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加坡愛樂樂團 再次奏響 貝多芬全套交響曲

慶祝成立15周年, 新加坡愛樂樂團今年將以五場音樂會演繹九部貝多芬交響曲。

新加坡愛樂樂團(Th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ingapore)慶祝成立15周年, 再次策劃演出貝多芬全套交響曲, 今年舉辦五場音樂會, 演繹九部貝多芬交響曲。

早在成立初期的2003年, 樂團便首次完成貝多芬全套交響曲演出。 他們也於2013年, 與新加坡青年鋼琴家林岩合作, 呈獻貝多芬全套鋼琴協奏曲。

樂團音樂總監林曜受訪時說, 相信對所有音樂家而言, 貝多芬都是非常重要的作曲家。 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定位, 承先啟後, 繼承海頓與莫札特, 將音樂帶入19世紀的浪漫時代。

研究貝多芬, 便能一窺音樂史的發展。

2000年左右, 英國音樂學者迪瑪律(Jonathan Del Mar)完成全套貝多芬交響曲的版本研究, 推出校正後的全新版本。 新加坡愛樂樂團正好碰上國際樂壇重新詮釋貝多芬的歷史時機, 於是有了2003年的計畫。

14年後, 樂壇對貝多芬交響曲的研究與詮釋又有了新的看法, 林曜希望能通過今年的計畫, 展現當今的樂壇思潮。

讓業餘樂手和學生

能親身演出交響樂

現在新加坡愛樂樂團成員多為業餘樂手及新加坡音樂系學生, 要在一年內演奏完整的貝多芬交響曲工程浩大。

林曜說, 15年來樂團成員變化很大, 不少成員因為事業和家庭而離開。 慶倖的是, 這幾年新加坡專業音樂院校培育了許多年輕樂手, 新加坡愛樂樂團就成了他們的“課外活動”。

回顧樂團一路走來, 林曜說:“我不是個會深謀遠慮的人, 一切只是盡力而為。 當初樂團從屬新加坡歌劇團, 經營了三年, 我覺得結束了可惜。 決定做下去之後, 發現很有意思。 尤其在提高新加坡對交響曲的認識方面, 樂團有所貢獻。 ”

樂團前身為新加坡歌劇團屬下的室內樂團, 後來獨立創團。 隨著曲目擴大, 樂團編制也擴大, 遂有了今天的規模。 樂團讓業餘樂手、學生能夠親身演出交響曲, 提高本地的鑒賞水準。

今年專注古典

明年引入新元素

今年呈獻貝多芬全套交響曲, 將分五場音樂會。

首場訂於4月1日, 呈獻貝多芬第四與第七號交響曲。 《第四號交響曲》富浪漫色彩, 卻是貝多芬交響曲中最常被忽略的一部。

《第七號交響曲》則有“舞曲的神化”之稱。

今年樂團專注古典, 明年林曜則打算引入新的元素。 他說, 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在音樂史上有重要地位, 但他的交響作品常被稱作“票房毒藥”, 2007年樂團毅然決定呈獻全套西貝柳斯交響曲, 此後樂團不斷探討類似可能性。 2013年樂團與本地舞蹈家梁佩賢合作, 融入亞洲童婚元素, 演奏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兩年後再度合作, 以新加坡作曲家作品編織“The Mazu Chronicle”(媽祖紀事), 均獲得良好迴響。 因此2018年林曜希望為樂團安排新嘗試。

新加坡愛樂室內合唱團無伴奏合唱專場

“凝固的時光”分享亞洲作品

新加坡愛樂室內合唱團無伴奏合唱專場, 分享亞洲合唱作品。

林曜將擔任“凝固的時光”音樂會指揮,

帶領合唱團呈獻馬來西亞作曲家梁學賢為《詩經》“野有蔓草”譜寫的抒情曲、中國作曲家劉文金改編自陝北信天遊的《趕牲靈》、印度作曲家巴提亞的《季風》《秋》、日本作曲家信長貴富為《魯拜集》選段所寫組曲、中國作曲家瞿希賢改編的民歌《雲飛天不動》《等你到天明》、臺灣作曲家陳樹熙以原住民素材創作的《來自臺灣的高山——臺灣高山原住民音樂印象》等亞洲作品。

此外, 新加坡作曲家吳多才也受合唱團委託, 創作新作。 吳多才以唐朝詩人王維名篇, 根據古琴曲意境, 創作了《陽關三疊》。

新加坡愛樂室內合唱團成立於1994年, 林曜為創團音樂總監, 多年來致力於無伴奏合唱, 尤其致力推廣亞洲作品。

林曜將帶領新加坡愛樂樂團再次呈獻全套貝多芬交響曲。

(樂團提供圖片, Andrew Bi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