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可能得了假的心絞痛,別把“李鬼”當成“李逵”給治了

老王師傅近日反復出現上腹部及胸骨後疼痛, 伴有胸悶、噁心。 其父既往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 老王很自然地懷疑這可能是心絞痛在作怪。 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醫院內科, 做心電圖檢查後, 發現異常, 心電圖報告有房性過早搏動, T波Ⅱ、Ⅲ、aVF導聯低平, 倒置。 內科給與擴張冠狀動脈、調整心律等治療。 但是經過二三天的觀察, 症狀無明顯好轉, 於是進一步做了B超檢查、血液化驗, 並請外科醫生會診, 發現老王患有膽囊炎、膽石症, 收住院, 手術摘除了膽囊。 經外科治療後, 不僅膽囊病得到了根治, 就連心絞痛也得到了緩解。

原來, 這是一例膽心綜合征患者。

在臨床上有時會遇到這樣的病例, 病人長期以來反復出現胸骨後劇烈、壓榨樣的疼痛,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後可以緩解, 被醫生當作心絞痛治療。 但經心電圖監護和冠狀動脈造影排除了冠心病。 膽心綜合征就會出現心絞痛的表現。 所謂膽心綜合征, 是指在患膽系疾病(膽囊炎、膽管炎、膽結石或腫瘤)時, 引起心臟病症狀、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跳節律失調以及心電圖異常的臨床綜合征。 二者雖有本質區別, 但又有內在的密切聯繫, 在膽道疾患中較常見, 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膽囊病患者為何會有心絞痛的表現?原來心臟受胸椎2~8脊神經支配, 而膽囊、膽總管受胸椎4~9脊神經支配, 二者在胸椎4~5脊神經處存在交叉,

因此, 當膽道有炎症或膽管內壓力增高時, 通過胸椎4~5脊神經反射引起冠狀動脈收縮, 血流量減少, 誘發心臟供血不足或心律失調。

膽囊病和心絞痛都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 兩者常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出現, 而且臨床表現又很相似, 容易混淆, 使人不易辨認。 那麼, 究竟怎樣區別膽囊病和心絞痛呢?下列幾點, 僅供參考。

疼痛性質:膽囊病疼痛呈劇烈絞痛或膨脹感, 陣發性加重;心絞痛呈壓榨性緊縮感伴有窒息或瀕死的恐懼感。 膽絞痛時患者滿床翻滾, 坐臥不安;而心絞痛常迫使病人立即停止任何活動。

疼痛部位:膽囊病的疼痛位於膽囊所在的右上腹;心絞痛典型的位置在胸骨上中段的後部,

其範圍約有拳頭或手掌大小, 少數病人痛在上腹部, 個別的發生在頸、咽、下頜等部位。

疼痛時間:膽心綜合征的心絞痛比一般冠心病心絞痛持續時間長, 可達數小時不緩解, 用治療冠心病的藥物無效, 而隨膽絞痛的控制而緩解或消失;心絞痛則歷時短暫, 通常只有1~5分鐘, 很少超過10分鐘。 心絞痛經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而迅速緩解。

放射方向:膽絞痛常從右上腹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而心絞痛則向左上肢放射, 從左肩沿左臂及左前臂內側一直放射到小指與無名指, 少數病人疼痛可放射至頸及左肩胛部。

發作誘因:膽心綜合征先有膽囊病、膽絞痛, 後繼發心臟病的症狀, 隨著膽囊病變好轉或加重而同步好轉或加重。

膽囊病的發作多與進食脂肪餐有關;而心絞痛的發作多與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 如急行趕車、負重上樓、煩惱焦急、氣憤發怒等有關。

體格檢查:膽囊病在檢查時, 右上腹有壓痛和肌緊張, Murphy征陽性, 常可在右上腹觸及腫大又有觸痛的膽囊;而心絞痛往往並無上述壓痛的體征。

輔助檢查:懷疑膽囊病時可進一步做B超或膽囊造影等明確診斷;排除冠心病心絞痛可做心電圖、運動試驗等檢查。

作者:王海亭(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