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幸福:蝶變人生悟滄桑

《會痛的幸福·吳大勇散文隨筆選》序

日子被一頁頁不經意地翻過, 我你他總喜歡在平平淡淡的今天, 去閱讀繁繁複複的昨天。 總以為逝去的永遠都值得回味, 所有過往的過程和細節, 都美得令人陣陣心顫。 恍若一壺桂花酒, 有蕭索的涼意, 也有沉鬱的馨香。

我們一生所經歷的波折, 就這樣擱置于時光深處。 美好的往事和沉重的世味, 每一處筆跡墨痕都清楚明晰, 濃郁飽滿。 澄清分明的親情、友情、往事、滄桑, 一直保持著未被磨去的棱角。

“和夢也, 新來不做。 ”這一切會痛的幸福, 每每在大勇潛心編織的散文隨筆的花環中,

默默地漾動著率真的情感和深蘊的內涵……

——題 記

如果每一個人, 都能記得住前世的約定, 願化身為蓮, 結緣今生, 就算是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 也會守候在相逢的路口。 時光的阡陌上, 來來往往的人流, 還有那不知名的草木, 亂花迷人眼目的時候, 一個轉身就已擦肩。 但人生總有一種無法躲避的緣分, 這“緣分”讓我結識了與自己有著同一種軍旅生涯經歷的摯友吳大勇先生, 也讓我讀到了他脈脈地訴說著往事、訴說著情懷、訴說著心境、訴說著人生的一部心語集——《會痛的幸福·吳大勇散文隨筆選》。

讀大勇之《會痛的幸福》, 我一如讀蜀鄉偏遠山村的那一池清蓮。 她有著淡雅的容顏, 玲瓏的心事, 曼妙的情懷, 未經世事,

出塵不染;她有著滿載的喜悅, 散落的荷瓣, 漂浮于水中, 美麗絢爛, 勝過世間萬千風景。 筆耕不輟的大勇雖不是一位元專職作家, 其作品亦似有不少可以推敲之處, 然他以淳樸勝, 以真拙勝, 以親近勝。 選集之中諸多篇什就是作家自己記錄人生沉浮的蔔一次滄桑回眸, 也是作家自己精心構築精神“後花園”的一次藝術踐行。 讀它, 我仿如窺見了晨曉雨中的一朵茉莉, 恍然聽聞了窗外竹林的一聲鳥鳴, 油然品出了幽幽香茗的一盞深味, 頓時敞徹了氣韻奔湧的一顆心靈。 眾所周知, 偉大的藝術原本就是設身處地的藝術, 是忠誠于土地, 永遠不會背離和偏移本性的追求, 是與性命靈魂緊密所系之物。 從大勇的散文隨筆中我知曉,
少年時代的貧窮讓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 所以他筆下或寫嚴父慈母、兄弟姐妹、良師益友、軍旅戰友, 或寫往情往事、歲月回眸、大災大難、人生感悟等, 都在為基本的“生存”而鬥爭, 這種鬥爭於是更加令人過目不忘。 可以說, 大勇作品中最自然的情感便是最真實的情感。 這樣的自然發自內心的情感不需要強勢的所說。 它, 總是娓娓道來, 如此地柔和, 還有些謙卑, 並且一律地淳樸、和諧, 是真正的田園“稻禾”之作。

不可否認,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作家的散文隨筆創作準備了肥沃的土壤。 儒家說, “志於道, 據於德, 依于仁, 游於藝”。 藝術作為人生的憩息之地, 可以使人擺脫物的羈絆, 抵達精神的自由之境, 從而做到律己修身。

道家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之大美統攝著永恆之時間和無限之空間, 大道無形, 無物可縛, 象徵著絕對的精神自由, 通向大美之途惟有審美之悟, 滌除雜念, 用心去體驗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變幻圖景。 禪宗道, “一切法皆從心生”。 心之所及, 氣韻渾生。 “靜故了群動, 空故納萬景”所披露的禪意正是在個體心靈的感悟上窮盡了虛實的辯證法。 大勇散文隨筆敘述中的紛繁世事, 親朋好友, 眼淚歡欣, 感悟思考, 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通, 強調了“心”的力量。 可以如是說, 作為一個“有心人”的作家, 大勇儘管想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理想的東西, 但是為力求自己的情感真實感人, 受到讀者的認可, 又必須從生活中求取真實素材,
在之後的創作中按照自己的構思去匠心獨運。 其散文隨筆創作, 傳達出的是一種充滿親情、充滿詩意的生活, 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人生悟境。 看得出, 作家的創作以“真”為旨歸。 它, 呈現的不僅僅是事物表面現象的真, 更是一種情感的真誠, 合乎自然, 發自內心。 這樣的作品, 堪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裡培育出來的奇異之花。

我近年間常常想, 中國不少作家似乎有被慣壞的嫌疑, 一方面有奶喝, 久養於園, 心境浮躁, 思維退化;另一方面寄生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早已喪失獨立思想, 精神搖擺不定, 難以形成氣候。 而寫自己身邊的人與事, 宣洩自己人生、真情實感的大勇, 卻是在紛繁的工作之餘進行創作的。 其散文隨筆集《會痛的幸福》,就是他自己一種生命的超越,一種人生的姿態,更是他自己在藝術琴弦上彈奏出的晶亮的大美的音符。可不是麼?大勇的散文隨筆作品最出彩之處,就是崇尚自然、樸素之美,追求物我兩忘之境,善於從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捕捉詩意,讀之有別樣愁怨婉轉在心頭。《我的父親母親》有著作家難以割捨的愛之情結,它濃墨重彩地抒發了自己對親人的奔湧在血脈裡的思念。純樸、憨厚、善良、無私,是對父母人生品格的一種謳歌,那些非常年代的世風、人情及複雜關係的描摹,是對親人人生履痕的一種烘托,作品寫實也罷,吟誦也罷,抒懷也罷,寫意也罷,均讓讀者能從“我的父親母親”身上追憶一種慈愛、一種感動、一種欲說還休的相思,並從其人生軌跡之中得到啟迪,吸取拼搏的勇氣和力量,於鄉情中泡釅人生,於失意中浮現憧憬,於暗晦中展示光明,於苦難中誕生希望!更能令讀者從他之親人的日常生活裡挖掘和捕捉出一種癡情,一種純真,一種意境。

一如作家的故鄉有柳,是綠;也有梅,是紅。大勇《會痛的幸福》中的散文隨筆篇什,寫親人、親朋,寫往情、往事,寫感想、體悟等等,皆不僅是他一種情緒的宣洩或對醜惡、美好事物的鞭打與歌頌,而是有情有景、有詩有境穿插其間,以價值意義的追求為根本。《汶川:人事幹部永不言棄》《愛,一直在路上》《“為人民服務”沒有句號》《挺起不屈的脊樑》等,均是作家“勞者歌其事”,有著生命覺解的擔當意識的佳作。2008年5月12日那場地震災難,永遠定格於中國西部的歷史深處。作為政府一員,大勇理應獻身於“救災救難”的雄壯隊伍裡。多少次,他趕赴汶川、北川、安縣、綿陽、什邡、彭州、雅安、夾金山、瑪律康等地震災區,以手中之筆謳歌汶川地震中的眾多人事幹部。他寫人寫事,敘事的鋪陳,情感的抒發交替著多少酸甜苦澀,多少情思。尤為令人感佩的是展現了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凸現了永遠延伸的“大愛”主題。讀者由此可見,散文隨筆中的情節不但不見冗贅而且能增強藝術的魅力。其他如《燃不起的舊情》《我的故鄉,我的父老鄉親》《我心目中的蒲師長》等篇什也是如此。當然,散文隨筆對情節的處理與小說不同,往往用畫龍點睛、高度凝練的形式折射出來,有時則是通過抒懷與感悟來顯現,這有待于讀者的補充和想像才能與之完整,形成鮮明的可見的生活圖畫。這也是作家—一個生命體獨臨蕭瑟西風的深沉感受,它無疑是其散文隨筆的一大亮色。

我們說,一部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可以跟人的心靈對話的,是能夠提升人心境界的。它應強調蘊藉、自然和流暢,更要揚起想像的風帆,強調一種不動聲色的內向。換言之,沒有蘊藉、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散文隨筆是情、理、象、意的統一。作為客觀和主觀色彩都很濃的散文隨筆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更需要有深湛的思想意蘊,引伸出體悟人生的哲理。《父親的靈官廟》中,大勇把故鄉老屋對面貧瘠的山峰上那棵頑強生長的黃桷樹,想像為“父親心中永遠的靈官廟”,“那些年,父親按著世代傳承的民俗程式侍奉著它的同時,也完成了他一生心靈的期盼與精神的歸屬。”顯然,這不是一般的比喻,而是大膽的想像。其蘊藉厚重的《落榜不失淩雲志》中,大勇把自己感悟性的隨筆通過哲理性的形象和意象暗示,表現出了一種令人咀嚼、意味雋永的思想“舍利子”。“一個有優良品質的人遇到挫折,會把挫折變成點燃奮鬥欲的火炬,激發更大的創造熱情,為取得最後的成功而做到;即便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勝故喜,敗亦欣然。”讀大勇這些既富想像,又富思想蘊藉的散文隨筆,我讀出了作家作品之真誠的感情、鮮明的形象、雋永的情節和深邃的意蘊巧妙的契合,它既不是圖解,也不是演繹或說教,正如茅盾先生所說:“不求技巧而技巧自在其中,”這才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我相信,任何一位元讀者讀他的作品都不可能無動於衷。

是的,越是優秀的作家,越是具有思想和藝術上的深邃性,具有堅持個性的不可妥協性。這一切有時又恰恰是一個平庸的讀者所不能理解的。大勇沒有身處專職作家的群體,不需要期待什麼名譽的光環,也不急於尋找那種被儘快認可的快感;他只沉醉于自己的文學世界裡,兩眼始終盯住了自己的藝術呈現“敘身邊人與事,說肺腑話,唱心中歌”這一目標,決不遊移。其收入《會痛的幸福》中的散文隨筆篇什,就讓讀者細細品味出了作家“忠誠地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記錄自己奮力登攀的足跡,記錄自己這個生命個體眼中的獨特世界。”這種記錄的奇異之處,不在它具有多麼鮮豔的藝術描繪,而是靠它的內在氣質,靠作家個體生命的基本特質去作出規定。大勇的散文隨筆,藝術創造是尋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尋找到了自己的文學追求的真性。

歲月,湮滅經年的舊曆。相逢如初見,回首是一生。《會痛的幸福》是大勇“蝶變人生悟滄桑”的結集。它的出版,既是作家人生的姿態,也是作家人生的跨越。總體說來,大勇先生把自己的渴望變成了弓,搭上“拼搏”之箭射向了遠方。他的散文隨筆,不正是作家在人生旅途中感情噴發的精品佳作麼?我期冀著大勇似一隻山鷹,展開生命的翅膀在藝術的天地中飛得更高更遠!

是為序。

2016年8月16日於蜀都詩夢書齋

其散文隨筆集《會痛的幸福》,就是他自己一種生命的超越,一種人生的姿態,更是他自己在藝術琴弦上彈奏出的晶亮的大美的音符。可不是麼?大勇的散文隨筆作品最出彩之處,就是崇尚自然、樸素之美,追求物我兩忘之境,善於從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捕捉詩意,讀之有別樣愁怨婉轉在心頭。《我的父親母親》有著作家難以割捨的愛之情結,它濃墨重彩地抒發了自己對親人的奔湧在血脈裡的思念。純樸、憨厚、善良、無私,是對父母人生品格的一種謳歌,那些非常年代的世風、人情及複雜關係的描摹,是對親人人生履痕的一種烘托,作品寫實也罷,吟誦也罷,抒懷也罷,寫意也罷,均讓讀者能從“我的父親母親”身上追憶一種慈愛、一種感動、一種欲說還休的相思,並從其人生軌跡之中得到啟迪,吸取拼搏的勇氣和力量,於鄉情中泡釅人生,於失意中浮現憧憬,於暗晦中展示光明,於苦難中誕生希望!更能令讀者從他之親人的日常生活裡挖掘和捕捉出一種癡情,一種純真,一種意境。

一如作家的故鄉有柳,是綠;也有梅,是紅。大勇《會痛的幸福》中的散文隨筆篇什,寫親人、親朋,寫往情、往事,寫感想、體悟等等,皆不僅是他一種情緒的宣洩或對醜惡、美好事物的鞭打與歌頌,而是有情有景、有詩有境穿插其間,以價值意義的追求為根本。《汶川:人事幹部永不言棄》《愛,一直在路上》《“為人民服務”沒有句號》《挺起不屈的脊樑》等,均是作家“勞者歌其事”,有著生命覺解的擔當意識的佳作。2008年5月12日那場地震災難,永遠定格於中國西部的歷史深處。作為政府一員,大勇理應獻身於“救災救難”的雄壯隊伍裡。多少次,他趕赴汶川、北川、安縣、綿陽、什邡、彭州、雅安、夾金山、瑪律康等地震災區,以手中之筆謳歌汶川地震中的眾多人事幹部。他寫人寫事,敘事的鋪陳,情感的抒發交替著多少酸甜苦澀,多少情思。尤為令人感佩的是展現了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凸現了永遠延伸的“大愛”主題。讀者由此可見,散文隨筆中的情節不但不見冗贅而且能增強藝術的魅力。其他如《燃不起的舊情》《我的故鄉,我的父老鄉親》《我心目中的蒲師長》等篇什也是如此。當然,散文隨筆對情節的處理與小說不同,往往用畫龍點睛、高度凝練的形式折射出來,有時則是通過抒懷與感悟來顯現,這有待于讀者的補充和想像才能與之完整,形成鮮明的可見的生活圖畫。這也是作家—一個生命體獨臨蕭瑟西風的深沉感受,它無疑是其散文隨筆的一大亮色。

我們說,一部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可以跟人的心靈對話的,是能夠提升人心境界的。它應強調蘊藉、自然和流暢,更要揚起想像的風帆,強調一種不動聲色的內向。換言之,沒有蘊藉、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散文隨筆是情、理、象、意的統一。作為客觀和主觀色彩都很濃的散文隨筆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更需要有深湛的思想意蘊,引伸出體悟人生的哲理。《父親的靈官廟》中,大勇把故鄉老屋對面貧瘠的山峰上那棵頑強生長的黃桷樹,想像為“父親心中永遠的靈官廟”,“那些年,父親按著世代傳承的民俗程式侍奉著它的同時,也完成了他一生心靈的期盼與精神的歸屬。”顯然,這不是一般的比喻,而是大膽的想像。其蘊藉厚重的《落榜不失淩雲志》中,大勇把自己感悟性的隨筆通過哲理性的形象和意象暗示,表現出了一種令人咀嚼、意味雋永的思想“舍利子”。“一個有優良品質的人遇到挫折,會把挫折變成點燃奮鬥欲的火炬,激發更大的創造熱情,為取得最後的成功而做到;即便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勝故喜,敗亦欣然。”讀大勇這些既富想像,又富思想蘊藉的散文隨筆,我讀出了作家作品之真誠的感情、鮮明的形象、雋永的情節和深邃的意蘊巧妙的契合,它既不是圖解,也不是演繹或說教,正如茅盾先生所說:“不求技巧而技巧自在其中,”這才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我相信,任何一位元讀者讀他的作品都不可能無動於衷。

是的,越是優秀的作家,越是具有思想和藝術上的深邃性,具有堅持個性的不可妥協性。這一切有時又恰恰是一個平庸的讀者所不能理解的。大勇沒有身處專職作家的群體,不需要期待什麼名譽的光環,也不急於尋找那種被儘快認可的快感;他只沉醉于自己的文學世界裡,兩眼始終盯住了自己的藝術呈現“敘身邊人與事,說肺腑話,唱心中歌”這一目標,決不遊移。其收入《會痛的幸福》中的散文隨筆篇什,就讓讀者細細品味出了作家“忠誠地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記錄自己奮力登攀的足跡,記錄自己這個生命個體眼中的獨特世界。”這種記錄的奇異之處,不在它具有多麼鮮豔的藝術描繪,而是靠它的內在氣質,靠作家個體生命的基本特質去作出規定。大勇的散文隨筆,藝術創造是尋找到了自己的初心,尋找到了自己的文學追求的真性。

歲月,湮滅經年的舊曆。相逢如初見,回首是一生。《會痛的幸福》是大勇“蝶變人生悟滄桑”的結集。它的出版,既是作家人生的姿態,也是作家人生的跨越。總體說來,大勇先生把自己的渴望變成了弓,搭上“拼搏”之箭射向了遠方。他的散文隨筆,不正是作家在人生旅途中感情噴發的精品佳作麼?我期冀著大勇似一隻山鷹,展開生命的翅膀在藝術的天地中飛得更高更遠!

是為序。

2016年8月16日於蜀都詩夢書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