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幾百元保費、數百萬保障:互聯網健康險風靡年輕人

近一兩年, 保費低至幾百, 保額高至幾百萬的互聯網健康險大量面世, 受到線民青睞, 成為醫保的有效補充, 保險公司也因此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客戶。 但費率厘定和風險控制並未完善, 此類保險是否能夠持續發展下去, 仍有待觀察。

受副熱帶高壓影響, 今夏高溫刷爆了全國各地頭條。 上海在7月21日創造了40.9℃的史上最高溫;8月3日, 上海發佈今夏第25個高溫日。

如果在這酷暑難耐期間打開支付寶, 會出現一欄“健康保障”:超過35℃每天可以領取一顆“健康豆”, 並將其兌換成相應保額。 當然如果要提升額度, 裡面還提供了“大病無憂寶”、“重疾無憂寶”, 保費分別為“111元起”、“30元起”, 而保額卻高達200萬以上。

這是泰康線上與支付寶合作的“個人中高端醫療保險”, 宣傳語為“高保額低保費, 是醫保的很好補充。 ”

“螞蟻保險服務目前與78家保險公司合作, 為用戶提供近千個保險產品。

”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產品總監梁越平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健康險是銷量較高的細分領域。 主要分為報銷型醫療保險和給付型, 就能售出超過5元人壽保險。

上述報告將發展不足的原因歸納為, 消費者對此類產品的裨益缺乏認知, 保險公司缺少強大的銷售管道。 此外, 由於報銷型醫療保險的覆蓋十分有限, 保險公司很難從醫院等處獲得治療資料, 因此保險公司無從設計產品並定價。

不過, 80、90後年輕一代成長為高知、高收入、高度網路化的保險消費群體後, 加之目標人群規模擴大及互聯網技術的滲透, 帶來了新的消費場景。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2017年一季度互聯網管道保費收入眾安保險、泰康線上、安心保險、易安保險實現保費收入17.03億元,

同比增長179.64%;占整體網銷業務收入15.42%, 同比增長11.72%×65%=18.72萬。

精算難、風險大

中端互聯網醫療保險市場興起後, 出現各種眼花繚亂的產品, 保費低至幾百、保額高至數百萬, 並且沒有病種限制。 但這類百萬級醫療保險常被詬病並無創新, 且同質化競爭嚴重, 難以實現品牌高溢價, 保險公司同時也面臨精算和風控瓶頸。

保險公司是否劃得來?

“目前產品定價基於既往經驗資料。 對於費用補償型險種, 醫療費用的增長、醫保政策的變化、新治療技術的出現等, 都會導致風險變化, 需要持續監控這些風險點。 ”上述平安保險負責人介紹, 互聯網保險主要是從產品設計方面控制逆向選擇風險, “這是行業命題和難題,

平安健康險是在常規的健康告知基礎上, 通過智慧核保控制逆向選擇風險。 比如某客戶患有甲狀腺結節, 若沒有智慧核保, 他在健康告知時隱瞞病情的可能性極大, 若設置智能核保, 明確對該疾病做免賠責任, 對方如實健康告知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

針對保險定價, 保險公司會根據不同的保險銷售策略、關注點及風險忍受度, 制定多樣的費率厘定機制。

以杜琰萍介紹的“華泰鴻福e生”百萬醫療產品為例(產品設計:保費0.37元/天起, 免賠額1萬, 一般醫療保障300萬, 惡性腫瘤600萬), 其精算及盈利模式主要基於:一是主要面向中青年群體, 其本身承保風險相應較低, 滿足保費充足度同時, 相應的保險費率也較低;二是此類百萬級醫療險,

直保公司後面均有一至二傢俱有國際性質的再保公司分攤風險。

王磊表示:“這類產品是市場上的新興險種, 出現的時間還不長, 沒有既往的承保經驗可遵循。 互聯網保險模式可以有效、便捷、快速地拿到該產品的經營資料, 方便分析產品可行性, 各家公司都會密切關注產品運行情況, 根據大資料資訊即時調整方案。 ”

保險盈利模式是預防式地“以小博大”, 但健康險在防止被保險人逆向選擇方面, 理賠條款複雜、觸發條件多、鑒別難度高, 發生逆向選擇的可能性更高, 對控費形成潛在的巨大壓力。

此外, 由於控費需要患者大量醫療資料, 但以目前國內封閉的醫療體系, 如何獲取資料來設計出更多差異化產品並有效控費, 仍然困難重重。

王磊認為,目前的問題在於政策法規的扶持力度不夠,以及健康險既往多數是和壽險產品或理財型產品綁定銷售,沒有單獨的健康險費率厘定,整個行業都需要加強專業化學習;再次,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更多新穎、特色的產品,使得很多後來發展健康險的公司缺乏市場競爭力;第四,國民健康管理意識需要加強。“目前多數健康險還處在費用報銷型階段,充當最後的費用補償角色,沒有更多地參與整個健康管理,而停留在治療階段。今後會有更多的健康險產品走到前端,真正防患於未然,儘量‘不生病’,才是健康險發展的目的和願景。”

21世紀經濟報導 盧杉 上海報導

仍然困難重重。

王磊認為,目前的問題在於政策法規的扶持力度不夠,以及健康險既往多數是和壽險產品或理財型產品綁定銷售,沒有單獨的健康險費率厘定,整個行業都需要加強專業化學習;再次,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更多新穎、特色的產品,使得很多後來發展健康險的公司缺乏市場競爭力;第四,國民健康管理意識需要加強。“目前多數健康險還處在費用報銷型階段,充當最後的費用補償角色,沒有更多地參與整個健康管理,而停留在治療階段。今後會有更多的健康險產品走到前端,真正防患於未然,儘量‘不生病’,才是健康險發展的目的和願景。”

21世紀經濟報導 盧杉 上海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