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形象素描

出身貧賤而又一生四處碰壁的孔子, 當然會不平則鳴, 憤世嫉俗, 也會讓心上常存著悲苦。 但是我也看到著一個平和、平凡、實際、幽默,

甚至還讓懷裡常常揣著快樂的人。 他沒有像歷代統治者累封的那樣高, 也不像歷代知識份子所誇的那樣玄, 但是卻實實在在比他們所封所誇的都要好, 甚至還反其道而行之。

不妨讓我們仔細瞧瞧。

素描之一:否定自己是聖人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 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論語·子罕》)

在這裡, “大”讀“太”, 大宰是春秋時代的職官名稱。 有位大宰佩服地問子貢說:“孔老先生真是聖人呀, 他怎麼這樣博學而又多才多藝呢?”

這話真是說到了子貢的心坎上。 子貢更進一步地說:那是當然, 我的老師他是天生的聖人, 更加上淵博的學問和多才多能。

但是, 孔子第一個站出來否定這個“聖人”說。 他不是心裡甜滋滋的, 嘴上虛偽地否認, 而是真誠地拒絕這個聖人的稱謂。 他說, 你們以為這個大宰真的瞭解我嗎?不, 他並不瞭解。 其實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不過因為是孤兒出身, 從小窮苦卑微, 所以才學會並從事了許多鄙賤的技藝, 也通達了許多的人情世故, 真正的君子, 是不會樣樣都通都會的。 那個與他迥異的莊子, 也說過類似的意思, 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識卻是無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 那是危險的、無法真正窮盡的。 (“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矣。 ”《莊子》)

素描之二:知過改過

子之武城, 聞弦歌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 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

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論語·陽貨》

比老師小了四十五歲的子游當了山東武城這個地方的縣長, 老師當然高興。 孔子是信任自己的學生的, 但是去視察一下, 看看學生的政績, 又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老師去視察, 肯定還要帶著一幫子學生, 如現在開現場會似的, 既是研討, 又是實地學習。 年輕的子遊相當重視, 也很興奮。 他知道, 老師親自來, 這本身就是對於自己的莫大的重視、肯定與鼓勵。

讓孔子想不到的是, 他一進武城, 竟然聽到了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 雖然彈琴瑟的技法還不高妙, 甚至還有些生澀, 但是聽那詠唱詩歌的聲音, 卻也透著一股蓬勃向上之氣。

彈琴瑟並配以詠唱詩歌, 這是孔子教導學生們的一種高級方法, 而且是到了一定程度、要在一定場合才使用的方法。 比如在陳蔡絕糧的時候, 弟子們不少餓倒病倒了, 情緒也比較低落, 這時孔子就使用了彈琴唱歌詠詩的教育方法。 跟他流亡的弟子哪一個沒有著高深的學問與修養?當然能夠在音樂詩歌之中體味到了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道理與情懷。 可在這個小小的武城, 鄉里民間竟也有了弦歌之聲。

這時孔子“莞爾而笑”。 這是孔子在《論語》中惟一的一次“莞爾而笑”, 是比微笑要開放一點的笑吧?這笑裡當然隱含著一點點不以為然——在這樣的小地方, 教育老百姓, 卻用這樣高級的方法。 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說了一句“割雞焉用牛刀?”

別看比老師小了四十五歲, 子游聽了老師的評價, 剛才還燦爛著的笑容立即收斂起來, 不僅不怯, 甚至簡直有點理直氣壯地質問老師說:“老師, 您以前不是教導過我們, 說有知識的君子求學學道之後就能夠喚醒仁愛之心, 普通的百姓求學學道之後就能夠懂得道理、指揮起來方便嗎?我是這個地方的領導, 教育百姓是我的責任嘛, 怎麼我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反倒錯了, 成了用牛刀殺雞了?”

這語氣淩厲著呢, 還有點搶白的味道, 比自己大四十五歲的老師肯定會有些掛不住臉的吧?

真是讓人想不到。 孔子面對學生的搶白, 卻更加地和顏悅色起來, 並對跟隨的眾多學生說:“大家都聽好了, 子遊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是開開玩笑說說笑話,同學們可不要當真。”

學習當然要認真,但也不能光耍嘴皮子,要學以致用。老師——哪怕他是孔子——也不會事事都對,對了就遵守,不對了就得說出來。子游就這樣當學生。誨人不倦,鼓勵向上,自己錯了就承認,學生對了就聽學生的。孔子就是這樣當老師。

還是那個意思,我不是聖人,不僅不會事事都會,也不會事事都對。關鍵不在這裡,關鍵是出現了錯誤就得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不能以上壓下、以老賣老地“惟我獨尊”、“一貫正確”。

還有一個故事。按照周禮的規定,同姓不能結婚。吳國與魯國同是周公之後,依禮是不能通婚的。可是魯昭公卻娶了一個吳國的太太,取名叫吳孟子。於是陳國的一個司寇的官員出訪魯國的時候,就問孔子魯昭公知不知禮。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朝的文獻典籍大多傳之于魯國,而且是問到自己國家的國君,孔子當然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昭公知禮。這個“陳司敗”(是官名,亦司寇)果然厲害,不依不饒卻又“知禮”。他沒有讓聞名列國的大學問家孔子難堪,等到孔子離開之後,就向孔子的學生巫馬期作了個揖,靠近他認真地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袒,難道像孔子這樣赫赫有名的君子也有私心嗎?魯君這樣做如果算知禮,還有哪一個不知禮?”巫馬期將陳司敗的話原封不動地轉達給老師,老師不僅沒有惱羞成怒,還把人家指出他的錯誤當作一種幸運,“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

有一年孔子去齊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孔子拜見了齊景公卻不去拜見齊國的權相晏嬰。學生子貢不解,就問老師為什麼。孔子這樣回答子貢:“晏嬰連續被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個國君重用為相,執掌朝政數十年,可說是個不倒翁。我懷疑他是個八面玲瓏、處世圓滑的人。因此,我才不想見他。”

晏嬰聽到孔子的話以後,向人表示著自己的不滿與不服。他說:“我以一心事三君,一心一意忠實地執行相繼三個在位國君的旨意,為齊國的安定、富強竭盡了全力,所以我做相國才一直很順利。如果我以三心事一君,那麼齊國與我自己的情況就會相反了。現在孔子認定我從政順利的原因是八面玲瓏、處事圓滑,這真讓人難以接受。原來我總以為孔子的意見是珍貴的,通過這個事情,我對他意見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

孔子聽了之後,認為是自己說了錯話。他不是文過飾非,而是真誠地檢討:“我私下議論晏嬰時,並沒有確切地知道他有什麼過失,這是我的錯,是我對晏嬰失言了,晏嬰對我的批評是正確的。晏嬰相國,是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不僅有了這樣知錯的想法,又派弟子子宰前往齊國相府代自己向晏嬰謝罪。還覺得不過意,又親自登門拜訪,向晏嬰當面道歉。“‘丘聞君子過人以為友,不及人以為師。丘失言于夫子,譏之,是吾師也’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晏子春秋·外篇》)

孔子還說過“過而不改,是謂過”(《論語·衛靈公》),“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過而改之,是不過也”(《韓詩外傳》),“能補過者,君子也”(《左傳·昭公七年》),並讚揚顏回“不貳過”,不犯同樣的錯誤(《論語·雍也》)。難怪子貢對於老師的知錯認錯改錯的做法,佩服得五體投地,並進而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君子的錯誤就像日食月食一樣,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只要及時地糾正了,人們反而會更加信服——“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這種知過與改過的深化,便是一種自覺的“自省”行為。“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一個人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而又由內心深處自省咎責的人,是很難看到了。

素描之三:愛唱歌會樂器懂樂理能譜曲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

孔子與人一起唱歌,旋律與歌詞都好,對方聲音又好聽,那就務必請對方單獨再唱一遍。靜下心來,聽聽,從旋律到詞意,又會有新的發現與體味。這可真是一種享受。享受往往就能忘我,甚至會忽略了天地、時間,只讓身心融入在歌聲的意境中。動情了,思遠了,那就再放開喉嚨,與人合唱一次。

唱歌的孔子,不知是用的通俗唱法還是民族唱法?或者相當於現在的美聲唱法?唱歌的孔子更能夠欣賞音樂,他與音樂似乎有著一種本能般地相通。他在齊國時聽了美妙絕倫的《韶樂》,竟能夠沉津於其中,三個月忽略了肉的味道。他的那句“想不到音樂竟然能夠將人帶到這樣的境界”的感喟——“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當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幸福的歎息。

是否只有音樂,才能真正表達他精神的自由、博雅與高遠?那個曾經剌痛他、傷害他的時代與社會,包括那些庸碌的日子與碰壁的事件,還有那些讓他噁心的小人,連同無法長存的生命與歲月,都會在音樂裡被碾碎化為煙雲。只余一個解放了的靈魂,駕著雲一樣輕盈風一樣無處不在的翅膀,翔於音樂的天地間。

那是一個和諧的生命,正暢遊在一個和諧的境界裡。

不僅是唱歌,還有詠歎,還有精通與粗通的各種樂器。或者,多才多藝而又情趣盎然的孔子,還能夠舞之蹈之。祭祀之禮,不就有著某種舞蹈的味道嗎?更為可貴的,是孔子對於音樂的原理有著專家般的理解。他曾經向魯國的大樂官師摯,講解過有關音樂的高深的學問。他告訴他,音樂是可以瞭解的,開始演奏時眾音陸續出現,呈現出活潑而熱烈;接下去,眾音單純而又和諧,節奏清晰明亮,旋律連綿往復,直至一曲終了——“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

在周天子的雒邑享受音樂《大武》,在陳、蔡之間七天絕糧卻還要彈琴唱歌詠詩,在衛的擊磬,還能夠為《詩經》配上音樂(說明他會譜曲),盡顯一個活潑的生命在向著和諧的境界前進,前進。“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地氣升騰,天氣普臨,天地陰陽互相擁抱摩蕩,雷霆鼓動,風雨滋沐,四季周流,日月照耀,萬物蓬勃生長,而音樂便是宇宙自然的應和與再現了。陶醉於音樂之中的孔子定是將宇宙萬物納於胸中,並讓一個浪漫的情懷向宇宙萬物敞開來。“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禮記·樂記》),在這無所不包的音樂之中,一個真誠的孔子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素描之四:孔子的婚姻觀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先進》

這是孔子在嫁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女兒嫁給曾經坐過牢的公冶長,侄女嫁給了大夫之子南容。

孔子是一個很實際的人,也有些世故。他要將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嫁給可靠之人、可以託付終生的人。當然要有德有才,但是還要性格溫順持重,不會惹亂子的人。處於亂世之中,孔子確實為女兒侄女考慮得十分周到。

先說女婿公冶長。《孔子家語》中對公冶長有三個字的評價:“能忍恥。”而孔子又說他雖然坐過牢,卻並沒有罪,是一樁冤案。綜合起來,我們可以清楚三點:首先是公冶長這個人品德上沒問題,“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二是受到冤屈的時候可以平安過渡,挺過來,“能忍恥”;三是經過磨難之人,能夠經得起風浪。將女兒嫁給這樣的人,孔子可說是考慮周全。而且還有一個隱藏著的有利條件,那就是你公冶長有過牢獄之災我都不嫌棄你,一旦女兒與之生活在一起,一般不會受氣。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老知識份子對於後輩的同情與聲援。

公冶長到底是因為什麼事而遭受牢獄之禍,各種書上都找不到記載。只有民間的傳說裡,說公冶長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能夠懂得鳥語。有一次他聽到鳥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到南山真的就扛回來一頭羊,只是吃的時候忘了鳥的囑咐,連肉帶腸一塊吃了。鳥生氣了,就想害他。有一次又對他說了上次說過的話。公冶長再次趕到了南山之後,沒有見到羊卻看到了一具屍體,有口難辯,就坐了牢。

侄女就是那個腿有殘疾的哥哥孟皮的女兒,更得慎之又慎。哥哥腿瘸,生活相當不易,去世時才把女兒託付給自己,這可不能有半點差池。選中南容作女婿,可說是考慮再三,選擇的標準也就比女兒的還要嚴格還要高。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有德有才還要性格好,不會在亂世之中惹亂子,能保證一家安全過日子。

南容正符合孔子選擇侄女婿的標準。國家政治清明,他可以有官做不會被埋沒,“邦有道不廢”;國家政治黑暗,也不至於遭到刑罰,“邦無道免于刑戮”(以上兩句見《論語·公冶長》)。說明這個南容,不僅有用世之才,也有自處之道。也就是《中庸》中所說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卑。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個“國無道,其默足以容”,是很難做到的。一般有才能的人,往往有著特立獨行的性格,尤其處於黑暗的時代,恃才傲物,憤怒反抗,遭禍遭災是經常的。而南容恰恰即有用世之才、又避免了有才之人的處世缺陷。選女婿,像屈原這樣的人不行,雖有才有德,卻在黑暗的時候硬要出頭,最後被逼得在流放途中投汨羅江而亡。再有才有德,哪怕你有《離騷》《九歌》《天問》傳世,可是人都沒了,侄女靠誰去?傅雷這樣的更不行,孤傲硬強,總不能讓侄女也與其一起上吊去吧?

對於南容的結論,是孔子經過細心考察得來的。如孔子有一次發現南容對《詩·大雅·抑》特別感興趣,反復詠誦,一連讀了三遍:“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是一種玉,是說它上面的污點還可以磨去,可是如果人說話不注意,一旦說錯就沒法挽回了。從這裡既可以看出南容對於品德的注重——古時君子往往以玉潔冰清來表達對於品德的追求,又可以看出南容是個相當謹慎的人。

孔子找侄女婿比找女婿慎重得多。在《論語·憲問》篇裡,孔子對侄女婿南容還有過一次考察。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個南宮適,就是南容。關於善射的羿,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奔月》的歷史小說。南宮適問老師:那個夏朝有窮國的國君羿的箭術那麼好,甚至可以射下太陽來,想稱王,卻被他的臣子寒浞殺掉了。而那個力氣大得可以把江河裡航行的船一手抓起來在陸地上行走的奡,也不得好死,為少康所誅。可是大禹和後稷,雖然沒有羿和奡那麼大的本事,只是規規矩矩去種田,卻得到了天下。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當然是無需回答的,提的問題本身就已經含有著答案,並且顯示著提問題之人的思想與認識境界。所以南宮適一退出去,孔子就忍不住地告訴其他學生說,好一個君子,思想這麼正確純正,又這麼崇尚道德!

何況南容還是個世家子弟,以後的日子應當是富足的。

顯然,侄女婿要比女婿優越。真是實際又仁義的孔子,既是自己心中自然的選擇,為女兒、侄女選擇了優秀而又可靠之人,又可免于街坊鄰居偏愛女兒之類的閒話。

素描之五:發牢騷與樂觀態度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鳳凰不飛來了,黃河也沒有圖書出來了,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

這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不僅是一種不被世用的苦悶,更是一種“兩間荷一戟,吾自獨彷徨”的孤獨。“沒有人瞭解我啊!”“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這個牢騷可是發大了。類似這樣不被人知不被世用的牢騷,孔子是經常發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我的主張真的就不被世人所用了,我只好乘個木伐到海上去了。

只是孔子並不只是發牢騷,他還要從牢騷裡跳出來,保持一個樂觀向前的人生態度,“知其不可而為之”。子貢問他,老師如何對待這種沒有人瞭解的現實呢?老師說:“不怨天,不怪人。我下學人事,知道人事有順有逆,因此不怪人;我上達天命,知道天命有窮有通,因此不怨天。沒有人瞭解我怕啥,還有老天瞭解我呢!”

孔子說這個話的時候,當是在他結束流亡生涯回到魯國之後了。此時,他不僅知天命,而且已經逼近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此前,在他流亡歲月的末了,訪問葉公的時候,這個好龍的葉公就曾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一向心直口快的子路,這次倒讓葉公給問住了。如果葉公說孔子的不好,子路可能會有說不完的反駁的話,可是一下子問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可真是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況且老師太豐富多彩了,怎好驟然作答呢?葉公走了之後,子路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師。孔子卻毫不遲疑地對子路說:“你何不告訴他,我是一個發憤研求學問,常常忘了吃飯;當學問上有所發現與長進,就會快樂得忘了憂愁,甚至忽略了衰老的到來。”(“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這是真正的快樂,一種忘食忘貧忘憂的快樂。這種快樂,實則是一種人生高境界上的澹定,物我兩忘時的真快樂。同一章裡,孔子還說過讓天下的知識份子都舒心暢意的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不正當的功名富貴,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在我的眼裡一錢不值。我餓了吃點粗茶淡飯,渴了喝碗白開水,倦了就蜷起膀子當枕頭甜甜地睡上一覺,我過我自己平淡卻自由自在的日子,快樂得很!

一部《論語》,有四十五個“樂”字,卻不見一個“苦”字。苦著難著、一生坎坷又一生憂國憂民的孔子,之所以能夠“樂”在其中,就是因為他的心中樹立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

這種快樂,到了孟子那裡,就成了一種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浩然之氣,也就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蓬勃的生氣”。

素描之六:想發財又想當官的孔子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

想當官的想法,溢於言表,而且迫切得很。子貢是深知老師想法的一個學生,他問得很有意思,雖直接又不至於讓老師難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行商坐賈,在這裡,賈是指開店的商人。孔子當然也知道子貢亦莊亦諧的意向,但是久已藏於心上的想法,讓他急不可待地回答道: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那塊急待出售的玉。言外之意,是說我已經等待得太久了,就是沒有遇到一個識貨的主呢。他在《論語·泰伯》裡,還說過這樣的話:“學習三年,卻不想做官拿俸祿,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這真是將心比心的理解,並且還認為這種欲望是正常的正當的。名利濃於酒,這也是人類共同的感覺吧?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

到死而名聲不被世人稱述,這是君子引以為恨的。想出名的思想,似乎也挺嚴重。

當官,成名,孔子似乎還不滿足,他還想發財。孔子真是常人的想法他都有,而且不怕降格。瞧他這樣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

但是,孔子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想著當官發財成名的時候,還有著另外的想法與態度——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財富和地位,是人人所追求的,如果不依循正當的道理和方法而得到它,一定是要拒絕的。貧窮和卑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不幸到了這樣的地步,也決不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脫離它。以上所謂正當的道理與方法,就是“仁道”。一個君子,如果離開了仁道,怎能成就君子的美名呢?所以君子要時刻把握住仁道,從不會在吃完一餐飯的時間裡離開過仁德,倉促急遽的時候固要與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素描之七:罵人與惡作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在《孔子家語》中,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馬融在《論語》注中說:“原壤,魯人,孔子幼少之舊。”《禮記·檀弓》曾記載著他的一段故事,說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前去幫他治喪,他卻站在母親的棺材上、挺著肚子唱起歌來,孔子只好裝做沒聽見。看來是一個與孔子有著不同意見且又落拓不羈的人。 “憲問”中的這一段,雖然沒有見到原壤的反映,單從孔子對他的態度看,兩個人是老朋友,也許平時見了面並不正經,要相互指責幾句,或者還要罵上兩句,我們魯西南老百姓稱這種帶點戲謔的罵叫“罵大會”,也叫抬杠。

孔子這裡就是在罵了。孔子是一看見原壤的做派就動了氣的,他兩腿八字撇開坐在地上,見孔子來了連站也不站。孔子罵得並不斯文,甚至可以叫做粗口:“你小的時候不懂禮節,對兄弟姐妹沒有愛心,長大了又沒做幾件好事,一生毫無作為,老了還白吃糧食,真是個老不死的害人精!”

罵了也就算了,孔子還動了拐杖,用拐杖敲了他的小腿,以杖叩其脛。不知是邊敲邊罵,還是罵完才敲。原壤到底有什麼反映,《論語》上沒有記載。我想他的嘴裡肯定也會不乾淨,說不定還會罵得更毒更辣,所以孔子的學生們也就從略了。倒是明朝的李贄,有些同情原壤看不慣孔子,出來打抱不平說:“一頭罵,一頭打,孔夫子直恁慈悲。”

孔子的惡作劇,有時也會做得出人意料。《論語·陽貨》中說:“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這個魯國人孺悲,肯定被孔子討厭,他明明在家,卻要讓“傳達”告訴孺悲說自己病了,不能見人。誰知“傳達”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取上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見。表明他非但沒有生病,反而很健康,就是藉故不想見他罷了。如果孔子生於今天,或許能夠當一名走紅的通俗唱法或民族唱法的歌手?自彈自唱,而且是隨手就來,可見孔子不僅是個性情中人,還對音樂與樂器確實有著相當的造詣與掌握。

孔子真是有點任性呢。如有一次大家都認為不該見的幾個年輕人,孔子卻非見不可。那個村子的居民因為不老實而出了名,村裡的幾個年輕人有一天去見孔子,孔子的弟子們都想擋駕,可就是沒擋住。接見了這幾個年輕人的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們說:為何不能見他們呢?人家既然誠心誠意地來見我,而且又有改過的心意,我就應當既往不咎。

能說孔子不也是個性情中人嗎?

孔子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人,從他活潑生動多棱的語言,就可以想見他的活潑生動的多維脾性。聽聽他的這句話:“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像繞口令,搬到現代舞臺上又如說相聲一般,可這就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說過的話。他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意思又淺又深刻,不過是說:“一個不知道問‘怎麼樣?怎麼樣?’的人,我真不知道該把他怎麼樣了。”深進去想想,其實孔子是在講一種謹慎的態度和懷疑的精神。只有事前多打幾個問號、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把事情考慮周全,也只有富有懷疑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素描之八:孔子好掉淚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貧窮一生,身體不好,去世又早,孔子真的是哭慘了。不僅嚎啕大哭,邊哭還邊呼天搶地地喊:啊啊,老天爺要了我的命呀!老天爺要了我的命呀!(噫!天喪予!天喪予!)這裡沒有描寫孔子的淚掉了多少,是不是把衣襟都濕透了。但是肯定是掉了很多的淚。

子路死,孔子又是這樣大哭,掉了許多的淚。

有一次,孔子偶然碰到一個老相識的喪禮,就進門弔唁。看見老相識的家人哭,他也就感動得跟著哭了起來。出來之後,又讓弟子將他鞍韉上的一個零件卸下來給喪家送去,作為祭禮,並且說:“拿進去當祭禮吧。平白無故地哭祭,不帶點禮品是不好的。”

就是看到本該清平世界才能出現的瑞獸麟出現在了亂世,他也會哭,哭它的生不逢時。看到這個不被人認識的麟被人弄斷了 一隻腿,他更是大哭了。

《述而》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還是在說孔子的哭,而且哭得那樣真那樣用心,以至於只要哭過,這一天也就不能唱歌了,不是理智或禮儀上規定哭過不能唱,而是孔子因為哭而當天唱不出來。學生們既然將他哭的當天就不唱歌的小小細節寫在《論語》裡,那就說明,孔子的哭是常常要發生的,也說明,孔子的唱歌是比哭更加的頻繁。哭與歌,都要情動於衷。

淚多的人心軟,孔子當是一個心軟的人了。好掉淚的人多情,孔子當是一個多情的男兒。

孔子的多情往往會被人們所忽略。他當然也有著莊嚴的一面,但是莊嚴不能與無情劃等號。比如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說過的“詩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就被大家長期誤解著,將“思無邪”理解為“思想純正無邪”。實則,孔子在這裡是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無不出於直馳如馬奔的真情。這裡的思無邪,是說詩人的感情像向前賓士的馬一樣,直行不邪、不可阻擋。這“思無邪”三字,就是取自《詩經·魯頌·駉》,“駉駉(jiong)牡馬,在垌(jiong)之野。薄言駉者,有駰(yin)有騢(xia),有驔(dian)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cu)。”壯碩的雄馬,在野外的草地上。都稱之為壯碩的,有黑白相間的馬,有紅白間雜的馬;有黃脊的黑馬,有目白似魚的馬,拉起車來強健有力。沒有偏斜啊,馬的這種賓士。在這裡,“思”僅僅是語首助詞,沒有含義,“無邪”就是指詩人胸懷中熾熱的情感直馳不斜。

素描之九:不擺譜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論語·子罕》

孔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子路為老師做好了後事的安排。他覺得老師生前沒有享受過國君的待遇,這回死了就讓他享受一回吧。於是還安排同學們分別擔當了各種大臣的角色。

沒想到孔子受苦出身,身體得到過長期勞作奔波的鍛煉,大病竟也挺了過來。挺了過來的孔子知道了子路的這一番把戲,覺得又可氣又好笑。孔子從來也沒把富貴權位真正當回事,他只是一心要行道救世濟眾罷了。在他心裡,他早已超出了那些個諸侯君主了。不用說別的,光是這些個學生以及自己的教育事業,哪一個君主能有如此不朽的事業?但是孔子不這樣說,他只是就事論事通俗地罵一頓子路罷了。他指著子路說:“我病了這樣久,想不到你竟然幹下這樣一個欺詐的行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平民百姓,是一個知識份子(士),你卻把我搞成一個不倫不類的什麼國君。我這是欺哄誰?欺騙上天嗎?多丟人呀!你覺得國君就大我孔子就小?我與其以君臣的關係死在臣子的手上,還不如以師生的關係死在你們學生們的手裡更好呢。有沒有國葬有多大關係?我縱使死了得不到大葬的哀榮,難道你們會忍心看著我死在路邊上不成?”

想一想,在孔門最著名的七十二弟子中,也只有子路能匯出這樣一幕可愛的悲喜劇。而我們在又一次暢想其師生情誼的時候,不得不深深佩服孔子在生死大節上的清醒和實在。

素描之十:孔子愛體育

孔子既不道貌岸然,更不文弱不堪。他那健壯高大的體魄(身高一米九一),分明透著鮮活明亮的陽剛之氣。而這種健壯與陽剛,是與他熱愛體育分不開的。他教授學生們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就有兩種專案屬於體育或者說屬於軍事,射是射箭,禦是駕車。春秋末期,戰亂頻仍,這駕馭戰車與射箭尤其顯得重要,也就成為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

《禮記·射義》載:“孔子射瞿相之圃,觀者如堵牆。”能夠當三千學生的教師,雖不見得非要與小李廣花榮一樣的射術,也不會如後羿那樣的可以射下太陽,但是射術肯定也是一流的,而且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不然,孔子的射箭就不會吸引得魯國首都曲阜那麼多的人爭相觀看。“觀者如堵牆”,那可是個熱鬧場面。古人的當時,也是他們的“當代”,以他們對於射箭中孔子的熱情,遠遠的要比我們的追星族高明得多。高大健碩、英姿勃發,再彎弓引箭,當是一個美好的畫面。而且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少時貧賤並做過許多粗活的孔子,一定會在這種“如堵牆”的眾多觀眾面前更加地煥發出力量與剛勁,並讓胸中充滿著得意與快樂。難怪他會自信而又歡愉地說:“君子沒有什麼可以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那一定是比箭吧!比賽之前,相互作揖禮讓然後昂昂然走上比賽場。比賽完了,計算出中靶的多少以決定喝酒的多少,然後再去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場酒,那可真是君子的一種競賽啊!”(“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別看孔子身高力大,射箭駕車都有著先天的優越條件,可他因為對於此道有著深切的認識,並不只是爭強好勝。他教育學生們的時候,也是告訴他們,只要勤學苦練、掌握好要領,射中就算好的,沒有必要非要射穿靶面,因為每個人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同上)

別看孔子射箭會引得魯國人“觀者如堵牆”,其實他的駕車本領比射箭還要精當。“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論語·子罕》)達巷街上有人說孔子真是厲害,什麼都會,只可惜沒有什麼能使自己成名的專長。林語堂先生譯解達巷黨人對孔子的這句評價最有意思,他說那個意思就是“孔子樣樣都通,卻件件稀鬆”。聽了這樣的話,有著多種專長的孔子不僅不煩不厭,還能夠自我解嘲地說:“那我專練什麼呢?趕馬車呢?還是練習射箭?讓我好好地練趕馬車好了。”諧謔雅善的天趣的後面,不僅藏著忠厚的宅心,也還透露著孔子駕馭車馬的高超技藝。

其實,孔子不僅真的有著一流的駕車技術,還有著別一樣的駕車心得,那就是要求上了車,首先要站立端正,拉好扶手帶,心無旁騖,不能向內顧盼,不能光顧著說話,還不能指指劃劃。(“升車,必正立,執綬,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這可真是安全駕駛理論的創始人,那個“執綬”,不就是我們現在的系好安全帶嗎?可惜我們現代人,駕著車吸煙的啦呱的打手機的,甚至有的看見了員警才將安全帶虛虛地隨便掛在胸前的,可謂應有盡有,真是比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落後多了。

素描之十一:孔子是“難得糊塗”的鼻祖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人太笨太傻,又可以叫他“愚不可及”,也就是愚蠢。這個“愚不可及”,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雖然我們已經把它當作了一個貶義詞,但是在孔子那裡,卻是在表揚甯武子,而且是一種大表揚。

甯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這個人有著常人沒有的智慧與涵養。他經歷了衛文公與衛成公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衛文公時政治清明,“邦有道”,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辦了好多的事情。到了衛成公時,政治黑暗起來,但是這個甯武子仍然參加了這個統治集團,而且也沒與衛成公與別的當政者發生什麼衝突。他在衛成公時代的一個最主要的做法、也是孔子十分佩服的做法,就是“邦無道則愚”,直說就是裝糊塗,顯得一種愚蠢的樣子。

孔子有些嚮往地說:“甯武子的聰明才智,我們也許可以超過他,但是他的裝糊塗,他的‘愚’,卻是我們趕不上、也很難學得來的,‘愚不可及’了。”實際上,清代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就是跟著孔子的教導學的。仔細想想,做到這一步確實難。難在哪裡?糊塗時並不是投降或者同流合污,而是裝著糊塗,要在糊塗的掩護下保持清醒、保全自己,而後再盡可能地多為國家為人民辦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一個品德高潔的人,特別是品德高潔又有著大才的人,如果處在一個黑暗的時代,小人踐踏君子,腐敗與不公橫行,他是血性剛烈地拍案而起,還是大智若愚地隱於“糊塗”?雖然這兩種選擇都艱難而痛苦,恐怕後一種則更難。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兩個方面:既嚮往甯武子的裝糊塗,也提倡裝糊塗,但是他自己又明知不可而為之,裝不出糊塗來,只有歎喟“愚不可及”。

素描之十二:孔子的生活藝術

《論語·鄉党》一章,幾乎就是孔子生活起居、待人接物的全面的生動的記載,雖然沒有其他章節顯得“重大”,卻更加地貼近當年那個真實的孔子,也讓這個帶著聖人光圈的人,一下子散發出濃濃的人間煙火的味道。南懷瑾先生說,可以以鄉党一章當腳本,演關於孔子的電影或者排演關於孔子的戲劇。

孔子的待人接物因人而異,十分講究得體——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孔子在本鄉本土的地方上,面對鄉親,就非常恭順,好似不能說話的樣子,從不顯示自己多麼高明和多麼有文化。可是在宗廟與朝廷上就不一樣了,有話便明白曉暢地說出來,只是說得少一些。

對待同僚呢?又是一種作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yin)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上朝的時候,君主還沒有來(從那時就有了領導晚來讓大家等待的傳統),他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君主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走也穩重了許多。

看他招待外賓的時候又是一副什麼儀態。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這是孔子會見外賓時候的形態。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孔子的表情立即矜持莊嚴起來,腳步也加快了。見了貴賓及他們的隨行人員,他就熱情地向兩邊作揖,左邊拱手,右邊拱手,衣裳就隨著他作揖時的俯仰也很有節奏地一俯一仰。這個時候他的步子是快速的,以至於他那肥大的禮服也飄揚了起來,像鳥兒的翅膀。貴賓辭別之後,孔子必須恭敬地向國君報告說:“已經把客人送走了。”真是形象逼真,他的左邊作揖右邊作揖,衣服一俯一仰的樣子,他的快步前行禮服像鳥兒的翅膀飛起來的樣子,都如在眼前一樣。我們至今仍可以想見,一個一米九一的大塊頭,穿著接見外賓的寬大的禮服,禮服的下擺就在快步帶起的風裡如翼般的飄舉著,瀟灑而又莊重,威武而又飄逸,還有自信與謙遜。我們甚至可想見眾多外賓眼睛裡亮起的光彩,與微微的讚歎聲。

在國君身邊,孔子總是有些拘謹的樣子。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躣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齋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走進朝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象沒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不踩門檻。經過君主的座位,面色矜莊,腳步也快,言語好象中氣不足。提起下擺向堂上走去,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象不呼吸一般。走出來,下了一級臺階,面色才開始放鬆,有點怡然自得的樣子。等走完了臺階,再快快地向前緊走幾步,好象鳥兒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又心裡不安的樣子。

出使國外,又是另外一個孔子。舉行典禮時,他拿著圭,恭敬謹慎,好象舉不起來。向上舉像作揖,向下拿像在交給別人,面色矜持好象在作戰。腳步也緊湊狹窄,好象在沿著一條線走。到獻禮物的時候,就滿臉和氣。以私人身份和外國君臣會見,則顯得輕鬆愉快。

穿戴打扮,孔子似乎有著專家的眼光。如他說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而近乎赤色的淺紅色和紫色不用來作平常家居的衣服。暑天,穿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做的單衣,但一定有襯衫,並使它露在外邊。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麂裘。居家的皮襖身材較長,但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一些……

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布做的浴衣。齋戒期間,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吃素餐;還要改變居住的地方,不能與妻子同房。孔子平時居家過日子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正襟危坐嗎?不苟言笑嗎?當然不是,孔子幾乎從來都不是這個樣子。《論語·述而》中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就是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是爽朗舒展,夭夭如也,活潑愉快。隨和,舒坦,把握生活而又享受生活。

對於吃,孔子更是有著獨特的認識。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糧食舂得越精越好,魚和肉切得越細越好。糧食黴變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的不吃,氣味難聞的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吃飯的時間不吃,不按照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不加一定的調味品如醬油醋的不吃。席上的肉雖然很多,但是吃肉不超過主食。只有酒可以不限量地喝,卻不要喝醉。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吃。吃完了,薑不撤下,但是也吃得不多。

魯迅先生據此還推斷出孔子有胃病:“‘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條令卻有些稀奇。他並非百萬富翁或能收許多版稅的文學家,想不至於這麼奢侈的,除了只為衛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別無解法。況且,‘不撤薑食’,又簡直是省不掉的暖胃藥了。何必如此厚於胃,念念不忘呢?以其有胃病之故也。”(《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子有胃病》)魯迅是在日本學過醫的,恐怕他的推斷有幾分道理。我推想,孔子的性功能也許有著一定的缺陷,不然他不會專門對於房事有著禁忌,而且流亡列國十四年從沒回家過一次。

孔子的生活可不算差,並且十分講究,我們現在講究菜的“色香味”,恐怕與孔子有著直接的關係。從他的這些飲食習慣裡,我們還能學習到一些養生的道理,如要按時進食,少吃肉,不醉酒,適當吃幾片生薑等。這些標準,應當是他在魯國當了大官或者結束流亡返回魯國之後。有富可抵國的子貢這樣的學生照撫他的生活,而且,他教了那麼多的學生,光是學費一項,也使他有了講究的資本。這也是他的勞動所得,不僅無可厚非,還是要提倡的吧?當然,在他艱難困苦的青少年時代和他流亡期間,恐怕就沒有條件講究這些了。

他也還有一些生活上講衛生的好習慣,如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交談(食不語,寢不言);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吃了(祭於公,不宿肉。出三日,不食矣);睡覺不能像死屍一樣直直地平躺著,平日坐著,也不要像接見客人或自己做客一樣跪著兩膝在席上(寢不屍,居不客)等。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穀》、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子遊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是開開玩笑說說笑話,同學們可不要當真。”

學習當然要認真,但也不能光耍嘴皮子,要學以致用。老師——哪怕他是孔子——也不會事事都對,對了就遵守,不對了就得說出來。子游就這樣當學生。誨人不倦,鼓勵向上,自己錯了就承認,學生對了就聽學生的。孔子就是這樣當老師。

還是那個意思,我不是聖人,不僅不會事事都會,也不會事事都對。關鍵不在這裡,關鍵是出現了錯誤就得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不能以上壓下、以老賣老地“惟我獨尊”、“一貫正確”。

還有一個故事。按照周禮的規定,同姓不能結婚。吳國與魯國同是周公之後,依禮是不能通婚的。可是魯昭公卻娶了一個吳國的太太,取名叫吳孟子。於是陳國的一個司寇的官員出訪魯國的時候,就問孔子魯昭公知不知禮。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朝的文獻典籍大多傳之于魯國,而且是問到自己國家的國君,孔子當然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昭公知禮。這個“陳司敗”(是官名,亦司寇)果然厲害,不依不饒卻又“知禮”。他沒有讓聞名列國的大學問家孔子難堪,等到孔子離開之後,就向孔子的學生巫馬期作了個揖,靠近他認真地說:“我聽說君子無所偏袒,難道像孔子這樣赫赫有名的君子也有私心嗎?魯君這樣做如果算知禮,還有哪一個不知禮?”巫馬期將陳司敗的話原封不動地轉達給老師,老師不僅沒有惱羞成怒,還把人家指出他的錯誤當作一種幸運,“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

有一年孔子去齊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孔子拜見了齊景公卻不去拜見齊國的權相晏嬰。學生子貢不解,就問老師為什麼。孔子這樣回答子貢:“晏嬰連續被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個國君重用為相,執掌朝政數十年,可說是個不倒翁。我懷疑他是個八面玲瓏、處世圓滑的人。因此,我才不想見他。”

晏嬰聽到孔子的話以後,向人表示著自己的不滿與不服。他說:“我以一心事三君,一心一意忠實地執行相繼三個在位國君的旨意,為齊國的安定、富強竭盡了全力,所以我做相國才一直很順利。如果我以三心事一君,那麼齊國與我自己的情況就會相反了。現在孔子認定我從政順利的原因是八面玲瓏、處事圓滑,這真讓人難以接受。原來我總以為孔子的意見是珍貴的,通過這個事情,我對他意見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

孔子聽了之後,認為是自己說了錯話。他不是文過飾非,而是真誠地檢討:“我私下議論晏嬰時,並沒有確切地知道他有什麼過失,這是我的錯,是我對晏嬰失言了,晏嬰對我的批評是正確的。晏嬰相國,是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不僅有了這樣知錯的想法,又派弟子子宰前往齊國相府代自己向晏嬰謝罪。還覺得不過意,又親自登門拜訪,向晏嬰當面道歉。“‘丘聞君子過人以為友,不及人以為師。丘失言于夫子,譏之,是吾師也’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晏子春秋·外篇》)

孔子還說過“過而不改,是謂過”(《論語·衛靈公》),“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過而改之,是不過也”(《韓詩外傳》),“能補過者,君子也”(《左傳·昭公七年》),並讚揚顏回“不貳過”,不犯同樣的錯誤(《論語·雍也》)。難怪子貢對於老師的知錯認錯改錯的做法,佩服得五體投地,並進而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君子的錯誤就像日食月食一樣,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只要及時地糾正了,人們反而會更加信服——“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這種知過與改過的深化,便是一種自覺的“自省”行為。“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一個人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而又由內心深處自省咎責的人,是很難看到了。

素描之三:愛唱歌會樂器懂樂理能譜曲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

孔子與人一起唱歌,旋律與歌詞都好,對方聲音又好聽,那就務必請對方單獨再唱一遍。靜下心來,聽聽,從旋律到詞意,又會有新的發現與體味。這可真是一種享受。享受往往就能忘我,甚至會忽略了天地、時間,只讓身心融入在歌聲的意境中。動情了,思遠了,那就再放開喉嚨,與人合唱一次。

唱歌的孔子,不知是用的通俗唱法還是民族唱法?或者相當於現在的美聲唱法?唱歌的孔子更能夠欣賞音樂,他與音樂似乎有著一種本能般地相通。他在齊國時聽了美妙絕倫的《韶樂》,竟能夠沉津於其中,三個月忽略了肉的味道。他的那句“想不到音樂竟然能夠將人帶到這樣的境界”的感喟——“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當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幸福的歎息。

是否只有音樂,才能真正表達他精神的自由、博雅與高遠?那個曾經剌痛他、傷害他的時代與社會,包括那些庸碌的日子與碰壁的事件,還有那些讓他噁心的小人,連同無法長存的生命與歲月,都會在音樂裡被碾碎化為煙雲。只余一個解放了的靈魂,駕著雲一樣輕盈風一樣無處不在的翅膀,翔於音樂的天地間。

那是一個和諧的生命,正暢遊在一個和諧的境界裡。

不僅是唱歌,還有詠歎,還有精通與粗通的各種樂器。或者,多才多藝而又情趣盎然的孔子,還能夠舞之蹈之。祭祀之禮,不就有著某種舞蹈的味道嗎?更為可貴的,是孔子對於音樂的原理有著專家般的理解。他曾經向魯國的大樂官師摯,講解過有關音樂的高深的學問。他告訴他,音樂是可以瞭解的,開始演奏時眾音陸續出現,呈現出活潑而熱烈;接下去,眾音單純而又和諧,節奏清晰明亮,旋律連綿往復,直至一曲終了——“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

在周天子的雒邑享受音樂《大武》,在陳、蔡之間七天絕糧卻還要彈琴唱歌詠詩,在衛的擊磬,還能夠為《詩經》配上音樂(說明他會譜曲),盡顯一個活潑的生命在向著和諧的境界前進,前進。“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地氣升騰,天氣普臨,天地陰陽互相擁抱摩蕩,雷霆鼓動,風雨滋沐,四季周流,日月照耀,萬物蓬勃生長,而音樂便是宇宙自然的應和與再現了。陶醉於音樂之中的孔子定是將宇宙萬物納於胸中,並讓一個浪漫的情懷向宇宙萬物敞開來。“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禮記·樂記》),在這無所不包的音樂之中,一個真誠的孔子就這樣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素描之四:孔子的婚姻觀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先進》

這是孔子在嫁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女兒嫁給曾經坐過牢的公冶長,侄女嫁給了大夫之子南容。

孔子是一個很實際的人,也有些世故。他要將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嫁給可靠之人、可以託付終生的人。當然要有德有才,但是還要性格溫順持重,不會惹亂子的人。處於亂世之中,孔子確實為女兒侄女考慮得十分周到。

先說女婿公冶長。《孔子家語》中對公冶長有三個字的評價:“能忍恥。”而孔子又說他雖然坐過牢,卻並沒有罪,是一樁冤案。綜合起來,我們可以清楚三點:首先是公冶長這個人品德上沒問題,“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二是受到冤屈的時候可以平安過渡,挺過來,“能忍恥”;三是經過磨難之人,能夠經得起風浪。將女兒嫁給這樣的人,孔子可說是考慮周全。而且還有一個隱藏著的有利條件,那就是你公冶長有過牢獄之災我都不嫌棄你,一旦女兒與之生活在一起,一般不會受氣。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老知識份子對於後輩的同情與聲援。

公冶長到底是因為什麼事而遭受牢獄之禍,各種書上都找不到記載。只有民間的傳說裡,說公冶長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能夠懂得鳥語。有一次他聽到鳥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到南山真的就扛回來一頭羊,只是吃的時候忘了鳥的囑咐,連肉帶腸一塊吃了。鳥生氣了,就想害他。有一次又對他說了上次說過的話。公冶長再次趕到了南山之後,沒有見到羊卻看到了一具屍體,有口難辯,就坐了牢。

侄女就是那個腿有殘疾的哥哥孟皮的女兒,更得慎之又慎。哥哥腿瘸,生活相當不易,去世時才把女兒託付給自己,這可不能有半點差池。選中南容作女婿,可說是考慮再三,選擇的標準也就比女兒的還要嚴格還要高。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有德有才還要性格好,不會在亂世之中惹亂子,能保證一家安全過日子。

南容正符合孔子選擇侄女婿的標準。國家政治清明,他可以有官做不會被埋沒,“邦有道不廢”;國家政治黑暗,也不至於遭到刑罰,“邦無道免于刑戮”(以上兩句見《論語·公冶長》)。說明這個南容,不僅有用世之才,也有自處之道。也就是《中庸》中所說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卑。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個“國無道,其默足以容”,是很難做到的。一般有才能的人,往往有著特立獨行的性格,尤其處於黑暗的時代,恃才傲物,憤怒反抗,遭禍遭災是經常的。而南容恰恰即有用世之才、又避免了有才之人的處世缺陷。選女婿,像屈原這樣的人不行,雖有才有德,卻在黑暗的時候硬要出頭,最後被逼得在流放途中投汨羅江而亡。再有才有德,哪怕你有《離騷》《九歌》《天問》傳世,可是人都沒了,侄女靠誰去?傅雷這樣的更不行,孤傲硬強,總不能讓侄女也與其一起上吊去吧?

對於南容的結論,是孔子經過細心考察得來的。如孔子有一次發現南容對《詩·大雅·抑》特別感興趣,反復詠誦,一連讀了三遍:“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是一種玉,是說它上面的污點還可以磨去,可是如果人說話不注意,一旦說錯就沒法挽回了。從這裡既可以看出南容對於品德的注重——古時君子往往以玉潔冰清來表達對於品德的追求,又可以看出南容是個相當謹慎的人。

孔子找侄女婿比找女婿慎重得多。在《論語·憲問》篇裡,孔子對侄女婿南容還有過一次考察。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個南宮適,就是南容。關於善射的羿,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奔月》的歷史小說。南宮適問老師:那個夏朝有窮國的國君羿的箭術那麼好,甚至可以射下太陽來,想稱王,卻被他的臣子寒浞殺掉了。而那個力氣大得可以把江河裡航行的船一手抓起來在陸地上行走的奡,也不得好死,為少康所誅。可是大禹和後稷,雖然沒有羿和奡那麼大的本事,只是規規矩矩去種田,卻得到了天下。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當然是無需回答的,提的問題本身就已經含有著答案,並且顯示著提問題之人的思想與認識境界。所以南宮適一退出去,孔子就忍不住地告訴其他學生說,好一個君子,思想這麼正確純正,又這麼崇尚道德!

何況南容還是個世家子弟,以後的日子應當是富足的。

顯然,侄女婿要比女婿優越。真是實際又仁義的孔子,既是自己心中自然的選擇,為女兒、侄女選擇了優秀而又可靠之人,又可免于街坊鄰居偏愛女兒之類的閒話。

素描之五:發牢騷與樂觀態度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鳳凰不飛來了,黃河也沒有圖書出來了,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

這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不僅是一種不被世用的苦悶,更是一種“兩間荷一戟,吾自獨彷徨”的孤獨。“沒有人瞭解我啊!”“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這個牢騷可是發大了。類似這樣不被人知不被世用的牢騷,孔子是經常發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我的主張真的就不被世人所用了,我只好乘個木伐到海上去了。

只是孔子並不只是發牢騷,他還要從牢騷裡跳出來,保持一個樂觀向前的人生態度,“知其不可而為之”。子貢問他,老師如何對待這種沒有人瞭解的現實呢?老師說:“不怨天,不怪人。我下學人事,知道人事有順有逆,因此不怪人;我上達天命,知道天命有窮有通,因此不怨天。沒有人瞭解我怕啥,還有老天瞭解我呢!”

孔子說這個話的時候,當是在他結束流亡生涯回到魯國之後了。此時,他不僅知天命,而且已經逼近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此前,在他流亡歲月的末了,訪問葉公的時候,這個好龍的葉公就曾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一向心直口快的子路,這次倒讓葉公給問住了。如果葉公說孔子的不好,子路可能會有說不完的反駁的話,可是一下子問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可真是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況且老師太豐富多彩了,怎好驟然作答呢?葉公走了之後,子路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老師。孔子卻毫不遲疑地對子路說:“你何不告訴他,我是一個發憤研求學問,常常忘了吃飯;當學問上有所發現與長進,就會快樂得忘了憂愁,甚至忽略了衰老的到來。”(“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這是真正的快樂,一種忘食忘貧忘憂的快樂。這種快樂,實則是一種人生高境界上的澹定,物我兩忘時的真快樂。同一章裡,孔子還說過讓天下的知識份子都舒心暢意的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不正當的功名富貴,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在我的眼裡一錢不值。我餓了吃點粗茶淡飯,渴了喝碗白開水,倦了就蜷起膀子當枕頭甜甜地睡上一覺,我過我自己平淡卻自由自在的日子,快樂得很!

一部《論語》,有四十五個“樂”字,卻不見一個“苦”字。苦著難著、一生坎坷又一生憂國憂民的孔子,之所以能夠“樂”在其中,就是因為他的心中樹立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

這種快樂,到了孟子那裡,就成了一種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浩然之氣,也就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蓬勃的生氣”。

素描之六:想發財又想當官的孔子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

想當官的想法,溢於言表,而且迫切得很。子貢是深知老師想法的一個學生,他問得很有意思,雖直接又不至於讓老師難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行商坐賈,在這裡,賈是指開店的商人。孔子當然也知道子貢亦莊亦諧的意向,但是久已藏於心上的想法,讓他急不可待地回答道: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那塊急待出售的玉。言外之意,是說我已經等待得太久了,就是沒有遇到一個識貨的主呢。他在《論語·泰伯》裡,還說過這樣的話:“學習三年,卻不想做官拿俸祿,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這真是將心比心的理解,並且還認為這種欲望是正常的正當的。名利濃於酒,這也是人類共同的感覺吧?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

到死而名聲不被世人稱述,這是君子引以為恨的。想出名的思想,似乎也挺嚴重。

當官,成名,孔子似乎還不滿足,他還想發財。孔子真是常人的想法他都有,而且不怕降格。瞧他這樣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

但是,孔子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想著當官發財成名的時候,還有著另外的想法與態度——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財富和地位,是人人所追求的,如果不依循正當的道理和方法而得到它,一定是要拒絕的。貧窮和卑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不幸到了這樣的地步,也決不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脫離它。以上所謂正當的道理與方法,就是“仁道”。一個君子,如果離開了仁道,怎能成就君子的美名呢?所以君子要時刻把握住仁道,從不會在吃完一餐飯的時間裡離開過仁德,倉促急遽的時候固要與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素描之七:罵人與惡作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在《孔子家語》中,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馬融在《論語》注中說:“原壤,魯人,孔子幼少之舊。”《禮記·檀弓》曾記載著他的一段故事,說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前去幫他治喪,他卻站在母親的棺材上、挺著肚子唱起歌來,孔子只好裝做沒聽見。看來是一個與孔子有著不同意見且又落拓不羈的人。 “憲問”中的這一段,雖然沒有見到原壤的反映,單從孔子對他的態度看,兩個人是老朋友,也許平時見了面並不正經,要相互指責幾句,或者還要罵上兩句,我們魯西南老百姓稱這種帶點戲謔的罵叫“罵大會”,也叫抬杠。

孔子這裡就是在罵了。孔子是一看見原壤的做派就動了氣的,他兩腿八字撇開坐在地上,見孔子來了連站也不站。孔子罵得並不斯文,甚至可以叫做粗口:“你小的時候不懂禮節,對兄弟姐妹沒有愛心,長大了又沒做幾件好事,一生毫無作為,老了還白吃糧食,真是個老不死的害人精!”

罵了也就算了,孔子還動了拐杖,用拐杖敲了他的小腿,以杖叩其脛。不知是邊敲邊罵,還是罵完才敲。原壤到底有什麼反映,《論語》上沒有記載。我想他的嘴裡肯定也會不乾淨,說不定還會罵得更毒更辣,所以孔子的學生們也就從略了。倒是明朝的李贄,有些同情原壤看不慣孔子,出來打抱不平說:“一頭罵,一頭打,孔夫子直恁慈悲。”

孔子的惡作劇,有時也會做得出人意料。《論語·陽貨》中說:“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這個魯國人孺悲,肯定被孔子討厭,他明明在家,卻要讓“傳達”告訴孺悲說自己病了,不能見人。誰知“傳達”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取上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見。表明他非但沒有生病,反而很健康,就是藉故不想見他罷了。如果孔子生於今天,或許能夠當一名走紅的通俗唱法或民族唱法的歌手?自彈自唱,而且是隨手就來,可見孔子不僅是個性情中人,還對音樂與樂器確實有著相當的造詣與掌握。

孔子真是有點任性呢。如有一次大家都認為不該見的幾個年輕人,孔子卻非見不可。那個村子的居民因為不老實而出了名,村裡的幾個年輕人有一天去見孔子,孔子的弟子們都想擋駕,可就是沒擋住。接見了這幾個年輕人的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們說:為何不能見他們呢?人家既然誠心誠意地來見我,而且又有改過的心意,我就應當既往不咎。

能說孔子不也是個性情中人嗎?

孔子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人,從他活潑生動多棱的語言,就可以想見他的活潑生動的多維脾性。聽聽他的這句話:“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像繞口令,搬到現代舞臺上又如說相聲一般,可這就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說過的話。他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意思又淺又深刻,不過是說:“一個不知道問‘怎麼樣?怎麼樣?’的人,我真不知道該把他怎麼樣了。”深進去想想,其實孔子是在講一種謹慎的態度和懷疑的精神。只有事前多打幾個問號、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把事情考慮周全,也只有富有懷疑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素描之八:孔子好掉淚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貧窮一生,身體不好,去世又早,孔子真的是哭慘了。不僅嚎啕大哭,邊哭還邊呼天搶地地喊:啊啊,老天爺要了我的命呀!老天爺要了我的命呀!(噫!天喪予!天喪予!)這裡沒有描寫孔子的淚掉了多少,是不是把衣襟都濕透了。但是肯定是掉了很多的淚。

子路死,孔子又是這樣大哭,掉了許多的淚。

有一次,孔子偶然碰到一個老相識的喪禮,就進門弔唁。看見老相識的家人哭,他也就感動得跟著哭了起來。出來之後,又讓弟子將他鞍韉上的一個零件卸下來給喪家送去,作為祭禮,並且說:“拿進去當祭禮吧。平白無故地哭祭,不帶點禮品是不好的。”

就是看到本該清平世界才能出現的瑞獸麟出現在了亂世,他也會哭,哭它的生不逢時。看到這個不被人認識的麟被人弄斷了 一隻腿,他更是大哭了。

《述而》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還是在說孔子的哭,而且哭得那樣真那樣用心,以至於只要哭過,這一天也就不能唱歌了,不是理智或禮儀上規定哭過不能唱,而是孔子因為哭而當天唱不出來。學生們既然將他哭的當天就不唱歌的小小細節寫在《論語》裡,那就說明,孔子的哭是常常要發生的,也說明,孔子的唱歌是比哭更加的頻繁。哭與歌,都要情動於衷。

淚多的人心軟,孔子當是一個心軟的人了。好掉淚的人多情,孔子當是一個多情的男兒。

孔子的多情往往會被人們所忽略。他當然也有著莊嚴的一面,但是莊嚴不能與無情劃等號。比如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中說過的“詩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就被大家長期誤解著,將“思無邪”理解為“思想純正無邪”。實則,孔子在這裡是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無不出於直馳如馬奔的真情。這裡的思無邪,是說詩人的感情像向前賓士的馬一樣,直行不邪、不可阻擋。這“思無邪”三字,就是取自《詩經·魯頌·駉》,“駉駉(jiong)牡馬,在垌(jiong)之野。薄言駉者,有駰(yin)有騢(xia),有驔(dian)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cu)。”壯碩的雄馬,在野外的草地上。都稱之為壯碩的,有黑白相間的馬,有紅白間雜的馬;有黃脊的黑馬,有目白似魚的馬,拉起車來強健有力。沒有偏斜啊,馬的這種賓士。在這裡,“思”僅僅是語首助詞,沒有含義,“無邪”就是指詩人胸懷中熾熱的情感直馳不斜。

素描之九:不擺譜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論語·子罕》

孔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子路為老師做好了後事的安排。他覺得老師生前沒有享受過國君的待遇,這回死了就讓他享受一回吧。於是還安排同學們分別擔當了各種大臣的角色。

沒想到孔子受苦出身,身體得到過長期勞作奔波的鍛煉,大病竟也挺了過來。挺了過來的孔子知道了子路的這一番把戲,覺得又可氣又好笑。孔子從來也沒把富貴權位真正當回事,他只是一心要行道救世濟眾罷了。在他心裡,他早已超出了那些個諸侯君主了。不用說別的,光是這些個學生以及自己的教育事業,哪一個君主能有如此不朽的事業?但是孔子不這樣說,他只是就事論事通俗地罵一頓子路罷了。他指著子路說:“我病了這樣久,想不到你竟然幹下這樣一個欺詐的行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平民百姓,是一個知識份子(士),你卻把我搞成一個不倫不類的什麼國君。我這是欺哄誰?欺騙上天嗎?多丟人呀!你覺得國君就大我孔子就小?我與其以君臣的關係死在臣子的手上,還不如以師生的關係死在你們學生們的手裡更好呢。有沒有國葬有多大關係?我縱使死了得不到大葬的哀榮,難道你們會忍心看著我死在路邊上不成?”

想一想,在孔門最著名的七十二弟子中,也只有子路能匯出這樣一幕可愛的悲喜劇。而我們在又一次暢想其師生情誼的時候,不得不深深佩服孔子在生死大節上的清醒和實在。

素描之十:孔子愛體育

孔子既不道貌岸然,更不文弱不堪。他那健壯高大的體魄(身高一米九一),分明透著鮮活明亮的陽剛之氣。而這種健壯與陽剛,是與他熱愛體育分不開的。他教授學生們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就有兩種專案屬於體育或者說屬於軍事,射是射箭,禦是駕車。春秋末期,戰亂頻仍,這駕馭戰車與射箭尤其顯得重要,也就成為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

《禮記·射義》載:“孔子射瞿相之圃,觀者如堵牆。”能夠當三千學生的教師,雖不見得非要與小李廣花榮一樣的射術,也不會如後羿那樣的可以射下太陽,但是射術肯定也是一流的,而且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不然,孔子的射箭就不會吸引得魯國首都曲阜那麼多的人爭相觀看。“觀者如堵牆”,那可是個熱鬧場面。古人的當時,也是他們的“當代”,以他們對於射箭中孔子的熱情,遠遠的要比我們的追星族高明得多。高大健碩、英姿勃發,再彎弓引箭,當是一個美好的畫面。而且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少時貧賤並做過許多粗活的孔子,一定會在這種“如堵牆”的眾多觀眾面前更加地煥發出力量與剛勁,並讓胸中充滿著得意與快樂。難怪他會自信而又歡愉地說:“君子沒有什麼可以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那一定是比箭吧!比賽之前,相互作揖禮讓然後昂昂然走上比賽場。比賽完了,計算出中靶的多少以決定喝酒的多少,然後再去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場酒,那可真是君子的一種競賽啊!”(“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別看孔子身高力大,射箭駕車都有著先天的優越條件,可他因為對於此道有著深切的認識,並不只是爭強好勝。他教育學生們的時候,也是告訴他們,只要勤學苦練、掌握好要領,射中就算好的,沒有必要非要射穿靶面,因為每個人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同上)

別看孔子射箭會引得魯國人“觀者如堵牆”,其實他的駕車本領比射箭還要精當。“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論語·子罕》)達巷街上有人說孔子真是厲害,什麼都會,只可惜沒有什麼能使自己成名的專長。林語堂先生譯解達巷黨人對孔子的這句評價最有意思,他說那個意思就是“孔子樣樣都通,卻件件稀鬆”。聽了這樣的話,有著多種專長的孔子不僅不煩不厭,還能夠自我解嘲地說:“那我專練什麼呢?趕馬車呢?還是練習射箭?讓我好好地練趕馬車好了。”諧謔雅善的天趣的後面,不僅藏著忠厚的宅心,也還透露著孔子駕馭車馬的高超技藝。

其實,孔子不僅真的有著一流的駕車技術,還有著別一樣的駕車心得,那就是要求上了車,首先要站立端正,拉好扶手帶,心無旁騖,不能向內顧盼,不能光顧著說話,還不能指指劃劃。(“升車,必正立,執綬,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這可真是安全駕駛理論的創始人,那個“執綬”,不就是我們現在的系好安全帶嗎?可惜我們現代人,駕著車吸煙的啦呱的打手機的,甚至有的看見了員警才將安全帶虛虛地隨便掛在胸前的,可謂應有盡有,真是比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落後多了。

素描之十一:孔子是“難得糊塗”的鼻祖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人太笨太傻,又可以叫他“愚不可及”,也就是愚蠢。這個“愚不可及”,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雖然我們已經把它當作了一個貶義詞,但是在孔子那裡,卻是在表揚甯武子,而且是一種大表揚。

甯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這個人有著常人沒有的智慧與涵養。他經歷了衛文公與衛成公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衛文公時政治清明,“邦有道”,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辦了好多的事情。到了衛成公時,政治黑暗起來,但是這個甯武子仍然參加了這個統治集團,而且也沒與衛成公與別的當政者發生什麼衝突。他在衛成公時代的一個最主要的做法、也是孔子十分佩服的做法,就是“邦無道則愚”,直說就是裝糊塗,顯得一種愚蠢的樣子。

孔子有些嚮往地說:“甯武子的聰明才智,我們也許可以超過他,但是他的裝糊塗,他的‘愚’,卻是我們趕不上、也很難學得來的,‘愚不可及’了。”實際上,清代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就是跟著孔子的教導學的。仔細想想,做到這一步確實難。難在哪裡?糊塗時並不是投降或者同流合污,而是裝著糊塗,要在糊塗的掩護下保持清醒、保全自己,而後再盡可能地多為國家為人民辦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一個品德高潔的人,特別是品德高潔又有著大才的人,如果處在一個黑暗的時代,小人踐踏君子,腐敗與不公橫行,他是血性剛烈地拍案而起,還是大智若愚地隱於“糊塗”?雖然這兩種選擇都艱難而痛苦,恐怕後一種則更難。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兩個方面:既嚮往甯武子的裝糊塗,也提倡裝糊塗,但是他自己又明知不可而為之,裝不出糊塗來,只有歎喟“愚不可及”。

素描之十二:孔子的生活藝術

《論語·鄉党》一章,幾乎就是孔子生活起居、待人接物的全面的生動的記載,雖然沒有其他章節顯得“重大”,卻更加地貼近當年那個真實的孔子,也讓這個帶著聖人光圈的人,一下子散發出濃濃的人間煙火的味道。南懷瑾先生說,可以以鄉党一章當腳本,演關於孔子的電影或者排演關於孔子的戲劇。

孔子的待人接物因人而異,十分講究得體——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孔子在本鄉本土的地方上,面對鄉親,就非常恭順,好似不能說話的樣子,從不顯示自己多麼高明和多麼有文化。可是在宗廟與朝廷上就不一樣了,有話便明白曉暢地說出來,只是說得少一些。

對待同僚呢?又是一種作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yin)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上朝的時候,君主還沒有來(從那時就有了領導晚來讓大家等待的傳統),他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君主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走也穩重了許多。

看他招待外賓的時候又是一副什麼儀態。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這是孔子會見外賓時候的形態。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孔子的表情立即矜持莊嚴起來,腳步也加快了。見了貴賓及他們的隨行人員,他就熱情地向兩邊作揖,左邊拱手,右邊拱手,衣裳就隨著他作揖時的俯仰也很有節奏地一俯一仰。這個時候他的步子是快速的,以至於他那肥大的禮服也飄揚了起來,像鳥兒的翅膀。貴賓辭別之後,孔子必須恭敬地向國君報告說:“已經把客人送走了。”真是形象逼真,他的左邊作揖右邊作揖,衣服一俯一仰的樣子,他的快步前行禮服像鳥兒的翅膀飛起來的樣子,都如在眼前一樣。我們至今仍可以想見,一個一米九一的大塊頭,穿著接見外賓的寬大的禮服,禮服的下擺就在快步帶起的風裡如翼般的飄舉著,瀟灑而又莊重,威武而又飄逸,還有自信與謙遜。我們甚至可想見眾多外賓眼睛裡亮起的光彩,與微微的讚歎聲。

在國君身邊,孔子總是有些拘謹的樣子。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躣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齋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走進朝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象沒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不踩門檻。經過君主的座位,面色矜莊,腳步也快,言語好象中氣不足。提起下擺向堂上走去,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象不呼吸一般。走出來,下了一級臺階,面色才開始放鬆,有點怡然自得的樣子。等走完了臺階,再快快地向前緊走幾步,好象鳥兒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又心裡不安的樣子。

出使國外,又是另外一個孔子。舉行典禮時,他拿著圭,恭敬謹慎,好象舉不起來。向上舉像作揖,向下拿像在交給別人,面色矜持好象在作戰。腳步也緊湊狹窄,好象在沿著一條線走。到獻禮物的時候,就滿臉和氣。以私人身份和外國君臣會見,則顯得輕鬆愉快。

穿戴打扮,孔子似乎有著專家的眼光。如他說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而近乎赤色的淺紅色和紫色不用來作平常家居的衣服。暑天,穿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做的單衣,但一定有襯衫,並使它露在外邊。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麂裘。居家的皮襖身材較長,但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一些……

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布做的浴衣。齋戒期間,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吃素餐;還要改變居住的地方,不能與妻子同房。孔子平時居家過日子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正襟危坐嗎?不苟言笑嗎?當然不是,孔子幾乎從來都不是這個樣子。《論語·述而》中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就是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是爽朗舒展,夭夭如也,活潑愉快。隨和,舒坦,把握生活而又享受生活。

對於吃,孔子更是有著獨特的認識。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糧食舂得越精越好,魚和肉切得越細越好。糧食黴變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的不吃,氣味難聞的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吃飯的時間不吃,不按照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不加一定的調味品如醬油醋的不吃。席上的肉雖然很多,但是吃肉不超過主食。只有酒可以不限量地喝,卻不要喝醉。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吃。吃完了,薑不撤下,但是也吃得不多。

魯迅先生據此還推斷出孔子有胃病:“‘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條令卻有些稀奇。他並非百萬富翁或能收許多版稅的文學家,想不至於這麼奢侈的,除了只為衛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別無解法。況且,‘不撤薑食’,又簡直是省不掉的暖胃藥了。何必如此厚於胃,念念不忘呢?以其有胃病之故也。”(《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子有胃病》)魯迅是在日本學過醫的,恐怕他的推斷有幾分道理。我推想,孔子的性功能也許有著一定的缺陷,不然他不會專門對於房事有著禁忌,而且流亡列國十四年從沒回家過一次。

孔子的生活可不算差,並且十分講究,我們現在講究菜的“色香味”,恐怕與孔子有著直接的關係。從他的這些飲食習慣裡,我們還能學習到一些養生的道理,如要按時進食,少吃肉,不醉酒,適當吃幾片生薑等。這些標準,應當是他在魯國當了大官或者結束流亡返回魯國之後。有富可抵國的子貢這樣的學生照撫他的生活,而且,他教了那麼多的學生,光是學費一項,也使他有了講究的資本。這也是他的勞動所得,不僅無可厚非,還是要提倡的吧?當然,在他艱難困苦的青少年時代和他流亡期間,恐怕就沒有條件講究這些了。

他也還有一些生活上講衛生的好習慣,如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交談(食不語,寢不言);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吃了(祭於公,不宿肉。出三日,不食矣);睡覺不能像死屍一樣直直地平躺著,平日坐著,也不要像接見客人或自己做客一樣跪著兩膝在席上(寢不屍,居不客)等。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穀》、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