常跟小夥伴們到袁枚墓去玩耍,而今這一帶已經全變成了一排排的宿舍樓。我問薛老師,這一帶為什麼叫百步坡?他說此處恰好距隨園百步之遠。

隨園書坊

說話間,跟著薛老師穿過熙熙攘攘的車流,來到了南京師範大學門前。來這裡本是為了探訪金陵女子大學的舊址,然而進入校區,我卻看到了一塊水泥仿石上大大地寫著“隨園”二字,難道這裡也是隨園舊址?我馬上向薛老師請教,他說確實如此,這裡原本也是隨園的一部分。而後薛老師帶著我在學校內一路探訪。在校區的深處,看到了一片山坡,山坡上的植被鬱鬱蔥蔥,我在此想像著袁枚在這山坡上踱步的身姿。

朱贏椿工作室的正式名稱是“書衣坊”

薛老師告訴我,當今書籍設計家朱贏椿先生的工作室就在此旁。於是我們前往此地一探,可惜朱先生未在工作室,但他安排了同事帶我二人參觀。我在入口處一眼就看到了“隨園書坊”的字樣,看來朱先生也以他的工作室建在隨園為傲。我覺得朱先生的“書衣坊”應當是沾了袁枚的靈氣,只是不知道朱先生會不會首肯我的這個說法,說不定他也有著袁枚之風,認為自己無所依傍呢,呵呵。

雅靜的書衣坊內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