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狐狸精的傳說與種族歧視

說起狐狸精, 這大概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最常見的一種妖怪了。 關於它們的故事流傳極廣, 趣味性也很強。 這種妖怪的由來與魏晉隋唐的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種族歧視有很大關係。

在先秦的《詩經》、《左傳》這些典籍中已有狐的記載, 但只把它看成普通的動物。 在戰國時期的著作裡出現了以狐為原型的神獸, 如《山海經》裡記載過能吃人的九尾狐, 東漢的《吳越春秋》記載有大禹娶白狐九尾的塗山女為妻的傳說。 不過這些與我們熟悉的狐狸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正值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許多北方少數民族湧入中原, 與漢族雜居在一起, 建立起多達16個國家, 史稱“五胡亂華”。 志怪小說中狐狸成精變人的故事忽然也開始大量流行起來。 在故事中, 這些狐狸精男的多為博學多才的老者、商人, 女的則為妖;台魅惑的女子。 它們往往都身著白衣, 攜帶香囊, 非常怕狗。 有時候它們還帶著人們讀不懂的天書。 學者們考證, 這些狐狸精其實是漢人對少數民族——胡人——種族歧視式的想像。

當時人們認為“胡”與“狐”音同, 胡人臉上多須, 體上多毛, 腋下有氣味(即狐臭), 這些表徵與狐狸的特徵很相近。 另外胡人高鼻、黃髮、藍眼睛, 令人想起面目怪異的“精怪”。 胡、漢語言有差異。 西域種族繁多, 語言各異, 即使學了漢語, 也恐怕“怪味”甚濃, 這也容易使人發生聯想。 胡人擅長雜技魔術, 似有”精怪”所具備的神術。 就這樣, 胡人成了中原文人筆下的狐狸精。

狐精故事也的確透露出魏晉隋唐時期來到中原的少數民族人士的特徵。 當時的西域胡人喜歡帶香料、做香料生意, 其中有很多信仰摩尼教, 崇尚白色, 往往白衣白冠。 男性多為博學老者, 一是因為西域胡人多須髯、面相蒼老, 二是東漢以後來華的西域胡僧確有許多穎悟絕倫、博學多才者,

他們攜帶的西域宗教的經籍, 漢人當然看不懂, 像天書一樣。 至於狐狸精怕狗, 大概是漢人對胡人葬俗的誤解, 據說當時波斯人的屍體是要被狗或是禽類撕裂之後才埋葬的, 結果就被漢人想像為狐狸精怕狗。

到後來,狐狸精漸漸多以美豔魅惑的妖女形象出現,也與當時胡女給漢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關。西域之色情業較之中土發達。西域胡商一直從事女奴買賣。自魏晉以後,女奴買賣似已在中土流行,很多富豪的姬妾都是胡女。另外,張騫通西域之後,以葡萄酒為代表的西域果酒開始傳入中土,極受歡迎,很多胡商在中土經營酒肆,往往請美貌胡女當壚。早在漢代就有年輕貌美之酒家胡女獨自當壚而成為調戲對象。至唐朝,這一現象空前繁盛,唐人詩歌中對酒家胡姬的描寫比比皆是。這些貌美如花的胡女為了招攬顧客,似可以出賣色相,對中土男子的誘惑無疑是狐魅故事的生活原型。

到後來,狐狸精漸漸多以美豔魅惑的妖女形象出現,也與當時胡女給漢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關。西域之色情業較之中土發達。西域胡商一直從事女奴買賣。自魏晉以後,女奴買賣似已在中土流行,很多富豪的姬妾都是胡女。另外,張騫通西域之後,以葡萄酒為代表的西域果酒開始傳入中土,極受歡迎,很多胡商在中土經營酒肆,往往請美貌胡女當壚。早在漢代就有年輕貌美之酒家胡女獨自當壚而成為調戲對象。至唐朝,這一現象空前繁盛,唐人詩歌中對酒家胡姬的描寫比比皆是。這些貌美如花的胡女為了招攬顧客,似可以出賣色相,對中土男子的誘惑無疑是狐魅故事的生活原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