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眉山故事|你不知道的蘇洵墓園蘇墳山

蘇洵墓(有人叫“蘇夫子墓”)在今東坡區土地鄉永光村的蘇墳山上。 這裡不僅葬有蘇洵及其夫人程氏、蘇軾髮妻王弗, 還有蘇軾、蘇轍的紀念墓,

是後世祭祀三蘇的聖地。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三月, 正當蘇軾、蘇轍兄弟倆同榜考中進士, 不久噩耗傳來, 其母程夫人卻于4月7日在眉山去世。 他倆隨父親蘇洵趕回眉山。

蘇洵與風水先生一塊兒為其妻尋找墓地。 他們來到了彭山縣安鎮鄉可龍裡(就是現在的東坡區土地鄉永光村二組)的柳溝上。 只見這座山“甚高大壯偉”, 山的末端分成兩股, 南邊一股西去數百米後折向北面, 北邊一股向西邊伸展, 兩股恰似巨臂環抱於胸, 而環圍的“胸”是一塊開闊的山間平臺。 在這個平臺下方, 有泉水湧出, 形成一眼天然大井, 當地百姓把它叫“老翁井”, 說是每當明月當空的時候, 就有一白髮老人仰臥井旁, 若見有人靠近, 便隱于井中,

“老翁井”由是得名。 蘇洵說這柳溝山凝聚著“精氣勢力”, 風水先生也說這裡是“神之居”, 於是便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 嘉祐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蘇洵將程夫人安葬于此, 墓室距老翁井幾米遠是雙槨墓, 蘇洵的意思是待他過世後與妻同墓。

治平二年(1055年)五月二十八日, 蘇軾髮妻王弗在京去世。 次年, 四月二十五日蘇洵在京去世。 治平四年四月, 蘇軾、蘇轍扶柩回到眉山, 于當年的六月, 將王弗安葬在距程夫人墓西北4米的地方;是年十月二十七日, 按蘇洵生前遺願, 將父親與母親合葬。 兩兄弟把這塊墓垣叫做“東塋”, 並在墓地周圍種松樹數萬株。 蘇東坡有詩說:“老翁山下玉淵回, 手植青松三萬栽”。 蘇軾、蘇轍服喪期滿, 于熙甯元年(1068年)的冬天離眉赴京,

這一走, 兄弟倆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走時, 委託堂兄弟蘇子安和鄉親楊濟甫照看東塋, 日久, 百姓就把這個“東塋”通俗地稱做“蘇墳山”了。

歷史上, 蘇墳山上的蘇氏墓地幾經興廢。 其間, 南宋末年和元代末年均因戰亂使蘇墳山無人而照看荒廢。 明代成化年間眉州知府許仁率人來到蘇墳山, 披荊斬棘, 清理墓園, 並于清明率官員、士紳祭祀。 以後蘇墳山墓地又多次興廢。 清嘉靖三十一年眉州知府侯秉和多方查證, 找到蘇墓, 遷走住戶, 封土樹碑, 修過祠宇, 封山禁止砍柴放牧。 清康熙四十一年, 眉州知府金一鳳率先上山整治荒蕪多年的墓塋, 整修廣福寺, 壘大蘇洵墳塋, 並劃田20畝作為祭祀田。 清嘉慶五年, 眉州知州塗長髮再次整修蘇洵墓,

並立碑, 親題碑文:“宋贈太子太師蘇老泉之墓”。

民國初年, 曾培修過老翁井, 並置有“老翁井”碑三通, 背面刻草書碑文, 現保存完好。 原有“蘇祠”建於墓旁約50米外, 離老翁井不遠, 文革中被拆毀。 蘇洵墓於1967年被附近造反派破壞, 墓碑及《重修墓碑記》兩通碑散失, 後被找回。 1984年, 中共眉山縣委、縣政府決定恢復蘇墳山。 1986年修復蘇洵、程夫人墓和王弗墓, 並新修蘇軾、蘇轍紀念墓。 1983年蘇墳山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公佈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市政府和東坡區政府每年清明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在蘇墳山祭祀, 每五年的東坡文化節, 海內外蘇氏後裔、文人學士、各界名流亦在此舉行一次大祭,

已為常制。 (資料由眉山市地方誌工作辦公室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