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世界音樂季|烏克蘭民歌、拜占庭音律與低音提琴大師

一個以世界音樂為主題的音樂節辦到第十年, 即使在上海也不大容易。

今年的天地世界音樂節(上海世界音樂季)將於9月23日-10月7日在上海、武漢、重慶、佛山四地舉辦, 18個國家與地區的24支樂隊大都來自“一帶一路”沿線。

這倒不是主辦方刻意為之, 而是製作人發現, “我們發出去的招募資訊最佳到達範圍就是這個範圍, 歐美來報名的樂隊/音樂人就很少。 ”

來自歐美的音樂人不是沒有, 比如英格蘭民謠研究學者、音樂人費·赫爾德(Fay Hield)將攜古老民謠登臺。

聽世界音樂往往體驗先行, 有所感才會追本溯源。 世界音樂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背後的厚重歷史,

要經過漫長演變和文化碰撞才變成今天我們在舞臺上聽到的樣子。 解析是理性, 感知一方水土是感性, 用何種方式聆聽完全可以自便。

今年將登臺的樂隊眾多, 介紹先從三支將於10.3-10.5在上海大劇院以專場形式登臺的樂隊開始。

達卡布拉卡(DakhaBrakha)——西方最知名的烏克蘭樂隊

三位身著白色蕾絲長裙盛裝、戴黑色羊毛高帽、頸項珠串深纏的烏克蘭美人, 一位大鬍子禿髮烏克蘭男子, 組成在西方世界最知名的烏克蘭民謠樂隊“達卡布拉卡”(DakhaBrakha)。

三位美人畢業于基輔國立文化與藝術大學, 曾長期做田野調查收集烏克蘭民歌;唯一男性成員的另一個職業是劇場演員, 假聲和手風琴都相當不錯。

樂隊成立於2004年, 最初是基輔DAKh當代藝術中心的駐場樂隊。 樂隊背後的製作人是烏克蘭在當代藝術領域頗有名望的Vladyslav Troitskyi, 具布裡亞特蒙古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血統, 熱愛民間音樂。 樂隊名字也是他取的, 中文譯為“予取”, 有“給予”和“取得”兩重意思。

唱烏克蘭民謠,

穿民族服裝, 這支樂隊的音樂素材橫跨整個烏克蘭, 自我描述為“民族大混亂”。

樂隊的成分兼具人類學的傳統文化梳理和當代劇場及視覺藝術, 因此舞臺上烏克蘭美人的裝扮與其說是溯源, 不如說是他們現代藝術風格的一部分。

在基輔DAKh當代藝術中心, DakhaBrakha的現場不僅有四位坐著的成員, 還常常包括豐富的視覺效果和眾多演員的加入。 他們在劇場的空間做先鋒藝術的探索, 製造出一個時空模糊的新世界。

在烏克蘭農村地帶, 民間音樂的一大特色是以三人或四人為一組的和聲音樂組合, 亦有使用多種樂器的習慣。 DakhaBrakha的成員個個會使數件樂器, 大提琴、鋼琴、長笛、夏威夷吉他、非洲鼓、布海、高腳鼓、手鼓、迪吉裡杜管、口琴、手風琴以、木箱鼓......不一而足。

烏克蘭作為斯拉夫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既有中歐及巴爾幹音樂淵源, 亦受俄羅斯及西歐音樂影響。

DakhaBrakha唱的雖是祖輩的歌, 婚禮、葬禮、節慶、宗教、戰爭……但無論節奏還是表達方式都不復古。 他們用各種鼓點和大提琴勾勒音樂骨架, 以三個女聲為核心, R&B、雷鬼、非洲及巴西音樂元素夾雜其間。

音樂整肅大氣, 悲歌多於歡樂之音(僅從錄音室專輯來說)。 但是不拘謹, 情境所致仍會有近乎即興之處。

外國觀眾對DakhaBrakha在演出中模仿鳥叫及種種山林之音的口技印象至深, 對他們偶覺一件樂器不盡興, 隨口拿起另一件樂器的灑脫亦印象深刻。

和樂隊的名字一致, DakhaBrakha是調動觀眾情緒的高手。 成員們不離手的鼓像低沸的血液,

提琴湧動情緒, 一場音樂會到最後總由觀眾集體起立拍手合唱為結尾。

安菏達斯樂隊(En Chordais Ensemble)——來自拜占庭的音樂

安菏達斯樂隊曾做過一個項目——把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用音樂還原, 足跡從中國腹地至中亞, 最終回到地中海地區。

樂隊的靈魂人物Kyriakos Kalaitzidis和 “安菏達斯”成員共同完成這個艱難的項目。 作為地中海地區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Kyriakos Kalaitzidis是雅典大學拜占庭音樂專業教授,也是一位魯特琴手。

他的家族曾是為本都和卡帕多西亞的難民,流放是他音樂研究及表現的重要主題。

拜占庭音樂起源於西元4世紀初期康斯坦丁堡的建立,止於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陷落。在《牛津簡明音樂史》(吉羅德·亞伯拉罕著)中,理性的西方學者以“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對之一筆帶過。然而現代記譜法的雛形“紐姆符(neumes)”和格列高裡聖詠的八種基本調式都來自東方,文藝復興的直接根源亦來自拜占庭保存和延續了的希臘文化。

在政教合一的拜占庭帝國,音樂,尤其是教會音樂具有高度神性。隨著大量聖詠和讚美詩的誕生,拜占庭教會音樂的記譜方法和調式也逐漸完善。

安菏達斯樂隊使用包括烏德琴、魯特琴、小提琴、卡農琴、西塔琴、手鼓等傳統樂器,聲音松落而嚴密,在低沉、悠長、迴圈、忘我中沿襲了拜占庭音樂的東方屬性。

雷諾·加西亞三重奏 (Renaud Garcia Trio)法國——德國唱片評論大獎獲得者

雷諾·加西亞有很多美譽,比如“你從未聽過的最棒的低音提琴手”和“低音提琴界帕格尼尼”。他既彈撥且拉弓的速度和準確性甚至被譽為“上帝存在的證明”。

雷諾·加西亞是低音提琴界的大師,出生于法國,祖輩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對他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式的人物。和亨德里克斯拓展了吉他的疆域一樣,他為低音提琴加了一根弦,拓展的不僅是這件古老樂器的音域,令它能及得上提琴家族的其它成員甚至薩克斯風,還有這件樂器的整體表現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雷諾·加西亞以獨特的個人技巧和作曲能力作為獨奏手嶄露頭角。此後他在爵士、當代和古典音樂領域遊走,合作過的音樂人眾多。

這個三重奏組合除了他的五弦貝司,還有一位弗拉明戈吉他手和一位鼓手。“雷諾·加西亞三重奏”的音樂根源來自他的加泰羅尼亞祖先和法國民歌。弗拉明戈部分是最大特色,既得精髓,比小酒館的民間正統又更典雅收斂,對不慣濃烈至味的聽眾來說更易接受。

作為地中海地區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Kyriakos Kalaitzidis是雅典大學拜占庭音樂專業教授,也是一位魯特琴手。

他的家族曾是為本都和卡帕多西亞的難民,流放是他音樂研究及表現的重要主題。

拜占庭音樂起源於西元4世紀初期康斯坦丁堡的建立,止於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陷落。在《牛津簡明音樂史》(吉羅德·亞伯拉罕著)中,理性的西方學者以“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對之一筆帶過。然而現代記譜法的雛形“紐姆符(neumes)”和格列高裡聖詠的八種基本調式都來自東方,文藝復興的直接根源亦來自拜占庭保存和延續了的希臘文化。

在政教合一的拜占庭帝國,音樂,尤其是教會音樂具有高度神性。隨著大量聖詠和讚美詩的誕生,拜占庭教會音樂的記譜方法和調式也逐漸完善。

安菏達斯樂隊使用包括烏德琴、魯特琴、小提琴、卡農琴、西塔琴、手鼓等傳統樂器,聲音松落而嚴密,在低沉、悠長、迴圈、忘我中沿襲了拜占庭音樂的東方屬性。

雷諾·加西亞三重奏 (Renaud Garcia Trio)法國——德國唱片評論大獎獲得者

雷諾·加西亞有很多美譽,比如“你從未聽過的最棒的低音提琴手”和“低音提琴界帕格尼尼”。他既彈撥且拉弓的速度和準確性甚至被譽為“上帝存在的證明”。

雷諾·加西亞是低音提琴界的大師,出生于法國,祖輩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對他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式的人物。和亨德里克斯拓展了吉他的疆域一樣,他為低音提琴加了一根弦,拓展的不僅是這件古老樂器的音域,令它能及得上提琴家族的其它成員甚至薩克斯風,還有這件樂器的整體表現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雷諾·加西亞以獨特的個人技巧和作曲能力作為獨奏手嶄露頭角。此後他在爵士、當代和古典音樂領域遊走,合作過的音樂人眾多。

這個三重奏組合除了他的五弦貝司,還有一位弗拉明戈吉他手和一位鼓手。“雷諾·加西亞三重奏”的音樂根源來自他的加泰羅尼亞祖先和法國民歌。弗拉明戈部分是最大特色,既得精髓,比小酒館的民間正統又更典雅收斂,對不慣濃烈至味的聽眾來說更易接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