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梁啟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啟超, 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 幾乎無一不受梁啟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他的九個孩子個個俊秀, 皆成大才。

關於教育, 關於做人, 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 情育要教到人不憂, 意育要教到人不懼。 ”

今天, 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家梁啟超, 用心感受先生智慧箴言。

▌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 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 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磊磊落落, 獨往獨來, 大丈夫之志也, 大丈夫之行也。 ▌凡作事, 將成功之時, 其困難最甚。 行百里者半九十,

有志當世之務者, 不可不戒, 不可不勉。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 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 盡得大的責任, 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 就得小快樂。 ▌成功自是人權貴, 創業終由道力強。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 而驕傲者常浮揚。 ▌成功大易, 而獲實豐於斯所期, 淺人喜焉, 而深識者方以為吊。 ▌科學的根本精神, 全在養成觀察力。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字卓如, 號任公。 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 史學家和文學家。 他主張“興學校、開民智、育人才”, 提高全民素質;主張改革科舉, 重視兒童教育、女子教育、師範教育;主張普及文字閱讀。 梁啟超主張實行義務教育, 進行趣味教育。 梁啟超涉獵廣泛, 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

均有建樹, 一生著述宏富, 其《飲冰室合集》凡148卷, 計一千余萬字。

▌先生談教育——

梁啟超給子女:莫問收穫 但問耕耘

孩子們:

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條路, 將來互得聯絡觀摩之益, 真是最好沒有了。 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 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 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 其貢獻於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 姚、宋之有無, 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 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

我也並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 不做姚、宋, 要之, 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 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 以靖獻于社會, 人才經濟莫過於此。 思成所當自策厲者, 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 如其能之, 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

算什麼呢?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 埋頭埋腦去做便對了。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負你的理想, 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 生怕會變成畫匠。 你有這種感覺, 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徵, 我聽見倒喜歡極了。 孟子說:“能與人規矩, 不能使人巧。 ”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圓的事, 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見。 規矩不過求巧的一種工具, 然而終不能不以此為教、以此為學者, 正以能巧之人, 習熟規矩之後, 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 依著規矩可以無大過。

你的天才到底怎麼樣, 我想你自己現在也未能測定, 因為終日在師長指定的範圍與條件內用功, 還沒有自由發掘自己性靈的餘地。

況且凡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 常常還要許多環境與其附帶學問的幫助。 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你兩三年來蟄居於一個學校的圖案室之小天地中, 許多潛伏的機能如何便會發育出來, 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頓一趟, 便發生許多刺激, 區區波士頓算得什麼, 比起歐洲來真是“河伯”之與“海若”, 若和自然界的崇高偉麗之美相比, 那更不及萬分之一了。 然而令你觸發者已經如此, 將來你學成之後, 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 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 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 今尚非其時也。

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 儘量學足, 不唯如此, 將來到歐洲回中國, 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

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 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 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 一厭倦即退步矣。 至於將來能否大成, 大成到怎麼程度, 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 但問耕耘。 ”將來成就如何, 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 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 盡自己能力做去, 做到哪裡是哪裡, 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 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 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爹爹

1927年2月16日

▌先生談育人——

關於教育, 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 情育要教到人不憂, 意育要教到人不懼。 ”, 如何不惑、不憂、不懼, 讓我們聽聽先生怎麼說?

如何不惑?

培養我們的判斷力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

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怎樣改良土壤、怎樣改良種子、怎樣防禦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想做財政家: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智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

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地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如何不憂?

形成“仁”的人生觀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

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

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地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

如何不懼?

培養堅強的自由意志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語說得好:“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件。

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煉剛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須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功夫不可。

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責任編輯:鈺年

如何不惑?

培養我們的判斷力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

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怎樣改良土壤、怎樣改良種子、怎樣防禦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想做財政家: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智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

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地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如何不憂?

形成“仁”的人生觀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

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

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地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

如何不懼?

培養堅強的自由意志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語說得好:“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件。

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煉剛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須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功夫不可。

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責任編輯:鈺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