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火爆直追演唱會!雲南最早的綜藝直播秀——雲南評書!

雲南評書

現在的雲南, 人們的娛樂方式五花八門, 泡酒吧、玩遊戲、看綜藝、看直播……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 在曾經沒有網路、手機和電腦的時代,

雲南人又是以何種方式來消遣娛樂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雲南評書了。 在評書最輝煌的年代, 現場的火爆程度直追現在的大腕演唱會, 可以說是雲南最早的綜藝直播秀了!

現場還原雲南評書場場火爆

曾經的雲南評書是風靡整個春城的, 其火爆程度絕不亞於現在的《金星秀》《奇葩說》等語言類綜藝節目。

一個說書藝人與台下數百聽眾隔著一桌, 拍下醒木就開始說故事。

說書人搖頭晃腦、不停比劃、左顧右盼、表情豐富。

根據書中角色的不同, 他一會兒是柔情似水的嬌小姐, 一會兒是點頭哈腰的笨奴隸, 一會兒又是威武雄壯的猛將軍;

根據書中故事情節的起伏, 他時而狡黠一笑、時而色正聲嚴、時而虛弱無力、時而高聲叫喊。

所有人都好像置身在故事中, 跟著說書人一起哄堂大笑, 一起聲淚俱下、一起膽戰心驚、一起拍手叫絕。

“那時候雲南評書可不得了。 ”

雲南評書會常務理事肖祖慶先生回憶起當年說書盛況仍很自豪。

“每次說書基本都是兩個小時以上, 中間會休息十分鐘左右, 說書人這期間是不喝茶的。 為什麼呢?說書人開講時會提著一口氣, 這口熱氣從丹田上來, 越來越強, 越說越溜, 喝茶會把這股氣衝壓下去。 講一場評書5塊錢, 如果一場結束後聽眾加錢要求接著說, 那可又是7、8塊的收入啊, 而當時昆明一個月的工資水準也就是12塊左右。

在清末到民國時期、50年代左右、70年代初, 都是雲南評書發展的黃金時代, 聽書已經成為人們蹲茶館時必不可少的內容。

每次說書基本都是滿場, 甚至連背街窄巷都占滿了聽書的人, 全昆明每天大概有一萬人左右聽書, 而當時昆明的總人口僅有30萬左右, 說書已經成為了那個年代令人羡慕的職業。

起源傳說最早的說書人是諸葛亮派來

昆明最早的評書據說是“三國”時期就有的, 當時離雲南最近的就是蜀國。

諸葛亮在南征期間, 曾派一些能說會道的人到雲南來講述劉備的“德政”, 為蜀軍造輿論。

這些說書人在茶館酒樓, 說書唱曲, 宣傳蜀國如何如何強大, 主公是漢室正統, 百姓皆安居樂業。

時間一長, 市民百姓都來聽書, 影響越來越大, 最後為諸葛亮七擒孟獲, 平定雲南, 起到了重大的輿論作用。

後來這種敘述故事加評論講解的形式就成為雲南早期的評書。

明朝時《徐霞客遊記》滇南卷記載:“晉甯金公趾‘風流公子’也, 善音律……說三國故事。 ”

說明那時昆明己經有了 “坐館說書”的藝人,雖然也許為數不多,但在民間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不然不會給徐霞客一個匆匆過路的遊客,留下深刻印象,而記入書中。

追根溯源清朝時從四川傳來

昆明見諸於文字記載的,關於評書的最早來源,卻是清朝時從四川傳來的。

乾隆年間,昆明最早的清唱茶鋪是在今天正義路和文廟街口上的“四合園”、在今天正義路中段的“宜春園”。

到了光緒年間,昆明評書開始是在寺院裡講,後來寺廟管得太緊,就只有到茶館說。

當時寶善街、護國路、拓東路都有茶館作為講評書的場所,有的四川人更是見縫插針,在昆明的小南門、小東門、復興巷等地“搭棚說書”,說書的逐漸多了起來。講的是“三俠五義”、“彭公案”等“短打書”。

到了清末時,北方評書、北方相聲開始傳入昆明,一時間還頗為流行。

藩台衙門一帶(今正義路、威遠街)、教場壩(今護國路、頭道巷)都是北方評書藝人在坐館講書。

那時四川評書、北方評書名家高手雲集昆明,紛紛獻藝說書,由於書藝精湛,吸引了大批聽眾,有些“書迷”擇良師而從,學習各派講說書目和風格,逐漸形成了既有師承,又博採眾長的昆明評書。

昆明評書就此逐漸傳到了各地州,成為今天的雲南評書。

傳承難題雲南只剩“最後的說書人”

雲南評書曾經盛極一時,用故事為昆明人的生活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隨著更為多元的文化和更為豐富的娛樂方式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雲南評書漸漸衰落,傳統茶館的消逝讓評書藝人失去了最後的表演場地。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雲南評書的生存環境受互聯網的衝擊而變得更加緊張,曲藝類節目比如滇戲、相聲等的收視率普遍較低,很多人沒看多甚至沒有聽說過雲南評書。

儘管如今說書人越來越少,但還有一群人堅持說著雲南評書,比如已經80歲高齡“要把雲南評書說下去,說到最後一口氣”的仇炳堂先生。

2013年5月,在盤龍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以仇炳堂為首的現存的“最後一批說書人”,組織成立了“雲南評書會”,在盤龍區文化館開展活動,籌備舉辦評書傳承班,同時籌備開展繼承、研究、發展、交流的工作。

即便沒有觀眾,也要把故事說下去。

我們期待著,雲南評書能夠在互聯網時代浴火重生,並且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編 輯:桔子

責 編:孟宏 | 一 審:曹芸

內 容:來源於最雲南媒體聯盟拾雲南

說明那時昆明己經有了 “坐館說書”的藝人,雖然也許為數不多,但在民間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不然不會給徐霞客一個匆匆過路的遊客,留下深刻印象,而記入書中。

追根溯源清朝時從四川傳來

昆明見諸於文字記載的,關於評書的最早來源,卻是清朝時從四川傳來的。

乾隆年間,昆明最早的清唱茶鋪是在今天正義路和文廟街口上的“四合園”、在今天正義路中段的“宜春園”。

到了光緒年間,昆明評書開始是在寺院裡講,後來寺廟管得太緊,就只有到茶館說。

當時寶善街、護國路、拓東路都有茶館作為講評書的場所,有的四川人更是見縫插針,在昆明的小南門、小東門、復興巷等地“搭棚說書”,說書的逐漸多了起來。講的是“三俠五義”、“彭公案”等“短打書”。

到了清末時,北方評書、北方相聲開始傳入昆明,一時間還頗為流行。

藩台衙門一帶(今正義路、威遠街)、教場壩(今護國路、頭道巷)都是北方評書藝人在坐館講書。

那時四川評書、北方評書名家高手雲集昆明,紛紛獻藝說書,由於書藝精湛,吸引了大批聽眾,有些“書迷”擇良師而從,學習各派講說書目和風格,逐漸形成了既有師承,又博採眾長的昆明評書。

昆明評書就此逐漸傳到了各地州,成為今天的雲南評書。

傳承難題雲南只剩“最後的說書人”

雲南評書曾經盛極一時,用故事為昆明人的生活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隨著更為多元的文化和更為豐富的娛樂方式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雲南評書漸漸衰落,傳統茶館的消逝讓評書藝人失去了最後的表演場地。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雲南評書的生存環境受互聯網的衝擊而變得更加緊張,曲藝類節目比如滇戲、相聲等的收視率普遍較低,很多人沒看多甚至沒有聽說過雲南評書。

儘管如今說書人越來越少,但還有一群人堅持說著雲南評書,比如已經80歲高齡“要把雲南評書說下去,說到最後一口氣”的仇炳堂先生。

2013年5月,在盤龍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以仇炳堂為首的現存的“最後一批說書人”,組織成立了“雲南評書會”,在盤龍區文化館開展活動,籌備舉辦評書傳承班,同時籌備開展繼承、研究、發展、交流的工作。

即便沒有觀眾,也要把故事說下去。

我們期待著,雲南評書能夠在互聯網時代浴火重生,並且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編 輯:桔子

責 編:孟宏 | 一 審:曹芸

內 容:來源於最雲南媒體聯盟拾雲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